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悄悄话 |
---|
这篇文章可能会戳中你的一些痛点,但别怕,咱们聊的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它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想告诉你,在这条又苦又酷的路上,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上周五,我们系里办了个小型的 welcome party,迎接新来的博士生。我端着一杯可乐,跟导师刚聊完课题,一转身,就看到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小哥,一脸迷茫地站在人群里,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我走过去跟他搭话,问他感觉怎么样。他叫 David,是今年系里唯一一个美国本土博士新生。他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挺好的,就是……我感觉我好像来错了地方。刚刚至少有五个人用中文问我‘你好’,我差点以为自己被交换到北大了。”
我俩都笑了。他这句话,简直一秒戳中了在美帝读博的我们最真实的日常。没错,尤其是在理工科(STEM)领域,走进任何一间实验室,参加任何一个组会,你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放眼望去,乌压压一片黑头发黄皮肤,耳边飘过的,不是实验仪器的蜂鸣,就是此起彼伏的中文讨论。
这究竟是我们的错觉,还是美国博士圈真的快被咱们中国学霸“占领”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数据,聊一聊这现象背后的故事,以及我们每个人身在其中的甜蜜与烦恼。
一、数据不说谎:我们到底有多“卷”?
咱们先别凭感觉,直接上数据。这种“占领”的感觉可不是空穴来风。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的《2023年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 Report),在2022/23学年,中国大陆依旧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地,总人数达到了289,526人。虽然本科生数量有所下降,但在研究生阶段,我们依然是绝对的主力军。
数据再聚焦一点,看看博士生的构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关于美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重磅调查报告(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我们来看最新的数据,它揭示的真相更惊人。在所有授予给临时签证持有者(也就是我们这些国际生)的博士学位中,来自中国的学生占比常年稳居第一,遥遥领先。
尤其是在几个核心的理工科领域,这个趋势简直是“断层式”的。比如在工程学领域,授予国际生的博士学位中,超过一半都给了来自中国的学生。在物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国学生也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这些领域顶尖的实验室里,你导师组里要是没几个中国人,那才叫新闻。
我有个朋友在斯坦福读电子工程(EE),他给我讲过一个段子。他们组里12个博士生,1个印度小哥,1个伊朗大哥,剩下10个全是中国人。每次开组会,老板(一个白人老头)讲完开场白,剩下的时间基本就自动切换成“中文学术研讨会”。他们甚至会因为一个技术细节用中文吵得面红耳赤,最后老板不得不敲敲桌子,用蹩脚的中文说一句:“English, please!”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一方面,美国本土学生对于耗时漫长、投入产出比不那么“香”的博士学位,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博士,热情正在逐年减退。他们有更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去华尔街,去硅谷做码农,来钱快得多。而科研这条路,清苦又漫长,劝退了不少本地人。
另一方面,咱们中国学生,从小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体系里长大,基本功扎实,学习能力强,而且特别能吃苦。国内顶尖的985、211高校,每年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理工科苗子。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来美国读博,拿全额奖学金,接触世界最前沿的科研,是实现阶层跃升和人生理想的一条“黄金通道”。
你看,一个“推力”,一个“拉力”,就把我们这群人浩浩荡荡地送到了大洋彼岸的实验室里。我们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撑起了美国高校科研的半边天。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骄傲?是的,但骄傲的背后,是我们每个人都懂的,用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的辛酸。
二、深夜的Paper与不确定的未来:学霸的“痛”谁能懂?
“美国博士”,这个头衔听起来光鲜亮丽。但在我们自己看来,它更像是一个“高级科研民工”的代名词。我们不是在做实验,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不是在写代码,就是在debug。我们的生活,被一个个 deadline 切割得支离破碎。
我认识的一个学姐,在伯克利读化学。她研究的是一种新型催化剂,实验周期特别长,而且对条件要求极为苛刻。有一次,为了做一个关键的表征,她需要连续监控反应48小时。这意味着她两天两夜不能离开实验室。她就睡在实验室的行军床上,每隔一个小时起来记录一次数据。第二天早上我看到她的时候,她顶着两个巨大的黑眼圈,头发乱得像鸟窝,但眼睛里却闪着光,兴奋地告诉我:“数据成了!成了!”
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这就是我们博士生的日常——用燃烧生命的方式,去换取那一点点实验数据上的突破。我们早已习惯了凌晨三点的月亮,习惯了把咖啡当水喝,习惯了在周末收到导师催促进度的邮件时,心头一紧,然后默默打开电脑。
除了身体上的累,更折磨人的是精神上的压力。《Nature》杂志几年前就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研究生群体患上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六倍以上。这个数据,我相信每个读博的人都不会感到意外。
压力从何而来?
