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社交:见面不踩雷!

puppy

嘿,刚来英国的你是不是也有点社恐,或者说,面对英国人,总觉得少了一本社交秘籍?别担心,这真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扰!尤其是在第一次见面、或者跟英国同学、邻居、老师打交道的时候,总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踩雷”了。比如,见面到底该不该握手?聊什么才不算尬聊?“你怎么样?”真的只是问候吗,还是真的要认真回答?还有啊,那些超级自然的英式客套话,到底怎么接才最地道、最不失礼?这篇文章就是你的专属“避雷指南”!我们为你整理了英伦社交中最实用、最接地气的见面法则,从打招呼的姿势到聊天的话题选择,再到如何恰当地表达感谢或歉意,手把手教你如何轻松融入,不再因为文化差异而感到束手束脚。读完这篇,保证你下次见面底气十足,秒变社交达人!

英伦社交:见面不踩雷!

你还记得刚踏上英伦大地的那一刻吗?那种既兴奋又有点迷茫的感觉,是不是像极了一场大型的“你画我猜”游戏?我有个朋友叫小林,他告诉我,他刚到伦敦读研那会儿,第一次参加学院的欢迎派对,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片”。有个英国同学热情地走过来,说了句“How are you doing?”,小林同学一下子就认真了,开始娓娓道来自己刚下飞机有点累、时差还没倒过来、行李找了半天等等一系列“人生遭遇”。结果呢?对方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说了句“Oh, right.”就匆匆走开了。小林站在原地,心里一万个问号:我是不是说错了什么?我不是应该真诚地回答吗?这种小插曲,相信很多初来乍到的你,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毕竟,根据UCAS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就有超过14万国际学生申请英国大学,我们大家都在这片土地上探索着新的社交代码,摸索着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不至于每次见面都像在走钢丝。

刚到英国的时候,最让人困惑的莫过于肢体接触的尺度了。在国内,我们习惯了见面握手,或者亲近的朋友之间会拍拍肩膀。可到了英国,你伸出去的手,可能对方只是轻轻地碰一下,也可能就直接换成了点头示意。这到底该怎么判断呢?其实,英国人在初次见面时,通常会避免过多的身体接触,握手更多出现在正式场合,比如面试、商务会谈,或者是由第三方介绍的初次见面。在日常的同学聚会、社团活动,甚至是和邻居打招呼时,一个微笑、一句“Hello”外加一个眼神交流,往往就足够了。一项由曼彻斯特大学在《非语言行为期刊》上发表的2017年研究就指出,不同文化背景对初次接触时的肢体互动偏好差异显著,英国人通常在初始社交中展现出较低的身体接触水平,这与许多更热情奔放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回到小林同学的困境,“How are you?” 这句话究竟该怎么接?它是真心的问候,还是仅仅是一个开场白?相信你已经听过无数次了,这句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英式社交里,往往更像是一种“发声练习”,它的作用是开启对话,而非真的想知道你今天的身体状况、银行余额,又或者是你与室友的最新矛盾。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在她备受推崇的著作《看英国人》中,就详细剖析了这种被称为“phatic communication”的现象,她解释说,“How are you?”在英国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社交润滑剂,地道的回答往往是简短的“I’m good, thanks, and you?”或者“Not too bad, you?”,然后将问题抛回去。这种仪式化的问答,目的在于建立一种轻松的连接,而非深入探究个人情况。

既然开启了对话,聊什么才能不踩雷、不尬聊,反而能让气氛变得更轻松愉快呢?小林同学总结出的经验就是:天气、学业、旅行计划,永远是万能的三板斧!英国的天气变化多端,就像戏剧一样,从晴空万里到瓢泼大雨,可能就是几分钟的事情,所以谈论天气简直是英国人的国民爱好。据Opinium在2015年为英国气象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4%的英国人每周至少会谈论一次天气,这让它成为了最常见的闲聊话题。你可以轻松地说:“Can’t believe it’s raining again, just after the sun was out!”或者“Lovely day, isn’t it?”。聊聊你的专业课程,或者分享一下你最近去了哪个城市旅行,都是非常安全且能引发对方兴趣的话题,能让你们找到共同点。

