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沃顿商学院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总听人说沃顿(Wharton)是金融圈的“黄埔军校”,但在这读书的真实体验,远比想象中更立体。是不是每天都在被一群学神“卷”到飞起,除了拼命刷题就是赶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传说中强大到没边的校友网络到底怎么用,除了金融和咨询,大家还有没有别的出路?这篇“老学长”的真心话,想跟你聊聊那些光环背后的真实日常,有热血有迷茫,也有最接地气的生存指南。它不只是一份攻略,更像是一次促膝长谈,希望能帮你拼凑出一个更真实的沃顿,看看这里到底适不适合你。

老学长开聊前,先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这篇文章不是沃顿的招生广告,也不是一份完美的“成功学”模板。我会聊聊这里的闪光点,但更想跟你分享那些不常被人提起的挣扎、迷茫和接地气的“生存法则”。它可能打不破你所有的滤镜,但希望能帮你拼凑出一个更真实、有血有肉的沃顿。毕竟,选学校就像谈恋爱,合适比优秀更重要。

在沃顿商学院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还记得我刚到沃顿的第一个月,参加了一场在费城市中心举办的校友社交晚宴。我特意穿上了新买的西装,口袋里揣着一沓刚印好的名片,手心紧张得直冒汗。周围都是谈笑风生的“大佬”,有在华尔街管着几十亿基金的合伙人,有刚把公司卖给谷歌的创业新贵。我端着一杯香槟,在人群里尴尬地挪动,感觉自己像个误入大人派对的小孩。

一个穿着考究、看起来四十多岁的学长主动过来跟我碰杯,笑着问:“First year? Feeling a bit overwhelmed?” (第一年?是不是有点懵?) 我窘迫地点了点头。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别急,我们都经历过这一步。你来这里不是为了证明你已经很牛了,而是为了找到你想成为的那个更牛的人。慢慢来,享受这个过程。”

那一刻的暖意,我至今都记得。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明白,沃顿这个地方,远比“金融黄埔军校”这个标签复杂得多。它既是压力场,也是孵化器;既是精英的秀场,也是普通人找到自我的地方。今天,作为一名“老学长”,我想跟你聊聊,抛开那些光环,在沃顿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传说中的“学神”集中营,真的每天都在“卷”吗?

来之前,我听到的版本是:沃顿的学生都是一群行走的计算器,每天不是在图书馆刷Case,就是在去高盛面试的路上。这里的空气里都弥漫着“卷”的味道。

来了之后发现,这个说法对,但也不全对。

说它对,是因为这里的“优秀”密度确实高到令人窒息。就拿最新的2025届MBA班级数据来说,877个学生,平均GMAT分数是728,平均大学GPA是3.6。你的同学里,可能有前奥运选手,有在非洲做过NGO的创始人,有写代码改变过一个行业的程序员,当然,更多的是来自麦肯锡、高盛、谷歌这些顶级公司的前同事。上课的时候,教授抛出一个问题,总有人能从你意想不到的角度给出精辟的见解。这种智力上的碰撞和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我记得第一学期的财务课,教授讲到一个复杂的公司估值模型。我还在 struggling with the basic concepts,旁边那个之前在KKR做PE的同学已经行云流水地建好了模型,甚至还指出了教科书里的一个瑕疵。那一瞬间,说没有挫败感是假的。你确实会觉得自己“平平无奇”。

但神奇的是,这里的“卷”不是恶性的。沃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合作。学校会刻意把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分到同一个学习小组(Learning Team)。我的第一个小组里,有我这个市场营销背景的,一个前海军陆战队军官,一个硅谷的工程师,还有一个来自巴西的银行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但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做作业时,银行家负责搞定估值模型,工程师负责数据分析,军官大哥负责项目管理和进度把控,而我则负责最后的PPT呈现和Storytelling。我们吵过架,熬过夜,但最终都成了能把后背交给对方的战友。

更重要的是,MBA项目普遍实行“Grade Non-Disclosure”政策,就是说学生不可以向招聘公司透露自己的在校成绩。这一下子就把大家从为分数而战的零和博弈里解放了出来。大家的目标不再是比同桌高一分,而是真正学到东西,帮助彼此共同成长。你会看到学霸在考前主动组织复习小组,毫无保留地分享笔记;你会看到大家在求职季互相修改简历,模拟面试。这里的氛围更像是“战友”而不是“对手”。所以,是的,这里很“卷”,但大家是拧成一股绳,一起向外“卷”,而不是在内部互相消耗。

社交活动多如牛毛,是在真心交友还是“无效社交”?

