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核心,送给不想白白“内卷”的你 |
---|
思维误区:我只要拼命学习,GPA高,就能找到好工作。 破局思维:GPA只是入场券,真正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的资源整合能力、项目作品和人脉网络。 |
思维误区:Networking就是功利地拉关系,很尴尬。 破局思维:Networking是真诚地建立连接,是向优秀的人请教,是价值交换的开始。 |
思维误区:毕业了再开始找工作。 破局思维:从留学第一天起,你的职业规划就已经开始了。 |
拉开留学生差距的,不是努力而是思维
嗨,你好呀!我是 www.lxs.net 的小编,一个曾经也在异国图书馆熬过无数通宵的“过来人”。
还记得大二那年期末季,凌晨三点的图书馆灯火通明,像个巨大的、不知疲倦的能量场。我身边坐着一个叫Leo的同学,我们俩都在啃一门巨难的金融模型课。我俩的努力程度不相上下,咖啡续了一杯又一杯,草稿纸算了一沓又一沓。当时我觉得,留学嘛,不就是这样拼出来的?只要我够努力,未来一定不会差。
可毕业时,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我海投了上百封简历,回应寥寥。而Leo,却手握三四个顶尖投行的Offer,从容不迫。我特别困惑,跑去问他到底有什么秘诀。他笑了笑说:“你以为我那几年只是在读书吗?”
原来,当我埋头苦读,只盯着课本和GPA时,Leo早就把思维“开了外挂”。他把那门金融课的教授当成了“活的数据库”,每周office hour雷打不动地去请教,不仅聊学术,还聊行业动态。期末项目,我只求完成,他却拉着两个同学,用真实市场数据建了个模型,最终这份作业成了他简历上最亮眼的项目经历。他参加的每一个社团活动,都带着“认识有趣的人,链接有用的资源”的目的。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和他之间差的根本不是努力,而是思维方式。
所以今天,想和你聊聊那些能帮你跳出低效努力怪圈的“思维开关”,把力气,都用在刀刃上。
开关一:从“听课的学生”到“链接资源的合伙人”
我们很多人,花了巨额学费,却只把大学当成了知识的灌输站,把教授当成了讲台上的人形PPT。上课听讲,下课走人,和教授的交流仅限于“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这其实是把黄金当砖头用,太浪费了!
换一种思维试试:把你的教授看作是你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个、也是最顶级的“人脉资源”和“行业顾问”。
我认识一个学姐,读的是传媒专业。她有一位教授是BBC的前制片人。学姐没有止步于课堂,她去查了教授所有的作品和访谈,每次office hour都带着精心准备的问题去交流。她问的不是“这个理论怎么背”,而是“您在做那个纪录片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以您看,现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我们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新技能?”
几次深度交流下来,教授对她印象深刻。后来,BBC有一个实习生推荐名额,教授第一个就想到了她。你看,机会从来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数据,超过70%的大学生很少或从不与教授在课外讨论学术以外的话题。而那些积极与教授互动、建立良好关系的学生,不仅在学术上获得更多指导,在职业推荐和机会获取上,也占尽了先机。这就是思维的差别,一个是被动接受,一个是主动链接。
开关二:从“完成作业”到“打磨个人作品”
留学期间,我们有无数的paper, presentation, project。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只是换取分数的任务。Due day是第一生产力,只要在截止前提交,就万事大吉。但高手们,早把每一次作业都当成了未来求职的“弹药”。
我一个学CS的朋友,他的毕业设计是做一个小众的图片社交App。大部分同学可能就是实现基本功能,写完报告就结束了。但他不。他花了大量时间优化UI/UX,把代码工工整整地上传到GitHub,还为这个App写了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甚至注册了一个域名,做了个简单的产品介绍网站。看起来“多此一举”,对吗?