聊天的反面,就是那些要尽量避免的“雷区”话题。想和英国朋友拉近距离,千万别一上来就问人家的薪水、政治立场、宗教信仰,或者深入的个人感情问题。这些都是英国人认为非常私密,不适合在初次见面或不熟悉的情况下讨论的话题,很容易让人觉得你越界了。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的“Living in the UK”等面向国际人士的指南中,也反复强调了这些敏感话题,告诫大家在不了解对方之前,最好不要触碰。这并不是说英国人冷漠或不真诚,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他们更倾向于逐步建立信任,让亲密关系自然发展。

你有没有发现,英国人说话总是带点婉转,有时候你得像侦探一样,在字里行间捕捉他们真正的意图?比如,当你的导师说“Perhaps we could look at that a bit differently?”的时候,他可能不是真的在征求你的意见,而是在暗示你的方案需要大改。又或者,当朋友说“It might be good if we started a bit earlier tomorrow, maybe?”,他其实是想让你明天早点到。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是英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文化协会的“LearnEnglish”平台就经常通过案例解析,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这种婉转的沟通模式,强调了礼貌和避免直接冲突在英国社交中的核心地位。他们相信直接的命令或批评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所以选择更柔和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在英国,表达感谢的方式也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除了最基本的“Thank you”,你还会经常听到“Cheers!”,尤其是在酒吧里朋友之间相互请客,或者有人帮你开门时。在更随意、更亲密的场合,你甚至会听到“Ta!”,这是一种非常地道、有点可爱的非正式感谢方式。据流行的语言学习应用Duolingo的英式英语课程显示,“Cheers”和“Ta”都被包含在日常用语中,足见其在英国非正式场合的普及程度。所以,下次有人为你做了点小事,不妨试试这些更自然的表达,能让你瞬间拉近距离。

“Sorry”这个词在英国,用法也相当灵活,它的含义远不止“对不起”那么简单。你可能会听到有人在跟你擦肩而过时说“Sorry”,即使他并没有碰到你;或者在别人讲话时想打断,也会说“Sorry, but…”。甚至在听到别人遇到不幸的事情时,英国人也会说一句“I’m so sorry to hear that”,这里的“sorry”更像是一种共情和遗憾,而非承认过失。凯特·福克斯在《看英国人》中,就深入探讨了英国文化中“仪式性道歉”的现象,她观察到“sorry”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社交工具,用来化解潜在的尴尬、表达同情,甚至仅仅是为了维持对话的顺畅,这与许多文化中“对不起”仅限于承认错误的使用场景大相径庭。

想要开启一段对话,特别是和陌生人,是不是有点紧张?其实,英国人在公共场合,比如等公交车、在咖啡店排队时,也乐于进行简短的交流。最简单的开场白就是评论一下你们共同所处的环境:“Quite a queue today, isn’t it?”或者“Looks like the bus is running late again.”这种低风险的开场,不需要对方投入太多,但能打开一个友好的口子。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在2018年进行的一项关于城市社交空间的研究中就发现,在公共场所,基于共同情境的简短互动是英国人开启社交的常见模式,它允许人们在不显得过于突兀的情况下进行接触,体现了一种微妙的社交平衡。

有开场,自然就有收场。优雅地结束一段对话,也是英伦社交的必修课。你可能觉得直接走开不礼貌,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通常,英国人会用一些信号词来表明自己想结束对话了,比如“Right, well…”、“Anyway…”或者表达自己有事要去做:“I must get going.”、“I should really be heading off now.”这些都是非常地道的结束语,既表达了你的意图,又显得礼貌得体。BBC Learning English的网站上,就提供了许多此类表示“我得走了”的短语,如“I’d best be off”或“I really must dash”,这些都是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既能表明立场又不失礼节的告别方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在大学里,认识新朋友最快的方式,除了课堂小组讨论,就是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了。英国大学的社团文化非常丰富,从学术类、运动类到兴趣爱好类,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国际学生社团。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比如喜欢拍照的可以加入摄影社,喜欢电影的可以加入电影社。在这些轻松的氛围中,大家有共同的爱好,自然而然就能打开话匣子。以利兹大学为例,他们的学生会就拥有超过300个学生俱乐部和社团,其学生生活页面明确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来建立社交网络,认为这是融入大学生活、结识志同道合朋友的关键途径。所以,别害羞,找到你的“组织”吧!

