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骤 | 注意点 |
|---|---|
| 了解岗位要求 | 关注“海归优先”或“海外经历”等关键词 |
| 提升语言能力 | 确保 TOEFL 或雅思成绩达标,尤其是口语和写作 |
| 积累实习经验 | 尽量找与目标行业相关的实习,尤其是国内企业 |
| 优化简历和求职信 | 突出海外经历、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语言优势 |
| 利用校友资源 | 联系学长学姐,获取内推机会或面试建议 |
嘿,你有没有试过熬夜改个人陈述?那感觉太酸爽了!我之前为了申请一个大厂的市场部职位,连续熬了三个晚上,最后还被导师吐槽“你这是在写小说还是求职信?”其实不只是我一个人这样,很多留学生都经历过这种“求而不得”的焦虑。
前几天我刷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发了一条状态:“海归回国找工作,怎么比在国内读大学还难?”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紧。为什么?因为现在国内一些岗位,明明不缺人,却偏偏只招海归。这不是说我们不够优秀,而是背后有一套隐形的门槛。
我有个同学小林,是UBC(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专业是金融。他回国后投了很多简历,结果要么被拒,要么回复“我们更倾向海归”。他当时就懵了,自己明明是名校毕业,GPA也挺高,为什么还会被拒绝?其实问题出在“隐形门槛”上。
什么是“隐形门槛”?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没有明确写在招聘启事上的条件。比如有些公司虽然没写“必须海归”,但他们的HR可能更倾向于录取有海外背景的人。这跟国内企业对“海归”的认知有关,他们觉得海归更懂国际规则,或者更“国际化”。
我认识一个在NYU(纽约大学)读MBA的朋友,她毕业后回国想进一家外企做市场分析。结果她发现,很多岗位虽然没写“海归优先”,但面试官问的问题特别偏向国外经验,比如“你有没有在跨国团队中合作的经验?”、“你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有什么理解?”这些问题对她来说很熟悉,但她发现很多国内应届生根本答不上来。
你知道吗?国家对海归有一些政策支持,比如“海归落户”、“创业补贴”等等。这些政策让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海归。比如北京、上海等地的科技公司,如果招的是海归,可能会有额外的补贴,这对企业来说是个“划算”的选择。
还有个例子,我有个学妹,本科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回国后想进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运营。她投了十几份简历,结果只有两家回复,而且都是“我们目前更倾向海归”。她说:“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其实不是她做错了,而是她的背景不符合企业的“隐形门槛”。
很多人以为,只要拿到好学校的offer,就能顺利回国找工作。但现实是,很多企业看重的不只是学历,还有你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比如在一些外贸公司,如果你能用英语流利地谈业务,或者对不同国家的市场有一定了解,那就比只会中文的毕业生更有优势。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很多海归在回国后,会遇到“文化断层”。比如你在国外习惯了自由的学术环境,回国后却发现国内企业更注重流程和规矩。这种差异会让你在面试时显得“格格不入”。比如有一次我陪一个朋友面试,面试官问他:“你觉得在团队中,你是更喜欢当主导者还是执行者?”他回答:“我比较喜欢主导。”结果面试官皱了皱眉,说:“我们更希望员工能服从安排。”这就是一种文化差异带来的“隐形门槛”。
其实,很多留学生回国后的求职困难,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他们还没完全适应国内的职场文化。比如在一些国企或传统企业,人际关系和“背景”往往比能力更重要。而很多海归在国外习惯了直接沟通、注重效率的模式,回来后反而显得“不合群”。
不过别担心,也不是所有岗位都只招海归。只要你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还是有很多机会的。比如现在很多跨境电商公司、国际物流公司、外资企业,都非常欢迎海归。这些公司更看重你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历。
我有个学长,是南洋理工大学(NTU)毕业的,回国后进了一家做跨境电商的公司。他说:“一开始我也觉得海归不好找工作,但后来我发现,只要找准方向,机会其实很多。”他通过LinkedIn联系了一些国内的HR,最终拿到了一份不错的职位。
所以,别被“隐形门槛”吓到。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多了解国内企业的招聘偏好;第二,提升自己的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第三,积极拓展人脉,尤其是校友资源;第四,不要怕尝试,有时候“海归”身份反而是一种优势。
说实话,我现在回头看,当初的焦虑真的没必要。回国找工作确实不容易,但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适应,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毕竟,留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