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好莱坞的秘密通道

puppy

Hey guys,是不是总觉得好莱坞离我们特别远,像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尤其是咱们这些留学生,人生地不熟的,感觉更是没门儿。但你知道吗,其实真有那么几条“秘密通道”,能帮你绕开那些常见的堵点,直接通往梦想的片场!这可不是在讲什么空泛的鸡汤,而是实打实地告诉你,那些成功进入好莱坞的华人、亚洲面孔,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文章里会分享一些你可能从没听过的内部策略,比如怎么利用留学生身份的独特优势、怎么搭建你的人脉网、甚至是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入门级岗位,其实都是很好的敲门砖。如果你也对电影、娱乐行业充满好奇,或者正在为未来感到迷茫,想知道除了传统路线,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机会,那这篇《直通好莱坞的秘密通道》绝对值得你一读!它会告诉你,梦想不是白日梦,而是有路径可循的现实。

梦想照进现实?好莱坞真没那么远!

Hey guys,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好莱坞大片,被那些震撼的特效、引人入胜的故事深深吸引的瞬间吗?是不是心里也曾偷偷萌生过一个念头:“如果我也能参与到这样的电影制作中该多好!”但很快,现实的冷水就浇下来了:好莱坞啊,那可是地球另一端,精英云集,竞争激烈,对我们这些人生地不熟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签证怎么办?人脉从哪来?语言文化差异怎么办?光是想想这些,是不是就觉得心灰意冷,干脆打消了这个念头?别急,我知道这种感觉。我曾经认识一个在南加大读电影制作的学姐,她每次看到学校里那些星光熠熠的校友海报,一边憧憬,一边又特别焦虑,总觉得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生怕毕业就失业,或者只能回国从头开始。但她后来真的通过一条我们意想不到的“秘密通道”进入了好莱坞的一家知名制作公司,一开始做的是非常基础的岗位,但一年之内就参与了好几个项目的初期开发。她的故事告诉我,好莱坞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特别是对我们留学生来说,我们身上其实带着很多别人没有的“隐藏技能”和“秘密武器”。这篇长文,我可不是要给你灌什么空泛的鸡汤,而是要实打实地扒一扒那些你可能从没听过的内部策略,告诉你那些成功进入好莱坞的华人、亚洲面孔,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梦想不是白日梦,而是有路径可循的现实。

身份加持,你的“留学生”牌通行证

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留学生身份在求职好莱坞时反而是个劣势,毕竟签证就是一道坎。但你知道吗,换个角度看,这恰恰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好莱坞现在越来越注重多元化和全球市场,他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来创作更具普适性和共鸣力的内容。咱们中国人天生自带中英双语能力,这简直是无价之宝。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制作公司正在开发一个针对亚洲市场的项目,或者需要翻译、审阅中文剧本,你是他们的首选人才。据数据显示,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票房的占比越来越高,而中国市场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像《复仇者联盟4》这种级别的电影,中国票房一度占据全球总票房的四分之一以上。这就是为什么懂得中国市场、了解中国观众口味的人才变得如此稀缺和宝贵。

再说说我们的留学生身份,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语言优势。你在美国接受的专业教育,无论是电影制作、编剧、导演还是后期技术,都让你掌握了好莱坞的标准流程和技术。以南加州大学(USC)电影艺术学院为例,它常年位居全美电影学院榜首,其官网显示,每年有大量国际学生被录取,其中亚洲学生占比尤其高。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设备、最顶级的师资以及丰富的行业资源。比如,USC电影学院的“First Frame”和“New Visions”等学生电影节,就是学生作品被行业人士发现的重要平台。我有一个朋友,他在USC读电影摄影,就是通过学校的校友会活动认识了一位在华纳兄弟工作的学长,并在毕业后拿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实习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利用了他的国际学生身份带来的多元文化视角,当时学长所在的部门正在物色一位对亚洲电影市场有深刻理解的实习生,而他正好符合条件。

此外,CPT(课程实践训练)和OPT(毕业实习)签证政策,就是给我们留学生提供的“黄金入场券”。很多人可能觉得实习就是打杂,没什么用,那就大错特错了。CPT允许你在学习期间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习,而OPT则允许你在毕业后在美国合法工作一年甚至三年(STEM专业)。这期间,你可以在好莱坞的各大制片公司、经纪公司、后期公司,甚至是小型的独立工作室进行实战。据美国移民局官网信息,OPT期间的工作必须与你的专业高度相关,这正好促使我们去寻找那些真正能让你学到东西、积累经验的岗位。我认识一个在纽约大学(NYU)Tisch艺术学院读电影的学妹,她在读研期间就通过CPT在一家独立电影发行公司实习,负责影片的国际发行市场调研。毕业后,她又通过OPT进入了一家专注亚洲电影版权的经纪公司,她的双语优势和对亚洲电影市场的理解让她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这些实习经历,不仅让她快速适应了行业节奏,更让她积累了宝贵的人脉和实战经验,为她后续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脉织网,不止是“认识人”那么简单

