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一些心里话 |
---|
这篇文章不聊如何申请名校,不谈怎样找到高薪工作,也不分享省钱攻略。它只关于一件事:如何在新西兰这片土地上,找回那个不焦虑、不内耗的自己。这可能比一份漂亮的简历,更让我们受益终身。 |
嘿,我是你们的小编,在 lxs.net 潜水很久,今天想跟你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还记得那是来新西兰前的最后一个月,我跟朋友在一家24小时咖啡馆改简历。凌晨三点,窗外一片漆黑,只有我们桌上的电脑屏幕亮着,像两个孤岛。朋友突然趴在桌上,很小声地说:“我好累啊,感觉自己像个陀螺,停不下来,又不知道在转什么。”
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我也是。每天被各种“你应该”推着走:你应该拿更高的绩点,你应该去大厂实习,你应该在25岁前完成人生规划……我们拼命追赶一个模糊的、别人定义的“成功”,却把真实的自己弄丢了,每天都在跟内心那个“还不够好”的声音较劲,这就是“精神内耗”。
当时选择新西兰,一部分是向往这里的学术氛围,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一种逃离。我想跳出那个让我窒息的怪圈,看看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没想到,这一跳,真的治好了我持续多年的精神内耗。
“卷”不动了?别怕,这里有人踩刹车
国内的我们,习惯了快节奏。上学时比成绩,工作后比业绩,仿佛人生就是一场无限“内卷”的马拉松,每个人都生怕被落下。刚到奥克兰的时候,我把这种惯性也带了过来。
我在一家本地咖啡馆兼职,第一周就因为“过于勤奋”而出名。老板安排我下午五点下班,我总想着多做一点,把所有东西都收拾得锃亮才走。结果没过几天,我的同事,一个叫 Chloe 的本地女孩,悄悄问我:“你是不是不太喜欢我们,所以才想快点干完活回家?”
我当时就愣住了。原来在我看来天经地义的“勤奋”,在他们眼里,可能是一种“不合群”或者“对工作不满”的信号。我的老板也找我聊了一次,他认真地说:“我们请你来,是成为团队的一员,享受工作,而不是让你像机器一样运转。五点到了,就去享受你的生活,去海边,去见朋友,那才是属于你的时间。”
那是我第一次被人“强制”踩刹车。后来我才慢慢发现,这正是新西兰深入骨髓的“Work-Life Balance”文化。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常年位居前列。数据显示,新西兰只有约12%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超长(每周超过50小时),远低于许多其他发达国家。大家普遍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反过来。
我身边的一个真实案例,是我的论文导师。他是一位在学术界颇有建树的教授,但他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动地要去帆船俱乐部。有一次我因为一个问题在周五下午四点五十给他发邮件,他秒回:“这个问题很好,我们周一上班再讨论。现在,我要去追赶海浪了。祝你周末愉快!”那一刻,我没有感到被敷衍,反而觉得这才是生活的范本——工作时全力以赴,休息时理直气壮。
在这种环境下,我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下来。我不再因为下午五点准时下班而感到愧疚,不再把所有时间都填满学习和工作。我开始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效率和产出上,也体现在那些看似“无用”的、享受生活的瞬间里。
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
如果说平衡的工作文化是外部解药,那新西兰的自然风光,就是治愈内耗的内部猛药。
在国内,我们离自然太远了。周末想看一片真正的森林,可能要驱车数小时,还要面对人山人海。久而久之,我们的世界被压缩在钢筋水泥和电子屏幕里,焦虑和压力无处释放。
新西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里超过30%的国土面积都是受保护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新西兰环境保护部(DOC)维护着超过14,000公里的步道,意味着无论你身在哪个城市,驱车半小时内,几乎总能找到一片可以让你“野”起来的地方。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在特卡波湖(Lake Tekapo)抬头看到银河的那个夜晚。没有城市的灯光污染,亿万颗星星像钻石一样洒在天鹅绒般的夜幕上,一条璀璨的银河横贯天际。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渺小得像一粒尘埃,而我那些纠结了很久的烦恼,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一次面试被拒绝,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那一刻,我没有掏出手机发朋友圈,只是静静地站着,感受着那种无法言喻的震撼和宁静。我的内心像是被彻底清洗了一遍,所有杂念和焦虑都被抚平了。
这并非只是我的个人感受。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自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坎特伯雷大学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短暂地接触自然环境,比如在公园里散步15分钟,也能显著降低学生的压力水平,提升幸福感。新西兰的心理健康基金会(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of New Zealand)也一直倡导“五种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Five Ways to Wellbeing),其中“Connect with nature”(与自然连接)是至关重要的一条。
从那以后,徒步成了我留学生活的一部分。周末不再是宅在宿舍里刷剧、赶 due,而是和朋友们约着去探索一条新的步道。我们在红木森林里呼吸着清甜的空气,在西海岸的黑沙滩上追逐日落,在峡湾的游船上感叹冰川的鬼斧神工。每一次投入自然的怀抱,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充电。我发现,当我把目光从自己内心的斗争转向广阔的天地时,很多问题,自然就有了答案,或者,干脆就不再是问题了。
