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搞AI,冲这几家大厂就对了

puppy

正在美国追梦AI的你,是不是感觉机会超多,但一到求职季又有点眼花缭乱?看着Google、Meta、NVIDIA、OpenAI这些神仙打架的大厂,不知道自己的简历该投向何方?别担心,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求职避坑指南!我们不光是简单列个名单,而是带你深入看看这几家顶流大厂的AI部门到底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的王牌项目和技术栈是什么。无论你想冲Research Scientist,还是Applied Scientist或MLE,我们都帮你扒了扒它们的招聘偏好和面试官到底想看啥。这篇满满的干货,就是想帮你把力气花在刀刃上,让你在激烈的竞争中目标更明确,准备更充分,求职之路走得更稳、更准!

大厂 AI 求职速览公司气质核心技术栈 / 王牌项目招聘偏好
Google (DeepMind)学术巨擘,稳扎稳打搞研究TensorFlow/JAX, TPU, Gemini, AlphaFold顶会论文大佬,理论基础扎实,代码能力过硬
Meta (FAIR)开源先锋,工程驱动快迭代PyTorch, Llama 3, Emu动手能力强,能把研究快速落地成产品
NVIDIA军火之王,软硬全都要CUDA, TensorRT, Blackwell, Nemotron, Isaac Sim懂底层硬件,熟悉并行计算,能做全栈优化
OpenAI产品新贵,AGI 梦想家GPT-4o, Sora, DALL-E 3, Triton极强的工程实现能力,有大规模模型训练经验者优先

“同学,最近在刷题吗?面得怎么样了?”

在CMU食堂,我旁边桌的两个小哥一边扒拉着盘子里的Panda Express,一边聊着天。这个场景,对于每一个在美国读CS的留学生来说,简直不要太熟悉。尤其是在秋招季,空气里都弥漫着LeapCode和System Design的紧张气息。

我认识一个学妹,叫Amy,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国内顶尖大学本科,GPA 3.9,来美国读AI方向的硕士,简历上两段国内大厂的实习经历闪闪发光。按理说,这样的背景找工作应该不难吧?但前几天她找我聊天,声音里全是迷茫。

“学长,我海投了快一百份简历了,面试没几个。我感觉自己学的都会,什么Transformer、Diffusion Model都懂,项目也做了,但就是不知道这些大厂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Google AI和Meta FAIR有啥区别?OpenAI是不是只要大神?我这种硕士是不是没戏了?”

Amy的困惑,几乎是每个想留美搞AI的同学都会遇到的灵魂拷问。现在的AI领域,就像一个巨大的、琳琅满目的自助餐厅,机会多到爆炸,但每个人手里的盘子就那么大。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或者每样都想夹一点,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啥也没吃好,还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咱们不谈虚的,就来把Google、Meta、NVIDIA、OpenAI这几家顶流大厂的AI部门扒个底朝天。看看它们到底在做什么,想要什么样的人,面试官的小本本上都记着哪些加分项。希望能帮大家把力气都用在刀刃上,让你在求职路上走得更稳、更准!

Google (DeepMind & Google AI):AI界的“学术圣殿”

提起AI,Google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这家公司给人的感觉就像武林中的少林寺,家底厚、武功正、内力深不可测。现在的Google AI,主力就是整合了原Google Brain和DeepMind之后的Google DeepMind团队。他们的目标非常宏大:Solve intelligence to advance science and benefit humanity。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虚?别急,我们看他们干了啥。从最早的AlphaGo击败李世石,到预测蛋白质结构的AlphaFold,再到如今对标GPT-4的超级大模型Gemini,Google一直在做最基础、最前沿的研究。他们就像是在为整个人类AI大厦打地基,虽然不一定马上能看到炫酷的应用,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扎实。

最近发布的Gemini 1.5 Pro,那个100万token的上下文窗口简直是丧心病狂,可以直接把一部长篇小说或者几个小时的视频喂给它。还有前段时间刷屏的AlphaFold 3,不仅能预测蛋白质结构,连DNA、RNA都能搞定,直接把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效率拉满。这些成果,背后都是Google强大的算力(自家的TPU集群)和顶尖人才的支撑。

那么,想进Google AI,你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武功秘籍”呢?

