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磁信避坑指南 |
---|
邮件标题含糊不清:比如只写“研究生申请”或“Question”,教授每天收到上百封邮件,这种标题99%会被忽略。 |
群发感太强,不见诚意:称呼用“Dear Professor”,内容里完全没提教授的具体研究,一眼就能看出是海投模板。 |
只谈自己,不谈教授:通篇罗列自己的GPA、奖学金、实习经历,像一份冰冷的简历,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是这位教授”。 |
研究方向匹配度低:想申A方向,却给研究B方向的教授写信,这是最致命的错误,说明你连基本的调研都没做。 |
附件太多太大:不要一上来就把成绩单、推荐信、各种证书打包发过去。一个简洁的CV和研究计划书(如果已完成)就足够了。 |
嘿,各位在lxs.net奋斗的小伙伴们!
还记得那个深夜吗?你坐在书桌前,屏幕上是空白的邮件草稿,收件人一栏填着一位你只在论文里见过的日本教授的名字。你已经修改了三十多遍开头,却还是觉得生硬又尴尬。旁边,是那个长长的、标记着不同大学和研究室的Excel表格,里面有20个教授的名字,你计划今天之内全部“套磁”一遍。
我认识一个叫小希的学妹,她就是这样。申请季的前两个月,她像撒网一样发了近50封邮件,收到的回复寥寥无几,大多是“今年名额已满”的礼貌拒绝,更多的是石沉大海。她当时特别崩溃,打电话给我说:“我是不是太差了?是不是日本的教授都特别高冷?”
其实,问题不在于小希差不差,也不在于教授高不高冷。问题出在她那50封“看起来很努力”的邮件上。那些邮件,就像是机器生产的罐头,虽然内容齐全,却毫无灵魂。直到她彻底改变策略,花了一周时间,只为一位心仪的教授写了一封邮件。结果,第二天早上就收到了教授热情洋溢的回复,邀请她线上聊一聊。最终,她顺利拿到了内诺。
那封邮件,就是她申请路上的“开挂神器”。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好好聊聊,怎么写出这样一封能让教授眼前一亮,甚至愿意为你打破常规的邮件。
告别“自我介绍”,像侦探一样研究你的教授
我们先来玩个角色扮演。想象一下,你不是一个急于推销自己的申请者,而是一个对某位“学术大牛”充满好奇的侦探。你的任务不是告诉他“我有多牛”,而是向他证明“我有多懂你”。
大多数同学的第一步,是去教授的官网,看看研究室介绍,然后邮件里写一句:“我对您的‘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因为跟你一起竞争的100个人都会这么写。
真正的“侦探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地毯式搜索。除了官网,你还需要去Google Scholar, CiNii (日本的学术论文数据库) 或者 ResearchGate 上,找到这位教授近三到五年内发表的所有论文。为什么是近三到五年?因为这代表了他目前最活跃、最关心的研究方向。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的一项调查,教授在评估研究生申请者时,最看重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前沿研究的敏感度和主动性”。一篇十年前的论文,可能他自己都不再重点关注了。
第二步,精读一篇,而不是泛读十篇。从这些论文里,挑出一篇你最感兴趣,也和你自身背景最契合的。然后,像准备考试一样去“啃”它。搞懂它的研究背景、实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甚至思考一下它的局限性在哪里。
真实案例来了:我的朋友阿明,申请的是京都大学一位研究材料科学的教授。他发现教授在2022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型催化剂的论文,其中提到一个实验数据在特定条件下出现了异常波动,论文中解释为“有待进一步研究”。阿明在邮件里,除了表达对这篇论文的赞赏外,就针对这个“异常波动”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猜想,并简要说明了自己本科毕业设计里也遇到过类似的数据处理问题。教授的回信里,第一句话就是:“你对我们工作的理解非常深刻,你提到的那个猜想很有趣。”你看,这一下就把你从“申请者”变成了“潜在的学术对话者”。
这种做法,传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你不是在海投,你是真的花时间、动脑子了。这比你罗列再多的GPA和奖学金都更有分量。
连接过去与未来,讲一个“非你不可”的故事
当你完成了对教授的深度研究,下一步就是如何把你自己的故事和他/她的研究串联起来。记住,你的邮件不是一份履历的文字版,而是一个故事的开端。
很多同学的邮件结构是这样的:
第一段:我是谁,我想申请你的研究生。
第二段:我的成绩很好,我做过XX项目,我在YY公司实过习。
第三段:所以我很适合你的研究室。
这种写法逻辑上没错,但太干了,就像一杯白开水。教授看完的感受是:“哦,又一个优秀的学生。” 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我们需要的是一杯加了柠檬和薄荷的冰水,清爽、提神,让人记忆深刻。怎么做?你需要把你的经历变成“证据”,来证明你和教授的研究是“天作之合”。
