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大学毕业了,或者工作几年了,好像一切都顺理成章,但内心深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是每天朝九晚五的重复,也许是看着朋友圈里大家一个接一个地结婚生子,心里隐隐约约的焦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我记得特别清楚,刚毕业那会儿,我在一家还算体面的公司上班,每天穿着职业装,坐在格子间里敲键盘。表面上光鲜亮丽,可心里总有个声音在问:“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只想瘫着,周末也提不起精神去折腾,感觉自己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直到有一天,在网上刷到一个小姐姐分享她在澳洲农场摘水果的照片,阳光下,她笑得特别灿烂,皮肤晒得有点黑,手上沾着泥土,可眼神里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光亮。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震,突然觉得,也许,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那份“不一样”的答案。
你可能觉得,去澳洲打工度假,不就是换个地方打工,顺便旅个游嘛。其实远不止如此,澳洲的Working Holiday Visa,简称WHV,真的更像是一场自我挑战的冒险。它能把你从熟悉的一切中抽离出来,丢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让你重新认识自己。就像很多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年轻人一样,我刚到悉尼的时候,下飞机走出机场,看着身边形形色色的面孔,耳边是各种口音的英语,突然就有点懵了。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扔进了一个没有说明书的游戏里,兴奋中夹杂着一丝丝不安。根据澳大利亚内政事务部公布的数据,在2022-2023财年,澳洲共批准了超过190,000份打工度假签证,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有多少人选择了这样一条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那真是碰壁碰得厉害。虽然在国内也算是个“白领”,但在这里,你的学历和经验可能都不太吃香。我投了几十份简历,酒店的清洁工、咖啡馆的服务员,甚至去华人超市问有没有帮忙搬货的,全都石沉大海。那种挫败感,真是前所未有。有一次,我鼓足勇气去一家咖啡馆面试,结果人家问我有没有澳洲本地的工作经验,我支支吾吾半天,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走掉。那段日子,真的是每天都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练习口语,学习如何更自信地推销自己。就像很多WHV背包客在初期会遇到的困境一样,最初找工作往往是最难的一步。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就业数据显示,首次进入澳洲劳动力市场的打工度假者,通常会从农业、酒店餐饮业等基础岗位开始积累经验,这正是锻炼适应能力的好机会。
后来,我还是决定先去农场体验一下。当时在Facebook的WHV群里看到一个帖子,昆士兰有个香蕉农场招人,包食宿,听起来好像挺不错。从悉尼飞到布里斯班,再坐了好几个小时的大巴,最后被农场主的小皮卡车接到了一片望不到边的香蕉地。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离土地这么近,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农场的工作真的辛苦,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得起床,顶着烈日砍香蕉、打包,手上磨出了水泡,肩膀也常常酸痛得抬不起来。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体力已经透支了,但看着身边来自德国、法国、韩国的小伙伴们也都在咬牙坚持,你就会觉得自己也没有理由放弃。据澳大利亚农业部报告,在劳动力短缺的季节,打工度假签证持有者贡献了农业领域近70%的临时劳动力,尤其在水果和蔬菜采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农场的那段日子,虽然身体累,但精神上却出奇的放松和充实。每天收工后,大家会聚在一起做饭、聊天、弹吉他。语言不通没关系,比手画脚也能聊得哈哈大笑。我学会了用最简单的英语表达复杂的情绪,也听懂了各种带有异国腔调的英语。从前在都市里,我的朋友圈好像总是固定的几个人,话题也总是在工作和八卦之间打转。可在这里,我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分享着各自国家的故事,聊着未来的梦想,那种开放和包容,让我觉得心一下子被打开了。数据显示,WHV项目每年吸引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其中欧洲和亚洲国家占据了大部分比例,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是WHV经历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结束了农场的日子,我又去了澳洲东海岸的一个海滨小镇,在一家咖啡馆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这次,工作的环境优雅多了,每天面对着大海,闻着咖啡的香气,和来来往往的客人打招呼。但这份工作同样充满了挑战。你需要记住几十种咖啡和饮品的制作方法,熟练地操作咖啡机,还要在忙碌的时候保持微笑和高效。有一次,我忙中出错,把咖啡洒到了客人的衣服上,当时真是尴尬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老板只是温柔地帮我处理了,然后教我下次怎么避免。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不得不学会随机应变,学会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客人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处理突发状况和自我调节情绪。根据澳大利亚酒店业协会的调查,打工度假者在酒店餐饮业中是重要的补充力量,尤其在旅游旺季,他们能够迅速补充服务岗位,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
