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进华尔街?美国金融申请秘籍大公开

puppy

是不是总觉得华尔街又酷又遥远,心里痒痒的却又不知从何下手?别担心GPA不够亮眼,也别愁本科专业不“对口”,这些都不是死胡同!这篇秘籍就是为你准备的,咱们不谈空话,直接上干货:什么样的实习才真正加分?非金融背景如何规划才能弯道超车?你的文书怎样才能跳出模板,讲一个让招生官记住的走心故事?我们还会聊聊现在顶级项目最看重哪些硬核技能,以及怎样高效networking才能帮你拿到关键的内推。快点进来,手把手带你敲开华尔街的大门!

想进华尔街?美国金融申请秘籍大公开
是不是总觉得华尔街又酷又遥远,心里痒痒的却又不知从何下手?别担心GPA不够亮眼,也别愁本科专业不“对口”,这些都不是死胡同!这篇秘籍就是为你准备的,咱们不谈空话,直接上干货:什么样的实习才真正加分?非金融背景如何规划才能弯道超车?你的文书怎样才能跳出模板,讲一个让招生官记住的走心故事?我们还会聊聊现在顶级项目最看重哪些硬核技能,以及怎样高效networking才能帮你拿到关键的内推。快点进来,手把手带你敲开华尔街的大门!

我永远忘不了大二那年的秋季招聘会。地点在学校那个像飞机库一样巨大的体育馆里,空气中混杂着紧张的汗水味和廉价发胶的味道。我揣着几十份简历,穿着一身不太合身的西装,像个误入大人世界的孩子。高盛、摩根大通的展位前排着长龙,队伍里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光鲜亮丽,简历上不是沃顿就是斯特恩,GPA清一色3.8以上,实习经历闪闪发光。

而我呢?一个中部公立大学学心理学的学生,GPA 3.5刚刚飘过及格线,简历上唯一的“相关”经历是在学生会管过账。我甚至不敢走上前去,只能远远地看着,感觉自己和那个纸醉金迷的华尔街之间,隔着一整个太平洋。那种无力感和自我怀疑,相信很多留学生都体验过。

但今天,我想告诉你,当年的那个我,后来也拿到了华尔街投行的offer。这条路很难,但绝对不是死路。你的GPA和专业背景,只是你的起点,而不是你的终点。这篇指南,就是想把那些没人告诉你的“潜规则”和“捷径”都摊开来讲明白,让你少走弯我走过的弯路。

GPA和专业不是“死罪”,但你要有“武器”

咱们先来破除第一个迷信:是不是只有GPA 3.8以上,藤校金融经济背景的人才能进华尔街?答案是:绝对不是!

GPA确实是个门槛,大多数投行和基金公司不成文的规定是3.5。过了这个线,你就有机会进入简历筛选池。但它绝不是唯一的标准。我认识一个GPA 3.6的同学,因为有一段非常牛的量化研究经历,照样拿到了顶级对冲基金的面试。银行想招的是能干活、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

再说说专业。现在华尔街的“成分”越来越多元化了。根据知名金融职业网站eFinancialCareers近两年的数据,像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顶级投行,每年招收的新分析师里,有接近40%来自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甚至还有不少是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的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为什么?因为投行需要的不仅仅是懂金融模型的人。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认识一个学姐,本科在密歇根大学读历史。她申请投行研究部(Equity Research)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她疯了。但她的个人陈述(PS)写得极其漂亮。她没有空谈对金融的热爱,而是讲了她如何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去分析一个行业的兴衰周期,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并构建一个有说服力的叙事逻辑。她告诉面试官:“分析一家公司,和分析一段历史事件,底层的逻辑是相通的:都是在不完全信息下,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和预测。”最终,她成功拿到了offer。她的“武器”,就是她独特的分析视角和讲故事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不是金融专业,别慌。你需要做的是“翻译”你的专业技能。学计算机的,你的武器是编程和数据分析能力;学工程的,你的武器是严谨的逻辑和建模能力;学文科的,你的武器是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找到你的独特优势,然后把它包装成华尔街需要的样子。

实习,实习,还是实习!什么样的实习才算“高含金量”?