如果你想冲Research Scientist (RS),那顶会论文几乎是硬通货。这里的面试官,很多都是你论文里引用的作者本人。他们会和你深入探讨你研究的motivation,你的方法和现有SOTA(State-of-the-art)相比有什么优劣,实验设计是否严谨。如果你能在NeurIPS、ICML、ICLR这些顶会上有一两篇一作,那简历关基本就稳了。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学长,博士期间专注图神经网络(GNN),有两篇ICML在手,面试Google DeepMind时,和面试官从GNN的理论基础聊到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全程高能,最后顺利拿到offer。

对于大部分硕士同学来说,目标可能是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MLE) 或 Applied Scientist (AS)。对于这些岗位,Google除了看重你的AI基础知识,对coding和系统设计的要求是出了名的高。面试中,经典的LeapCode hard题目是家常便饭,还会让你设计一个类似Google Photos的系统,或者一个大规模推荐系统。他们想看的是,你不仅懂模型,还要能写出高质量、可扩展、可维护的代码,能把模型真正部署到Google这种体量的产品中去。

一句话总结Google AI的风格:学术氛围浓厚,对理论基础和代码功底要求极高,适合想安安静静做研究、打磨技术细节的同学。

Meta (FAIR):开源社区的“扛把子”

如果说Google是内功深厚的学院派,那Meta(Facebook)就是热情奔放的实干派。他们家的AI研究部门Facebook AI Research (FAIR) 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开源!开源!还是开源!

从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到如今火遍全球的大语言模型Llama系列,Meta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把AI研究的门槛拉低了好几个level。当OpenAI还在对GPT模型的技术细节遮遮掩掩时,Meta直接把Llama 3的模型权重和代码开源,让全世界的开发者都能在自己的电脑上跑起来,进行二次开发。这种“把武器发给所有人”的做法,为Meta赢得了巨大的社区声望。

Meta的AI研究,非常强调“工程驱动”和“产品落地”。他们不会花太长时间去做一个离实际应用很远的研究。FAIR的很多项目,都和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这些日活几十亿用户的产品紧密相连。比如,你刷Instagram Reels时看到的推荐算法,你在Messenger里用的AR滤镜,背后都有FAIR的技术支持。最近,他们更是把基于Llama 3的Meta AI助手,全面集成到了所有App的搜索框里,野心可见一斑。

那么,想加入Meta这个“开源大家庭”,你需要什么样的特质呢?

Meta非常看重你的动手能力。他们希望你不仅能看懂论文,更能快速复现论文,甚至改进它。在面试中,他们可能会给你一个实际的业务场景,比如“如何改进Instagram的短视频推荐排序?”或者“如何检测Facebook上的不实信息?”,让你提出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这不仅考验你的模型知识,更考验你对业务的理解和工程实现的能力。

对于Applied Scientist岗位,Meta的要求尤其典型。这个岗位介于纯研究和纯工程之间,需要你既能读paper、做实验,又能写生产代码、跟进产品指标。我有个朋友在Meta做AS,他的日常就是一半时间在看最新的论文、用PyTorch跑实验,另一半时间在和产品经理、工程师开会,讨论如何把模型部署上线,以及上线后AB test的数据表现。他说,在Meta,一个模型的好坏,最终不是看发了多少paper,而是看它为产品带来了多大的价值。

对于MLE岗位,Meta同样强调大规模系统的经验。因为他们的用户量太大了,任何一个微小的模型改动,都可能引发巨大的系统连锁反应。所以,面试中经常会考察分布式训练、模型压缩、低延迟推理等工程问题。

一句话总结Meta AI的风格:快节奏,重实践,拥抱开源,如果你喜欢把最新的技术快速应用到真实产品中,感受影响亿万用户的快感,Meta绝对是你的菜。

NVIDIA:AI时代的“军火供应商”

聊AI大厂,怎么能少了“卖铲子”的NVIDIA?这家靠游戏显卡起家的公司,如今已经成为整个AI浪潮中最核心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可以说,没有NVIDIA的GPU,就没有今天的大模型时代。

但如果你以为NVIDIA只是一家硬件公司,那就大错特错了。黄仁勋(Jensen Huang)早就把NVIDIA定位成一家“全栈计算平台公司”。他们不仅有地表最强的GPU(比如最新的Blackwell架构),更有CUDA这个强大的软件生态护城河。此外,还有用于模型推理优化的TensorRT、用于机器人开发的Isaac Sim平台、用于自动驾驶的Drive平台等等。

NVIDIA自己也有非常强大的AI研究团队。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自家业务结合得非常紧密。比如,他们在图形学和AI结合领域(NeRF、GANs)是绝对的王者,毕竟这是他们的老本行。他们也在大力研究如何用AI来设计更好的芯片。最近,他们还发布了自家的大模型系列Nemotron,并推出了一个名为Project GR00T的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这一切都表明,NVIDIA不甘于只做“军火商”,他们也想亲自下场打仗。

想去NVIDIA“造武器”,你需要什么样的技能点?

NVIDIA的AI岗位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偏好:喜欢懂底层的人。如果你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计算、编译器有深入的了解,那你在NVIDIA会非常受欢迎。比如,他们的Deep Learning Software Engineer岗位,很多工作都和优化CUDA kernel、提高模型在GPU上的运行效率有关。面试中,他们可能会问你一些非常细节的问题,比如“如何减少GPU显存的占用?”“如何优化一个矩阵乘法操作?”

