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幼教:在草地上打滚也是上课

puppy

那来澳洲你可能会大吃一惊!在这里,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打滚,在泥巴里寻找“宝藏”,甚至围着一棵大树就能开启一整天的探索。这可不是单纯的“放养”哦,而是澳洲幼教的核心理念——“玩耍式学习”(Play-Based Learning)。他们坚信,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种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自由探索中生根发芽的。想知道一棵树、一滩泥巴是如何变成一堂生动的成长课吗?这篇文章绝对会颠覆你对“上课”的想象!

阅读前的小提示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干货满满!我们不聊那些官腔官调的理论,只分享澳洲幼教一线最真实、最颠覆你想象的见闻。准备好,你对“上课”的理解可能要被刷新了。这篇文章特别适合正在考虑来澳洲读幼教、或者对儿童教育充满好奇的你。

澳洲幼教:在草地上打滚也是上课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一枚。今天想跟你们聊聊澳洲的幼教,一个让我这个在国内习惯了“排排坐,吃果果”模式的人,来了之后天天“怀疑人生”的神奇领域。

还记得我第一次去幼儿园实习,那是个阳光灿烂的周二。我特意穿了干净的白T恤,准备好迎接一群安安静静听故事、乖乖坐着涂颜色的小天使。结果呢?推开门,我看到的场景是:一个老师带着几个孩子,正趴在泥坑里,用小铲子挖着什么,每个人都笑得像个小泥猴;另一边,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正合力拖着一根巨大的树枝,试图把它搭在两个旧轮胎上,嘴里还喊着“嘿咻嘿咻”;而我的带教老师,正和两个孩子一起,仰面躺在草坪上,指着天上的云说,“看,那朵云像不像一只正在吃冰淇淋的绵羊?”

我当时就愣住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是在上课?还是集体“放羊”?这跟我脑海里“为人师表”的形象也差太远了吧!我小心翼翼地问我的带教老师:“我们今天……有什么教学计划吗?”她笑着指指那群玩疯了的孩子,说:“教学计划?我们正在进行中啊!他们在学习物理、团队合作、自然科学和想象力。”

那一刻的震撼,让我决定必须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因为我知道,很多像我一样来澳洲学习幼教的同学,都会经历这种从“震惊”到“理解”再到“深深爱上”的过程。如果你以为幼教就是唱唱跳跳带孩子,那来澳洲你真的会发现一个新世界。在这里,上课可以在草地上打滚,在泥巴里淘宝,甚至围着一棵树就能开启一整天的探索。这可不是偷懒,而是澳洲幼教的灵魂——“玩耍式学习”(Play-Based Learning)。

“玩”就是工作?揭秘澳洲幼教的国家级“说明书”

咱们先得搞明白,澳洲人这么“放任”孩子玩,到底是不是心血来潮。当然不是!这背后有一套非常完整且严格的国家级框架在指导,它的名字叫《澳大利亚早期学习框架》(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简称EYLF。这份文件是全澳洲所有幼儿园、托儿所都必须遵守的“圣经”。

EYLF的核心理念浓缩成了三个词:归属感(Belonging)、存在感(Being)和成长感(Becoming)。听起来有点玄乎?别急,我给你翻译成大白话。

归属感(Belonging):就是让孩子感觉“这里是我的地盘,我属于这里”。幼儿园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构,而是一个社区。所以你会看到,澳洲幼儿园里会贴满孩子和家人的照片,会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来分享自己国家的食物和故事。比如,我所在的幼儿园,每年都会庆祝中国的春节,孩子们会一起做灯笼、学着说“恭喜发财”,即使全班只有一个中国孩子。根据澳洲统计局(ABS)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近30%的澳大利亚人口在海外出生。这种多元文化背景,让“归属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的文化是被尊重和看见的。

存在感(Being):简单说,就是“活在当下”。童年本身就是生命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而不是仅仅为未来上小学、当中学生做准备。所以,澳洲的幼教不追求提前教孩子写字、算数,而是让他们尽情享受当下的快乐。今天想研究蚂蚁搬家,那就趴在地上看一天;明天想用纸箱造个城堡,老师就会帮你找来各种材料。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孩子在玩耍中体验到的专注、喜悦和偶尔的挫败感,都是宝贵的“存在”体验。

成长感(Becoming):这个最好理解,就是孩子在不断变化和成长。但这种成长,不是被动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亲身经历和探索,慢慢构建起自己的认知。EYLF认为,孩子们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一个真实的案例是,我们园里有个孩子对蜘蛛特别着迷,老师没有简单地告诉他“蜘蛛有八条腿”,而是和他一起去图书馆借关于蜘蛛的绘本,用放大镜观察院子里的蜘蛛网,甚至用毛根和橡皮泥做了一个蜘蛛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到了关于蜘蛛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寻找信息、如何动手创造,这才是“成长”的真正意义。

所以你看,“玩耍式学习”绝非放任自流。它是在EYLF这个大框架下,由专业的老师精心设计和引导的。老师们需要像侦探一样,敏锐地捕捉到每个孩子的兴趣点,然后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材料,支持他们去深入探索。这种“玩”,是孩子们最严肃认真的“工作”。

一棵树、一滩泥,如何变成一堂生动的成长课?

