| 留学温哥华前,请先扔掉这几个“包袱” |
|---|
| 1. “只为GPA活”的学霸包袱:成绩很重要,但温哥华会告诉你,生活远比成绩单丰富。 |
| 2. “害怕开口”的社恐包袱:在这里,一句“Nice weather, eh?”就能开启一段对话,没人会笑话你的口音。 |
| 3. “宅在宿舍”的懒人包袱:当窗外就是雪山和大海时,你真的舍得把青春耗在一方小小的屏幕前吗? |
留学天花板,我在温哥华等你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去年一个普普通通的周二下午。我刚从UBC的Irving K. Barber图书馆(我们都叫它IKB)里“杀”出来,脑子里还塞满了计量经济学的回归模型和假设检验,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温哥华四点钟的太阳,斜斜地照在校园里,暖洋洋的,我下意识地抬起头,想让眼睛休息一下。
就在那一瞬间,我愣住了。远处的雪山,在夕阳的映照下,山顶被染成了一片璀璨的金色,轮廓清晰得就像一幅油画。海风轻轻吹过,带着一丝咸咸的味道。手机“叮”地响了一声,是朋友发来的微信:“这周末Whistler雪场天气预报超棒,开板去不去?”
那一刻,所有的疲惫、焦虑和due date的压力,好像都被这阵风吹散了。我回了一个“走!”,然后把书塞进包里,突然觉得,嗯,这就是我想要的留学生活。不是两点一线的苦行僧,也不是纸醉金迷的放纵,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能在顶尖学府里为未来拼搏,也能在转身之间,拥抱世界级的美景和生活。
如果你还在为选哪个城市而头疼,或者觉得留学就是无尽的赶due和泡图书馆,那我想以一个学长的身份,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温哥华。这里,可能就是你想象中“留学天花板”的样子。
为什么说温哥华是“天花板”?学术和生活,我全都要
咱们留学生,首要任务当然是学习。这一点,温哥华绝对能给你顶级的配置。这里有两所全球知名的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和西蒙菲莎大学(SFU)。
UBC就不用多说了,常年稳居世界前列。在最新的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里,UBC排到了第38位,是加拿大Top 3的存在。它的校园本身就是一个景点,三面环海,森林环绕,樱花季的时候,整个校园美得像电影场景(实际上也确实是很多电影的取景地)。我身边读商科的同学,在Sauder商学院里跟未来的商业精英们头脑风暴;学计算机的朋友,在CS专业里体验着北美顶尖的学术氛围。在这里学习,你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视野和平台。
而SFU,则以它极具前瞻性的课程和强大的Co-op(带薪实习)项目闻名。SFU被誉为“加拿大的综合类大学之冠”,它非常务实,强调学以致用。根据学校官方数据,每年有超过9500名学生通过Co-op项目进入微软、亚马逊、毕马威这样的顶尖公司实习。这意味着,你毕业时可能已经手握一两年的本地工作经验,这在求职时是多大的优势,你懂的。
但如果只是学术强,那很多城市都能做到。温哥华真正“封神”的地方,在于它把顶级的学术资源和顶级的生**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每年,《经济学人》都会发布一份“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单,温哥华是雷打不动的Top 10选手,2023年更是高居全球第五。这个排名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打实的生活体验。这座城市被山、海、森林360度无死角地包围着。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可以这样安排:
周三上午,你可能还在UBC的教室里和教授激烈地讨论一个模型;下午没课,坐上公交车,半小时后,你已经站在林恩峡谷(Lynn Canyon)的吊桥上,呼吸着满是负离子的新鲜空气。
周五晚上,和朋友在downtown的Gastown(煤气镇)吃完晚饭,沿着海边散步,看着水上飞机的灯光划过夜空;周六早上睡个懒觉,开上车,不到两小时,你就已经驰骋在2010年冬奥会的举办地——惠斯勒(Whistler)的世界级雪道上了。
这种无缝切换的“跨界”生活,在温哥华是日常。上一秒还在为代码的bug抓耳挠腮,下一秒就能在Kitsilano海滩上看着日落发呆。这种感觉,真的会治愈留学生活中所有的孤独和不易。
打破“留学生孤岛”,在这里交朋友也太简单了
我知道,很多同学出国前最担心的就是交不到朋友,融不进当地圈子,最后活成一座“孤岛”。每天就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身边还是说着中文的老乡。这种“无效留学”,是每个留学生都想极力避免的。
在温哥华,打破这个魔咒的机会简直不要太多。因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就是“户外”和“社群”。
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入各种户外活动。温哥华周边有无数条难度各异的徒步路线。夏天,我们会约着去爬“温哥华之巅”——高斯山(Grouse Mountain),那条著名的“魔鬼阶梯”(Grouse Grind)虽然虐,但当你爬到山顶,俯瞰整个温哥华和远处的太平洋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一路上,大家气喘吁吁,互相递瓶水、拉一把,英语说得磕磕巴巴也没关系,一个加油的手势就足够了。在汗水和美景面前,国籍和语言的隔阂会变得很小很小。
除了爬山,还有皮划艇、桨板、骑行、攀岩……这些活动都有大量的社区小组和俱乐部。我刚来的时候,在Meetup(一个兴趣小组App)上随便搜了一下“hiking”,就跳出来几十个群组,每周都有人组织活动,对新人极其友好。在这些活动里,你认识的不再只是你的同班同学,而是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有本地的程序员,有来自欧洲的交换生,有退休了但依旧活力四射的老爷爷老奶奶。跟他们聊天,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这比任何文化课都来得生动。
