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毕业薪资榜出炉,你的专业排第几?

puppy

嘿,国大的小伙伴们,是不是一边赶due一边偷偷关心毕业后到底能赚多少钱?大家最关心的国大毕业生薪资报告终于出炉啦!这次的榜单信息量超大,计算机科学再次封神,起薪中位数据说已经冲破7000新币,简直是“毕业即巅峰”的节奏!法学和商科的同学们也稳坐前排,实力不容小觑。那我们其他人文、社科或者工科其他专业的“钱”景如何?有没有黑马专业杀出重围?这份报告不仅能满足你的好奇心,更是你未来规划职业、和老板谈薪资时的重要参考。赶紧点进来看看你的专业排在第几,心里好有个底!

读前必看:如何正确“食用”这份薪资报告?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基于新加坡教育部(MOE)官方发布的2023年毕业生就业调查(GES 2023),这可是最新鲜、最权威的一手资料哦!

薪资口径:我们主要看的是“月薪总额中位数(Median Gross Monthly Salary)”。为啥不用平均数?因为中位数更能反映普通毕业生的真实水平,不会被少数几个“薪神”拉高太多,对我们更有参考价值。

阅读心态:记住,薪资只是你价值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这份报告是帮你了解市场行情的“导航仪”,而不是定义你未来人生的“判决书”。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比单纯追高薪更重要!

上周四凌晨两点,我和室友 Jason 还在 UTown 的自习室里为 final 埋头苦干。咖啡因的效果渐渐褪去,我俩不约而同地放下笔,瘫在椅子上。寂静中,Jason 突然悠悠地问了一句:“你说,我们现在这么拼死拼活地读书,毕业了到底能赚多少钱啊?”

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投进深夜的湖心,瞬间激起了一圈涟漪。是啊,作为留学生,我们背负着家人的期望,承担着不菲的学费和生活成本,毕业后的“钱”景,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甚至有点焦虑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新加坡立足,更直接影响着我们未来几年的生活质量和职业规划。

就在我们俩对着天花板畅想(或者说担忧)未来时,手机“叮”地一声,学长群里有人发了链接——“NUS GES 2023 报告出炉!”。整个自习室瞬间骚动起来,大家纷纷点开链接,屏幕的亮光映着一张张既期待又紧张的脸。这感觉,比查成绩还刺激!

那么,这份万众瞩目的国大毕业生“身价表”到底说了些什么?别急,作为你们在 lxs.net 的贴心小编,我已经帮你把厚厚的报告翻了个底朝天,所有干货和重点都给你拎出来了。快搬好小板凳,看看你的专业到底排在第几梯队!

第一梯队:毕业即巅峰,他们是“薪”选之子

每年榜单放出来,总有那么几个专业,像开了挂一样,稳稳地站在金字塔尖,让其他专业的同学羡慕得“眼泪从嘴角流下来”。今年也不例外,这些“神仙专业”不仅薪资高,就业率也几乎是100%,堪称“毕业即胜利”组。

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当之无愧的王者

没错,又是计算机!根据 GES 2023 的数据,国大计算机科学毕业生的月薪中位数直接冲破了7,300新币大关!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一个刚毕业的CS学生,年薪轻松超过8万新币,折合人民币超过40万。这已经不是赢在起跑线了,这简直是坐着火箭起飞的。

我的学长 Leo 就是这个专业的“卷王”之一。大三的时候,他就已经手握 Shopee 和 Bytedance 的实习 offer。大四上学期,秋招刚开始,他就已经拿到了好几家顶级科技公司和对冲基金的全职 offer,薪资一个比一个诱人。他最后去了一家美国的云计算公司在新加坡的分部,据说光签字费(Sign-on Bonus)就够我们普通专业同学一年的生活费了。他常开玩笑说:“我们不是在找工作,是工作在排队等我们。” 这话虽然凡尔赛,但也是CS专业现状的真实写照。从金融科技(FinTech)到人工智能(AI),再到电商巨头,几乎所有高薪行业都在疯狂抢夺顶尖的CS人才。