“不完美”也没关系,这里没人给你打分
精神内耗的很大一个来源,是对“不完美”的恐惧。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争第一,要做到最好,仿佛任何一点瑕疵都是不可饶恕的失败。这种追求完美的压力,让我们活得战战兢兢。
新西兰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给了我一个喘息的机会,让我明白“不完美”才是常态,而且完全可以被接受。
记得刚上第一门专业课,小组要做一个 presentation。我因为担心自己的口音和观点不够“深刻”,在小组讨论里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多说话。我的组员,两个本地的 Kiwi 同学,很快就察觉到了。他们没有不耐烦,反而主动鼓励我:“嘿,别担心,每个人的想法都很重要,我们就是一个团队,没有对错,只有不同。”
在准备过程中,他们更看重的是我们是否一起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呈现有多么“惊艳”。最后展示时,我因为紧张说错了一个词,脸瞬间就红了。但台下的教授和同学们都报以善意的微笑,教授在点评时,首先肯定的是我们团队的协作精神和独特的思考角度,对那个小小的口误只字未提。
新西兰的教育体系(由新西兰学历认证局 NZQA 监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而不是单一的分数排名。这里的大学普遍设有非常完善的学生健康与咨询服务(Student Health and Counselling Services)。根据奥克兰大学的数据,近年来寻求心理支持的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学校也相应投入了更多资源,这说明正视和解决心理问题,在这里是一种常态,而不是羞于启齿的事情。
这种“允许不完美”的氛围,也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新西兰人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叫做“自嘲”。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糗事,比如出门忘了带钥匙,或者在花园里被蜜蜂蜇了。这种文化让我意识到,暴露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并不会让你被看轻,反而会拉近你和别人的距离,因为它真实。
我开始学着放过自己。论文写得不完美,没关系,我已经尽力去研究和思考了;尝试新爱好搞得一团糟,没关系,过程中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今天就是不想努力,只想躺在草坪上发呆,也没关系,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当我不再用一把严苛的尺子去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内心的自由。
找到自己的“小时区”,而不是被世界的时间推着走
在国内,我们似乎都活在一个统一的、被加速的“时区”里:什么时候毕业,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都像有一个无形的时刻表在催促你。一旦偏离,就会被贴上“落后”的标签。
新西兰的生活节奏,让我有机会从那个公共时区里“逃”出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时区”。
这里的“慢”,不是懒惰,而是一种从容。周末的早晨,你会看到咖啡馆里坐满了悠闲喝着 Flat White 的人,他们可能在看报纸,可能在和朋友聊天,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农夫市集上,人们不急着买完就走,而是和摊主聊聊这周的天气,尝一尝新出的果酱。根据新西兰体育局(Sport New Zealand)的调查,超过70%的新西兰成年人每周都会参与体育和休闲活动,这种对生活本身的投入,远高于对物质和地位的追逐。
我认识的一个邻居,是个40多岁的木匠。他辞去了原来的办公室工作,因为他觉得每天对着电脑让他感觉“灵魂在枯萎”。现在,他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木工作坊,收入不高,但他说,每天能闻到木头的香气,亲手做出有温度的东西,是他认为最“成功”的事。
他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开始反思,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别人眼中的光鲜亮丽,还是自己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开始尝试一些“无用”但让我快乐的事情。我报了一个陶艺班,只是因为喜欢泥土在指尖旋转的感觉;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海边捡贝壳,什么都不想;我甚至开始在阳台上种番茄,每天为它浇水,期待它开花结果。这些事情不能写进简历,不能换算成金钱,但它们一点一滴地,构建起了我内心的秩序和丰盈。
我没有变得更“成功”,但我真的变得更快乐了。我明白了,人生不是一条只有输赢的百米赛道,而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漫步的花园。你可以选择奔跑,也可以选择停下来,闻闻花香。没有人能定义你的节奏,除了你自己。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是想告诉你新西兰就是天堂,也不是劝你一定要来。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也感到疲惫和内耗,也许可以试着换个角度看看世界,看看自己。
你不一定要出国,但你可以试着在周末关掉手机,去一个没去过的公园走走,真实地感受一下风和阳光。
你不一定要辞职,但你可以给自己培养一个纯粹因为喜欢、不为任何功利的爱好,哪怕只是画画或者唱歌。
你不一定要改变世界,但你可以试着改变和自己对话的方式,告诉内心那个焦虑的小孩:“没关系,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歇一会儿吧。”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放过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愿我们都能找到那片能让自己安心呼吸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