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学:你踩过哪些雷?
还记得刚落地日本机场那天吗?拉着超重的行李箱,心里满满都是对未来留学生活的憧憬,以为自己马上就能融入日剧里那种精致又充满秩序的生活。结果呢?我有个朋友小林,她刚到东京就遇上了第一个大“雷”。她在国内通过中介找了个所谓的“高级公寓”,图片上看着窗明几净,空间也挺大。结果一进去,发现竟然是那种特别老的木质结构,隔音差到隔壁邻居打电话都能听清内容,卫生间小到转身都困难,而且月租金比实际市场价高了快三分之一!那种巨大的落差感,简直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把所有的美好滤镜都给打碎了。
说到房子,这真是留学生心头永远的痛啊。像小林这种被坑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很多中介利用大家不熟悉日本租房市场、语言不通的弱点,把一些条件很差的房子高价租给留学生。他们会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甚至还有一些“名目繁多”的初期费用,比如“礼金”、“敷金”等等,这些在国内根本闻所未闻。据我查阅了日本生活指南(Japan-Guide.com)上的租房信息,通常礼金和敷金加起来就能达到1-2个月的房租,这笔额外的开销对于刚来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而且大部分情况下,礼金是退不回来的。
除了黑心房源,语言不通在租房时也是个大麻烦。有位学姐,她当时在大阪留学,找了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公寓。房东和不动产公司的人都和蔼可亲,她也没仔细看合同。住了半年后,她想换房,结果发现合同里有一条“在住不满一年解约,需支付一个月的违约金”。她当时还特意问过,对方说了一堆她没听懂的敬语,她以为是没问题。后来才知道,日本租房合同里的条款非常细致,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误解,都可能导致经济损失。根据日本不动产公正取引協議会的租赁合同指南,这类违约金条款是普遍存在的,留学生一定要在签合同前找懂日语的朋友或专业人士仔细核对。
住的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就是钱的问题。好多同学来日本都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所以打工成了必选项。可是,打工路上的“雷”也是层出不穷。我认识一个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同学,日语N1考满分,自以为找个高薪兼职轻轻松松。结果去了秋叶原一家餐馆打工,老板是个看起来很和善的日本人。刚开始还好,工资都准时发。后来老板开始找各种理由扣钱,比如“打碎盘子”扣工资,甚至“客人投诉”也扣工资,一个月下来,拿到手的工资比合同上写的少了一大截。他去查了东京劳动局的最低工资标准,发现自己的时薪早就低于了当时的最低标准(2023年东京地区最低时薪为1113日元),去找老板理论,老板却拿出一堆日文规章制度来搪塞,他一个人势单力薄,最后也只能自认倒霉辞职了。
“黑工”问题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有些不良商家会利用留学生急于赚钱的心情,承诺高工资,却不给办理正规的入职手续,甚至要求你超出每周28小时的法定打工时长。我认识一个在语言学校的同学,为了多挣点钱,在一家便利店和一个居酒屋同时打工,加起来每周工作超过了40小时。虽然刚开始赚得多,但他一直提心吊胆。结果在一次检查中,被入管局发现,签证差点被取消,最后学校也给了严厉警告。根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的外国人留学生指南,留学生每周合法打工时间上限为28小时(暑假期间等长期假期可放宽至每天8小时),一旦违反,后果非常严重,轻则罚款警告,重则可能被取消签证遣返。
除了住房和打工,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也经常让人踩雷,有些甚至是小到让你哭笑不得的“社死”现场。有一次我朋友小张去便利店扔垃圾,他把塑料瓶、易拉罐和废纸一股脑都扔进了同一个垃圾桶里。店员当时没说什么,只是用一种很复杂的眼神看着他。后来他才知道,日本的垃圾分类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塑料瓶、玻璃瓶、报纸杂志、纸箱、电池、过期药品……每一种都有固定的回收日和特定的处理方式。如果分错了,不仅垃圾不被回收,还会被邻居投诉,甚至收到社区的“提醒”纸条。据日本环境省的数据,日本的垃圾回收率在全球都名列前茅,这背后就是靠着全民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支撑的。我们留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确实会给当地人带来不便。
公共场合的礼仪问题也常常让人尴尬。我刚来日本的时候,有次在电车上和朋友聊天,声音不自觉就有点大了。旁边一位老奶奶忽然转过头来,用很严肃的眼神看着我们。我们当时还没反应过来,后来下车才被朋友提醒,在日本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大声喧哗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甚至打电话都要压低声音。在日本,大家普遍认为公共空间是共享的,个人行为不应该影响到他人。日本铁道公司JR东日本的乘车礼仪宣传中,就明确指出“请勿在车厢内大声喧哗”和“请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这些细节,如果不是亲身体验,真的很难理解其重要性。