法学、医学、牙科:传统精英,地位稳固

如果说CS是新贵,那法学、医学和牙科就是雷打不动的“旧日王族”。这些专业的入学门槛极高,学习过程也异常艰苦,但回报同样丰厚。法学毕业生在完成实习期后,起薪中位数高达7,000新币。而医学和牙科,由于其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起薪也稳稳地站在7,000新币以上。

我认识一位法学院的朋友,她的大学四年几乎是在图书馆和模拟法庭度过的。用她的话说,“读过的案例比吃过的饭还多”。但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了一家顶尖的英资律所,虽然工作强度极大,经常加班到深夜,但职业路径非常清晰,社会地位和收入也相当可观。这些专业代表着一种稳定、体面且高收入的职业道路,是传统意义上的“金饭碗”。

商学院明星:不只是商科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商科毕业就是进银行、做咨询,薪资肯定不低。没错,但商学院内部的“贫富差距”也相当大。真正的顶流,往往是那些复合型人才。比如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这个专业完美结合了商业知识和数据处理能力,起薪中位数达到了6,000新币。还有那些修读双学位的同学,比如商科+计算机,或者商科+工程,他们是投行和顶尖咨询公司最爱的人才,起薪更是能和CS一较高下。

我隔壁班的女生 Emily,主修金融,辅修了计算机。大学期间,她不仅在学生投资社团做得风生水起,还自学了Python,参加了好几个数据建模比赛。毕业时,她轻松斩获了一家顶级投行“中后台”部门的 offer,起薪远超普通商科毕业生。她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商科领域,一技傍身,尤其是技术相关的技能,能让你的“钱”景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第二梯队:中流砥柱,稳稳的幸福

如果说第一梯队是让人仰望的星空,那第二梯队的专业就是我们身边坚实的土地。他们的薪资或许没有那么惊世骇俗,但胜在就业面广,需求稳定,是构成整个就业市场的中坚力量。大部分工科和部分社科的“实力派”都在这个梯队。

庞大的工程家族:内部差异巨大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生化环材,四大天坑。” 这个段子相信大家都听过。但在新加坡,工程专业的整体表现其实相当不错。当然,内部的薪资差异也真实存在。

最接近第一梯队的是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他们的起薪中位数超过了6,800新币,几乎和CS并驾齐驱。毕竟,他们既懂硬件又懂软件,是科技行业的多面手。

其次是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起薪中位数大约在5,000新币左右。新加坡作为全球半导体和精密工程的重镇,对这类工程师的需求一直很稳定。我的一个机械工程朋友,毕业后进入了美光(Micron)做工艺工程师,虽然要轮班,但薪资和福利都相当不错,而且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在职培训机会,职业发展路径很清晰。

相对而言,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的起薪会稍低一些,大约在4,500新币左右。但这个行业胜在“越老越吃香”,随着项目经验和专业证书(比如PE认证)的积累,后期的薪资增长潜力非常大。

数据科学与经济学:玩转数字的“高智商”玩家

在 FASS(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里,经济学(Economics)绝对是薪资上的“扛把子”,起薪中位数可以达到5,000新币。凭借着强大的数理分析能力,经济学毕业生深受金融机构、咨询公司和政府部门的青睐。他们和商学院的同学在求职市场上常常是直接的竞争对手。

数据科学与分析(Data Science and Analytics)作为一个较新的跨学科专业,表现更是抢眼,起薪中位数达到了6,000新币,直逼第一梯队。在这个“万物皆可数据化”的时代,数据科学家就是那个能从海量信息中淘金的人,价值不言而喻。

第三梯队:我们不卷薪资,卷的是情怀和未来?

聊完了高薪专业,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可能在薪资榜上排名不那么靠前的专业。比如 FASS 的大部分人文社科专业,以及理学院(Faculty of Science)的一些基础学科。他们的起薪中位数可能在4,000到4,500新币之间。看到这个数字,很多同学可能会有点“心塞”。难道我们真的“毕业即失业”,或者只能拿微薄的薪水吗?

