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澳门读书,我后悔了吗?

puppy

嘿,是不是也跟我一样,一开始憧憬着来澳门读书,心里充满期待又带点小忐忑?以为这里会是遍地黄金的“小香港”,结果来了才发现,学业压力、文化差异、还有那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本地生活,是不是也让你偶尔会怀疑:“我当初的选择,真的对吗?” 这篇文章就想跟你聊聊我的真实体验,从一开始的兴奋,到中间的迷茫,再到后来的逐渐适应和成长,一路走来,有哪些让你哭笑不得的瞬间,又有哪些让你感到无比庆幸的收获。如果你也好奇,在澳门读书究竟会是怎样一番滋味,有没有后悔过,或者正打算来这里,那我这篇“肺腑之言”也许能给你一些共鸣,让你看看我是怎么走出自己的路的。

还记得第一次踏上澳门土地的时候,那股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咸咸的海风和赌场特有的奢华气息。我拖着两个沉重的行李箱,站在氹仔码头的出口,看着眼前既陌生又带着点港片滤镜的街景,心里像装了一万只小鹿,扑通扑通跳个不停。那时候,脑子里全是“小香港”、“国际都市”、“美食天堂”这些标签,觉得未来四年肯定会是遍地黄金,分分钟走上人生巅峰,再不济也能混个国际化视野,镀个金回去。结果呢?嘿,如果你也曾有过类似的美好幻想,那我这篇“血泪史”可能要给你泼点“咖啡渍”了,但别担心,泼完之后,我们一起看看这咖啡渍里是不是也藏着几颗闪亮的金沙。

初来乍到:想象中的“纸醉金迷”与现实的“鸡毛蒜皮”

我来澳门大学报到那天,刚好赶上新生周,校园里人头攒动,各种肤色的学生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普通话、粤语交谈着。宿舍楼的电梯口排起了长队,我的内地室友比我早到一天,已经把房间布置得有模有样了。彼时,澳门大学的横琴新校区,据官网介绍,占地约1.09平方公里,比香港大学还要大,硬件设施简直一流,图书馆、健身房、游泳池一应俱全,这让我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然而,这种期待很快就被一些琐碎的现实问题冲淡了。

你以为的“纸醉金迷”生活,可能首先就要被“找房子”这件事给当头一棒。学校宿舍当然是首选,但名额有限,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想住校简直是“比高考还难”。我有个学姐,大二的时候就没抽到宿舍,不得不在外面租房。她说,她和另外两个女生合租了一套在旧区唐楼里的两室一厅,月租金竟然高达9000澳币,人均摊下来也要3000澳币,而且房子老旧,还没电梯,每天爬楼爬到腿软。据多家本地地产中介网站显示,目前氹仔或路环的单间公寓月租普遍在5000-8000澳币以上,如果是在本岛,价格可能更高,这可比我想象中要贵出不少。那时候,我才意识到,澳门的消费水平,可不是说说而已。

除了房租,日常开销也让人有点心疼。刚来的时候,我习惯了内地大学食堂的平价大碗饭,结果到了澳大食堂,随便一份套餐就得30-40澳币,在外面餐厅吃个快餐,50澳币打底。记得有一次,我跟朋友去学校附近的一家茶餐厅吃午饭,点了个烧味饭和一杯冻柠茶,结账的时候发现竟然花了70多澳币,当时我心里就在盘算,这要是一天三顿都在外面吃,一个月的生活费岂不是要上万?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近几年澳门的物价水平一直处于高位,尤其是食品和居住类开支,涨幅不小,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精打细算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学业压力:不止是“水课”和“高分”,还有“内卷”和“煎熬”