说到人脉,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玄学,或者觉得需要背景很硬才能搭上关系。但好莱坞的人脉构建,其实没那么高不可攀,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编织的网,每一条线都可能是你未来的助力。这可不是让你去盲目地递名片、加微信,而是要建立有深度、有价值的连接。你在美国大学里的同学、教授,就是你最直接、最宝贵的人脉资源。你的同学未来可能会成为导演、编剧、制片人,你们一起熬夜赶作业、一起探讨电影的日子,就是最坚实的革命友谊。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影电视学院的数据显示,其校友网络遍布好莱坞各大公司,从斯皮尔伯格到《权力的游戏》的创作者,很多都是他们的校友。学校会定期举办校友分享会、行业交流活动,这些都是你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建立联系的绝佳机会。

除了学校内部,还有很多行业协会和组织专门为亚洲面孔在好莱坞提供支持。比如,CAPE (Coalition of Asian Pacifics in Entertainment) 就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推动亚洲和太平洋岛裔在娱乐行业的代表性和发展。他们会组织各种研讨会、工作坊、导师计划,甚至有专门的孵化项目来支持亚洲裔编剧和导演。据CAPE官网介绍,他们定期举办的“Hollywood Diversity Symposium”等活动,吸引了众多行业高管和制作人参与。通过参与这些组织,你不仅能获得行业资讯,更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潜在的合作者,甚至有机会被行业前辈直接指导。我认识一位在好莱坞做后期制作的华人剪辑师,他就是通过CAPE的活动结识了一位资深制片人,并最终在他的引荐下,参与了一部独立电影的后期剪辑工作。这个机会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之前他一直在小公司做一些商业短片的剪辑,很难接触到电影项目。

参加电影节也是拓展人脉的绝佳途径,而且不只是大家熟知的奥斯卡、戛纳这种“高大上”的。更重要的是那些独立电影节、主题电影节,比如洛杉矶亚太电影节(LAAPFF)、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等。这些电影节往往更加注重独立精神和多元文化表达,对于新人来说是更好的平台。据圣丹斯电影节官网介绍,每年都有大量的电影界新人在这里崭露头角,很多独立电影就是在这里找到了发行商和投资人。你可以报名成为志愿者,或者单纯作为观众去观摩、参加各种座谈会和派对。在这些场合,你会发现大家都很乐意交流,因为每个人都在寻找下一个好故事、下一个有才华的人。我有一个学长,他在UCLA读编剧,每年的圣丹斯他都会去当志愿者。他告诉我,有一次他在帮忙布置展位的时候,偶然跟一位独立制片人聊了起来,对方对他的一个剧本想法非常感兴趣,虽然最后没有直接合作,但那位制片人把他推荐给了另一位导演,这个推荐对学长后来的发展帮助很大。

别忘了“Informational Interview”,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非正式 networking 方式。它的目的不是直接求职,而是向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请教,了解他们的职业路径、行业洞察。通过这种方式,你不仅能获得宝贵的信息,还能在对方心里留下一个积极的印象。LinkedIn就是发起这类邀请的好工具。据LinkedIn官方指南建议,在发出邀请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确保你的问题是有深度、有针对性的。我有一个朋友,他在找工作的时候就积极利用LinkedIn,向他感兴趣的公司的员工发出 Informational Interview 的邀请。他特别聪明,不是问“你们公司招不招人”,而是问“您在从事XX项目时遇到过哪些挑战?对新人有什么建议?”这样的问题让人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建立起真诚的连接。通过这样的交流,他不仅对目标公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意外地得到了几个内部推荐,其中一个最终帮他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岗位。记住,人脉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真诚、耐心和持续的投入。

