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高中选课,美本申请成功一半!

puppy

还在为高中选什么课头疼吗?觉得随便选选,只要GPA高就行?大错特错啦!要知道,你的课程表可是招生官眼里最直接的“学术写真”,它不仅展示了你的挑战精神,还悄悄透露了你的专业热情和学习潜力。这篇文章就是来救你的!我们会手把手教你,怎么平衡课程难度和GPA,如何用AP/IB课程为你的梦校专业“打辅助”,避开那些过来人踩过的坑。别小看这几张课表,规划好了,你的美本申请真的就成功了一大半!快来看看吧!

选课核心思路避坑指南必做功课
挑战自我,而非盲目堆砌:选择校内最具挑战性的课程,展示你的学术潜力。 不要为了高GPA选水课:招生官火眼金睛,能轻易识破你的“小聪明”。 研究梦校官网:查看他们对高中课程的具体推荐(Recommended High School Preparation)。
关联专业,讲好故事:用课程选择体现你对未来专业的探索和热情。 高三不要“放飞自我”:保持核心课程(数理化/史地政)的学习,尤其不要断档。 咨询学校的Counselor:他们最了解学校的课程体系和往届学长学姐的申请情况。
保持平衡,全面发展:文理兼修,展现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好奇心。 别被AP/IB数量绑架:课程的质量和相关性远比数量重要。 参考学长学姐的经验:问问他们当年的选课策略和申请结果,但不要照搬。

搞定高中选课,美本申请成功一半!

嗨,各位lxs.net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ici。

还记得我去年带的两个学生吗?一个叫Leo,一个叫Mia。Leo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霸”,GPA高达3.98/4.0,几乎全A。而Mia呢,GPA是3.85,看起来稍逊一筹。申请季开始前,Leo的爸妈信心满满,觉得自家孩子手握这么漂亮的GPA,冲刺Top 20名校稳了。Mia的父母却有点焦虑,总觉得女儿的GPA不够“顶尖”。

然而,发榜的时候,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Leo被好几所Top 30的学校放进了waitlist,最终去了一所排名30开外的大学。而Mia,却拿到了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和UCLA的Offer,都是她梦寐以求的工程学院。

这是为什么?我拉出他俩的成绩单一看,秘密就藏在那一张张课程表里。Leo为了保住完美的GPA,选的都是学校里的普通课程(Regular level),避开了所有带“荣誉(Honors)”或“AP”字样的课程。他的成绩单虽然漂亮,但就像一杯白开水,安全却平淡。而Mia的成绩单则完全不同,上面赫然列着:AP物理C、AP微积分BC、AP计算机科学A……虽然有几门课拿了B+,但这张“星光熠熠”的课表,却像一份战绩报告,向招生官展示了一个无畏、专注、为工程学做足了准备的未来工程师形象。

这个故事,我每年都会讲给我的学生听。因为太多人掉进了“GPA至上”的陷阱,却忽略了招生官更看重的东西——你的学术挑战性(Academic Rigor)。

你的课表,就是你的“学术人设”

想象一下,招生官每天要看几百份申请材料,他们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全部。你的成绩单(Transcript)就是他们最先拿到的“剧本”,而上面的课程列表,就是你给自己打造的“学术人设”。

这个人设是“安于现状的乖学生”还是“勇于挑战的探索者”?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根据全美大学招生咨询协会(NACAC)连续多年的调查报告,在所有申请评估因素中,“大学预科课程的成绩”(Grades in College Prep Courses)和“课程难度”(Strength of Curriculum)常年霸占着前两名的位置,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标化考试(SAT/ACT)分数和申请文书。

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75%的大学认为课程难度是“相当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因素。哈佛大学的招生页面上就明确写着:“我们寻找的是那些在高中阶段尽最大可能挑战自己的学生。”(We seek students who have challenged themselves in their secondary school years.)这个“挑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你的选课。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学校提供普通生物、荣誉生物和AP生物三门课。招生官会通过你的School Profile(学校概况文件)了解到这些课程选项。如果你选择了普通生物并拿了A,他们会觉得“不错”。但如果另一个和你同校的学生选择了AP生物,即使拿了B,招生官也会认为这个学生更具学术野心和潜力。因为他/她敢于在大学级别的课程中摔打自己。

GPA和课程难度,怎么“端水”?

我知道,这绝对是大家最纠结的问题:“Cici姐,我怕选了难的课,GPA掉下来怎么办?A in Regular vs. B in AP/IB,到底哪个好?”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但有一个黄金法则:在你能取得B或更好成绩的前提下,永远选择更难的课程。为什么?

首先,美国高中的GPA有Weighted(加权)和Unweighted(不加权)之分。AP/IB这类高难度课程,A通常算作5.0,B算作4.0。而普通课程的A只有4.0。所以,即使你在一门AP课上拿了B,你的加权GPA可能并不会很难看。更重要的是,大学招生官在审查时,会特别关注课程的“含金量”。他们内部甚至会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来重新评估你的GPA,把课程难度计算在内。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之前有个想申请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他在11年级时,在AP物理1和AP微积分AB之间犹豫。他的物理老师建议他选微积分AB,因为更容易拿A。但他的升学顾问和我却强烈建议他挑战微积分BC。因为对于顶尖的CS项目来说,微积分BC几乎是“标配”。它证明了你拥有最强的数学能力,能够应对未来大学高强度的学习。他最后听了我们的,硬着头皮上了BC,期末拿了个B+。最终,他成功被CMU录取。后来他看同学分享的录取数据才发现,被CMU CS录取的学生,几乎100%都在高中修过微积分BC。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个Unweighted GPA的数字了。你的目标不是做一个“不犯错”的学生,而是要做一个“敢于尝试、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向上跳一跳,去够那些更有挑战性的课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信号。

用选课讲故事:你的专业热情藏不住

除了展示你的学习能力,课程表还是你表达专业热情的最佳舞台。你的选课组合,应该和你申请文书中描绘的自己是同一个人。

如果你说你热爱计算机,想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但你的成绩单上只有一门入门级的编程课,数学也停留在基础代数,招生官会相信你吗?肯定不会。他们会觉得你只是在“口嗨”。

一个有说服力的“准CSer”的课表应该长什么样?

