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步骤 | 注意点 |
---|---|---|
留学生在异国生活时,常因孤独感而情绪低落。 | 每天抽出30分钟与家人共读一本书。 |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书籍,避免过于复杂。 |
许多大学提供文化活动支持,如UBC的“家庭日”。 | 利用视频通话或语音留言进行互动阅读。 | 保持耐心,尊重孩子的阅读节奏。 |
纽约大学(NYU)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增强归属感。 | 挑选共同感兴趣的书籍,增加亲子互动乐趣。 | 避免将共读变成任务,让孩子感到压力。 |
我第一次意识到亲子共读的重要性,是在温哥华的雨天。那天我在UBC图书馆里翻书,突然接到母亲的视频电话。她坐在家里,手里拿着一本童话书,说想和我一起读。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异国他乡的生活让我时常感到孤独,但那一瞬间,仿佛书页间流淌着家的温度。
很多留学生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远离熟悉的环境,面对陌生的文化和语言,内心难免空落落的。这时候,如果能和家人一起读一本书,哪怕只是简单的绘本,也能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就像我在多伦多的时候,每周都会和父母视频读《小王子》,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们分享着同样的故事,也分享着彼此的情感。
美国纽约大学(NYU)的留学生政策中提到,学校鼓励学生通过文化活动建立归属感。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家庭读书会”,邀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那一次,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一本关于成长的书,他告诉我小时候也喜欢这本书,还跟我分享了他的童年回忆。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亲情。
在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很多留学生会因为学业压力而忽视与家人的联系。但一位学姐告诉我,她每周末都会和家人通电话,读一段她最喜欢的书。她说,这种习惯让她觉得,即使身处异国,家还在身边。她的故事让我明白,共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维系。
澳洲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经常与家人共读的学生,心理状态比不常共读的要稳定得多。他们更容易适应新环境,也更有自信面对挑战。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到澳大利亚时,也曾因为语言障碍而焦虑。后来我开始每天和母亲一起读英文小说,慢慢地,我不再害怕开口说话,也不再孤单。
日本早稻田大学(Waseda University)的留学生宿舍里,有一间“共读角”,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和家人一起看书。有位来自中国的同学告诉我,他在那里和父母一起读《红楼梦》,虽然有些内容不太懂,但父母的讲解让他对中文有了新的理解。他说,那是他留学生活中最温暖的记忆之一。
韩国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的留学生政策中,也提到鼓励学生参与家庭活动。一位韩国同学分享说,她和父母每周都会选一本书,轮流朗读。她说,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她提高语言能力,也让她更珍惜和家人的时光。她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共读其实是一种无声的陪伴。
德国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的留学生群体中,有很多人来自不同的国家。一位来自巴西的同学告诉我,他和家人每周都会用视频读一本法语书,虽然一开始很困难,但慢慢他学会了发音,也学会了欣赏不同文化的文字。他说,这段经历让他更懂得包容,也更懂得爱。
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有一位留学生妈妈分享说,她和孩子每天睡前都会读一本英语绘本。她说,虽然孩子还小,但通过共读,她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连接。她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记得这份温暖。
有时候,我们忙于学业、社交和生活,很容易忽略与家人的联系。但请记住,书籍不仅能带来知识,还能传递爱。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愿意花一点时间,和家人一起读一本书,那种感觉是无法替代的。它不会改变现实,但会让你的心变得更柔软。
下次当你觉得孤单或者压力大时,不妨试试和家人一起读一本书。不需要太正式,不需要太多时间,只要用心去读,就能感受到那份来自书页间的温暖。也许你会惊讶,原来爱真的可以在书页间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