毕业招聘时,面试官对他这个“作业”表现出极大兴趣。别人在费力地解释自己“掌握了什么技术”,他直接打开App演示,展示GitHub上的代码,条理清晰地讲解自己的产品思路。结果可想而知。根据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发布的《2023年就业前景报告》,雇主最看重的能力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展现领导力的能力”高居榜首。而一个完整的项目作品,恰恰是证明这些软实力的最佳证据,远比一个苍白的GPA数字有说服力。
你的每一次作业,都可以成为你作品集(Portfolio)的一部分。别只想着把它交给教授,更要想着有一天,你如何把它展示给未来的面试官。带着这个念头去做,你的标准、你的投入、你的收获,会完全不一样。
开关三:从“功利社交”到“建立真实链接”
一提到Networking,很多人都头疼,觉得那是“社牛”的专利。我们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往往是穿着西装,在招聘会上一脸假笑地跟人尬聊,然后机械地递上简历。这种为了索取而去的社交,效率极低,也让人身心俱疲。
真正有效的社交,是建立在“真诚”和“价值交换”基础上的。你不是去“要”一个工作,而是去“认识”一个活生生的人,去了解一个真实的行业。
改变一下你的目标。下次去参加行业分享会或者Career Fair,别把“我今天必须投出30份简历”当成KPI。你的目标可以是:“和3位有趣的前辈聊聊,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他们当初是怎么入行的。”
带着好奇心去提问,你会发现,大部分人都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故事。比如,“您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什么?”“如果能回到刚毕业的时候,您会给自己什么建议?”。这种问题,比“你们公司还招人吗?”要高明一百倍。它能让你获得宝贵的一手信息,也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真诚、有思考的人。
那个广为流传的领英(LinkedIn)数据显示,高达85%的工作岗位是通过人脉网络找到的。这并不是说都是靠关系走后门,而是通过有效的人际链接,你能够获得那些并未公开招聘的“隐藏岗位”信息,或者在简历筛选阶段就获得优先推荐。记住,Networking的核心不是认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认识你、信任你,并愿意在你需要的时候帮你一把。
开关四:从“毕业再找”到“职业规划贯穿始终”
最可怕的一种思维是:“我才大一/大二,找工作是毕业前才需要考虑的事。”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你以为最后一百米冲刺就行,却不知道别人从起跑线就开始匀速前进了。
你的职业规划,应该从踏上留学土地的第一天就开始。这并不是要你马上就去投简历,而是要有意识地“以终为始”来规划你的大学生活。
你可以这样做:
1. 锁定几个目标岗位:花点时间研究一下,你这个专业未来可以做什么?去LinkedIn上看看那些你向往的公司的员工,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技能是什么样的。
2. 拆解能力要求:把这些岗位的要求(Job Description)列出来,你会发现一些高频词,比如Python, SQL, Project Management, Public Speaking等。
3. 用大学四年去填充:现在,你的任务清单就清晰了。学校的课程能帮你点亮哪些技能?哪些需要你通过在线课程(比如Coursera, edX)来补充?哪些软技能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组织、做志愿者来锻炼?
一个残酷的数据是,根据NACE的《2022年实习与合作教育调查报告》,完成过实习的学生,近80%能收到来自实习公司的全职工作Offer。而那些“一张白纸”的毕业生,则需要和成千上万的竞争者在公开市场上厮杀。早早规划,利用寒暑假去积累一两段有含金量的实习,你的胜算会呈指数级增长。
别再用“享受大学生活”当借口来拖延了。真正会享受生活的人,是那些因为心中有明确目标,而把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且从容的人。
留学这条路,从来不是比谁睡得更少,谁在图书馆待得更久。努力当然重要,但没有思维的导航,努力很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转。
别再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了。
从今天起,试着做一点小小的改变:把下一门课的教授,当成你的第一个行业人脉;把下一个小组作业,当成你未来简历上的得意之作;把下一次社团活动,当成一次结识有趣灵魂的机会。坚持下去,你会发现,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差距,正在被你一点点追上,甚至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