如果说学术是沃顿的A面,那社交就是它的B面,而且可能比A面更重要。

沃顿的社交日历可以排到你怀疑人生。每周四晚上的“Pub”是雷打不动的全校社交活动,大家在霍尔曼大厅(Huntsman Hall)的庭院里喝着啤酒,聊着天,从课程聊到实习,从行业八卦聊到周末去哪玩。除此之外,还有数不清的俱乐部活动、企业宣讲会、校友晚宴、小组聚餐……

刚开始,你会像打了鸡血一样,想抓住每一个机会,认识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告诉你:“Your network is your net worth.” (你的人脉就是你的净值)。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这种“集邮式”的社交效率极低,而且非常累。一天下来,你可能加了20个好友,但晚上躺在床上,却想不起来谁是谁。

后来我才慢慢摸索出门道:社交需要取舍,质量远比数量重要。

沃顿有超过100个学生俱乐部,这是你找到“自己人”的最好地方。如果你喜欢红酒,可以加入Wharton Wine Club,他们会定期举办品酒会,请来的都是行业大咖。我有个朋友就是通过品酒会认识了一位在LVMH集团做高管的校友,后来成功拿到了Dior的实习。如果你对科技创业感兴趣,那就去Tech Club和Founders' Club,那里的人聊的都是最新的商业模式和融资进展。2023年的就业报告里,有13.1%的毕业生去了科技行业,这背后离不开这些俱乐部的巨大推动力。

除了职业导向的社交,更多的是基于兴趣的纯粹友谊。每年一度的“Wharton Follies”就是一场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吐槽喜剧秀,把教授、课程、招聘的各种梗都编成段子,尺度大到惊人,但每个人都笑得前仰后合。还有各种体育俱乐部,比如冰球、橄榄球,大家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比在酒会上碰杯要牢固得多。

我最难忘的是一次去冰岛的“Trek”(学生组织的海外旅行)。我们十几个同学一起追极光、爬冰川、泡温泉。在那个远离费城、没有求职压力的地方,我们聊的不是估值模型,而是各自的成长故事、人生的困惑和未来的梦想。那些在冰天雪地里建立的友谊,至今仍然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沃顿的社交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八面玲珑的“社交达人”,而是提供一个巨大的平台,让你去找到那些与你同频共振的人,建立起可以持续一生的深度连接。这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和选择。

传说中无敌的校友网络,到底是怎么用的?

“沃顿校友网络”这六个字,听起来就像一张通往世界各地的VIP通行证。这个网络到底有多强大?数据上说,超过104,000名校友遍布全球153个国家。但对一个在校生来说,这串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不是一个“阿拉丁神灯”,你许个愿,工作就来了。它更像是一张藏宝图,你需要自己拿着铲子去挖。

这张图的核心工具,就是校友数据库。这是一个神奇的系统,你可以根据行业、公司、职位、地理位置等各种标签,精准地找到你想联系的任何人。比如,你想去新加坡做PE,系统能帮你列出所有在新加坡做PE的校友,以及他们的联系方式。

但找到人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怎么“用”。这里的潜规则是:你可以请求帮助(Ask for help),但不能索取工作(Ask for a job)。

标准的流程是这样的:你找到一位目标公司的校友,发一封非常简洁、礼貌的邮件,自我介绍一下,说明你想了解一下他/她的行业和公司,请求一个15-20分钟的“Coffee Chat”(咖啡聊天,现在多是线上电话)。90%以上的校友都会答应,因为帮助在校生是沃顿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

聊天的过程就是展示你自己、获取信息、建立连接的过程。你不能上来就问“你们公司招不招人?”“能不能帮我内推?”。你要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比如“您当时为什么选择从咨询转到这个行业?”“您认为这个行业未来三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你要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聪明、好学、值得交往的未来校友。

我通过这个方法,联系上了一位在迪士尼负责企业战略的学长。我们聊得非常投机,他不仅给了我很多关于媒体行业的洞见,还在后来迪士尼来学校招聘时,主动把我的简历转给了HR,并附上了一段推荐语。虽然我最后没去那家公司,但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校友网络的力量。它不是直接给你一个结果,而是为你打开一扇又一扇你之前根本接触不到的门。

这个网络在你毕业后会变得更加重要。无论你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想进入哪个新领域,总能找到可以信赖的沃顿校友。这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除了金融和咨询,我们还有别的出路吗?

