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终于在奥黑尔国际机场降落的那一刻,我透过舷窗看到了芝加哥这座钢筋森林在夕阳下的剪影,心里简直像揣了只小兔子一样乱蹦。从家乡的小城一路飞到地球的另一端,脑子里除了兴奋,还有一丝丝对未知的好奇和那么一丢丢的紧张。毕竟,这里可是杨振宁学长的母校啊,光是想想这层关系,就觉得脚下这片土地都自带光环,感觉自己都瞬间学术气场十足了!我紧紧抱着那个塞满了零食和家乡特产的行李包,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芝大,我来了!”
走出机场,一股带着秋意的凉风扑面而来,让我彻底清醒了过来。芝加哥的出租车司机大哥特别热情,一路跟我介绍着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还时不时地打趣几句。我一边努力地听着他带着浓重口音的英文,一边贪婪地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当车子驶入海德公园区,芝加哥大学那标志性的哥特式建筑群逐渐映入眼帘时,我直接就呆住了。那些古朴的石墙、高耸的尖塔、精雕细琢的拱门,每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讲述着悠久的历史,让我想起了电影里那些充满魔法的学院。这里和我想象中那种现代感十足的美国大学完全不一样,反而更像是一座中世纪的城堡,庄重而神秘。后来才知道,芝大校园内许多建筑的设计灵感确实来自于牛津、剑桥这样的传统学府,就连我们最常去的雷根斯坦图书馆,据说也是为了融入周围的哥特式风格而特意设计的,其内部总面积超过57.7万平方英尺,藏书量据说更是惊人,足以让人在里面迷失好几天,据lib.uchicago.edu官网显示。
刚到学校,第一周的生活简直是挑战与惊喜并存。入住的宿舍楼里,我的室友是个来自韩国的姑娘,她也是第一次来美国,我们俩都带着点儿初来乍到的懵懂,很快就熟络起来。学校的迎新活动特别多,除了各种讲座和校园导览,还有针对国际学生专门的Orientation Week。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国际学生资源展”,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热情地介绍他们的服务。国际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OIA)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签证、医疗保险、就业许可等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他们的网页上甚至还提供了不同语言的指引,非常贴心,据ihouse.uchicago.edu官网信息显示,他们不仅提供实用指导,还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帮助大家更快融入。我发现,虽然芝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肃和学术,但它在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方面做得真的非常到位,让我那些原本悬着的心慢慢放了下来。
很快,真正的学术生活就拉开了帷幕。芝加哥大学的“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简直名不虚传,它要求所有本科生修读覆盖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数学等六大领域的共计15门课程,加上语言和文明序列,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广泛的知识面,据college.uchicago.edu官网上的核心课程要求明确指出。我选的第一节课是“文明序列”中的一门,教授要求我们每周阅读大量的经典文献,并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讨论。第一次上课,我几乎全程都处于一种“大脑CPU超负荷”的状态。同学们发言都特别踊跃,思维敏捷,提出的问题和观点都非常深刻。我当时觉得自己好像瞬间回到了高中课堂,但身边坐着的却都是一群“超纲”的同学。有一次,我为了搞懂一篇古希腊哲学文献,足足在雷根斯坦图书馆里泡了三个晚上,直到凌晨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宿舍。那种巨大的阅读量和思维冲击,让我深刻体会到“学霸集中营”这个称号真不是盖的。
除了核心课程的硬核挑战,芝大的学术氛围还体现在那些无处不在的讨论和讲座上。走在校园里,你经常能看到学生们坐在草坪上、咖啡馆里,甚至在食堂排队的时候都在争论某个学术问题。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在食堂吃午饭,旁边两个同学竟然在激烈地讨论量子力学的某个理论,那种对知识的纯粹热情简直感染了我。学校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讲座和研讨会,从最新的物理发现到社会思潮的演变,应有尽有。我甚至还旁听了一场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的分享会,主讲人竟然是与杨振宁学长同批的诺奖得主,听他们分享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心路历程,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更广阔的世界。据uchicago.edu官网显示,芝加哥大学总共拥有超过90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份沉甸甸的名单确实让这里的学术气息变得更加浓厚。
不过,芝大可不仅仅是“学霸集中营”,它的课外生活也同样精彩。我发现,虽然这里的同学看起来都特别爱学习,但他们玩起来也毫不含糊。学校里有超过400个注册学生组织(RSOs),涵盖了从学术、艺术、体育到志愿服务的方方面面,据engage.uchicago.edu平台数据统计。我刚开始有点害羞,不太敢主动去参加活动,但室友特别外向,拉着我一起去了几个社团的迎新会。我记得我们去了一个摄影社团的聚会,社团的学长学姐们都特别友善,教我们怎么用手机拍出好看的照片,还组织大家去芝加哥市中心进行街拍活动。我还加入了学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在这里认识了好多来自国内的朋友,大家一起包饺子、过春节,分享彼此的留学生活,那种家的温暖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到特别安心。这些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我提供了一个走出图书馆、结识不同背景朋友的平台。