意想不到的敲门砖:那些“小角色”的大跳板

很多人一提到好莱坞,脑子里浮现的都是导演、演员这些光鲜亮丽的职位,觉得只有这些才算成功。但好莱坞的运作是一个庞大的机器,背后有无数的螺丝钉在默默支撑。而我们这些新人,恰恰可以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甚至是“打杂”的岗位,悄悄地撬开好莱坞的大门。最典型的就是“Production Assistant”(PA),也就是制片助理。这是一个实打实的入门级岗位,你可能需要订餐、接电话、复印文件、跑腿送东西,甚至要帮剧组搬道具、维持现场秩序。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琐碎?但正因为琐碎,它让你有机会深入剧组的每一个环节,了解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我认识一个学长,他刚毕业时为了留在洛杉矶,在一部独立电影里做PA,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也特别低,但他说那段经历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亲眼看到了导演如何调度演员、摄影师如何布光、制片人如何解决突发问题。他说,那一年他学到的东西比他在学校四年还要多,而且他因此结识了许多剧组的工作人员,其中一位灯光师后来推荐他去了一个更大的剧组做助理,这才真正踏入了行业。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PA的平均时薪虽然不高,但这个岗位的 turnover rate(人员流动率)相对较高,意味着机会也相对更多,非常适合新人入行。

除了PA,经纪公司(Talent Agency)的“Mailroom”(邮件收发室)也是好莱坞一个非常传奇的入门级岗位。很多好莱坞的传奇人物,包括一些知名经纪人和高管,都是从Mailroom做起的。你可能需要处理海量的邮件、电话,为经纪人安排行程、准备文件。这听起来可能比PA还要“低级”,但它却是你了解整个好莱坞权力结构和人才运作模式的绝佳窗口。你每天处理的邮件和电话,可能都与顶级的演员、导演、制片人相关,你会耳濡目染地学到行业内部的沟通方式和游戏规则。据好莱坞行业传闻,像CAA(创新艺人经纪公司)、WME(威廉莫里斯奋进娱乐公司)这样的顶级经纪公司,Mailroom的淘汰率非常高,但留下来的往往都是未来的行业精英。我认识一个在CAA做过Mailroom的朋友,他当时每天工作到深夜,但他说他每天都在“偷听”各种行业八卦和交易内幕,还因此认识了许多年轻的经纪人助理,这些人现在很多都成了独当一面的经纪人。他本人也在Mailroom待了一年半之后,被提拔为一位资深经纪人的助理,正式踏上了他的经纪人生涯。

还有一些幕后的技术型岗位,比如后期制作助理、剪辑助理、视觉特效(VFX)初级技术员等,也都是非常好的敲门砖。这些岗位通常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门槛相对较低。好莱坞现在对视觉特效和动画的需求非常旺盛,尤其是随着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和沉浸式体验技术(如VR/AR)的发展,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显示,全球视觉特效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几年将持续高速增长。如果你在大学期间学习了相关软件和技术,比如Maya、Nuke、After Effects等,你就有很大的机会进入这些领域。我有个学弟,他在大学时就是个技术宅,对CGI和特效特别感兴趣。毕业后,他通过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在一家好莱坞的VFX工作室找到了一份初级合成师的助理工作。虽然一开始薪水不高,但他每天都在参与大片的特效制作,学到了最前沿的技术和流程。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合成师,参与了好几部票房大片的特效制作。这些“小角色”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它们是通向好莱坞核心圈层的秘密通道,它们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更让你有机会结识行业内部的人士,为你的职业发展打开无限可能。

技术傍身,新时代的“幕后英雄”

