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刚到英国读书那会儿,第一次去学校食堂吃饭,旁边坐着一个中国男生,他吃得特别慢,边吃边盯着手机看。当时我们聊天,他说他妈妈每天晚上都会跟他视频,问他今天吃了什么,有没有吃饱。那一刻我心里就有点触动,感觉我们这些留学生,无论外表看起来多光鲜,背后都有着家里深深的牵挂,和无数说不出口的付出。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声音,说英国高中留学生嘛,不都是家里有矿,天天开豪车住别墅,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吗?好像“富二代”这个标签,已经默认贴在了每个从英国高中毕业的中国孩子身上。这种刻板印象流传得太广,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会去想,真实的英国高中留学生群体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的家境背景是不是真的就千篇一律地“壕无人性”?
其实啊,真实情况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元得多。我认识不少同学,他们的家庭背景真的让人意想不到。就拿我之前在寄宿学校的一个室友小张来说,他来自国内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他爸爸是中学老师,妈妈是银行职员,两人加起来的年收入在我们老家城市算是中上水平,但要供他在英国读高中,那真的是需要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才能支撑的。他们家为了给他凑学费,卖掉了老家一套小房子,夫妻俩还各自找了兼职,甚至放弃了旅游和很多娱乐活动。小张平时在学校也是最节俭的那一个,从不乱花钱买奢侈品,周末宁愿在图书馆看书也不出去购物。他选的学校并不是那些一年学费动辄五六万英镑的顶级贵族学校,而是一所学术排名很不错,但费用相对没那么夸张的私立高中,每年学费加住宿费大约在3.5万英镑左右。据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ISC)2023年的年度报告显示,全英寄宿学校的平均学费约为每年39,000英镑,小张的学校费用正好处于这个平均水平之下,这也反映了许多家庭在选择学校时的务实考量,会平衡学术质量和经济承受能力。
当然,也有那种家境非常优渥的同学,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比如我大学前在伦敦预科认识的一个女生,她家里在北京有好几套房产,爸爸是做房地产开发的,妈妈是某知名基金公司的合伙人。她来英国读书,父母直接在学校附近给她买了一套小公寓,还配了司机,每周都会有阿姨过来给她打扫卫生、做饭。她穿的用的都是最新款的奢侈品,假期的时候飞来飞去,去欧洲各国滑雪、海岛度假。她选择的寄宿学校也是英国最顶尖的几所之一,比如哈罗公学或伊顿公学这种级别的,这些学校的学费确实高得惊人,据哈罗公学2024/25学年的官网数据显示,其全寄宿学费已达到每年50,850英镑,这还不包括额外的活动费、教材费和个人开销。这类家庭为孩子留学投入的资金确实是普通家庭难以想象的。但是,这些孩子通常也承载着父母更高的期望,比如必须考入牛津、剑桥这类顶尖大学,或者未来要接管家族企业,压力其实并不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小。
更多的情况是,大部分同学的家境其实介于这两者之间,他们既不是那种需要举全家之力才能供得起,也不是随便花钱就能挥霍无度的超级富豪。他们的家庭可能在国内属于中产偏上,父母可能是成功的企业高管、医生、律师或者高级工程师,手头有一定积蓄和稳定的高收入,能够承担孩子在英国的教育费用,但每一笔开销也都需要经过仔细规划。我认识一个来自上海的女生,她父母都是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他们家境很不错,但对于她的教育投入,依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选择的是一所学术氛围浓厚、升学率很高但并非最昂贵的寄宿制学校。学校位于英格兰中部的一个小镇,生活成本相对伦敦要低不少,这让她在日常消费上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根据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2022年发布的数据,在英国非伦敦地区学习和生活的国际学生,平均每年生活费可以比在伦敦学习的学生节省约20%-30%,这对于很多中产家庭来说,是选择留学地点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这些同学的生活方式也特别接地气。他们可能也会买一些潮牌,但在购买大件奢侈品时会犹豫再三,或者选择在打折季购买。他们会和朋友一起去当地的超市采购食材,自己动手做饭,而不是顿顿下馆子。我有个朋友小李,他就是典型的“中间家庭”代表。他特别会做饭,每周都会去ASDA或者Tesco采购食材,然后和室友一起研究各种家常菜。他跟我分享说,在英国自己做饭能省下不少钱,一顿饭的成本大概是3-5镑,而在外面餐厅吃,随便一份主菜就要15-20镑。他还精打细算地办了学生火车卡(16-25 Railcard),买火车票能打折,周末出去玩或者去周边城市看朋友都能省不少交通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2023年的生活成本数据显示,英国外出就餐的平均费用确实高于自炊,一个成年人在超市每周的食物开销大约在50-70英镑,这对于留学生来说,精打细算的话能够显著降低生活成本。
除了经济上的差异,这些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努力程度,也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并不是家里有钱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轻松躺赢。恰恰相反,很多家境优渥的同学,反而背负着更大的压力,因为父母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资源,自然也期待他们能取得最优秀的成绩。我认识一个男生,家里是做实业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考上帝国理工的工程专业。他在学校真的是拼命学习,每天晚上都会在图书馆待到闭馆才回宿舍,周末也会参加各种竞赛和社团活动来充实自己的背景。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每次考试前都紧张得睡不着觉,生怕辜负了父母的期待。这说明,即便家庭财富丰厚,学术上的竞争和压力依然是真实存在的。根据UCAS(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2023年的申请数据显示,英国顶尖大学的录取率普遍较低,例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整体录取率仅在15%左右,即便是申请热门的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竞争也异常激烈,无论家庭背景如何,学生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脱颖而出。
