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附属品,我是主宰

puppy

嘿,留学生活是不是有时让你感觉像个“附属品”,总在跟着别人的步调走?无论是选课、社交还是规划未来,是不是常常犹豫不决,或者下意识地把别人的意见看得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这篇《告别附属品,我是主宰》就是想和你掏心窝子聊聊,如何从这种被动的状态里跳出来。 我们会在文章里一起探索,怎么识别那些无形中束缚你的“附属品”思维,然后一步步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选择。想象一下,当你能真正掌握自己人生的“遥控器”,无论是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还是独立生活,都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活出更自由、更自信的你,那该多酷!如果你也渴望告别迷茫和依赖,成为自己生活真正的主宰,那就继续读下去吧,你会发现,这份力量一直都在你身上。

还记得大一那年冬天吗?外面飘着雪,你和室友们挤在宿舍里,她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要报名的社团:舞蹈社、摄影协会、辩论队……你其实对摄影有点兴趣,但又觉得好像自己不够“艺术”,犹豫半天,最后看着大家纷纷在手机上点进“国际学生联谊会”的报名链接,你鬼使神差地也跟着点了。结果,整个学期你都像个隐形人一样,每周去开会,听着大家用你不太熟悉的梗说笑,心里却想着那些被你放弃的摄影课。那感觉,就像是明明自己有一双翅膀,却硬要挤进别人的笼子里,飞得别扭又闷。

这种感觉,是不是有点熟悉?留学路上,我们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别人的“附属品”:跟风选课,害怕社交圈子崩塌而不敢说“不”,甚至规划未来也总在参考“别人家孩子”的路径。这种被动的状态,就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虽然生活看起来按部就班,但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点点不满足,一份渴望自由主宰的冲动。一份2023年由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的报告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表示在适应新环境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归属感缺失”和“社交压力”,这常常导致他们为了融入而妥协自己的真实意愿。

“附属品”思维,最先体现在我们的学业选择上。记得我有个朋友小王,他本来对历史和哲学充满热情,出国前信誓旦旦要选择人文专业。但他父母觉得“文科没前途”,身边同学也都在讨论CS和商科毕业后的高薪。他抵不住压力,最终选择了计算机科学。结果呢?课堂上他听得云里雾里,期末项目熬夜到头秃,成绩却平平。根据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2022-2023学年统计,约有25%的学生在大一结束时会考虑转换专业,其中不乏因为初期选择不符合个人兴趣或天赋的学生。小王当时如果能更坚定一点,也许就不会经历那段痛苦的挣扎。

社交圈子里,这种“附属品”的影子也无处不在。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群朋友约好周末去Club,你其实只想在图书馆看书或者窝在宿舍追剧,但又担心不跟大家一起去会被“排挤”,或者失去“存在感”,于是硬着头皮去了,结果玩得兴致缺缺,还耗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美国一项关于大学生社交压力的调查显示,2023年有高达68%的大学生承认曾因害怕错过(FOMO)而参与自己并不真正感兴趣的社交活动。这种为了“合群”而付出的代价,常常让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

甚至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我们都在不自觉地扮演着“附属品”。室友想点外卖,你明明想自己做饭更健康省钱,但为了省事或者怕麻烦,就跟着一起点了;朋友问你假期打算去哪玩,你明明想去海边放松,却听着他们讨论欧洲自驾游,于是也把自己的计划默默收了起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一点点累积起来,就会让你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感觉自己像个被动的跟随者。据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学生生活调研数据,2023年有约40%的学生表示在日常消费和活动选择上,会受到同伴消费习惯的显著影响。

那么,怎么才能撕掉这个“附属品”的标签,真正掌握自己人生的“遥控器”呢?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重新认识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无论是散步、写日记,还是冥想,去问问自己:我真正喜欢什么?我真正想要什么?什么让我感到开心,什么让我感到疲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学生健康服务中心,在2023年秋冬学期推出了“静心周”活动,鼓励学生每天进行15分钟的自我反思,帮助他们重新连接内心,这项活动受到了非常积极的反馈,参与者普遍表示对自我认知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你开始了解自己,下一步就是勇敢地表达。学着说“不”,学着提出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要你变得自私,而是要你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时间。比如,朋友约你出去,你可以说:“谢谢邀请!我这周确实有点忙,想专心做个项目,下次我来组织个读书分享会怎么样?”这样既表达了你的拒绝,又提出了替代方案,展现了你的独立思考。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学生沟通与领导力中心,在2024年春季学期举办了多场“有效沟通与边界设定”工作坊,教学生如何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反馈显示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在学业上,更要主动成为自己的主宰。选课前,除了参考学长学姐的建议,更要自己去翻阅课程大纲,了解教授的研究方向,看看这门课是否真的能激发你的兴趣,是否符合你的职业规划。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本科生课程目录中,每年会更新超过1000门可选课程,这个数量庞大,意味着你拥有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探索,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不要因为别人说“这个教授给分高”或者“这门课轻松”就盲目跟风,你来留学,是为了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为了混日子。

多去探索校园里那些非主流的资源和活动。学校图书馆里,除了教材,还有各种你感兴趣的文学、历史、艺术书籍;学校的社团列表里,除了热门的体育社团,可能还有你从未想过的园艺俱乐部、天文爱好者协会,或者语言交换伙伴项目。这些地方可能没有你的朋友,但这恰好是你结识志同道合新朋友、拓展自己视野的好机会。据英国爱丁堡大学学生会网站显示,截至2024年,学校注册的学生社团和协会总数已超过300个,涵盖了从学术到兴趣爱好,从文化到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总有一个地方能让你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学着独立思考,而不是被信息洪流裹挟。社交媒体上,大家都在晒自己光鲜亮丽的旅行和成就,你可能会因此感到焦虑和压力,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不够优秀。但你知道吗?大部分人只会展示他们最美好的一面。与其沉浸在比较中,不如把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想想你的目标是什么?你今天完成了什么?即使是很小的一点进步,也是属于你自己的胜利。根据一项2023年发表在《青年研究杂志》上的报告,长期沉迷社交媒体比较会显著增加留学生的焦虑水平,而设定个人目标并专注于自身成长,则能有效提升幸福感。

在规划未来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大家都在考研、考公务员、进大厂,这可能是一条看起来很稳妥的道路,但它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你有没有考虑过创业、去NGO工作,或者做一份自由职业?世界是多元的,成功的定义也绝不止一种。找一份实习,或者去参加一些职业讲座,多跟不同领域的人聊聊,你会发现很多你从未设想过的可能性。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职业服务中心在2023年的毕业生去向报告中就指出,除了传统行业,有近10%的毕业生选择了创业或加入初创公司,追求更具创新和挑战的职业路径。

当你开始真正掌握自己生活的“遥控器”,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会变得更自由、更精彩。你不再被动地跟着别人的节奏,而是能够主动选择、主动创造。你会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充满能量,你会因为坚定自己的选择而变得自信。即使遇到挑战,你也会更有韧性去面对,因为你知道,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这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摆脱了束缚,翱翔在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中。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NUS)2022年的一项学生发展研究,那些拥有更高自我效能感(即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学生,不仅学业表现更佳,心理健康状况也明显优于被动适应环境的学生。

所以啊,别再犹豫了,从今天开始,就从一件小事做起,勇敢地按下你自己的“播放键”吧。你可以从这个周末开始,做一顿只为自己准备的精致餐点,选一部你期待已久的电影,或者去那个你一直想去但朋友们都没兴趣的博物馆。别管别人怎么看,那份属于你的自由和掌控感,会让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自信。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537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