我当初选择来澳门读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听闻这里的大学“相对轻松,分数好拿”。我甚至听过这样的传言:澳门的大学是“混”学分的乐园。来了之后我才发现,这简直是天大的误解。以我所在的澳门大学为例,据澳大官网显示,本科生普遍需要修读120-130学分才能毕业,其中包含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各种实践环节。这学分压力可不小,而且很多课程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刚到澳大的时候,就被一门叫“经济学原理”的课给震住了。教授是位海归博士,上课全英文授课,语速飞快,板书也写得密密麻麻。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个“C-”,当时整个人都懵了。要知道,在内地,我高中时期的数理化成绩可是班级前茅的。后来我才明白,这里的教育模式更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小组作业、案例分析、课堂展示占了很大的比重,光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我有个朋友,读的是科技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他们经常要外出参访五星级酒店,分析运营模式,写厚厚的报告。据澳门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显示,酒店旅游类专业非常强调实践性,学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和项目研究,这对于习惯了传统填鸭式教育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你以为的“轻松”可能只是表象,背后的“内卷”却无处不在。我所在的商学院,很多同学的目标都是毕业后去香港或者欧美继续深造,亦或是进入大型跨国企业。为了一个高绩点(GPA),为了能在申请研究生时脱颖而出,大家在期末考试前都会开启“图书馆通宵模式”。我亲眼见过有同学为了完成一个小组报告,连续几天吃住在图书馆里。澳大的图书馆,据说是亚洲最大的单体图书馆之一,凌晨闭馆前总是座无虚席,那种学习氛围,让你根本不敢有丝毫懈怠。有时候,我会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复习,生怕自己落后于人。那种压力,真的是让人有点喘不过气。

文化差异:粤语的“迷宫”和本地生活的“慢节奏”

刚来澳门,我以为普通话在这里是“通行证”,毕竟是回归祖国的地方嘛。结果发现,我还是太天真了。虽然很多地方都能用普通话交流,但在本地居民为主的茶餐厅、街市或者是一些老店里,粤语才是主流。有一次我去一家烧腊店买饭,指着菜单上的菜,老板娘问了我一句粤语,我完全没听懂,只能尴尬地笑着摇摇头。老板娘看我一脸茫然,只好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又重复了一遍。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数据,虽然普通话日益普及,但粤语仍是本地居民的主要日常用语,约90%的居民使用粤语,这对于不熟悉粤语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语言障碍只是其中之一,更深层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生活的节奏和习惯上。澳门的生活节奏,相比内地的大城市,显得有些“慢悠悠”。商店普遍开门晚,关门也早,中午还有“落场”的习惯,就是关门休息一段时间。我刚来的时候,想去一家网红甜品店,结果踩了个空,原来人家中午1点到3点是休息时间。本地人似乎更享受这种慢节奏,一杯咖啡、一份报纸,就能在街边的茶座里消磨半天。而我们这些从内地快节奏城市来的学生,有时候会觉得有点不适应,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行政事务或者办事效率上,会觉得有点“磨蹭”。

人际交往方面也有些微妙。我发现本地学生和内地学生之间,虽然表面上很友好,但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墙。他们从小在这里长大,有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习惯,我们很难真正融入进去。我有个朋友,尝试着加入一个本地学生的社团,结果发现大家聊的话题、开的玩笑,很多都跟本地文化有关,他总是插不上话。据一些关于澳门社会融合度的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不同社群之间的融合确实需要时间,尤其是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需要双方更多的理解和适应。慢慢地,我们内地学生也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小圈子,大家互相取暖,一起抱怨吐槽,一起探索澳门。虽然有点遗憾没能完全融入本地生活,但这份友谊也成了我在澳门的重要支撑。

生活探索:交通的“迷宫”和美食的“诱惑”

来澳门读书,你肯定会面临交通问题。澳门地方不大,但公共交通系统,尤其是巴士路线,对于刚来的我们来说,简直是个“迷宫”。巴士班次密集,路线复杂,有时候一个站牌会有好几趟车经过,方向不同,线路也不同。我刚来的时候,经常坐错车,或者下错站,导致迟到。记得有一次,我要去本岛的大三巴,结果坐到了往路环方向的车,最后只能打的回来,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好在现在有手机APP可以查路线,例如“澳门巴士报站”这类应用,极大方便了出行,据这些APP的数据显示,澳门巴士线路超过80条,覆盖全岛,但初来乍到者仍需一段时间适应。

澳门的物价不便宜,但美食绝对是它最诱人的地方,也是我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官也街的葡挞、猪扒包、水蟹粥,议事亭前地的双皮奶、木糠布丁,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葡国菜、粤菜、 Fusion菜……每一样都让人垂涎欲滴。我刚来的时候,每天都会和朋友约着去探索不同的餐厅。有一次,我们在一家隐藏在小巷深处的葡国餐厅吃到了正宗的马介休球和葡式烤鸡,那味道简直绝了,瞬间觉得所有的学业压力都烟消云散了。据米其林指南澳门版显示,澳门拥有多家米其林星级餐厅,以及无数平价但美味的街头小吃,真正做到了“人人都能找到心头好”。对我来说,美食是治愈一切的良药,也是我周末最期待的放松方式。