在这个数字化、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好莱坞对纯粹艺术创作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但对那些能够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幕后英雄”更是求贤若渴。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那种天马行空的编剧,也不是镜头感十足的导演,但对技术充满热情,那恭喜你,好莱坞为你准备了另一条“秘密通道”——技术岗位。视觉特效(VFX)、动画、游戏设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数据分析等领域,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电影和娱乐产业。据PwC(普华永道)发布的《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报告预测,数字内容和沉浸式体验将是未来娱乐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意味着,如果你掌握了这些前沿技术,你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以视觉特效和动画为例,好莱坞的每一部大片几乎都离不开它们。从《阿凡达》到漫威系列,从皮克斯动画到《权力的游戏》,这些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背后强大的特效和动画团队。很多好莱坞的VFX工作室,比如Industrial Light & Magic (ILM)、Weta Digital、Framestore等,都在不断招聘有才华的国际人才。我认识一位在旧金山艺术大学(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学习动画的中国留学生,她毕业后就被一家顶级动画工作室选中,参与了迪士尼一部动画长片的制作。她告诉我,她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扎实的动画基础,还在于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的理解,这让她在角色设计和场景搭建时能融入更多独特的元素。她所在的动画工作室,据其官网招聘信息显示,对于掌握多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候选人有额外加分,因为动画作品的全球发行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除了传统的VFX和动画,游戏设计和交互媒体也在成为好莱坞的新宠。现在很多电影公司都在探索如何将电影与游戏、互动体验结合起来,或者将电影IP转化为游戏。比如,华纳兄弟(Warner Bros.)就拥有自己的游戏部门,开发了许多基于电影IP的成功游戏。如果你在大学里学习了游戏设计、编程或者交互媒体,你就有机会进入这些“电影+游戏”的交叉领域。据美国娱乐软件协会(ESA)的数据,美国视频游戏行业的收入持续增长,并且与电影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有一个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娱乐技术中心(ETC)读研的朋友,他毕业后就被一家同时为电影和游戏公司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初创公司聘用,负责开发基于AI的虚拟角色表情捕捉系统。他的工作,就是将最前沿的AI技术应用到电影制作和游戏开发中,这简直是未来好莱坞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甚至数据分析和市场研究,在好莱坞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流媒体平台如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等,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观看习惯、内容偏好,来指导他们的内容创作和投资决策。如果你擅长数据分析、市场调研,你就能为这些公司提供宝贵的用户洞察,帮助他们制作出更受欢迎的节目。据Netflix的财报分析,他们投入巨资在数据科学和AI领域,以优化内容推荐和生产。这意味着,即使你没有艺术背景,但你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你也能在好莱坞找到一席之地。我的一位校友,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的数据科学硕士,毕业后就去了Netflix的国际市场分析团队,负责分析亚洲用户的观看行为和内容偏好。她的工作,直接影响着Netflix在亚洲地区的内容采购和原创剧集的开发方向,她的价值一点也不比那些编剧和导演低。所以,不要小看你所学的任何一门技术,它们都可能成为你敲开好莱坞大门的利器。

策略布局,签证与长期发展的考量

好莱坞的梦想再美好,也逃不过现实的考量,尤其是对于我们国际学生来说,签证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一道坎。OPT是我们合法留在美国工作的第一步,但它毕竟有时间限制。之后,如何获得更长期的工作签证,通常是H-1B或者O-1,就成了大家最头疼的问题。H-1B工作签证需要抽签,而且每年名额有限,竞争非常激烈。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公布的数据,近几年的H-1B抽签中签率一直徘徊在10%到20%之间,这意味着大部分申请人都会落选。这个数字听起来很让人绝望,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许多好莱坞的公司,尤其是大型制片厂和经纪公司,他们有经验处理H-1B申请,甚至会为优秀的国际员工提供赞助。关键在于,你需要在OPT期间证明自己的价值,让公司觉得为你投入时间和金钱去申请H-1B是值得的。如果你找到的是一家小公司或者初创企业,他们可能没有经验或资源来办理H-1B,这时候你就需要提前做好规划,或者寻找其他途径。我认识一个在好莱坞一家小发行公司做市场营销的学姐,她就是因为公司无法给她办理H-1B,最终选择通过“艺术人才签证”(O-1 visa)留在美国。

没错,O-1签证,俗称“杰出人才签证”,专门为在艺术、科学、教育、商业或体育领域拥有杰出能力的人才设计。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好像只有奥斯卡影帝才能申请,但其实它比H-1B更具可行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在创意产业打拼的人来说。O-1签证不需要抽签,只要你能证明自己在行业内“表现卓越”,获得了“国家级或国际级的赞誉”,就有可能获批。具体来说,你需要提供大量的证明材料,比如媒体报道、奖项、高薪证明、原创性贡献、在知名机构担任重要角色等等。这听起来可能依然有些遥远,但请注意,这里的“杰出”并非一定要是世界级的成就,只要在你的领域内表现突出,得到行业认可即可。

这意味着,从你踏入好莱坞的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识地去积累自己的作品集和行业声誉。你参与的每一个项目,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全力以赴,争取做出亮点。积极投稿参加电影节,哪怕只是学生作品,获得一些奖项或提名,都能为你的O-1申请增添筹码。在行业媒体上发表文章、接受采访,或者参与一些有影响力的行业研讨会,这些都能证明你的“杰出能力”。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学姐,她在申请O-1时,就整理了她在发行公司工作期间负责的几个项目的成功案例,包括她策划的线上推广活动取得了多么好的反响,以及媒体对这些活动的报道。她还提供了几封业内资深人士的推荐信,证明她在市场营销领域的独特见解和贡献。最终,她成功获得了O-1签证,得以继续留在好莱坞工作。这告诉我们,签证问题虽然复杂,但只要我们有计划、有策略地去积累自己的作品和声誉,它就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那些走在前方的身影:华人成功案例启发

