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去年墨尔本大学毕业典礼那天,天气好得出奇,阳光透过古老的教学楼洒下来,照得大家脸上都带着那种既解脱又迷茫的复杂表情。我身边的老王,也就是我们宿舍的那个“段子手”王哥,那天拿着毕业证,突然就安静下来了。他看着远处的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叹了口气说:“这毕业证是拿到了,可回国到底香不香啊?我这一身所学,真能用得上吗?” 王哥的话,像一把无形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们所有人的心扉。墨大这几年,从图书馆的通宵奋战,到维多利亚市场的美食探索,再到大洋路的风驰电掣,我们一起走过了太多。可现在,站在人生的这个十字路口,是直接拎包回国,还是在澳洲再闯荡两年,这个问题是不是也让你夜不能寐,心里七上八下?
你肯定也听过各种回国后的故事。有同学回国后像坐上了火箭,没几年就成了公司骨干,在上海静安寺附近买下了人生第一套房,朋友圈里晒的都是全球飞的高大上生活;也有人,像老张,墨大的商科硕士,回国后简历石沉大海,面了十几家公司才勉强拿到一份起薪不高、工作内容还和专业不太对口的工作,心里那落差感啊,别提多难受了。他常常跟我们抱怨,感觉自己墨大几年的努力,回国后好像突然就“贬值”了。这“香不香”的事儿,真的就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太多个人因素,你的专业,你的性格,你的家庭背景,还有你对未来到底有什么样的期待。更重要的是,你为回国后的挑战做了多少准备。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那些墨大毕业生们,回国后到底经历了什么?从找工作投简历的那些坑,到如何适应国内的职场文化,再到面对父母亲友的“殷切期盼”,过来人都会跟你分享最真实的感受和实用的干货。
墨大毕业回国香不香?
刚开始投简历那会儿,大家普遍都会带着点“墨大滤镜”的自信,觉得世界名校背景总能加分不少。可现实往往会给你当头一棒。我记得小李,她在墨大学的是市场营销,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前在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实习过。她信心满满地回国,目标是知名快消或者互联网大厂的市场岗。结果呢,投了上百份简历,收到的面试邀请寥寥无几,而且很多都是初级岗位。她后来才发现,很多国内公司HR在筛选简历时,更看重你的实习经历是不是“对口且丰富”,而你在墨大那些小组作业、志愿服务,或者社团活动,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没有国内大厂实习那么有分量。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海归人才就业报告》显示,虽然海归整体就业竞争力有所提升,但仍有近半数海归认为“实习经验不足”是求职过程中的主要短板。
面试环节的文化差异也是一个大坑。在墨大,我们习惯了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是老师们最欣赏的。可国内的面试,有时候更看重你的“情商”和“眼力见儿”。小赵,墨大计算机专业的,技术能力非常强,面试一家国内头部科技公司时,面试官问了一个场景题,他直接就指出面试官设定情境中的一个逻辑漏洞。结果可想而知,面试官脸色不太好看。他以为自己展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可能被认为有点“不识时务”。国内职场更讲究“和光同尘”,尤其是在初期,谦逊和团队协作精神有时比锋芒毕露更受青睐。根据拉勾网发布的《2023互联网行业人才洞察报告》,企业在招聘新入职员工时,对“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甚至高于具体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在扁平化管理日益普及的团队中。
薪资预期上的落差感,是另一个让很多墨大毕业生心里发凉的地方。我们总觉得,好歹也是世界排名前几十的大学毕业生,回国怎么着也得拿个像样的薪水吧。小陈,墨大金融专业毕业,回国前想着能在北上深拿到年薪20万+的offer。结果,她拿到的第一个offer,一家券商的分析师助理,税前月薪不到一万。她当时都懵了,觉得这跟自己付出的留学成本和时间投入完全不成正比。这并非个例,猎聘网发布的《2023中国就业趋势报告》中提到,尽管海归平均薪酬仍高于国内毕业生,但初入职场的海归薪资涨幅趋缓,与国内顶尖高校毕业生的薪资差距正在缩小,尤其是在热门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起步薪资往往低于预期。
国内的职场文化,对于习惯了墨大相对宽松学习氛围的我们来说,适应起来也需要时间。最常听到的就是“996”和“007”的说法。我有一个学姐,在墨大学的是建筑设计,回国后进了一家知名的设计院。她很快就发现,加班是常态,晚上十点以后离开办公室是家常便饭,周末也经常要被叫去改图。她抱怨说,在墨大虽然也熬夜赶过作业,但那都是为了自己的项目,有自主性。现在这种“被动式”的加班,让她感觉身心俱疲。她还提到,国内很多项目决策流程相对更复杂,人情关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这与澳洲强调流程和规则的环境大相径庭。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数据,中国城镇居民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接近48小时,部分行业远超此数。
