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鲁读书是种什么神仙体验

puppy

总听人说耶鲁是神仙体验,但到底“仙”在哪儿?其实,它不只是课堂上和诺奖得主讨论课题的激动,更是住进哈利波特同款学院,找到归属感的那份安心。在这里,身边全是闪闪发光的大神,但大家不是想象中那样拼命“卷”,而是在深夜的公共休息室里,一边啃披萨一边畅聊人生和理想。你会发现,耶鲁的珍贵之处,远不止是那些图书馆里的藏书和金光闪闪的履历,它更像一个巨大的游乐场,鼓励你去探索边界、找到自己的部落,收获一群能无条件支持你的朋友。这趟旅程,关乎学术,更关乎成长和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

耶鲁er的悄悄话
别怕“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这里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混”进来的,包括你的教授。
善用 Office Hours!教授们真的愿意花时间和你聊,从论文选题到人生规划,这可能是你离诺奖得主最近的时刻。
Residential College 不只是宿舍,它是你的家、你的战队。去参加学院的活动,去餐厅和不认识的人拼桌,惊喜就在那里。
大胆“浪费”时间。去听一场你专业外的讲座,加入一个看起来很“没用”的社团,或者只是在草坪上躺一下午。这些才是构成你耶鲁记忆的闪光碎片。

嘿,大家好,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那个凌晨两点的夜晚吗?你本来是约了同学在公共休息室(Common Room)通宵复习经济学期中考的,桌上摊着课本,旁边是啃了一半的披萨。但不知怎么的,话题就从凯恩斯主义飘到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又聊到了各自对“成功”的定义。一个学CS的哥们激动地在白板上画起了算法模型,一个哲学系的女生引经据典,而你,在中间听得热血沸沸。等回过神来,天都快亮了,书没看几页,但你觉得,这比学懂任何一个经济模型都更值得。

这一幕,就是很多人耶鲁生活的缩影。我们常常听到“在耶鲁读书是神仙体验”这样的话,但这个“仙”字,到底藏在哪里?是每天路过斯特林纪念图书馆时,阳光穿过哥特式窗格洒下的光影?还是课堂上和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交流的激动心情?

这些都是,但又不止于此。今天,我想和你聊聊那些更真实、更触手可及的“仙气”——它关乎归属感,关乎成长,关乎找到一群可以陪你一起“犯傻”的伙伴。

住在霍格沃茨,你的学院就是你的家

来耶鲁前,你可能以为大学宿舍就是一张床一个书桌。但耶鲁会告诉你:不,你住的是一个“魔法学院”。这个魔法,就叫“住宿学院制”(Residential College System)。

这绝对是耶鲁体验的核心。你一入学,就会被随机分配到14个学院中的一个,比如 Davenport、Silliman 或是 Grace Hopper。这可不是简单的分宿舍,它决定了你未来四年大部分的社交圈。每个学院都是一个独立的微型社区,有自己的餐厅、图书馆、健身房、剧场,甚至还有自己的专属院长(Head of College)和教导主任(Dean)。他们就住在学院里,会邀请你去他们家喝茶(Tea with the Head),关心你的学业,也关心你今天过得开不开心。

建筑风格也完全是哈利波特同款。古老的石墙、爬满常春藤的庭院、精致的彩色玻璃窗,让你每天都像生活在电影场景里。我有个朋友在Pauli Murray College,她说她最喜欢的就是学院里那个种着香草和蔬菜的小花园,写论文写烦了就去拔拔草,感觉特别治愈。

这种制度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在一个世界顶尖的大学里,为你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小家庭。根据耶鲁官方数据,几乎所有本科生都住在自己的学院里。这意味着,你每天吃饭、自习、参加活动,遇到的都是最熟悉的面孔。大家一起在餐厅吐槽教授,一起为学院的校内体育比赛(Intramural Sports)加油呐喊,一起参加学院独有的传统活动,比如 Silliman 学院每年举办的真人版“超级减肥王”(Silliman's Biggest Loser)。

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对于留学生来说尤其珍贵。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住宿学院就像一个避风港。你不用费力地去构建一个社交网络,因为你一进校门,就已经属于一个部落了。在这里,你不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无名小卒,你是 Davenport 的一份子,是 Branford 的骄傲。这种身份认同,会给你莫大的心安。

身边的大神,是队友不是对手

聊完生活,我们来说说学习。能进耶鲁的,谁还不是个“学霸”?身边的人可能拿过国际奥赛金牌,可能18岁就出版了小说,也可能在高中就创办了一个非盈利组织。刚来的时候,那种“我是怎么混进来的”的冒名顶替感会非常强烈。