再说说学业上的“雷”。很多同学以为到了日本,只要努力学习就能顺利毕业。但日本大学的学分制度和出勤率要求比国内严格很多。我认识一个学长,他刚上大学的时候,觉得课程有点难,加上打工很累,就偶尔旷课。结果期末的时候,有一门必修课因为出勤率不足,直接不让参加考试,最后那门课就挂了。他当时还想着“补考就行了”,结果发现日本大学的补考机会并不多,有些课程挂了就只能重修,重修不仅要花钱,还可能影响毕业时间。据日本大学教育学会的研究报告,日本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出勤率,尤其是一些小班课或研讨课,出勤率甚至会占到总成绩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偶尔旷课没什么大不了。
金钱上的陷阱也让人防不胜防。除了房租和打工,还有一些隐形的消费。比如办理手机卡,很多运营商会要求签署两年合同,如果你提前解约,会收取高额的违约金。我有个朋友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个,提前回国,结果被运营商追着要了一笔不小的违约金。还有就是汇款问题,很多同学刚来日本会通过银行汇款,但日本银行的跨国汇款手续费很高,而且到账时间也比较长。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些第三方的汇款平台,比如Wise(原TransferWise),它们的汇率更透明,手续费也低很多。根据Wise官方网站的费用说明,国际汇款费用通常远低于传统银行,而且支持更多货币种类,这对于需要频繁和家里进行资金往来的留学生来说,能省下不少钱。
再来就是一些意想不到的法律和安全问题。我听说过一个特别荒唐的例子。一个同学在网上看到有人低价转让自行车,觉得挺划算就买了。结果没多久,他就被警察拦下来,发现那辆自行车是“盗窃车”。因为在日本,自行车是需要登记防犯登录的,购买二手车也需要过户。他买的这辆车没有过户信息,而且卖家也不是原车主,这下他直接从受害者变成了“嫌疑人”。虽然最后解释清楚了,但也着实吓出了一身冷汗。日本警视厅的自行车防犯登录制度明确规定,每辆自行车都必须进行登记,买卖二手车也必须办理过户手续,否则就会被视为非法。
还有就是交友不慎的问题。有些留学生刚到日本,人生地不熟,特别渴望交朋友。结果不小心被卷入了一些“灰色地带”的活动,比如打擦边球的兼职、参与高风险的投资,甚至是被拉去做一些违法的事情。我有个朋友的学长,就是因为太信任一个“老乡”,被对方忽悠去做了“代购”走私香烟,结果被海关查获,不仅货物被没收,还面临巨额罚款和遣返的风险。日本海关的常见问题解答中明确指出,携带超量免税品入境或进行非法走私都是严重违法行为。大家在异国他乡,交友一定要擦亮眼睛,尤其是那些一开始就对你“过度热情”或者提出一些“快速赚钱”机会的人,一定要多加提防。
有些留学生还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挑战。比如适应不良、孤独感、学习压力大等等。我有个朋友,她刚来日本的时候,因为语言不流利,上课听不太懂,作业也跟不上,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她不好意思跟家人说,也觉得自己这样很丢脸,就一个人默默承受,情绪一度非常低落。后来还是宿舍管理员发现她有点不对劲,主动找她聊天,并推荐她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她说,当时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并教给她一些放松和应对压力的方法,才慢慢走出了困境。日本很多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学生咨询服务中心,提供心理辅导、学习指导等多种支持,如果你感觉自己压力太大、情绪低落,千万不要一个人扛着,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
最后再聊聊语言学习上的“雷”。很多人觉得到了日本自然而然就能把日语学好,但实际上,如果只在学校上课,平时只和中国朋友交流,日语水平很难有质的飞跃。我有个同学,语言学校读了一年半,平时除了上课就是和我们一起玩,基本上不和日本人交流。他考N1考了好几次都没过。后来他痛下决心,给自己找了个便利店的兼职,强迫自己每天和日本人打交道,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甚至去报了个日语角。半年后,他的日语口语突飞猛进,N1也顺利通过了。这说明光有学习环境还不够,主动融入、主动开口才是王道。日本文化厅发布的日语教育相关报告也指出,语言学习除了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练习,沉浸式学习和主动沟通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关键。
所以啊,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发现,留学生活远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背后,其实藏着大大小小的坑。但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分享这些,不是为了吓唬大家,而是希望你能少走点弯路,多一份准备。想想看,如果我当时能提前知道这么多,也许就能避开那些不必要的麻烦了。
所以啊,别光顾着羡慕朋友圈里光鲜亮丽的学长学姐,多问问那些看起来“不靠谱”的学长姐,他们可能嘴上没个把门的,但说的都是大实话。下次去便利店买东西,或者去超市购物的时候,顺便问问店员附近有没有什么靠谱的打工信息,或者哪个区域租房比较便宜,日本人在这方面有时候比中介靠谱多了。他们可能不会说完美的英语,但那份真诚的建议,往往能帮你避开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