它来自课题的不确定性。你可能花了两三年的时间,追着一个方向猛跑,结果发现这是一条死胡同。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毕业遥遥无期。这种感觉,就像在漆黑的隧道里独自前行,却不知道出口在哪里。
它来自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你看到隔壁实验室的同学又发了一篇顶刊,你看到同级的伙伴已经开始准备毕业答辩,而你的 paper 还被审稿人怼得体无完肤。那种焦虑感,会像藤蔓一样,在深夜里紧紧缠住你的心脏,让你喘不过气。
它来自导师的期望。大部分导师都是好人,但他们也背负着申请经费、发表论文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最终会传导到我们每个学生身上。一句“What's your progress?”,足以让我们失眠一整晚。
我身边就有个朋友,因为实验一直不顺利,被导师约谈了好几次。他跟我说,每次走进导师办公室,他的手心都会出汗,感觉自己像个一无是处的废物。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当初选择读博是不是一个天大的错误。那段时间,他瘦了十几斤,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想见。
我们这群在外的学霸,报喜不报忧是基本操作。在和父母视频时,我们永远是“一切都好,不用担心”。我们把所有的脆弱、迷茫和挣扎,都默默地藏了起来。因为我们知道,这条路是自己选的,跪着也要走完。
三、十字路口的选择:回国当“青椒”还是留美搏“工签”?
如果说读博的过程是一场修行,那么临近毕业,就是渡劫的开始。一个终极问题摆在了几乎所有中国博士生的面前:是回国,还是留下?
这道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一边都充满了诱惑,也布满了荆棘。
想留下的人,理由很充分。美国有着相对成熟的科研环境和工业界体系。如果你想继续做科研,可以申请博士后,进入顶尖的课题组继续深造。如果你想去工业界,硅谷、波士顿、圣地亚哥……有大把的科技公司和生物制药企业,提供着优厚的薪水和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但留下,也意味着要闯过一道道难关。首先是身份问题。毕业后,我们只有短暂的OPT(专业实习)时间用来找工作。找到了工作,公司还要愿意为你申请H1B工作签证。而H1B,现在完全是“抽奖”模式。根据美国移民局的数据,2024财年的H1B申请数量高达78万份,而名额只有区区8.5万个。中签率低到令人发指。
我一个CS专业的学长,手握谷歌和Meta两家大厂的offer,硬件条件无可挑剔。结果,连续两年没抽中H1B。最后不得不转去公司的加拿大分部,曲线救国。他开玩笑说:“我博士五年,解过那么多复杂的算法题,最后发现自己的命运,竟然掌握在一个随机数生成器手里。”
这种命运不受自己掌控的感觉,是每个想留下的留学生心中最深的痛。
那么,回国呢?
回国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各大高校和研究所为了吸引海外人才,纷纷开出了诱人的条件。“青年人才计划”提供的启动资金、安家费、子女教育等一揽子福利,让很多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学子心动不已。
回到熟悉的环境,说着母语,吃着地道的中餐,陪在父母身边,这种文化和情感上的归属感,是再高的薪水也换不来的。
但回国,也意味着要跳进另一个“卷”到飞起的赛道。国内高校“非升即走”的压力人尽皆知。你拿到了“青椒”(青年教师)的offer,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你需要在短短几年内,申请到国家级的项目,发表出高质量的论文,否则就可能被解聘。人情社会、论资排辈的复杂环境,也是很多人需要重新适应的。
我的一个师兄,三年前顶着名校博士的光环回国,进入东部一所985高校任教。前两天我们聊天,他大吐苦水。说自己每天不是在写本子(项目申请书),就是在给本科生上课,真正能用来做科研的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他说:“我感觉自己不像个科学家,更像个项目经理加教书匠的结合体。而且身边全都是海归博士,大家都在拼命,压力比在美国读博时还大。”
留下,要面对身份的不确定性;回国,要面对环境的激烈竞争。这个十字路口,我们每个人都站了很久,踌躇、彷徨、彻夜难眠。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更是对自己未来几十年人生道路的规划和赌博。
所以,当你在美国高校里看到那些行色匆匆、面带疲惫却眼神坚定的中国博士生时,请理解他们。他们的脑袋里,装的不仅仅是前沿的科学知识,还有对未来的深深焦虑和对人生的艰难抉择。
我们不是一群只会读书的“nerd”。我们是儿子,是女儿,是别人的伴侣。我们也有梦想,有牵挂,有软肋。我们用青春做赌注,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为自己搏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这条路,走起来真的很难。但好在,我们不是一个人。
当你实验失败,心情跌到谷底时,总有另一个中国同学会拍拍你的肩膀,说:“没事儿,我上周也炸了三炉反应,走,去吃顿火锅。”
当你想家想到流泪时,总有一个“博士搭子”会默默给你递上一包国内带来的零食,告诉你“撑住,还有两年就毕业了”。
当你为回国还是留下而纠结时,总能找到一群背景相似的伙伴,大家聚在一起,信息共享,互相打气。
所以,如果你也在这条路上,请记得,允许自己偶尔的脆弱和“不完美”。一个失败的实验,一次被拒的投稿,都不能定义你的价值。你的价值,在于你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于你探索未知的勇气。
也请记得,多抬头看看身边的人。那些和你一样,在深夜的实验室里点灯熬油的同胞,就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只要我们这群人还聚在一起,互相搀扶着往前走,就总能看到天亮。
不说了,导师又发邮件了。加油吧,朋友。
天亮了,实验室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