我认识一个在NVIDIA实习的博士生,他的研究方向就是模型量化和编译器优化。他说,在NVIDIA,你不仅要懂算法,还要懂硬件。你需要像一个侦探一样,通过分析GPU的profiling数据,找到性能瓶颈,然后用各种软件技巧去压榨出硬件的最后一丝性能。这种工作非常有挑战性,也很有成就感。

除了底层软件岗位,NVIDIA的研究科学家岗位也很有吸引力。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NVIDIA有大量的实际场景和数据。如果你做的研究能和他们的硬件平台结合起来,比如开发一个在Jetson嵌入式设备上高效运行的感知算法,那你的简历会非常亮眼。

一句话总结NVIDIA的风格:硬核,软硬结合,追求极致性能。如果你对计算机系统底层有强烈的好奇心,享受榨干硬件性能的快感,NVIDIA会让你如鱼得水。

OpenAI:用产品定义未来的“梦想家”

最后,我们来聊聊近两年最炙手可热的明星——OpenAI。这家公司的名字,几乎就等同于“AGI(通用人工智能)”。从GPT-3到ChatGPT,再到最新的GPT-4o和文生视频模型Sora,OpenAI用一个又一个王炸产品,不断刷新着我们对AI能力的认知。

OpenAI的文化非常独特,可以称之为“研究驱动的产品开发”。他们不像Google那样追求发表大量论文,也不像Meta那样紧密围绕现有社交产品。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构建安全的AGI。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这个终极目标服务,并且他们非常善于把研究成果快速打包成惊艳的产品,直接推向市场,形成“技术突破 -> 产品引爆 -> 获得数据和收入 -> 支持更大规模研究”的飞轮。

看看他们最新的GPT-4o,“o”代表“omni”,意味着全能。它能够实时处理和响应音频、视觉和文本的组合,延迟极低,交互体验非常接近人类。还有那个没正式发布就已经引爆全网的Sora,生成的视频质量简直让人分不清真假。这些产品背后,是OpenAI在Scaling Law(规模法则)上的坚定信仰和在工程实现上的极致追求。

进入OpenAI,可以说是目前AI领域所有从业者的梦想。但门槛也是出了名的高。

OpenAI的招聘哲学是少而精。他们不像Google、Meta那样每年招成千上万的人。他们的团队规模相对较小,每个人都必须是能独当一面的高手。对于技术岗位,他们尤其看重两点:一是极强的工程实现能力,二是处理大规模系统的经验。

在OpenAI,Research Scientist和Research Engineer的界限非常模糊。他们希望科学家也能写出高质量的代码,工程师也能理解算法的深层原理。面试中,他们非常喜欢问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如果要训练一个比GPT-4o更强的模型,你会从哪些方面着手?”“设计Sora这样的视频生成模型,可能会遇到哪些技术挑战?”。他们想考察的是你的思维深度、技术广度以及对AI未来方向的判断力。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想进OpenAI,你最好有过从零开始训练一个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参数大模型的经验。这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他们的偏好。如果你参与过某个知名开源大模型的开发,或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处理过海量数据、解决过棘手的分布式训练问题,这些经历在OpenAI的面试官看来,会比几篇论文更有说服力。

一句话总结OpenAI的风格:精英驱动,目标导向,快节奏。如果你是一个对AGI有狂热信念,并且动手能力超强的全能型选手,那么去OpenAI吧,那里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写在最后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大厂的要求也太高了吧,简直是神仙打架。别慌,放平心态。

找工作这件事,从来都不是一个“我全都要”的游戏。最重要的,是找到和你个人特长、兴趣最匹配的那个地方。你没必要为了进Google而去硬刷自己不感兴趣的理论,也没必要为了去Meta而放弃自己热爱的底层研究。

与其拿着一份“标准简历”海投,不如静下心来,问问自己:

我对AI的哪个方向最兴奋?是语言模型,还是计算机视觉,还是机器人?

我更喜欢做探索性的前沿研究,还是把技术应用到产品中解决实际问题?

我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数学推导能力,是代码实现能力,还是系统设计能力?

搞清楚这些问题后,再回头看这几家公司,你的目标就会清晰很多。喜欢开源和动手?多看看Meta的开源项目,试着用Llama 3做个自己的小应用。对底层优化着迷?去把CUDA的官方文档啃下来,写几个自己的kernel。对AGI充满幻想?那就紧跟OpenAI的博客,把他们发布的每一篇技术报告都读透。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求职路上还多了一层身份和时间的压力。但请相信,你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刷的每一道题,跑的每一个实验,都不会白费。这些经历,正在塑造一个更强大的你。

别再焦虑地“广撒网”了,从今天起,选定一两个你最心动的“梦中情司”,像准备期末考试一样,把它的技术、产品、文化都研究个底朝天。把你的简历和项目,都打磨成它最喜欢的样子。

这样,当面试机会来临时,你才能自信地告诉面试官:我不是随便投投,我是真的想来,而且,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

祝大家都能拿到心仪的offer!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195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