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悉尼大学读建筑设计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我跟你说,这儿可不只是在明信片一样的校园里画画图那么简单哦。我们的大本营——大名鼎鼎的“Tin Sheds”,见证了无数个为due爆肝的夜晚。从画不完的图纸,到亲手打磨的模型,再到被tutor轮番“拷问”的crit现场,过程超虐心,但看着作品从想法变成现实的那一刻,又觉得一切都值了!这里不只教你怎么用软件,更是彻底重塑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想知道更多课程内幕和学长学姐的真心建议?快来看看我们的真实体验吧!

来悉大读建筑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心态准备:这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准备好迎接无数个不眠之夜,你的时间和精力管理能力将被推到极限。这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一场意志力的考验。
钱包准备:学建筑,真的很“烧钱”。除了学费,模型材料、打印图纸、软件和电脑配置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江湖传言“模型穷三代”,真不是开玩笑的。
技能准备:虽然学校会教,但如果你来之前就会点Adobe全家桶(PS, AI, ID)和基础的建模软件(比如SketchUp或Rhino),你的开局会顺畅很多。
社交圈:你大部分的社交生活可能都会在Studio里。和你一起画图、做模型的同学,会是你最坚实的革命战友。珍惜他们,因为你们要一起“扛过枪”。

在悉尼大学读建筑设计是种什么体验?

还记得我收到悉尼大学建筑设计offer的那天,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脑子里全是电影画面:在阳光明媚的草坪上,对着Quadrangle那栋哈利波特楼写写画画,优雅地和教授讨论着天马行空的设计……直到我拖着一个28寸的行李箱,里面塞满了画笔、马克笔和各种工具,第一次踏进我们学院大楼——Wilkinson Building时,才发现,现实好像和想象中有点儿不一样。

开学第一周的某个下午,一个学长领着我们这群新生参观传说中的Studio。他指着一排排被图纸、模型、咖啡杯和外卖盒子淹没的桌子,笑着说:“欢迎来到你们未来三年的家。”当时我看着那些眼神迷离但手上功夫飞快的学长学姐,闻着空气中弥漫的UHU胶水和激光切割木板的味道,心里咯噔一下:好家伙,这阵仗,看来是场硬仗啊。

这篇文章,就是想带你走进这个真实的“战场”,告诉你褪去明信片滤镜后,在悉大读建筑,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们的大本营:“Tin Sheds”不止是铁皮屋

每个悉大建筑生,心里都有一个神圣的地方,那就是“Tin Sheds”。你可能会以为它是个破旧的铁皮仓库,但实际上,它是我们学院精神的象征。这地方全名叫“Tin Sheds Art Workshop”,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是悉尼前卫艺术和激进思想的大本营。这种批判和创新的基因,一直流传到今天我们的建筑教育里。

所以,我们的Studio文化,绝对不是安安静静地画图。这里更像一个巨大的、24小时不打烊的创客空间。一个Studio通常由十几个学生组成,我们称之为“Bay”。你的Bay就是你的阵地,你的桌子就是你的全世界。在这里,你会经历从灵感迸发到心态崩溃再到自我重建的全过程。

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二的第一个设计项目,要做一个社区图书馆。我的想法改了不下十遍,模型拆了五六次。在最终Crit(也就是期末汇报)的前一晚,整个Studio灯火通明,像个巨大的“爆肝”工厂。凌晨三点,我旁边工位的哥们儿一边用3D打印机打着最后的模型配件,一边用电脑渲染着效果图,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背着演讲稿。而我呢,正在用镊子小心翼翼地粘一个只有指甲盖大小的楼梯扶手。那一刻,你环顾四周,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作品做最后的冲刺,空气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奇特的、属于创造者的亢奋和团结。这种“战友情”,是你在任何其他专业都很难体会到的。

课程设置:从被“虐”到享受“被虐”

悉大的建筑学位,通常是“3年本科(Bachelor of Design in Architecture)+ 2年硕士(Master of Architecture)”的模式,这是成为澳大利亚注册建筑师的标准路径。别看这五年好像很长,但每个学期都塞得满满当当,让你感觉时间是以“due date”为单位流逝的。

每个学期的核心,毫无疑问是“Design Studio”(设计工作室)。这门课占了你一半的学分和可能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每学期,你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设计,从前期的场地调研、概念分析,到中期的方案深化、图纸绘制,再到最后做出实体模型和汇报展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推翻自己、重建自己的循环。

而Studio的灵魂,就是“Crit”(Critique Session)。这玩意儿,中文叫“评图”,但我们都觉得叫“公开处刑”更贴切。你需要把你的所有图纸、模型都展示出来,对着你的Tutor(导师)和一组校内外的建筑师、评论家,详细阐述你的设计理念。然后,迎接他们的“狂轰滥炸”。

