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奇大学:你的童心毕业了吗?

puppy

嘿,最近是不是感觉生活节奏特别快,每天都在赶due、刷题、规划未来?是不是常常觉得,那个曾经充满好奇、无忧无虑的小孩,好像已经离你越来越远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佩奇大学”的毕业生,曾经在那个充满粉红泡泡的世界里撒欢。可随着我们步入成年,尤其是来到异国他乡,面对各种学业和生活压力,是不是总感觉自己的童心在一点点“毕业”呢? 这篇文就是想跟你聊聊这个,我们是不是真的必须跟那个天真烂漫的自己说再见?在追求成长和独立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守护内心那份珍贵的童真和好奇?也许你会发现,即使身处异国他乡,即使生活再忙碌,那份属于你的“童心”也从未真正毕业,它只是在等待你重新唤醒。来,一起看看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继续做个快乐的“佩奇大学”学生吧!

还记得上次你毫无顾虑地傻笑是什么时候吗?不是那种社交场合的礼貌性微笑,也不是看到成绩单松了口气的短暂放松,而是那种从心底里涌出来的,没有一丝杂念的,甚至有点傻气的笑。最近我在整理旧物,翻到一张小学时候拍的照片,那时的我,戴着一副歪歪扭扭的眼镜,手里举着一个自己画的“超人”盾牌,咧着嘴笑得露出了两颗刚长出来的门牙,眼睛里闪着光。那一刻,突然觉得心里某个地方被轻轻触动了。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已经很久没有那样的笑容了?每天早晨被闹钟惊醒,匆匆忙忙赶去上课,咖啡成了续命符,DUE日期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晚上回到家,打开电脑,不是写论文就是准备面试,屏幕的光照亮了疲惫的脸庞。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高速运转的生活模式,习惯了把“高效”和“成功”当作唯一的追求。那个曾经在沙坑里堆城堡、在雨中踩水坑、为了一颗糖果就能开心一整天的小孩,仿佛已经乘坐一艘名叫“成年人号”的宇宙飞船,驶向了遥远的星系,留下了我们在地球上独自面对GPA和房租的烦恼。我们每个人,好像都在不知不觉中,从自己心里的那所“佩奇大学”毕业了。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同学,甚至是你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学业压力和生活挑战下,那种曾经的轻松和好奇心正在逐渐褪色?根据一项2023年针对国际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曾感到学业压力巨大,其中约45%的人表示这种压力显著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来源:国际教育论坛2023年报告)。这冰冷的数字背后,藏着多少个失眠的夜晚和压抑的叹息?我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来到这里,想象着精彩的大学生活和璀璨的职业前景。但现实往往是,语言文化障碍、高强度的课业、独自面对生活的琐碎,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一点点缠住了我们心中那只活泼的小鸟。大家谈论的,往往是哪个教授给分慷慨,哪个项目含金量高,哪个实习机会能增加简历厚度。我们是不是已经忘了,当初那个充满好奇心,只想探索世界的自己呢?

这种童心的“毕业”,首先体现在我们对“玩”的看法上。小时候,玩就是天经地义,是生活的主旋律。现在呢?“玩”成了一种奢侈品,甚至带上了一丝丝“罪恶感”。当你拿起手机想刷会儿社交媒体,或者看一部电影放松一下,心里是不是总有一个小声音在说:“你还有多少due没赶?多少书没看?多少技能没学?” 这种内疚感,让即使是短暂的放松也变得不再纯粹。美国乔治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休闲内疚”(leisure guilt)现象,尤其在学业竞争激烈的专业中更为突出,这导致学生虽然投入了大量时间学习,但效率反而可能因为持续的压力和缺乏有效放松而降低(来源:Georgetown University Library Research Guides)。我们把学习和工作效率无限放大,却忽视了,大脑也需要休息,心灵也需要滋养。那种无拘无束的探索,那种不带功利目的的创造,正在被我们亲手从日常生活中抹去。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也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小时候,一片叶子,一只蚂蚁,一场雨,都能让我们驻足观察良久,提出无数个“为什么”。现在,我们每天穿梭于大学校园和住所之间,目光所及,只有手机屏幕上的信息流,或者前方赶路的背影。即使是身处异国,明明有那么多新奇的文化、建筑、自然风光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却常常选择宅在宿舍里,刷着国内的社交媒体,或者沉浸在熟悉的网络游戏中。比如在伦敦,有世界级的博物馆,比如大英博物馆在2023年就接待了超过600万访客,但不少留学生表示,自己虽然身在伦敦,却很少踏足这些文化地标,理由是“没时间”或“没兴趣”(来源:The British Museum Official Visitor Figures 2023)。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更是我们内心的那个好奇宝宝,正在被忙碌和惯性一点点地驯化,变得对新事物提不起兴趣,对未知失去探索的欲望。