说了这么多理论,咱们还是回到具体的场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到底能怎么“上课”?

在澳洲,有一个越来越火的幼教模式叫“Bush Kindy”或“Nature Play”(丛林幼儿园或自然玩耍)。根据非营利组织Nature Play QLD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参与这类户外学习项目的昆士兰州儿童数量在五年内增长了近40%。这股风潮背后,是对自然教育价值的重新发现。

让我们以“一棵桉树”为例,看看澳洲老师是怎么把它变成一个学期的“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

第一周:相遇与观察。老师会带着孩子们来到这棵树下,不急着教任何东西,只是引导他们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摸摸树皮是什么感觉?糙糙的还是滑滑的?”“闻闻树叶有什么味道?”“闭上眼睛听,有没有小鸟在唱歌?”孩子们会用画笔画下这棵树的样子,用相机拍下他们最喜欢的角度。这就是艺术启蒙观察力的培养。

第二周:探索与发现。孩子们可能会发现树下有各种各样的“宝贝”:脱落的树皮、奇形怪状的树枝、不同颜色的叶子,甚至还有几个神秘的小洞。老师会提供放大镜和收集盒,鼓励他们去探索。 “这个洞里住着谁呢?”“为什么有的叶子是绿的,有的是黄的?”这些问题会自然而然地引出关于昆虫、季节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讨论。这比课本上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动一百倍。

第三周:测量与计算。 “这棵树有多高?”“要几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抱住它?”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身体、用绳子、用尺子去测量。他们会在比较中理解“长短”、“粗细”的概念,在数树叶、数树枝的过程中练习数数。这就是最原生态的数学启蒙。他们不是在学1+1=2,而是在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树有多粗?”

第四周:创造与合作。 老师会提供一些“散件”,比如绳子、布料、木板。孩子们会开始他们的宏伟工程:在树下建一个秘密基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商量谁负责找材料,谁负责搭建,怎么才能让“屋顶”不掉下来。这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叫“PALS”(Playing and Learning to Socialise)的研究项目在澳洲多所幼儿园进行,结果显示,这种合作性的户外游戏能显著提升孩子们的社交技能和情绪调节能力。

后续几周:延伸与深化。 孩子们可能会对住在树上的考拉产生兴趣,于是项目延伸到澳洲本土动物的研究。他们可能会用收集的树叶和树枝做成艺术拼贴画。他们甚至可能会一起编一个关于这棵“神树”的冒险故事,并把它表演出来。整个学习过程就像一棵树的根系,从一个主干出发,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

一整个学期下来,孩子们没有“上”一节正规的课,但他们学到的东西,却远远超过了分科教学所能给予的。他们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协作,更重要的是,他们保护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破烂”里的大学问:老师为什么爱捡“垃圾”?

如果你有机会参观澳洲的幼儿园,除了泥坑和树木,你还会发现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教室和院子里堆满了各种你眼中的“破烂”——旧轮胎、PVC水管、木头桩子、纸箱子、瓶瓶罐罐,甚至还有废弃的键盘和电话。

别误会,这不是幼儿园经费紧张,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在起作用,叫做“散件游戏”(Loose Parts Play)。这个理论最早由英国建筑师Simon Nicholson在70年代提出,他认为,比起那些功能单一、玩法固定的高价玩具(比如按一下就会唱歌的小汽车),那些可以被孩子们随意移动、组合、创造的“散件”,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一个塑料娃娃,它永远只能是娃娃。但一根树枝,在孩子的手里,今天可以是魔法棒,明天可以是钓鱼竿,后天可以是在沙地上写字的笔。一个纸箱,可以是房子、是汽车、是山洞,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工作的幼儿园就有一个专门的“散件区”。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四岁的孩子,正把几个旧轮胎和几块长木板组合在一起。他们尝试了很多次,木板总是滑下来。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决定用短一点的木板,并且把轮胎放得更近一些。最终,他们成功搭建起了一座可以行走的“独木桥”。整个下午,他们都在这个自己创造的“冒险乐园”里玩得不亦乐乎。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什么?是物理学的初步概念(平衡、稳定),是工程思维(如何搭建结构),是试错和抗挫折能力,更是创造的巨大成就感。澳洲的《国家质量标准》(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 NQS)明确鼓励幼教机构提供能够激发孩子探索和创造力的环境。因此,那些拥有丰富“散件”和敢于让孩子进行“风险游戏”(Risky Play,比如爬高、使用简单工具)的幼儿园,往往能在评级中获得更高的“Exceeding”(超越标准)评级。