适应国内生活节奏,也是回国后的一个大挑战。墨尔本的生活节奏相对慢,咖啡文化盛行,周末可以去海边,去各种市集,很惬意。可回到国内一线城市,那简直是“加速度”模式。地铁里人挤人,外卖小哥在路上飞驰,每个人都步履匆匆。小吴,墨大IT专业的,回国后去了深圳。他跟我说,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太快了,连点个外卖都感觉自己慢半拍。最让他不适应的是,墨尔本那种安静的咖啡馆文化在国内很难找到,大家都是行色匆匆地买杯咖啡就走。他甚至觉得自己的思维速度和反应能力都得跟着“升级”才能跟上节奏。他说,在墨尔本,你可以在咖啡馆里坐一下午,看看书,写写代码,没人打扰。深圳则是“时间就是金钱”,慢下来好像就意味着被淘汰。数据显示,深圳地铁每日平均客流量已突破700万人次,位居全国前列,侧面反映了其城市的高度繁忙。
父母亲友的“殷切期盼”也常常成为压力的来源。在墨大念书的时候,家里人总是问你学习怎么样,吃得好不好。可一回国,问题就变成了:“你找到工作了吗?工资多少啊?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找对象结婚?” 这种全方位的关注,让很多墨大毕业生感到窒息。小芳,墨大教育学硕士,回国后在一家国际学校工作,薪水和发展前景都不错。然而,她父母的朋友总是拿她跟同龄人比较,问她为什么还没在上海落户,为什么还不考公务员。这种“我都是为你好”的关切,往往演变成了无形的压力。她发现,在国内,个人的成就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它还会被放到亲友的社交场中去衡量和比较,这与澳洲社会更强调个人隐私和独立性的文化氛围截然不同。某项针对中国青年压力源的社会调查显示,来自家庭和亲友的婚恋、事业催促是年轻人普遍面临的压力之一,占比高达65%。
尽管挑战重重,墨大毕业生回国也不是没有“香”的道理。我们的海外经历和学历,在一部分人眼中确实是加分项。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英语能力的行业,比如教育、咨询、高端服务业,或者一些涉外业务的公司。我认识一个墨大传媒专业的校友,他在国内一家公关公司工作,负责国际客户的对接。他的流利英语和对西方媒体运作方式的了解,让他很快就在团队中脱颖而出。他说,很多国内同事虽然英语也能说,但骨子里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深度还是不够,而他能精准地捕捉到客户的意图和文化背景,进行有效的沟通。根据墨尔本大学官方数据显示,其国际学生比例高达47%,这为学生提供了天然的跨文化交流环境,培养了全球化视野。
墨大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某些特定岗位上体现出优势。在国内一些快速发展、需要创新和突破的科技公司,或者一些需要复杂分析和战略规划的咨询公司,墨大毕业生往往能带来不一样的思路。学长张哥,在墨大读的IT,回国后加入一家初创科技公司。他发现国内很多技术人员更擅长按照既定流程实现功能,但遇到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问题时,往往会卡壳。张哥在墨大学习期间,经常要面对开放性课题,自己去研究、去设计解决方案,这种从零到一的思考能力,让他在公司的新项目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在一次内部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创新性算法,显著提升了产品性能。他跟我说,墨大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课程,其实训练的就是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QS世界大学排名2024年显示,墨尔本大学位列全球第14位,其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特别是其工程与技术、生命科学与医学等学科表现突出。
适应国内环境并成功“逆袭”的墨大校友也大有人在。他们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找到高薪大厂的工作,而是懂得放低姿态,从小事做起,或者选择了一个更有发展潜力但暂时不那么热门的赛道。有位师兄,在墨大读的是环境工程,回国后发现相关对口岗位不多,或者薪资不理想。他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了一家规模不大的环保技术公司,从基层做起,边工作边考国内的职业资格证。几年下来,凭借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上对国内政策环境的熟悉,他现在已经是那家公司的技术总监了。他跟我说,墨大的知识体系是基础,但国内的实践和人脉积累更重要。他现在参与的项目,很多都涉及到国家级的环保规划,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据《“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家将持续加大对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为相关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创业也是墨大毕业生回国后的一条“香”路。