先别急着焦虑。薪资报告只是一个维度,它无法衡量一份工作的意义,也无法预测你长期的职业发展。

我最好的朋友 Sarah,读的是社会学。毕业时,身边很多同学都转行去做市场、人力资源,或者考公务员。但她选择加入了一家关注外籍劳工权益的非政府组织(NGO)。她的起薪确实不高,工作也很辛苦,经常要到工地、宿舍去做访谈和调研。但每次和她聊天,都能感受到她眼睛里的光。她说:“这份工作让我觉得,我学的知识真正在帮助一些人,这种成就感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对于人文、社科和理科的同学来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个特定的“硬技能”,而是那些可迁移的“软实力”:批判性思维、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出色的沟通和写作技巧、以及对复杂问题的洞察力。这些能力在任何行业都是稀缺且宝贵的。

很多 FASS 的毕业生最终都进入了公共服务部门、媒体、教育、市场营销等领域,并且发展得非常好。而理学院的同学,除了继续深造做科研,也有很多进入了研发、金融分析甚至是专利法等高技术门槛的行业。起薪只是一个开始,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才是决定你最终能走多远的关键。

黑马专业与跨界玩法:你的“钱”途不止一条路

除了传统专业的排名,这份报告里还隐藏着一些“黑马”和趋势,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跨学科专业越来越吃香。比如国大的PPE(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缜密,毕业生无论是进入政府部门、国际组织还是顶尖企业,都极具竞争力。同样,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这个专业,因为它架起了技术与商业之间的桥梁,毕业生既懂代码又懂管理,起薪和就业率也常年位居前列。

更重要的一点是,“主修专业 + X”的跨界玩法,正在成为提升个人价值的万能公式

这个“X”可以是一门编程语言,一项数据分析技能,也可以是一个设计软件,甚至是一种独特的海外交流经历。比如,一个主修中文的同学,如果同时精通数字营销和SEO,那他去应聘中国企业出海的市场岗位,就是无可替代的人才。一个学环境科学的同学,如果能用 Python 做数据可视化,那他在申请可持续发展咨询的岗位时,就会比只会写报告的竞争者亮眼得多。

不要被你的专业标签所限制。大学四年,最宝贵的是利用国大丰富的资源,去探索、去尝试,为你自己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技能组合包。这比单纯纠结于专业本身的薪资排名要有意义得多。

写在最后:别让一张薪资表,绑架了你的大学四年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国大各个专业的“钱”景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可能你的专业排名靠前,让你松了一口气;也可能你的专业排名不尽如人意,让你有点焦虑。

但说真的,别太把这个排名当回事儿。它只是一个快照,记录了毕业生离校那一刻的薪资水平,但你的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起薪高,不代表未来发展一定好;起薪低,更不代表你没有逆风翻盘的机会。比起盯着这份榜单,我更想给你几个大白话建议:

第一,实习,实习,还是TMD实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份高质量的实习,胜过你简历上所有花里胡哨的社团活动。它不仅能让你提前了解行业,积累经验,更是你毕业后拿到高薪 offer 最硬的敲门砖。争取在毕业前,至少有两到三份相关的实习经历,你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第二,多和学长学姐聊。他们踩过的坑,走过的路,都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别害羞,一杯咖啡的时间,你可能就获得了一个内推机会,或者是一个全新的职业思路。Networking 真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就是真诚地去连接和请教。

第三,忘了你的专业,去学“能解决问题”的技能。无论是编程、数据分析、公开演讲还是项目管理,这些能直接创造价值的技能,才是你在职场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国大有那么多免费的线上课程和工作坊,别浪费了!

大学四年真的很宝贵,别光盯着终点线的奖金,沿途的风景也同样重要。去上一门你纯粹因为好奇而选的课,去参加一个能让你热血沸腾的社团,去交一群可以深夜聊人生的朋友。找到你真正发光发热的地方,那份成长和快乐,是任何薪资报告都无法衡量的。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加油,各位国大的“打工人预备役”们!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5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