除了社团活动,芝加哥大学的“residential college”制度也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社区体验。每个学生都被分配到一个“Residential College”,虽然我们住的可能只是同一栋大楼里的不同区域,但每个College都有自己的吉祥物、传统和各种活动。我所在的College每周都会组织“Coffee and Conversation”,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学习、生活,或者就是纯粹地八卦一下。我还参加过我们College组织的“Scav Hunt”(寻宝游戏),这是一个每年都会举行的全校性大型活动,同学们需要根据线索在城市里寻找各种稀奇古怪的物品,完成各种挑战。据说这个活动已经有超过30年的历史了,每年都能吸引上千名学生参与,据说还曾经因为参赛学生制作了一个微型核反应堆而上过新闻,足以见得芝大人清奇的脑洞,据colleges.uchicago.edu官网和一些媒体报道显示,这个活动简直是把“nerd culture”和“party culture”完美结合的典范。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更快地融入了校园生活,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情绪管理也是一门大学问。刚开始的时候,巨大的学业压力加上文化冲击,有时候真的会让我感到有点迷茫和孤独。我记得有一次,因为一个小组作业的报告写得不太理想,我特别沮丧,晚上一个人在宿舍里偷偷哭鼻子。后来,我鼓起勇气去了学校的“UChicago Student Wellness”咨询服务。那里的心理咨询师非常专业和友善,她耐心地听我倾诉,并教我一些缓解压力和管理情绪的方法。我发现,寻求帮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一种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据wellness.uchicago.edu官网介绍,Student Wellness中心提供从心理健康咨询、初级保健到健康促进等全面的服务,确保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都能得到支持。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也让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当然,来到芝加哥,怎么能不探索这座魅力四射的城市呢?除了学校,芝加哥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里的“深盘披萨”(Deep Dish Pizza),那厚厚的饼底、满满的芝士和馅料,一口咬下去简直是幸福感爆棚!我最常去的是Lou Malnati's,店里总是排着长队,但等待绝对是值得的。除了披萨,芝加哥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从精致的米其林餐厅到街边小吃,应有尽有。我曾经和朋友在唐人街品尝地道的川菜,也在“小意大利”区找到过一家味道超赞的意式冰淇淋店。芝加哥餐饮业的多元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这座城市拥有多家米其林星级餐厅,为各种口味的美食爱好者提供了无数选择,据各种美食指南和旅游网站数据。
芝加哥不仅是美食天堂,更是艺术与文化的殿堂。这里的博物馆多到你根本逛不完!我最喜欢的是芝加哥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里面收藏了梵高、莫奈等大师的无数珍品,每次去都能有新的发现。我还去了菲尔德博物馆(Field Museum),那里巨大的恐龙骨架和古埃及木乃伊让我叹为观止。周末的时候,我经常会和朋友一起去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看看那标志性的“豆子”(Cloud Gate)雕塑,或者在湖畔散散步,感受密歇根湖的浩瀚。芝加哥拥有超过60家博物馆,从世界级的艺术馆到特色鲜明的历史博物馆,足以满足所有人的文化探索欲,据Choose Chicago旅游官网介绍。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露天画廊,每次出门都能遇到惊喜。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芝加哥的公共交通系统还有点陌生,但很快就摸清了门道。芝加哥的CTA(Chicago Transit Authority)系统非常发达,有地铁(L train)和公交车两种主要交通方式。我办了一张Ventra Card,充值之后就可以方便地刷卡乘坐。芝大校园内也有自己的校车系统,有专门的日间和夜间线路,晚上出门或者去远一点的地方都很方便,据safety-transportation.uchicago.edu官网显示,这些校车覆盖了校园周边很多区域,甚至连接了CTA地铁站,确保学生出行安全。我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前,我为了赶时间,一口气从图书馆跑到校车站,差点没赶上末班车。CTA的“红线”和“绿线”可以直接通往市中心,周末的时候,我经常坐地铁去逛街或者看球赛。虽然芝加哥的冬天很冷,但我发现只要穿得够厚,公共交通完全能够满足日常出行需求,尤其是在一个工作日,CTA的公交和地铁系统能够承载超过百万人次的通勤,确保城市的活力与便捷,据transitchicago.com官网数据。
回想起来,刚来芝大的那段时间,虽然充满了新鲜感,但挑战也着实不少。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学业压力,每一项都像一个小小的关卡。我记得有一次,因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在课堂讨论时半天也插不上话,当时真的觉得特别挫败。还有一次,因为听不懂室友讲的一个美式幽默,场面一度有些尴尬。但我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努力地去适应。我每天都会坚持听英文播客,看美剧不带字幕,主动和身边的同学老师交流,慢慢地,我的听力和口语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发现,只要你愿意迈出第一步,去尝试、去体验,很多看似困难的事情,都会变得没那么可怕。就像学校的国际学生比例,根据uchicago.edu官网的最新数据,国际学生约占全校总人数的25%,本科生中约17%是国际学生,研究生更是高达38%。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有很多和我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大家都在努力适应和成长。
我在芝大的这段闯关日记,还在继续书写。这里不仅仅是我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我成长和蜕变的熔炉。从一个有点内向、不善表达的“小白”,到如今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感觉自己真的变了很多。我在这里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积极,更学会了如何拥抱不同的文化和人群。芝加哥大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一张文凭,更是一份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一段难忘的青春记忆。
如果你也正准备或者梦想着来到芝加哥大学,我想说,别害怕那些未知的挑战,也别只盯着它的学术光环看。芝大和芝加哥这座城市,充满了惊喜和可能性。提前多了解一些学校的资源,多看看别人的分享,到时候你会发现,适应新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大胆地去尝试各种社团活动,主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交流,他们的故事和经历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多利用学校的各种支持服务,无论是学术上的辅导,还是心理上的疏导,它们都在那里等着帮助你。还有啊,一定要多出去走走,别光宅在图书馆,芝加哥这座城市真的太美太有意思了,那些博物馆、公园、还有超多好吃的,等着你去探索呢!相信我,你会爱上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