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海边瞭望塔做的设计,自认为诗意满满。结果一位客座评委(一个知名事务所的合伙人)上来就问:“你的结构是怎么实现的?这个悬挑的合理性在哪里?你考虑过当地的海洋性气候对材料的腐蚀吗?”一连串问题直接把我问懵在原地。当时真的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些犀利甚至刻薄的提问,逼着你把脑子里那些飘渺的想法,落实到每一根梁、每一块砖上。它教会你,建筑不只是好看的样子,更是逻辑、技术和人文关怀的结合体。

当然,除了让人又爱又恨的Studio,我们还要学很多硬核的理论课。比如《建筑历史与理论》,带你从古希腊神庙逛到现代主义大师的玻璃盒子;《建筑技术与结构》,让你明白为什么房子不会塌;《环境科学与可持续设计》,教你怎么让建筑更节能、更环保。根据最新的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悉尼大学的建筑与建成环境学科排在全球第25位,全澳第3。这种顶尖的学术水平,就体现在这些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

从虚拟到现实:我们的“军火库”

如果你以为学建筑就是用铅笔在纸上画画,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的建筑设计,早就高度数字化了。Adobe全家桶(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硬菜是各种建模和渲染软件。从Rhino的参数化建模,到Revit的BIM技术,再到Grasshopper的可视化编程,学校会把你培养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宅”。

但悉大建筑教育最酷的一点,是它极其强调“动手能力”。我们不只是在电脑上画酷炫的模型,更要把它们变成现实。这时候,就不得不提我们的“秘密武器”——DMaF Lab(Digital Modelling and Fabrication Laboratory)。

这个实验室简直是建筑系学生的迪士尼乐园。里面有十几台大大小小的激光切割机,你可以把CAD图纸里的线条,在几分钟内变成精准的木板或亚克力零件。还有一排排的3D打印机,从桌面级的Ultimaker到可以打印巨大模型的工业级设备,能把你最复杂的曲面设计变成实体。更别提那些高大上的CNC数控机床和六轴机械臂了。我大三时参与过一个工作坊,就是用机械臂来完成一个复杂的木构节点,那种看着代码控制机器精准操作的感觉,简直太震撼了。

当然,这些高科技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做模型用的亚克力板、高密度泡沫、桦木胶合板,价格都不菲。A0尺寸的彩色图纸打印一张就要几十澳币。一个学期下来,光是材料和打印费,花掉上千澳币是家常便饭。所以,开头说的“模型穷三代”,绝对是每个建筑生都能共情的痛。但这笔钱花得值,因为亲手把一个想法从零开始,通过切割、打磨、拼接,最终变成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实体模型,那种成就感,是任何虚拟渲染图都无法替代的。

不只是“盖房子”,更是重塑你的世界观

在悉大读建筑,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你学会了多少软件,画了多少张图,而是它彻底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你开始对“空间”变得极其敏感。走在悉尼的街头,你不再只是一个游客。你会下意识地去观察一栋建筑的立面细节,分析它的光影变化,思考它和周围街道、行人的关系。你会去琢磨,为什么这个街角公园让人感觉很舒服,而那个公共广场却总是空无一人。

我们的课程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学校经常会组织各种讲座,请来世界各地的建筑大师分享他们的作品和思考。我还参加过一个前往日本的Traveling Studio,由导师带着我们实地考察安藤忠雄、伊东丰雄等大师的作品,那种亲身站在建筑里感受空间、材料和光影的体验,比看再多书本和图片都来得深刻。

这种训练,让你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师之眼”。你学会了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生活的建成环境,并且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设计去解决问题,让城市变得更美好、更人性化。这是一种超越了专业技能的思维方式,也是这份学业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如果你问我,在悉尼大学读建筑设计是种什么体验?

我会说,它是一场修行。一场关于创造力、逻辑、毅力和审美的漫长修行。过程很苦,真的,无数次想放弃。但每当你在Crit上得到认可,当你的模型被放进年终展览,当你走在悉尼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能用专业的眼光去解读它的一砖一瓦时,你会觉得,所有“爆肝”的夜晚,所有被胶水粘住的手指,都值了。

最后,给想来或者即将来的你说几句大白话吧:

别把你的作品当成你的孩子,它只是一个观点,要随时准备好推翻它、改进它,脸皮要厚,心态要好。

多去看看真实的建筑,不只是在Pinterest上刷图。悉尼本身就是一本巨大的建筑教科书,从悉尼歌剧院到那些藏在小巷里的改造项目,都值得你花时间去走走看看。

学好英语,尤其是口语。Crit的时候,能不能清晰地表达你的设计理念,和你图画得好不好同样重要。

别一个人闷头干。多和同学、学长学姐交流,他们的一个建议,可能会让你茅塞顿开,少走很多弯路。记住,Studio里的每个人都是你的战友,不是你的竞争对手。

最重要的,别忘了生活。在被due追着跑的间隙,记得去海边冲个浪,去咖啡馆喝杯Flat White,去看看日落。毕竟,设计的灵感,最终都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不是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285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