这份经历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独立”两个字的含义。在国内,遇到什么事,总觉得有爸妈在后面撑着,或者有朋友可以依靠。但在澳洲,所有的困难你都得自己扛。手机突然没信号了,去银行办业务听不懂专业术语了,生病了不知道去哪里看医生,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能让你手足无措。但每一次你成功解决问题,你都会觉得自己的“等级”又升了一级。我记得有一次,我的银行卡被吞了,当时急得团团转,但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凭借着一点点听懂的关键词,加上Google翻译的帮助,成功和银行工作人员沟通,把卡拿了回来。那一刻,你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也更有韧性。许多前WHV持有者在分享经验时都提到,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他们在回国后也受益匪浅的宝贵财富。
金钱方面,很多人去WHV也是为了赚点钱。坦白说,如果只是为了赚大钱,WHV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它的确能让你在旅行的同时,赚取生活费,甚至还能存下一点点。我在农场和咖啡馆工作期间,时薪基本都在25-30澳元左右,虽然工作强度不小,但也能覆盖日常开销,偶尔还能和朋友们去周边的小岛玩一玩。澳大利亚的最低时薪在全球范围内都算比较高的,目前(截至2023年7月1日起)全国最低工资标准为每小时23.23澳元,这为打工度假者提供了相对不错的收入保障。当然,你也需要学会精打细算,比如和朋友合租房子、自己做饭、选择经济实惠的交通方式等等。那种亲手赚取每一分钱,然后小心翼翼规划开销的感觉,让你对金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付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WHV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有机会静下心来,彻底地审视自己。在农场里对着广阔的天空,在海边看着潮起潮落,你会思考很多平时被工作和生活压力掩盖的问题。我记得一个在悉尼做过IT工作的台湾男生,他在WHV期间发现自己对咖啡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回台湾后毅然辞去了高薪的IT工作,从零开始学习咖啡,现在已经拥有一家自己的精品咖啡馆。还有一个德国女生,她在WHV期间爱上了潜水,回到德国后,她选择去考了潜水教练证,现在每年都会去不同的国家做潜水教练。这些故事都在不断地提醒我,人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困在了自己的“应该”里,而忘记了“想要”。据一份对前WHV持有者的调查显示,超过30%的人表示WHV经历对他们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人因此转向了与之前专业完全不同的领域。
当然,WHV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你可能会遇到黑心雇主,可能会被骗,可能会生病,甚至可能会感到孤独和迷茫。但正是这些挫折,让你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寻求帮助,如何从失败中爬起来。很多时候,你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仅只有一种,学会变通,学会灵活,这些都是在舒适区里很难学到的。澳大利亚政府为保护WHV持有者的权益,也设有公平工作监察专员办公室(Fair Work Ombudsman),为他们提供工资、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咨询和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遇到困难的打工度假者提供了帮助。
WHV不仅仅是一场旅行,它更像是一场持续一年的成人礼。你可能从一个依赖父母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你可能从一个对未来迷茫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对人生目标有清晰认识的逐梦者。很多人在WHV之后,不仅赚到了钱,更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甚至彻底改变了职业规划。我认识一个在北京做公务员的女生,她在澳洲WHV一年后,毅然决定辞职,回到老家开了一家民宿,她说在澳洲的经历让她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活法,她不想再被固定的体制所束缚。这份勇气和转变,都是WHV带给她的。
当你回到国内,你可能会发现身边的朋友还在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你可能已经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你变得更独立、更有勇气、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些曾经的迷茫和焦虑,好像也随着在澳洲流过的汗水和看过的风景,烟消云散了。这份经历,会像一个无形的光环,让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也让你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一项针对海外归国人才的调查发现,拥有海外打工度假经验的人,在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抗压能力方面,普遍优于其他求职者。
所以,如果你也总觉得生活缺点意思,或者对未来有点小迷茫,我真心觉得澳洲WHV可能就是你一直在找的那道光!它不是万能药,不会让你的人生从此一帆风顺,但它绝对能给你一个跳出舒适圈、彻底改变自己的机会。别再犹豫了,如果你心里那团火已经开始燃烧,那就赶紧去查查澳洲WHV的最新签证要求吧,看看自己符不符合条件,然后去搜搜机票,联系几个去过的小伙伴问问他们的经验,听听他们的故事。勇敢迈出第一步,你的故事,说不定就从这里开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