听了这么多策略和建议,是不是有点跃跃欲试了?但你可能会想,这些都是理论,真的有人能做到吗?答案是肯定的!好莱坞从来就不缺华人、亚洲面孔的成功故事,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梦想真的可以照进现实。

我们来看看**赵婷(Chloe Zhao)**,这位奥斯卡最佳导演。她的成功路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流水线”。她在中国长大,后来到英国和美国留学,最终在美国纽约大学(NYU)Tisch艺术学院学习电影制作。她的早期作品《哥哥教我的歌》、《骑士》都是聚焦美国西部边缘人群的独立电影,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诗意。据NYU Tisch艺术学院的校友介绍,赵婷在校期间就表现出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现实主义的追求,她没有急于进入好莱坞大片场,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直到《无依之地》让她一举摘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她才真正进入主流视野。她的成功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讲述自己真正想讲的故事,哪怕是小众题材,也有可能获得世界的认可,甚至因此敲开好莱坞的大门。她的作品对美国文化深层肌理的洞察,也正是她作为国际学生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再比如**朱浩伟(Jon M. Chu)**,他执导的《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和《在街头》(In the Heights)等影片,不仅票房大卖,更在好莱坞掀起了亚洲面孔的热潮。朱浩伟出生在美国,但他的华裔背景和对亚洲文化的理解,让他能够更好地讲述这些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故事。据《摘金奇缘》的制片人表示,朱浩伟在影片中融入了大量亚洲文化元素,并且精准地捕捉到了亚洲家庭观念和年轻一代的冲突与融合,这使得影片在全球范围内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案例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展现自己的文化背景,它恰恰是你独一无二的宝藏。

还有**杨紫琼(Michelle Yeoh)**,她凭借《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斩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她的演艺生涯横跨亚洲和好莱坞,从香港的功夫片女星到好莱坞的国际巨星,她从未停止挑战自己。在《瞬息全宇宙》中,她一人分饰多角,展现了惊人的表演功底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她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我们不是在美国出生长大,即使我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只要我们有实力、有热情,并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和能力圈,好莱坞的大门终会向我们敞开。

再看看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华人身影。比如,**胡安·艾布拉姆斯(Juan Abrams)**,他虽然不是华人,但他的经历非常励志。他最初也是从一个小小的助理做起,最终成为了《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资深视觉特效艺术家。他的团队参与了无数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据ILM(工业光魔)的官方纪录片介绍,胡安团队在特效制作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创新精神是他们能够持续成功的关键。他的例子说明了,即使你不是最顶尖的艺术天才,但只要你在某个技术领域深耕细作,做到极致,同样能在好莱坞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案例都在告诉我们,进入好莱坞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条,也不是只有一条“康庄大道”。它可以是艺术的坚持,可以是文化的融合,可以是技术的创新,也可以是从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关键在于,你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并且坚信自己的独特价值。

走出迷茫,你的好莱坞之旅从现在开始

好了,兄弟姐妹们,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觉得好莱坞的梦想好像没那么遥不可及了?别再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或者只顾着刷剧了,你的好莱坞之旅,其实从现在就可以开始!

别再想那些大而空的计划了,先从小处着手。你现在就可以打开LinkedIn,搜索你感兴趣的公司,看看他们的招聘信息,哪怕是实习岗、初级岗,也去了解一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你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该去学些什么技能。

然后,别光顾着学习课本知识了,动手去做点东西出来!无论是拍一个三分钟的短片,写一个短剧本,还是用软件做个小动画,或者尝试剪辑一段视频,把你的想法变成实际的作品。这些东西不用多完美,但它能展现你的热情和能力。别忘了,把你的作品整理好,放在一个专业的在线作品集里,方便别人随时查看。

接着,多去参加学校或者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哪怕是跟你的专业看起来关系不大的,说不定就能遇到你的贵人。去听那些校友分享会,大胆地向他们提问,交换联系方式,即使只是加个微信,也是迈出了第一步。记住,主动出击,好运才会降临。

最最重要的一点,别忘了你自己的文化背景。它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你的超级力量!多去挖掘那些只有你才能讲好的故事,那些只有你才能呈现的视角。好莱坞正在寻找这样的声音,你的独特正是你的筹码。

所以,别再犹豫了,别再觉得好莱坞只是别人的梦想了。拿起你的手机,或者打开你的电脑,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你的秘密通道,就在你的脚下,等你一步一步去探索。Go for i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