和邻居打交道,也是融入当地生活的重要一环。别以为英国人不喜欢和邻居说话,其实,他们很重视社区氛围。一个友善的微笑,一句“Good morning!”,或者在看到邻居搬重物时主动问一句“Do you need a hand with that?”,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邻里关系。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关于社会资本的数据显示,英格兰大约70%的成年人对自己的社区有归属感,这表明多数人对邻里间的互动是持开放态度的,即使这些互动通常是非正式且礼貌性的。你不需要刻意去攀谈,但日常的小问候和帮助,能让你在社区里变得“面熟”起来,也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

与你的老师和学术导师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场景。别以为他们高高在上,英国的大学老师通常都很乐意和学生互动,解答疑问,甚至提供职业发展建议。利用好他们的“office hours”(办公时间),这是他们专门留出来给学生答疑解惑的时间。即使你只是去问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会让老师觉得你积极主动。伦敦大学学院(UCL)等许多英国大学的学生手册中都明确指出,教授们会定期举行办公时间,鼓励学生们利用这些机会进行学术讨论或提出疑问,这体现了英国大学教育中师生之间开放且支持性的沟通模式,而非仅仅是单向的知识灌输。

英国人的幽默感,是另一种独特的社交密码。他们特别喜欢自嘲,也会使用大量的讽刺和“understatement”(轻描淡写)。比如,如果有人说“That’s not bad,”他可能是在夸赞某样东西非常好。理解这种幽默需要一定的语境和时间,但当你开始懂得其中的乐趣时,就能更好地融入他们的对话。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幽默感文化差异的研究中,就经常强调自嘲和讽刺在英式喜剧中的普遍性,指出其在增进社交联系和缓解紧张气氛方面的作用。所以,当你听到他们带着点“冷幽默”的玩笑时,即使没完全听懂,也可以报以一个友善的微笑,或者试着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在英国,收到邀请(无论是派对、晚餐还是社团活动),务必记得及时回复,也就是“RSVP”。即使你不能参加,也要礼貌地告知对方。这不仅仅是一种礼仪,也是对组织者的尊重,因为他们需要根据人数来做安排。英国大学的学生会,比如布里斯托大学的学生会,在宣传活动时,通常都会清晰地附上RSVP的指示,这表明及时回复邀请是英国社交礼仪中的一个标准期望,尤其是在活动组织和人数规划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体现出你对他人的尊重和配合。

忽略不回复,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不重视这份邀请,甚至有点失礼。

在所有的社交技巧背后,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真诚和积极倾听。有时候,你不需要说很多,只需要用心地听对方说话,适时地给予回应,就能建立起良好的连接。目光接触、点头示意、重复对方的关键信息,这些都是表示你在认真倾听的信号。英国大学的职业服务中心,比如曼彻斯特大学的职业服务中心,在他们的沟通技能工作坊中,就常常强调积极倾听在有效社交和建立人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它是跨越文化障碍、促进理解的关键,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这种能力都将帮助你更好地融入。

话说回来,就算你做了万全的准备,社交中也难免会有“踩雷”的时候。语言上的小失误,文化上的不适应,或者不小心说错了话,这些都是正常的。记住,绝大多数英国人都是非常友善和包容的,他们理解国际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UKCISA)的调查就持续显示,尽管文化适应过程可能充满挑战,但绝大多数国际学生都报告了积极的本地体验和理解,即便他们偶尔出现一些社交上的小失误,通常也能得到友善的对待。所以,别因为一次小小的尴尬就退缩,每次的“踩雷”其实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所以,我给你的最终建议就是:大胆地走出去,去观察,去尝试,去犯错!别害怕开口,即使只是一句简单的“Hello”,一个友善的微笑,都可能成为你开启一段美好关系的第一步。多留意身边的英国朋友是怎么做的,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幽默感,甚至他们点咖啡时的习惯。如果实在不确定,悄悄地问一下你信赖的同学或国际学生顾问,他们都很乐意为你解惑。社交能力就像肌肉,越练越强。所以,从今天开始,就从你身边最近的咖啡店店员开始,或者向你住处的宿管阿姨问个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吧!你会发现,英伦的社交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复杂,它充满着小小的惊喜,等待你去发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