不要只说“我做了什么”,要说“我从中学到了什么,并因此对你的研究产生了怎样的思考”。
举个例子:
平庸的写法:“我在本科期间参与了‘城市交通流量预测’的大创项目,负责数据处理部分,并使用了机器学习模型。”
打动人的写法:“在本科的‘城市交通流量预测’项目中,我负责处理了超过100GB的真实交通数据。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传统的模型在处理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天气骤变)时预测精度会大幅下降。正是这个瓶颈,让我对您在《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动态交通流预测》论文中提出的模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您处理异常节点的思路,让我备受启发。我非常渴望能在您的指导下,继续探索如何提升模型的鲁棒性。”
看到区别了吗?后者不仅展示了你的经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你的“思考”和“热情”。你不是因为这个项目听起来高大上才去做的,而是因为你在项目中遇到了真实的问题,而教授的研究正好为你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这个“发现问题 -> 寻求答案 -> 找到教授”的故事线,远比简单的经历罗列更有说服力。根据早稻田大学国际招生中心发布的一份非官方指南,教授们普遍反映,能够清晰阐述自己研究动机和未来规划的申请者,成功率要高出至少30%。
你的每一段经历,都应该像一块拼图,最终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画面:你过去的积累,让你自然而然地走到了这位教授的门前,而你未来的学术理想,也只有在这里才能更好地实现。
邮件的“仪式感”,细节决定成败
内容是灵魂,格式和语言就是骨架和血肉。一封专业的邮件,能让教授读得舒服,也能体现你的严谨和礼貌。
关于标题:一定要清晰明了。这是教授对你邮件的第一印象。一个好的标题能让你的邮件在茫茫收件箱中被快速识别。
推荐格式:「〇〇大学大学院研究生入学希望の件([你的姓名])」 (关于申请XX大学大学院研究生的事宜([你的姓名]))
或者英文:Request for Prospective Research Student Supervision ([Your Name] - [Your University])
这样,教授不用点开就知道你是谁,想干嘛。
关于称呼和敬语:日本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社会,邮件也不例外。
称呼要用教授的全名+“先生”,例如“山田 太郎 先生”。如果用英文,就是“Professor Yamada”。千万不要用“Dear Teacher”这种奇怪的称呼。
邮件的开头和结尾都要有固定的客套话。比如开头可以说“突然のご連絡失礼いたします。”(冒昧联系,非常抱歉。),结尾可以说“お忙しいところ恐縮ですが、ご返信いただけますと幸いです。”(在您百忙之中打扰非常抱含,如能得到您的回复将不胜感激。)。这些细节体现了你的尊重和教养。
关于篇幅:别写成万字长文!教授没时间读。整封邮件(正文部分)的理想长度是500-800字左右。逻辑清晰,分为三到四个段落即可。
第一段:简单自介,以及你是从哪里知道教授的(比如读了他的某篇论文)。
第二段:核心部分。深入谈谈你对教授某项研究的理解和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段:连接部分。阐述你的相关经历和技能如何与研究室匹配,表达你的研究兴趣和热情。
第四段:结尾部分。明确表达你的意愿(比如是否可以有一次简短的在线交流),并附上你的简历(CV)和研究计划书(Research Proposal)的PDF文件。不要发Word文档,也不要用奇怪的压缩包格式。
据统计,日本教授平均每天花在处理邮件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一封简洁、清晰、直奔主题的邮件,本身就是一种体贴,更容易获得好感。
我知道,写这样一封邮件,可能要花上你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这期间,你可能会焦虑,会怀疑自己做得够不够好。你的朋友可能已经用模板“海投”了几十位教授了。
但请你相信,申请这件事,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与其发出50封无人问津的罐头邮件,不如用心打磨一封能真正“击中”教授内心的信。那封信,不只是一份申请材料,它是你的学术品味、你的思考深度、你的热情和诚意的集中体现。
所以,下次再打开那个空白的邮件草稿时,别再想着“我该怎么介绍自己才能显得厉害”。
去想一想,你和屏幕那头那位素未谋面的学者,在知识的星辰大海里,有没有可能因为同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而产生共鸣?
找到它,然后,真诚地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