如果说GPA是敲门砖,那实习经历就是你通往面试间的电梯,而且是高速电梯。在美国,金融行业的招聘流程高度依赖实习。根据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的数据,超过70%的金融行业全职offer是发给了公司自己的暑期实习生。这意味着,你的暑期实习(尤其是大三升大四那个暑假),基本上就是一次为期10周的超长面试。

很多同学的误区是,觉得只要是个实习就行。其实实习和实习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的差距都大。实习的“含金量”是有鄙视链的:

第一梯队:大摩、高盛这种顶级投行(Bulge Bracket)或者像Evercore、Lazard这样的精英精品投行(Elite Boutique)的暑期分析师项目。能进这里,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华尔街的大门。

第二梯队:中型市场投行(Middle Market Banks like Baird, William Blair)、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交易咨询部门、顶级公司的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或战略发展部门(比如Google、Apple的并购部门)。

第三梯队:本地的小型券商、私募股权(PE)、风险投资(VC)或者财富管理公司。

如果你的目标是顶级投行,那么理想的路径是在大二暑假至少能进入第二梯队的公司实习,这样你才有足够的资本去冲击大三的顶级项目。但如果一开始进不了怎么办?没关系,曲线救国。我有个朋友,大一暑假在老家一个地方性的小券商实习,每天就是打杂、整理资料。但他很用心,把券商的研究报告都拿来学习,自己跟着学做估值模型。大二,他拿着这段经历和自己做的模型,成功申请到了一家财富管理公司的实习,开始接触真实的客户和资产配置。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在大三申请季脱颖而出,拿到了一家顶级投行的面试。

记住,实习的价值不在于公司名字多响亮,而在于你到底学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你能在面试时,清晰地讲出一个你参与过的项目,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遇到的困难以及你如何解决的吗?这比空洞地说“我在XX公司实习过”要重要一百倍。

非金融背景?“弯道超车”的剧本已经写好

对于非金融背景的同学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向招生官和面试官证明你的“诚意”和“能力”。你需要一个清晰的规划,来弥补你背景上的不足。这个剧本分三步走:

第一步:知识武装。你得系统地学习金融知识。学校的课程是基础,但远远不够。你需要通过自学来证明你的热情和行动力。强烈推荐去考CFA一级(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Level I)。备考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学习金融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且“通过CFA一级”写在简历上,是向所有人证明你金融知识储备的最有力证据。

此外,Coursera、edX等平台上有大量顶尖商学院(比如沃顿、耶鲁)的公开课,内容涵盖公司金融、估值、投资等。花几十个小时系统学下来,你的认知会完全不同。

第二步:技能硬化。光有理论知识不行,华尔街是实战的地方。你需要掌握硬核技能。最重要的就是财务建模(Financial Modeling)。你需要能独立地、熟练地在Excel里搭建一个完整的三表模型(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DCF(现金流折现)、LBO(杠杆收购)等估值分析。可以利用Wall Street Prep、Breaking Into Wall Street这些在线培训课程,花一两百美金,能让你学到投行分析师前两年要掌握的核心技能,这笔投资绝对物超所值。

近几年,编程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Python和SQL是两大神器。根据LinkedIn对近三年金融分析师招聘启事的分析,要求掌握Python或SQL的职位数量增长了近60%。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程序员,但你需要能用Python做数据分析、回测交易策略,用SQL从数据库里提取数据。这会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显得与众不同。

第三步:实践输出。学到的东西要用起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参加各种比赛和社团活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学生投资社团(Student Investment Club)。加入他们,积极参与,争取主导一次股票推荐(Stock Pitch)。从行业研究、公司分析、财务建模到最后的PPT展示,完整地走一遍流程,这本身就是一段极佳的“准工作经历”。

很多投行和咨询公司也会举办案例分析大赛(Case Competition),这是你展示自己、并直接和业内人士接触的绝佳机会。就算没拿到名次,这段经历写在简历上也非常加分。

文书:别再套模板了,讲一个让招生官“哇”出来的故事

申请金融硕士项目时,文书(Personal Statement或Statement of Purpose)是你唯一一次可以和招生官进行深度交流的机会。如果你的文书读起来和别人的都差不多——“我从小就对数字敏感,对金融充满热情,贵校的XX项目享誉全球……”——那它大概率会被扔进垃圾桶。

一篇好的文书,核心在于讲一个真实、独特且有说服力的故事。这个故事要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1. 你为什么想学金融(Why Finance)?不要说空话。要具体,要有“Aha!”时刻。是不是因为帮家里的小餐馆计算现金流,让你第一次对商业运营产生了兴趣?是不是因为看了一部关于金融危机的纪录片,引发了你对宏观经济的思考?我当时写的是,我学习心理学时接触到的“行为金融学”,发现人类的非理性决策如何深刻影响市场,这让我着迷,我想从更量化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它。这个结合我自己专业背景的“为什么”,就比泛泛而谈的热爱要可信得多。