学校里的社团也是一个宝藏。UBC有超过400个官方注册的学生社团,从“帆船俱乐部”到“即兴戏剧社”,从“人工智能研究会”到“奶茶品鉴社”,总有一个能戳中你的点。我有个朋友,在国内是个标准的“宅男”,来了之后被拉着进了一个滑雪社团。从一开始连雪板都站不稳,到现在每个冬天都盼着下雪。他说,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了滑雪,而是在社团里认识了一帮可以“生死相托”(在雪道上互相救援)的铁哥们儿,大家一起凑钱买二手装备,一起研究哪个雪场季票打折,孤独感?不存在的。
温哥华还有丰富的社区活动和志愿者机会。比如每年四月的温哥华太阳跑(Vancouver Sun Run),是北美最大规模的10公里长跑赛事之一,有超过4万人参加。我去做过一次志愿者,在路边给选手们递水和香蕉。看着满大街穿着运动服、挥洒汗水的人们,从几岁的小孩到坐着轮椅的老人,那一刻,你会真切地感觉到,你也是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一个匆匆而过的留学生。
温哥华生存图鉴: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面包和账单
聊了这么多美好,咱们也得说点实在的。温哥华,确实贵。这可能是它唯一的“缺点”了。作为全加拿大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如何在这里“活下去”并且“活得好”,是每个留学生都要做的功课。
首先是住。温哥华的房租确实不便宜。根据最新的市场报告,温哥华市中心一居室的平均租金大约在2700加元左右。对于学生来说,住在学校宿舍或者学校周边的Wesbrook Village是不错的选择,虽然不便宜但省去了通勤时间。更经济实惠的方式是沿着天车线(SkyTrain)找合租,比如Canada Line沿线的Marine Drive站、Oakridge站,或者Expo Line沿线的Metrotown站,交通方便,生活设施齐全,租金相对友好一些。
其次是吃。如果你顿顿下馆子,那钱包肯定会“大出血”。学会自己做饭是留学生的必备技能。好在温哥华的华人超市遍地开花,大统华(T&T)、H-Mart等超市里,你能买到所有你需要的中国调料和食材,甚至比国内还全。当然,也不能亏待自己的胃。温哥华的美食,尤其是亚洲菜,绝对是北美顶级的。列治文(Richmond)就是我们的“亚洲美食之都”,粤菜、川菜、日料、韩餐……人均二三十加元就能吃到一顿非常满足的大餐。DOWNTOWN很多餐厅在下午3点到6点有Happy Hour,几块钱一杯的精酿啤酒配上半价的小吃,是赶完due之后最好的犒劳。
最后是行和赚。一张Compass Card(交通卡)是必备的,学生有U-Pass,可以无限次乘坐大温地区的公交、天车和海上巴士。买一辆二手自行车也是个好主意,尤其是在天气好的时候,沿着海边骑行,既锻炼身体又省钱。至于赚钱,BC省的法定最低时薪从2024年6月1日起涨到了17.40加元。留学生每周可以合法工作20小时,在校内的咖啡店、图书馆打工,或者申请做助教(TA),不仅能补贴生活费,更是锻炼口语、积累本地经验的绝佳机会。
生活在这里,确实需要精打细算,但正是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过程,才让我们迅速成长起来。
找到你自己,温哥华给你的不止一张文凭
留学几年,如果最后只拿到一张毕业证,那我觉得是挺亏的。温哥华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礼物,是它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一个更好的、更多元的自己。
这是一个极度多元和包容的城市。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大温哥华地区超过一半的居民母语不是英语。走在街上,你能听到普通话、粤语、韩语、波斯语、西班牙语……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你的同学可能来自德黑兰,你的邻居可能来自圣保罗,你的房东可能是香港移民的第二代。
在课堂上,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会带来激烈的思想碰撞。讨论一个国际市场营销案例,欧洲同学会从他们的文化视角出发,拉美同学会强调家庭观念的重要性,而你,可以分享中国市场的独特逻辑。这种体验,会让你自然而然地打破思维定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更重要的是,温哥华的生活方式会“逼”着你跳出舒适圈,解锁很多新技能。来之前,你可能是一个连瓶盖都拧不开的“小公主”,来了之后,你可能要自己看YouTube视频修下水道、装宜家家具。来之前,你可能是个埋头刷题的学霸,但当你身边的朋友周末都在讨论去哪个雪山滑雪、去哪条路线徒步时,你也会被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感染。慢慢地,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爱上了攀岩时那种专注的感觉,爱上了在海上划皮划艇时那份宁静。这些写不进简历的爱好和技能,却会丰富你的人生,让你成为一个更有趣的人。
温哥华人骨子里有一种“work-life balance”的基因。他们努力工作,但更懂得享受生活。下午三四点,你会看到很多咖啡馆里坐满了人;一到长周末,通往各个国家公园的高速上,就塞满了顶着自行车、皮划艇和滑雪板的汽车。他们教会我,我们拼命学习和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拥抱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奴役。
所以,别再纠结留学到底值不值得了。如果你选择来温哥华,我可以向你保证,你带走的绝不仅仅是一张UBC或SFU的毕业证。你带走的是在Joffre Lakes看过蒂芙尼蓝的湖水后内心的震撼,是第一次踩着雪板从山顶冲下时的尖叫与自由,是和不同肤色的朋友围着篝火聊过的梦想和未来,是在无数个赶due的深夜后,被窗外雪山日出治愈的瞬间。
这些,才是留学这趟旅程里,真正闪闪发光的东西。
别犹豫了。这座城市的故事,还缺一个你。
我在温哥华,等你来写你自己的那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