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中国:你的白天我的夜

puppy

嘿,在加拿大的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自己过着一种“白天黑夜颠倒”的生活?白天忙着学习打工,到了晚上想和家里打个视频电话,才发现爸妈那边已经是深夜了。那种想分享新鲜事却总是错过“最佳时间”的无奈,是不是特别扎心?我们这篇文,就想跟你好好聊聊这种“你那边白天,我这边黑夜”的奇妙又有点心酸的体验。从倒时差打电话的尴尬,到节假日时看着国内亲友团聚的瞬间,再到如何努力在两个世界里找到平衡点,我们都懂。如果你也常常在算着国内的时间,为了一个视频电话而熬夜或早起,那这篇文章绝对能说到你心坎里去,一起看看我们是怎么在加国活出精彩,又努力维系着那份跨越时区的温暖吧!

还记得吗,那是一个普通的周六晚上,我正窝在多伦多的公寓里,窗外飘着细雪,一杯热茶暖手,耳机里放着轻柔的音乐,准备开始享受一个难得的悠闲夜晚。突然,手机屏幕亮了,是妈妈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我条件反射地接通,屏幕里出现的是妈妈那张带着倦容的脸,还有她身后依稀可见的客厅背景,窗外一片漆黑。她笑着说:“哎呀,刚忙完家务,突然想到你,就想跟你说说话,看你睡了没?你那边现在是几点啊?”我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钟,晚上八点。而地球的另一边,北京时间已经是周日上午的九点,妈妈刚开始她新一天的忙碌。那一刻,心头莫名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是啊,我们之间,总是隔着这样一整夜的时差,我的白天,常常是他们的黑夜,反之亦然,是不是你也常常经历这样的瞬间呢?

这种“白天黑夜颠倒”的日常,几乎是每个在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学生都心照不宣的秘密。我们每天在异乡的土地上摸爬滚打,学业压力、生活琐事、未来规划,哪一样不需要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应对?白天,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实验室里通宵达旦,或者在兼职的餐厅里端盘子、在咖啡馆里磨豆子,为了那一点点额外的收入,也为了更快地融入这个全新的世界。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22年的数据,超过一半的国际学生在学期间有兼职工作,这其中不少人每周工作时间达到法定上限20小时,可见大家为了生活和学业两不误,付出的努力超出想象。

你肯定也试过,好不容易熬过了一周的课业和打工,周末总算可以放松一下了,拿起手机想跟国内的朋友或家人分享一下最新的八卦,或是吐吐槽,结果一看时间,国内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那股想倾诉的热情瞬间就被时差的冰水浇灭了。那种“有话说不出口”的憋屈感,真的让人挺无奈的。温哥华的大学,比如UBC,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据UBC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国际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近20%,其中中国学生是最大的国际生来源国,可想而知,大家在适应加拿大生活的同时,内心深处那份对家乡的牵挂和沟通的需求有多强烈。

记得有一次,我为了能赶上国内爸妈午饭后的空闲时间,特意把自己的午饭时间往后推了两个小时,饿着肚子就为了跟他们视频聊上几句。结果视频一接通,爸爸那边正好是午休时间,他直接在沙发上睡着了,妈妈小声告诉我:“你爸昨天晚上又加班了,早上才睡了没多久,你别吵醒他。”看着屏幕里爸爸熟睡的脸庞,我只好默默地挂了电话。那一瞬间,心里五味杂陈,既心疼他们,又觉得自己有点傻。这种为了错时沟通而做的努力,很多时候都带着一丝丝的心酸。多伦多大学(UofT)的学生辅导中心就提供多语言的心理咨询服务,据其官网介绍,他们尤其关注国际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其中就包括家庭沟通障碍,这间接说明了这种跨时区沟通带来的情感困扰并不少见。

节假日的时候,这种“时差痛”更是被无限放大。每逢中秋、春节这种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国内的亲朋好友们都会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各种美食美酒摆满一桌。而我们呢?可能正坐在异国他乡的公寓里,看着手机里家族群里发来的一张张合影,听着视频那头传来的喧嚣。温哥华唐人街的春节庆典规模盛大,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华人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学生的思乡之情,但即使如此,面对国内万家灯火的团圆夜,独自一人在加拿大,那种隔着时区和万里山河的寂寞感,依然难以言喻。

有时候,甚至是一些很日常的小事,也会因为时差而变得复杂。比如,想让国内的家人帮忙查一个国内的资料,或者帮忙处理一些银行事务,发过去的信息常常要等好几个小时才能得到回复。我有个朋友,他妈妈给他寄了一些常用药和家乡特产,结果包裹在海关卡住了,他想让国内的妈妈帮忙联系快递公司,结果妈妈那边上班时间忙,他这边又得上课,一来一回,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拖了好几天才解决。根据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A)的规定,国际包裹入境确实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流程,一些文件缺失或信息不符就可能导致延误,而跨时区沟通的滞后无疑加剧了这种处理难度。

不仅仅是与家人的沟通,跟国内朋友的联系也常常面临同样的困境。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作息。当你下课、下班,终于有空刷刷朋友圈,看到国内朋友们晚上聚餐、唱KTV的照片,你可能也想加入,想分享自己这边的新鲜事,但是看看时间,国内已经天亮,他们可能正赶着上班,或者还在呼呼大睡。那种“我这边热闹,你那边寂静”的错位感,偶尔会让人觉得,自己好像被两个世界同时抛弃了一样。数据显示,像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是加拿大中国留学生与国内亲友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但即使有便捷的工具,时差依然是绕不开的鸿沟。