但很快你会发现,耶鲁的氛围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拼命“卷”。这里的“大神”们,更像是你的队友。大家都很努力,但那种努力是指向自我探索,而不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深夜的图书馆里,你会看到大家都在奋笔疾书,但走廊里,也随时能碰到同学停下来,帮你解答一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这种合作氛围,和耶鲁的学术设置有很大关系。耶鲁的师生比是惊人的6:1,这意味着小班教学是常态。尤其是在讨论课(Seminar)上,十几个人围坐一圈,和教授像朋友一样聊天。你可以随时打断、提问、质疑。这种亲密感是大型公立大学很难给予的。

举个例子,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教授的“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是耶鲁最火的公开课之一。但在耶鲁,你不只是在网上看视频,而是可以真真切切地坐在课堂里,听他分析最新的市场动态,甚至在课后拦住他,和他争论一个观点。很多教授的 Office Hours 也不仅仅是在办公室里,他们可能会约你在学院的咖啡馆,一边喝咖啡一边帮你改论文。

我认识一个学妹,她选了一门非常冷门的古代史课程,整个班只有5个学生。期末的时候,教授没有安排考试,而是邀请所有学生去他家里,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大家在餐桌上完成了这门课的“最终讨论”。她说,那一刻她才真正理解,学习不是为了一个分数,而是一种纯粹的、智识上的享受和交流。

在这里,知识是流动的、共享的。你的同学可能是你最好的老师,你们在宿舍休息室的每一次闲聊,都可能碰撞出比课堂更精彩的火花。耶鲁教会你的第一件事,就是欣赏他人的优秀,并从这种优秀中汲取力量,而不是感到焦虑。

这里是课堂,更是巨大的游乐场

如果说住宿学院是你的“家”,课堂是你的“健身房”,那么整个耶鲁就是一座巨大的游乐场,鼓励你去尝试一切你感兴趣的事情。

耶鲁的资源有多丰富?这么说吧,你几乎能想到的任何兴趣,都能在这里找到组织和顶级的资源。你喜欢唱歌?可以去试试全世界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合唱团 The Whiffenpoofs。你对新闻感兴趣?可以加入全美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日报《耶鲁每日新闻》(Yale Daily News),它的前主编们后来去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社团,还有无数好玩的小团体。有专门研究奶酪的“奶酪俱乐部”,有在夜里进行真人版角色扮演游戏的社团,甚至还有一个“松鼠俱乐部”,致力于观察和记录校园里那些胖乎乎的松鼠。在这里,“不务正业”是被鼓励的。一个主修物理的朋友,同时也是耶鲁戏剧协会(Dramat)的灯光师,他说操控舞台灯光和计算粒子轨迹带给他的快乐是一样多的。

耶鲁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系统更是宝藏。斯特林图书馆的宏伟自不必说,我更想提的是贝尼克珍本与手稿图书馆(Beinecke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它的外墙是用半透明的大理石建成的,白天会过滤掉有害的紫外线,保护馆内的古籍。你可以在这里亲眼看到《古腾堡圣经》和奥杜邦的《美国鸟类》。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的现实。

更重要的是,耶鲁会真金白银地支持你去探索世界。耶鲁的国际与专业经验中心(CIPE)提供了大量的奖学金,资助学生去海外学习、实习或做研究。比如著名的“理查德·莱特奖学金”(Richard U. Light Fellowship),每年资助上百名学生去东亚学习语言,几乎涵盖所有费用。无数耶鲁学子通过这些项目,第一次踏出国门,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耶鲁的“仙”,就在于它给了你无限的可能性和犯错的自由。它不要求你成为一个完美的、按部就班的好学生,而是希望你成为一个有趣的、独一无二的灵魂。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安全网,让你可以在上面尽情地跳跃、翻滚,去探索自己能力的边界。

最后想说的话

所以,如果你有幸拿到了耶鲁的录取通知书,或者正在为之努力,请记住,你即将开启的,远不止是一段学术旅程。

别把你的大学生活排得太满,别只盯着GPA和实习。试着在某个周五的晚上,放下手里的书,去参加一场你完全不了解的文化活动。试着在餐厅里,主动和坐在你对面的陌生同学打个招呼,问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试着去申请那个你觉得自己完全不够格的海外项目,大不了就被拒绝嘛。

因为很多年后,当你回忆起在耶鲁的时光,你可能记不清某节课的具体内容,也可能忘了某篇论文的分数。但你一定会记得,那个在公共休息室里,一边啃着冷披萨,一边和朋友们畅聊未来的夜晚。你会记得,学院庭院里某棵树在秋天变成了灿烂的金色。你还会记得,在你最低落的时候,拍拍你肩膀,说“没关系,我懂”的那群人。

这趟旅程,最终的收获不是一份金光闪闪的履历,而是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并收获了一群能无条件支持你走下去的朋友。去吧,去找到你的部落,去创造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神仙体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78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