更多的普通家庭背景的同学,他们出国留学更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和使命感。他们深知每一次机会都来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在英国的学习时光。他们会主动去争取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比如参加额外的辅导课程、积极与老师交流、利用职业发展中心的资源来规划自己的未来。有位同学,她家是普通工薪家庭,为了拿到奖学金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学习非常刻苦。她不仅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志愿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她告诉我,她的目标是申请到英国排名前十的大学,然后争取获得研究生阶段的奖学金,彻底实现经济独立。英国不少私立高中确实为国际学生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Bursaries),比如布莱顿学院(Brighton College)官网就明确指出,他们为那些在学术、音乐、艺术或体育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甚至有部分是基于经济需求而提供的助学金,这为许多非富裕家庭的学生提供了实现留学梦想的途径。
留学生活也不仅仅是学习,还有各种挑战和适应。无论是富是贫,每一个留学生都要面对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思乡之情等等。我有个朋友,刚来英国的时候因为口语不够流利,上课都不敢举手提问,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逐渐适应了全英文的课堂环境,敢于主动发言,结交当地朋友。这种心理上的调适,是每个留学生都必须经历的成长,跟家庭背景真的没有太大关系。英国国家学生调查(NSS)的数据每年都会反映学生对学习体验、支持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其中国际学生普遍表示,语言和文化适应是初到英国时面临的两大挑战,学校提供的语言支持和心理辅导服务对他们帮助很大。这意味着,学校的支持系统对于所有背景的留学生都至关重要。
他们的消费观念也特别有趣。那些家境不错的同学,也并非都是大手大脚的花钱。我见过有富家子弟,平时花钱很随意,但一说到买书或者参加学术讲座,眼睛就亮了,毫不犹豫地花钱。他们可能觉得在这些方面投资是值得的,因为这能提升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对于普通家庭的同学来说,他们可能会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比如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租房,购买二手教材,或者利用学生折扣去节省开销。据英国国家学生联盟(NUS)2023年的一项调查,英国大学生平均每周在非房租和学费方面的支出约为180-250英镑,其中交通、食物和社交娱乐是主要开销。许多留学生都会主动寻找学生折扣(如UNiDAYS、Student Beans),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预算。
很多同学在英国高中阶段,就已经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如何回馈家庭。他们不仅仅是来拿一张文凭,更是来拓展视野、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同学高中毕业后选择在英国工作一段时间,积累国际经验;有的则积极参与实习项目,为未来的职业生涯铺路。我有个学长,他家里条件一般,但他从高中时期就开始利用暑假时间在一些小公司做兼职,积累工作经验。他在大学期间更是积极申请各种实习,毕业后顺利拿到了一家知名金融机构的offer,现在已经留在伦敦工作了。这体现了许多留学生在留学路径上,不仅仅是依赖家庭资助,更是在积极为自己的未来打拼,追求独立发展。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2/23学年的数据,国际学生在毕业后获得英国工作签证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Post-Study Work visa的推出,为更多毕业生留英就业提供了机会。
所以说啊,别再被那些片面的刻板印象给误导了。英国高中留学生这个群体,真的是一个充满色彩、层次丰富的小社会。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独一无二,有欢声笑语,也有不为人知的挣扎和泪水。他们背后的家庭,有的富裕,有的普通,但无论家境如何,大多数父母都倾尽所能,希望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更广阔的未来。而孩子们呢,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回应这份期待,努力在异国他乡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如果你也正在考虑来英国读高中,或者对这个群体充满了好奇,那我可得给你一个真心实意的建议:别去想那些有的没的,更别被网上的各种“炫富”或者“哭穷”的故事给影响了心态。最重要的是,你要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家庭能承受的范围,然后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英国的学校那么多,各种类型、各种价位的都有,别盯着那几个最贵的,也别只看排名,多看看学校的教学特色、地理位置、学生构成和毕业去向。花时间跟已经在英国读书的学长学姐多聊聊,听听他们的真实感受,去一些留学展和学校开放日,亲身感受一下。选学校就像谈恋爱,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祝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留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