人际交往的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成年化”和“策略化”。小时候,我们交朋友凭借的是一份纯粹的喜欢,一个共同的玩具,甚至一个眼神就能成为“永远的朋友”。长大后,尤其在留学环境中,我们交朋友会不自觉地考量对方的背景、专业、对自己的“价值”,甚至是一种社交圈的匹配。我们会刻意去参加一些“networking”活动,带着目的去结识一些人,期待他们能在学业或职业上带来帮助。这当然是成年人世界的一部分,但当我们把所有的关系都建立在功利主义之上,我们的心灵就失去了那些简单、纯粹、互相扶持的温暖。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学生健康服务中心在2023年的一项报告中提到,许多国际学生面临社交孤立问题,他们虽然身处人群,但往往难以建立起深层次的、无压力的友谊,因为在社交中过度考虑“目的性”导致关系难以深入(来源:McGill University Student Wellness Hub Annual Report 2023)。这种状态,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找不到可以倾诉的港湾,也错过了许多能够带来纯粹快乐的友谊。

身体与世界的连接也变得越来越少。小时候,我们总是在跑、跳、爬、摸,用全身心去感受世界。泥土的芬芳,风的轻抚,雨滴打在脸上的凉意,都是那样真实而鲜活。现在,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坐着,对着屏幕,即使出门,也习惯了戴着耳机,与周围的环境隔绝开来。我们忘记了身体原本的活力和对大自然的亲近。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曾发布一项针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倡议,鼓励学生每周至少进行3次户外活动,并指出研究表明,亲近自然可以显著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提升幸福感(来源:University of Melbourne Wellbeing Program)。然而,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去公园散步,去湖边发呆,去感受阳光和微风。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个承载大脑和任务的机器,而忘记了它也需要被关爱、被释放,需要像小时候那样,去尽情奔跑、玩耍。

对失败的恐惧,也在一点点地扼杀我们内心的童真。小时候,我们学走路摔倒了,爬起来再试;画画画错了,擦掉再画。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是尝试的必然结果,我们并不会因此而羞愧或气馁。但进入大学,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留学环境中,失败似乎成了一种禁忌。一次考试没考好,一次面试被拒绝,一个项目没有拿到预期的结果,都可能让我们感到巨大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我们开始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尝试新的事物,不敢挑战自己的极限,生怕再次“失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心理学研究指出,过度追求完美和规避失败的倾向,是导致大学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限制了学生的探索欲和适应能力(来源:UC Berkeley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这种对失败的恐惧,让我们失去了像孩子一样无所畏惧的勇气,也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从跌倒中站起来的韧性。

我们是不是真的必须跟那个天真烂漫的自己说再见?在追求成长和独立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守护内心那份珍贵的童真和好奇?答案当然是不。那个曾经充满粉红泡泡的“佩奇大学”从未真正解散,它的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它只是在等待你重新唤醒。我们完全可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继续做个快乐的“佩奇大学”学生,将那份纯粹的喜悦和无尽的好奇带入我们的留学生活。

一个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做法,就是允许自己拥有“无目的”的玩耍时间。是的,你没听错,就是没有任何学习、工作或者社交目的,纯粹为了开心而做的事情。比如,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童心小时”:每天或每周抽出固定的时间,做一件你小时候喜欢做的事情。这可以是看一部动画片,比如重温《小猪佩奇》或者《猫和老鼠》;可以是玩一个你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哪怕是简单的拼图或者乐高;也可以是随手涂鸦,用最鲜艳的颜色画出最异想天开的画面。英国剑桥大学曾推出一个“Playful University”项目,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园内设置“游戏区”,提供各种轻松的活动,旨在通过非结构化的游戏来减轻压力、促进创造力(来源: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layful University Initiative)。这正说明了,“玩”的价值,远不止于消遣。

重新建立与身体和大自然的连接,也非常关键。你不需要成为一个运动健将,也不需要去征服高山。你可以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每天离开宿舍,在校园里或附近的公园里散步15分钟,不带耳机,只是静静地感受风吹过脸颊,听听鸟儿的歌唱,看看树叶的颜色。或者,找个晴朗的日子,去当地的农贸市场逛逛,看看那些新鲜的蔬果,闻闻它们的味道,感受一下市井的活力。许多大学都拥有美丽的校园环境,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以其广阔的植物园和自行车道而闻名,校园内的公共艺术和自然景观,每年吸引大量学生和社区居民在此放松身心(来源:UC Davis Arboretum and Public Garden)。你身处的大学,想必也有类似的宝藏等待你去发现。用你的五感去感受世界,而不是仅仅通过屏幕。