每次跟国内的朋友聊起沃顿,他们第一反应就是:“哦,华尔街精英。” 没错,金融和咨询是沃顿的传统强项。2023届毕业生里,有37.3%去了金融服务业,23.8%去了咨询业。这两项加起来就超过了60%。

但这个故事还有另外40%的精彩。

沃顿早已不是那个只有金融的沃顿了。学校也在努力撕掉这个标签,大力发展其他领域。比如科技,现在是继金融和咨询之后的第三大就业方向。学校专门设立了“旧金山校区”(Wharton San Francisco),学生可以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在硅谷的核心地带学习、实习、和创业者打交道。我有个同学就是通过这个项目,在一家AI初创公司实习,毕业后直接拿到了产品经理的offer,薪资包比去投行的同学还高。

创业是另一个热门选择。沃顿的创业生态系统非常完善,有Venture Lab提供启动资金和导师资源,有各种创业大赛让你打磨商业计划。你知道Warby Parker(美国知名的线上眼镜品牌)吗?它的创始人就是沃顿的毕业生,最初的商业计划就是在沃顿的课堂上诞生的。在这里,如果你有一个好点子,永远不缺资源和支持,你的同学里可能就有你未来的合伙人和天使投资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同学走向了更小众但同样精彩的道路。我认识一个同学,她放弃了麦肯锡的offer,去了一家教育非盈利组织,利用在沃顿学到的运营和战略知识,帮助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还有人去了医疗健康行业(占6.8%),有人去了消费品行业,有人回去接管家族企业。沃顿的就业报告里甚至有一个分类叫“社会影响力”(Social Impact)。

沃顿教给你的,不是一套只能在金融领域使用的屠龙术,而是一套通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这套框架可以应用到任何你感兴趣的行业。所以,来沃顿,你完全可以不走寻常路。这里有足够多的资源和校友,支持你去探索那些华尔街和咨询公司之外的广阔天地。关键在于,你是否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最后,聊聊那些光环背后的真实挣扎

说了这么多,我不想让你觉得沃顿是一个完美的天堂。恰恰相反,在这里的每一天,你都可能与焦虑和自我怀疑为伴。

这就是所谓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你会觉得自己是招生办“错招”进来的那个人。当你的同学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而你连问题都没听懂的时候;当别人在九月份就拿到了顶级公司的实习offer,而你还在海投简历石沉大海的时候;当你看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在世界各地旅行、参加高大上会议,而你只能在图书馆啃书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很糟糕。

我经历过这一切。我曾经因为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没出门。我也曾经在连续被五家公司拒之门外后,躲在洗手间里怀疑自己来读MBA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但后来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最光鲜亮丽的同学。我们学会了向朋友、向学习小组的成员倾诉,也学会了使用学校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我们开始明白,沃顿的两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积累人脉,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心理重塑之旅。

它会打碎你过去的骄傲,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逼着你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一个更强大、更谦逊、也更了解自己的你。这个过程很痛苦,但走过来之后,你会感谢这段经历。你学会了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从容,如何在无数的诱惑中坚守初心,如何在一次次的失败后重新站起来。

所以,如果你问我来沃顿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能不是那个金光闪闪的学位,也不是那份起薪六位数的工作,而是在这个高压锅里被“炖”了两年后,那种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内心的笃定和从容。

别只是冲着“沃顿”这个名字来。在你递交申请之前,问问自己,你真的准备好了吗?准备好被最优秀的人挑战,准备好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准备好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但也充满无数诱惑的地方,找到那条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路。如果你准备好了,那么,沃顿会给你一个超乎想象的舞台。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68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