很多在墨大学习期间就有了创业想法的同学,回国后会利用国内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小杨,在墨大学的是食品科学,他发现澳洲的很多健康食品概念在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毕业后,他回国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发了一款健康代餐产品。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推广,他把在墨大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市场洞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创业初期非常艰辛,但他凭借毅力和海外学习期间积累的创新思维,硬是把产品做起来了,现在已经获得了天使轮融资。中国政府对海归创业有诸多扶持政策,例如上海市就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设立了“浦江人才计划”,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创业资助等,旨在吸引和鼓励海归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墨大校友在国内的圈子也值得你好好利用。墨尔本大学的校友网络在全球范围都非常庞大,在中国各地都有活跃的校友分会。我在广州的一个学长,回国后就是通过校友会认识了很多前辈,不仅获得了职业发展上的指导,还拿到了几个宝贵的内推机会。他说,校友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有共同的留学背景,聊起来更容易产生共鸣,互相帮助也更真诚。无论是找工作、拓展人脉,还是寻求创业合作,校友的力量都不可小觑。墨尔本大学中国校友会活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定期举办各类活动,例如据墨大中国校友会官网显示,他们每年都会举办校友交流晚宴、行业分享会等,为在华校友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
回国后,心理上的调适至关重要。很多人在澳洲享受了自由和独立的留学生活,回国后却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规矩”。小王,回国后在一家国企工作,他发现办公室政治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人际关系处理起来也耗费了他很多精力。他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平衡自己的原则和国内职场的“潜规则”。他坦言,墨大教的是如何做学问,如何理性思考,但没人教如何应对这些。他后来通过阅读一些国内职场情商类的书籍,并主动向前辈请教,才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他告诉我,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要先入为主地评判,而是去理解背后的原因。根据一项针对海归心理健康的调查,约有30%的海归在回国后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主要源于文化冲击和职业发展压力。
所以,“香不香”这事儿,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它更像一道复杂的方程式,每个变量都可能改变最终的结果。关键在于你如何定义“香”,以及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少。如果你追求的是高薪厚职,那确实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适应、去竞争;如果你更看重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实现,那也许可以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无论如何,墨大带给你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这些内在的“软实力”,才是你回国后最宝贵的财富。
咱们墨大出来的,骨子里总有那么一股子劲儿。无论是选择直接回国,还是在澳洲再闯两年,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得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别老听别人说回国怎么样怎么样,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回国前多了解下国内的行业趋势,看看目标公司的招聘要求,或者提前找校友聊聊他们的经验。可以尝试先找个短期实习,哪怕不满意,也能提前感受下国内的职场氛围。如果决定要回国,就别再留恋墨尔本的阳光和咖啡了,赶紧调整好心态,把你的“澳洲模式”切换成“中国模式”。主动去认识新朋友,多参加行业活动,把在墨大培养出来的学习能力用在适应国内环境上。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咱们墨大的校友圈子还在呢,多去问问,多去聊聊,很多坑别人踩过,你就不用再踩了。最重要的,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人生是场马拉松,你才刚刚出发。慢慢来,稳住,咱们墨大毕业的,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