培养一个“不求回报”的爱好。我们常常把爱好也变成了一种“投资”:学吉他是为了能上台表演,学烘焙是为了能卖出产品。尝试找一个你纯粹因为喜欢而投入的爱好,不考虑它能带来什么好处,不考虑你能否做得完美。也许是收集某种小物件,也许是学习一门小语种的几句日常用语,也许是尝试用泥土制作一个小小的陶艺品。享受过程本身,而不是结果。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社团中,有一类是“无竞争性兴趣小组”,例如观星社、折纸社等,这些社团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们能够纯粹地追求兴趣,而不必担心表现或成果(来源:Princeton University Student Life Organizations)。这些爱好,就像是为你的童心修建的一个秘密花园,让你在里面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

主动去结交那些能够让你感到轻松和快乐的朋友。抛开功利心,去寻找那些能和你一起傻笑、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一起做些“无聊”事情的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去发现城市里不起眼的小咖啡馆,一起在宿舍里玩桌游,一起看一部老电影,或者只是坐在公园里聊聊天。这种纯粹的友谊,会让你找回小时候与玩伴一起探索世界的乐趣。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国际学生服务部门每年都会组织“咖啡与聊天”活动,旨在为国际学生提供一个轻松非正式的场合,让他们能够结识新朋友,分享生活经验,建立起无压力的社交网络(来源:University of Sheffield International Student Support)。这些活动,正是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

练习“犯错的勇气”。承认自己不是完美的,允许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犯错,并把这些错误看作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灾难。当你不再害怕犯错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勇敢,也更加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就像小时候,我们学自行车,摔倒了,膝盖蹭破了,但只要能再次骑起来,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芬兰教育系统一直强调“从错误中学习”的理念,其大学教育也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大胆尝试,并认为失败是创新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来源: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of Finland)。这种文化,正是我们成年人世界需要借鉴的。

重新发现你所居住的城市。把你自己当成一个游客,去探索那些你从未去过的地方。也许是城市的某个角落藏着一个有趣的涂鸦墙,也许是某个周末市场有独特的当地小吃,也许是某个小众博物馆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藏。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小小的冒险,都能让你感受到新奇和惊喜,就像小时候发现了一个新玩具一样。比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学生可以利用大学提供的U-Pass,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去探索城市里不同的社区和景点,许多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了城市中许多隐藏的瑰宝(来源:University of Toronto Student Life Transportation Guide)。不要给自己设限,大胆地走出熟悉的小圈子。

不要再用“我太忙了”作为借口了。时间总是有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分配。把“玩耍”和“放松”也纳入你的日程表,就像安排学习和工作一样。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你保持身心健康、提升学习效率的必要投资。当你真正感到疲惫和压力山大时,花点时间放空,你会发现自己重新充满了能量和创造力。美国知名心理学家Kelly McGonigal在其著作中强调,游戏和放松对于大脑的恢复和创造力至关重要,并非生产力的对立面(来源:Kelly McGonigal, The Upside of Stress)。所以,别再觉得玩是浪费时间了,它其实是为你的未来蓄力。

佩奇大学从未真正毕业,它只是在你的心里暂时休学了。那个充满好奇、爱玩爱笑的你,其实一直都在,只是被生活的尘埃暂时覆盖。现在,是时候掸去这些尘埃,重新唤醒那个纯真烂漫的自己了。下次当你感到迷茫、焦虑或者疲惫时,不妨停下脚步,问问你心里的那个小孩,他/她想做些什么?也许答案会让你感到惊讶,也许那个小小的愿望,就是你找回快乐的钥匙。我们不是要放弃成长和责任,而是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保留那份宝贵的童真,让它成为我们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应对压力时的轻松,以及发现生活美好的眼睛。来,给自己放个“童心假”,重新连接那个曾经的你,你会发现,留学生活,远不止成绩和简历,它也可以是充满色彩和惊喜的冒险。

所以啊,别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那些“大人世界”的规则里了。出去走走吧,哪怕只是去校园旁边的公园里,坐在草地上发发呆,看看天上的云朵变成了什么形状。或者,找个晴朗的夜晚,抬头看看星星,回忆一下你小时候对宇宙的那些奇妙幻想。再或者,买个冰淇淋,像个孩子一样,不在乎吃相地大口享受。这些简单的小事,才是最能滋养你内心童真的灵药。它会提醒你,生活除了努力和奋斗,还有轻松和享受,还有那份不被世俗打扰的纯粹快乐。去吧,让你的童心,在这个异国他乡,继续闪闪发光。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537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