硬核主线:AP计算机科学A、AP微积分BC、AP物理C(力学和电磁学)。这三门课是公认的“CS神课”,能充分证明你的逻辑思维、数学和物理基础。数据显示,被MIT、斯坦福等顶尖工科院校录取的学生,超过90%都修过这些课程,并且AP成绩在4分以上。

辅助支线:AP统计学可以展示你的数据分析能力。一门像AP经济学这样的社科课程,可以体现你对技术如何应用于商业社会的理解。这会让你的形象更丰满。

再比如,你想申请的是人文社科或商科方向,比如经济学。你的课表故事线就可以这样构建:

核心课程:AP宏观经济学、AP微观经济学、AP统计学、AP微积分AB或BC。这些课程直接对标了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要求。

拓展视野:AP美国历史、AP世界历史、AP心理学。这些课程能展现你对社会、历史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洞察力,这些都是学好经济学的重要补充。

你看,选课就像是在搭乐高,你要围绕你的“专业”这个核心主题,一块一块地搭建起一个完整、可信、充满亮点的作品。当招生官看到你的成绩单时,不需要看文书,就能猜到你的兴趣所在,并且相信这份兴趣是真实、持久的。

AP/IB/A-Level,武器库该怎么选?

对于国际课程体系的同学来说,AP、IB和A-Level是我们最常接触的“高级装备”。它们在招生官眼里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都被视为高质量的大学预备课程。关键在于你怎么利用好你所在体系的优势。

IB体系:IBDP(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完整且高强度的体系。如果你选择了IBDP,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完成整个文凭,并且在HL(高水平)课程的选择上,与你的目标专业紧密结合。比如,想学工程,HL就应该选物理、数学、化学。IB学生不需要再去额外考很多门AP来证明自己。事实上,根据Common App的数据,每年都有大量手持IB文凭的学生被顶尖大学录取。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就曾在其官网上表示,他们非常欣赏IB课程培养出的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A-Level体系:A-Level的特点是“少而精”。你通常会选择3-4门课程进行深入学习。所以,这几门课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你的A-Level选择必须和你申请的专业方向高度一致。申请经济,数学是必须的;申请工程,数学和物理是必须的。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有些同学觉得A-Level课程少,就去考一堆AP作为补充。这其实没太大必要,除非你学有余力,并且那门AP课能补充你A-Level没选的某个关键领域。把你的3-4门A-Level学到A*,远比拿着一堆B的A-Level成绩和几门4分的AP成绩更有竞争力。

AP体系:AP是最灵活的,但也最容易让人“内卷”。到底要考几门AP?没有标准答案。不要去和别人攀比数量。一个在资源有限的学校里修了4门AP课的学生,可能比一个在“AP大校”里修了8门课的学生更让招生官印象深刻。关键是“在你所在的环境里做到最好”。通常来说,对于想冲击Top 30大学的学生,整个高中阶段有5-8门AP会是一个比较有竞争力的范围。而对于Top 10的“神校”,这个数字可能会上升到8-12门。但这绝不是硬性规定!质量永远大于数量。5门AP全是5分,绝对好过10门AP里夹杂着3分和4分。

避开这些坑,别让课表拖后腿!

最后,给大家总结几个过来人血泪教训换来的“避坑指南”,千万别踩!

1. 12年级(高三)综合症:很多同学觉得申请季一过就可以“解放”了,于是在12年级选了一堆轻松的课程,甚至把数学、科学这些主课给停了。大错特错!大学不仅会看你9-11年级的成绩,更会看你的12年级课程(Mid-Year Report)。他们希望看到你将学术挑战精神保持到了最后一刻。突然“躺平”,会被视为学术下滑的危险信号。

2. 严重偏科,文理失衡:即便你是一个铁杆的理科生,也请保证4年的英语学习和至少3年的历史/社会科学学习。反之亦然。美国大学,尤其是顶尖的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非常看重学生的“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背景。他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写代码的工程师,而是知识全面、视野开阔的未来领袖。

3. 忽视世界语言:大部分有竞争力的大学都“强烈推荐”或“要求”学生有2-4年的单一世界语言(比如西班牙语、法语、中文等)学习经历。在10年级就早早放弃外语学习,绝对是一个减分项。

4. 只看学校官网的最低要求:学校网站上写的“我们要求3年数学”,这只是毕业的最低门槛,绝不是录取的标准线!对于有竞争力的申请者来说,4年数学、4年科学、4年英语、4年社科基本是默认的配置。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思想就一句话:你的高中课程表,是你写给大学的第一封,也是最重要的一封“情书”。

它不需要完美无瑕,但一定要真诚、用心,充满你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规划。别再把它当成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把它当成一次探索自己的机会吧。去上一门你有点害怕但又很好奇的编程课,去挑战一门需要大量阅读和写作的历史课,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为你的申请增添了光彩,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会发现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更强大的自己。

所以,从现在开始,打开你的选课系统,好好规划一下吧。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这是你未来四年,乃至更长人生的序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