2. 你的过去如何塑造了你的现在(Connecting the dots)?把你过去的经历,无论是不是金融相关的,都串联起来,指向你未来的目标。比如,你参加辩论队的经历,锻炼了你的逻辑思辨和公开演讲能力,这对于做S&T(Sales & Trading)至关重要。你在实验室做科研的经历,培养了你严谨、细致、处理数据的能力,这正是做量化分析所需要的。你的任务是告诉招生官,你过去的每一步,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在为今天的申请做准备。

3. 为什么选择我们这个项目(Why this program)?这部分最忌讳的就是拍马屁。你需要做足功课,展现你对项目的深度了解。不要只说“你们项目排名高,师资强”,要具体到某一位教授的某一个研究方向你特别感兴趣,或者某一个课程(比如“高级并购分析”)正是你希望深入学习的。可以去读一读这个教授最近发表的论文,在文书中提一下你的见解。这种程度的细节,会立刻让招生官觉得,你是真的用心了,你是真的想来这里学习。

Networking:从“尬聊”到拿到关键内推

在北美求职,Networking(人脉拓展)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超过70%的职位是通过内推(Referral)获得的,而不是海投简历。你的简历再完美,如果被淹没在成千上万份简历的海洋里,也等于零。

Networking不是去社交场合和人尬聊、要微信,而是有策略地建立有意义的职业联系。对于留学生来说,最有效的两个渠道是:学校的校友数据库和LinkedIn。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列出目标清单。找到你想去的公司、想进的部门,然后在LinkedIn和校友数据库上,搜索在这些地方工作的校友。重点找那些和你背景相似(比如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社团)或者毕业不久(通常比身居高位的大佬更愿意帮助新人)的年轻校友。

第二步:发出“破冰”信息。无论是发邮件还是LinkedIn私信,都要简洁、真诚、有礼貌。一个比较好的模板是:

“您好[校友姓名],我叫[你的名字],是[大学]的一名[年级]学生,专业是[你的专业]。我通过校友数据库了解到您目前在[公司名]的[部门]工作。我对[这个行业/部门]非常感兴趣,特别欣赏您从[他的经历]到[现在的职位]的职业路径。不知您是否方便在未来几周内,给我15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次简短的 informational interview(信息性面试)?我非常渴望能向您请教一些关于这个行业的见解。谢谢您!”

第三步:做好准备,问对问题。如果对方同意了,这15分钟至关重要。千万不要问“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这种Google一下就知道的蠢问题。也别一上来就问“你能帮我内推吗”。你的目标是学习和建立关系。可以问一些更深入的问题,比如:“您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认为未来几年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趋势是什么?”“如果想进入这个领域,您建议我现在应该重点培养哪些技能?”

第四步:专业地跟进。聊完之后,24小时内一定要发一封感谢信,再次感谢对方花时间,并可以提及一两点你从谈话中获得的重要启发。之后,可以保持一个低频率的联系,比如每隔几个月,看到一篇对方可能感兴趣的文章,可以分享过去,并附上一句简单的问候。这样,当招聘季来临时,你再开口请求对方帮忙递一下简历,就显得顺理成章,对方也更愿意帮助一个他“认识”并且欣赏的后辈。

记住,Networking是一个播种的过程,不要指望马上有收获。你可能需要联系50个人,才能得到15次通话机会,并和其中的3-5个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系。但只要有一个人,在关键时刻愿意帮你把简历从“简历堆”里捞出来,直接递给招聘经理,你所有的努力就都值了。

写在最后,我知道准备申请和求职的过程非常折磨。你会无数次怀疑自己,会因为一封拒信而彻夜难眠。但请你相信,你为了这个目标所付出的每一点努力,都不会白费。你为了看懂财报而熬过的夜,为了准备面试而做的几百个练习题,为了和校友聊天而克服的社交恐惧……所有这些,都在把你塑造成一个更强大、更坚韧的人。

最终你拿到的那封offer,固然重要,但更宝贵的,是你在追逐它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磨练的技能和收获的成长。华尔街的大门,不是只为少数天才敞开,它是为那些准备充分、目标明确、并且足够坚韧的“普通人”准备的。你,也可以是其中之一。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04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