所以,下次你看到澳洲幼教老师兴高采烈地从外面捡回一堆“破烂”,请向他们投去敬佩的目光。因为在他们眼里,那不是垃圾,而是开启孩子想象力宝库的黄金钥匙。

当老师像个“脚手架”:你的角色是什么?

聊了这么多孩子怎么“玩”,那老师在干嘛?难道真的只是在旁边看着?当然不是。在“玩耍式学习”中,老师的角色更复杂,也更具挑战性。我们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支持者”、“观察者”和“引导者”。教育学上有一个词叫“Scaffolding”(脚手架),我觉得形容得特别贴切。

当孩子们在搭积木,一座高塔摇摇欲坠时,老师不会直接说:“你下面应该放个大块的才稳。”而是会问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哦,我发现你的塔有点晃,你觉得是为什么呢?”或者“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教室里哪个东西长得像金字塔,下面很宽,上面很尖?”老师就像一个脚手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一点支撑,帮助他们爬得更高,但最终登顶的,还是孩子自己。

为了做到精准的“支撑”,老师必须花大量时间去做另一件重要的事情:观察和记录。在澳洲当幼教,你写的东西可能比你读大学时写的论文还多。我们每天都要记录下对孩子的观察,比如“今天Leo花了20分钟,专注地用夹子把不同颜色的毛球分类,显示出他精细动作和颜色配对能力的发展。”这些观察记录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发展轨迹和兴趣点,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使用Storypark或Kinderloop这样的App,老师会把孩子的“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y)配上照片和视频,分享给家长。家长看到的不再是“今天宝宝吃了什么”,而是“今天您的孩子通过合作搭建水渠,探索了流体力学的奥秘”,是不是瞬间高大上了?

这种工作模式对老师的要求其实非常高。根据ACECQA(澳大利亚儿童教育和保育质量管理局)的规定,澳洲的幼教从业者必须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最基础的是Certificate III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可以做助理。想要独立带班,则至少需要Diploma(文凭)。而每个幼儿园的负责人(Director)或学前班的老师(Preschool/Kindergarten Teacher),则必须持有本科或以上学历。根据求职网站Seek在2023年的数据,持有Diploma的幼教老师在悉尼的平均时薪大约在30-35澳元之间,而持有本科学位的早期教师,年薪则能达到7万至9万澳元。

所以,澳洲幼教绝不是“没技术含量”的看孩子。它是一门需要深厚理论知识、敏锐观察力、无限耐心和创造力的专业。你的价值,体现在你是否能读懂孩子游戏背后的“语言”,并为他们的成长搭好“脚手架”。

想来澳洲“玩泥巴”?你要准备好这些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对这种“在草地上打滚”的教育方式有点心动了?如果你正考虑来澳洲读幼教,或者未来想从事这份“与众不同”的工作,根据我的“踩坑”经验,有几句大白话想送给你。

首先,请把你的“好学生”思维格式化一下。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完美的教案。最重要的能力,是接受不确定性和拥抱混乱。孩子们的兴趣随时在变,今天的计划可能下一秒就被一只突然出现的瓢虫打乱了。你要学会的,不是把他们拉回“正轨”,而是欣然地和他们一起,去追那只瓢虫。

其次,准备好一身不怕脏的衣服和一双好穿的鞋。因为你真的会和孩子们一起在草地上打滚,在泥巴里挖土豆,在雨后踩水坑。这份工作需要你身体力行,用你的热情去感染孩子。如果你有“偶像包袱”,或者觉得带孩子就该干干净净、斯斯文文,那这份工作可能会让你有点“水土不服”。

再来,好好练习你的“提问艺术”。忘掉那些封闭式问题,比如“这是什么颜色?”。多问开放式的问题:“你觉得这个东西摸起来像什么?”“如果我们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学会提问,比给出答案重要一万倍。这是激发孩子思考、开启他们探索之旅的钥匙。

最后,请一定一定,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是有能力的探索家。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把他们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为了守护他们心中那份最宝贵的、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如果你觉得教育的终极意义,不只是教会孩子1+1=2,更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快乐、有创造力的人,那么,澳洲的这片草地,真的在等你一起来打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1993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