除了美食,澳门独特的建筑风格也让我着迷。大三巴牌坊、玫瑰圣母堂、东望洋灯塔……这些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将中西文化完美融合。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漫步在老城区的小巷子里,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有时候,我们还会租一辆自行车,沿着海岸线骑行,吹着海风,看着对岸珠海的灯火,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这种小小的幸福,是当初在内地大城市里很难感受到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介绍,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含二十多处历史建筑,这本身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

迷茫与成长:当初的选择,我后悔了吗?

四年澳门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确实经历过迷茫,不止一次地怀疑过:“我当初的选择,真的对吗?” 尤其是在面对学业压力、语言障碍和融入困难的时候,这种怀疑会特别强烈。我有个朋友,因为实在无法适应这里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在大二的时候选择了退学,回内地重新高考。他当时告诉我,他觉得在这里找不到归属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我的迷茫,更多的是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毕业后是留在澳门,还是回内地?留在澳门,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博彩、酒店旅游业,其他行业的岗位相对有限,而且竞争激烈。据澳门劳工事务局的报告指出,非本地毕业生在澳就业比例近年有波动,但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本土化适应。我有个学长,毕业后想留在澳门金融行业发展,投了几十份简历,才终于拿到一份在小型金融公司的工作,起薪并不高,而且上升空间有限。

如果回内地,澳门的学历究竟有多大的竞争力?这同样是个未知数。虽然澳门大学、科技大学的国际排名都在不断上升,据QS世界大学排名等数据显示,这些大学的国际认可度越来越高,但在内地,很多企业对澳门的大学还不够了解。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内地企业在澳门举办的招聘会,很多HR对澳门的大学教育模式和毕业生优势都不甚了解,这让我一度非常焦虑。

但是,回头看,我真的后悔吗?答案是:不,我并不后悔。那些曾经让我哭笑不得的瞬间,那些让我感到有点煎熬的挑战,都成了我宝贵的财富。我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独立生活,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在压力下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从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变成了一个敢于在课堂上用英文表达自己观点、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社交达人”。我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也学会了几句日常粤语,甚至对葡语也产生了一些兴趣。这种自我成长,是当初我在内地舒适区里无法想象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个“义工服务”活动,去帮助一些本地的老人。我们一起打扫卫生,聊天,我还给他们唱了几首内地歌曲。看到他们脸上开心的笑容,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融入不一定是要变成“本地人”,而是要用心去感受这里的文化,去理解这里的人民,用自己的方式去贡献和交流。据澳门大学学生事务处介绍,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区服务和文化交流活动,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非常有益。

在澳门,我还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我们一起熬夜赶过Due,一起吐槽过奇葩教授,一起在深夜的便利店里分享泡面,一起在周末探索过澳门的每一个角落。这份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友谊,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小小的半岛上,经历着自己的故事,哭过笑过,最终都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所以,如果你问我,来澳门读书,我后悔了吗?我会告诉你:不后悔。它并非我最初想象的“遍地黄金”,也没有那么多的“纸醉金迷”。它有它的挑战,有它的不如意,但它也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跳出舒适区,去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去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它让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适应,学会了成长。

如果你也正在考虑来澳门读书,或者你已经身在澳门,正在经历着和我一样的迷茫,那么我只想跟你说一句:别急着下定论。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多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多去认识一些不同的人。别把自己困在宿舍里,多去图书馆,多去健身房,多去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多去逛逛澳门的大街小巷。去尝试着和本地同学说几句粤语,去街边的小店尝尝那些你以前不敢尝试的食物,去体验一下澳门独特的节庆文化,比如每年的葡韵嘉年华或者光影节,据澳门旅游局官网显示,这些活动都非常精彩,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澳门。多走出去,多去感受,你会发现,澳门这座小城,远比你想象的更精彩,也比你想象的更适合你成长。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也会发现,当初那个看似“冲动”的决定,其实是你人生中做过最棒的选择之一。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