当然,我们也在努力适应,努力寻找平衡点。为了能够跟国内的家人朋友多说上几句,我们发展出了各种“时差沟通策略”。比如,有的人会特意调整自己的作息,早上多睡一会儿,晚上晚睡一会儿,就为了能赶上国内的“黄金沟通时间”。我认识一个在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读计算机的朋友,他为了能每周跟女朋友视频通话,硬是把自己的健身时间从晚上挪到了早上七点,就为了晚上能多出半小时来等待女朋友下班回家。麦吉尔大学对学生健康非常重视,其官网就强调规律作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为了维系远距离关系,一些学生仍然不得不做出这样的调整。

还有人会在周五或周六的晚上,跟国内的朋友约一个“线上酒吧局”,大家各自在不同的时区,举着手机里的酒杯,聊着天南地北。虽然隔着屏幕,但那种久违的友情,依然能让人感到温暖。这种特殊的“云聚会”方式,也成为了我们维系国内社交圈的重要纽带。甚至有一些留学生群体,还会组织专门的“跨时区游戏之夜”,大家约好一个共同的、对两边时区都相对友好的时间点,一起玩线上游戏,比如《英雄联盟》或者《绝地求生》,通过虚拟世界来弥补现实中的距离感。

在学业上,这种时差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比如,国内的考试周,很多学生会选择通宵复习。而我们,如果利用好时差,在加拿大这边白天学习,等到国内的深夜,正好是我们需要安静思考、或者进行独立项目研究的最佳时间。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更多时候,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拥有正常的作息。加拿大许多大学,如阿尔伯塔大学,都提供24小时开放的学习空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节奏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需要调整作息的留学生提供了便利。

适应一个新文化的同时,又要努力保持与原生文化的连接,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们努力学习加拿大的风俗习惯,掌握新的俚语,了解当地的文化梗,让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同时,我们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内心深处那份属于中国人的情结,时不时翻看国内的新闻,追着国内的综艺,跟国内的朋友们保持联系,生怕有一天,自己会彻底“断线”。这种在两种文化之间游走,寻求平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根据加拿大政府发布的多元文化政策,他们鼓励所有族裔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为我们维系中华文化提供了官方支持和环境。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个时差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来说,时差不仅仅是钟表上的数字差异,它更是一种情感上的阻隔,一种生活节奏上的错位,一种无形却又强大的拉扯。它提醒着我们,我们与家乡、与亲人朋友之间,隔着不止是距离,还有时间。这种感觉,就像是你的生活在快进,而他们的生活在慢放,或者反过来,总是无法完全同步。

有时候,我们会突然开始怀念国内的一切,怀念路边摊的烤串,怀念便利店里的热奶茶,怀念那些不用计算时差就能随时约出来的老朋友。这种乡愁,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你跟家人视频通话的间隙,或者在节日里,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加拿大许多大学都设有国际学生办公室,他们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缓解思乡情绪,例如滑铁卢大学的国际学生服务部门,就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和支持小组,希望通过社群的力量,让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们也在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之余,挤出时间来关照自己的内心。心理健康在留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加拿大政府和各大学校都投入了更多资源。例如,卑诗省(BC省)的大学心理咨询服务,如Simon Fraser University(SFU),其官网就特别强调为国际学生提供多语言支持,并积极推广一系列心理健康工作坊,旨在帮助学生应对包括文化冲击和孤独感在内的各种挑战。

这种跨时区的生存挑战,也让我们学会了更加珍惜每一次与家人朋友的沟通机会。以前在国内,可能觉得跟家人打电话是件稀松平常的事,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打。现在,每一次视频通话,都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约会”,需要提前协调好彼此的时间,需要准备好想要分享的故事,也需要做好准备,去接收来自家乡的爱与关怀。这种“仪式感”,反而让我们的每一次连接都变得更加珍贵。

据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的航班信息显示,尽管国际航班频繁,但直飞中国的航班数量和机票价格仍是很多留学生考量的重要因素,因为每一次回家都是一次需要周密计划和巨大投入的旅程。

我们学会了更独立,更强大。在没有家人在身边提醒和照顾的日子里,我们不得不自己面对所有的问题。生病了自己去诊所,学习上遇到困难自己找教授,生活上遇到麻烦自己上网查资料。这种被迫的成长,虽然带着一点点心酸,但也让我们变得更加有韧性。据加拿大国际学生局(CBIE)的报告,国际学生在加拿大期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都有显著提升,这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所以,如果你也常常在算着国内的时间,为了一个视频电话而熬夜或早起,那这篇文章绝对能说到你心坎里去。我们都在这个“白天黑夜颠倒”的世界里努力生活,努力维系着那份跨越时区的温暖。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成长的印记,一种独属于我们留学生的珍贵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份时间的距离,让我们更加懂得家的含义,懂得亲情的可贵。

所以,我的朋友,别总是一个人偷偷地难过。下次你又因为时差而觉得有点失落的时候,不妨试着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打开手机,找找看有没有哪个在加拿大和你一样“颠倒黑白”的朋友,跟他们聊聊你的感受。你们会发现,这种特殊的经历,其实是连接你们彼此之间最坚实的纽带。或者,你也可以尝试给国内的家人发一个语音留言,告诉他们你今天做了什么,看了什么,就算他们不能实时回复,但这份分享的心情,也是一种温暖。别忘了,照顾好自己,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美丽的新世界,当你变得更好了,家人也一定会更安心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