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你是不是也曾像我朋友小雅一样,盯着电脑屏幕发呆,面前文档里只有“Personal Statement”这几个大字,脑子里却空空如也?键盘敲了删,删了又敲,满脑子都是从网上扒下来的“优秀模板”,那些“我对贵校的XX专业有着深厚的兴趣”或者“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之类的套话,写上去总感觉像穿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别扭得很。小雅当时就愁眉苦脸地跟我说,她真的担心自己的PS会淹没在成百上千份平淡无奇的申请材料里,根本没法让招生官记住她。这种心情,我太懂了,相信屏幕前的你,此刻肯定也在点头吧。
你这份顾虑完全正常,甚至可以说,它恰恰指出了问题症结所在。真的,招生官每天要看那么多PS,他们最怕的,就是那种千篇一律、读起来毫无波澜的“优秀”模板。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22/23学年,就有超过100万国际学生在美国大学就读,而申请的人数只会更多,这意味着招生官每天要面对海量的申请材料。在这样的信息洪流中,你的PS如果不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抓住他们的眼球,那么你精心准备的履历和分数,可能也无法获得它应有的关注度。
想让他们记住你,记住那个独特的你,靠的绝不是堆砌华丽辞藻或者空洞的荣誉。那些只是你经历的表象。招生官真正渴望看到的,是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那个真实的你,你的思考,你的成长,你的与众不同。他们希望透过你的文字,与你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我们网站上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申请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并没有泛泛而谈对编程的热爱,而是讲了他如何因为看到家乡社区的老人因为智能手机操作不便而感到沮丧,从而萌生了开发一款极简操作APP的想法,并为此自学编程,最终虽然项目不算完美,但其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却让招生官看到了他真实的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据他回忆,面试时招生官特意提到了这个故事。
其实,写PS就像给朋友讲故事一样简单有趣。它不仅不再是申请的负担,反而能变成你展示魅力、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我们这就来聊聊,怎么才能彻底告别那些没人想看的套路,把你的真实故事、你的热情、你的与众不同,用最自然、最打动人的方式写出来。你完全可以不必再对着电脑发呆,也不用再纠结那些模板句子,因为你本身就是最精彩的故事。
告别模板,第一步:不是写什么,而是你是谁?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放下那些你觉得“应该写”的东西,而是去深挖你“真正想写”的那些部分。很多人在写PS时,总会下意识地去列举自己获得过的奖项、参与过的社团、取得的成绩。这些固然重要,但它们往往只是简历的复述。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你的简历,而是你简历背后的故事,以及你这个人的特质。根据一项对美国常春藤盟校招生官的匿名调查显示,他们最厌倦的开篇句,就是直接罗列成绩或荣誉,因为这样的开头无法立刻建立起情感连接,反而会让读者觉得枯燥。
你有没有思考过,在那些耀眼的成就背后,你是如何付出努力的?在面对挫折时,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是什么让你对某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仅仅因为它“热门”?例如,斯坦福大学在官方招生指南中曾强调,他们希望了解申请者在特定经历中展现出的个人成长、面临的挑战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这些才是PS真正需要承载的灵魂。你不需要编造惊天动地的大事,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每一个让你有所触动的瞬间,都可能成为你PS里最打动人的闪光点。一个关于你如何帮助社区图书馆整理旧书,却意外发现一本珍贵手稿,从而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故事,远比一句“我对历史有浓厚兴趣”来得生动真实。
要做到这一点,你可以在动笔前,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彻底的“头脑风暴”和自我盘点。拿出纸笔,或者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写下所有让你骄傲的瞬间,让你困惑的难题,让你彻夜难眠的兴趣,以及那些让你感到沮丧但最终克服的挑战。问问自己:是什么让你成为今天的你?你最独特的品质是什么?别人眼中你最特别的地方在哪里?这些听起来有点像哲学问题,但当你真的去思考,你就会发现,你的人生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各种转折和选择,而这些,正是构成你独特性的基石。例如,某知名留学咨询机构的成功案例分析中提到,有位同学的PS里没有提任何大奖,却详细描述了他如何利用一个暑假,在自家后院改造了一个小菜园,并记录下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最终写出了一份关于“城市农业可行性”的小报告,这份真实的探索精神,打动了招生官,据他反馈,面试时对方对他的“菜园项目”表现出极大兴趣。
告别模板,第二步:让故事自己说话,而不是你来说教
找到了那些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素材,接下来就是如何把它们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记住,招生官不是在读你的报告,他们是在“听”你讲述。我们要做的,是“Show, don't tell”(展示,而不是告知)。不要直接说你“有领导力”,而是去描绘一个场景:你如何在一个陷入困境的团队中,挺身而出,协调矛盾,最终带领大家走出困境。不要直接说你“热爱科学”,而是讲述一个瞬间:你在实验室里,因为一个实验现象的出现,而感到肾上腺素飙升,甚至彻夜难读相关文献的那种激动和好奇。据多伦多大学罗特曼商学院的招生官分享,他们每年会收到数千份申请,那些能够用具体细节和感性描述来展现个人特质的PS,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他们的注意,而不是那些堆砌形容词的空泛陈述。
一个好的故事,往往包含几个要素:一个背景或挑战,你采取了哪些行动,结果如何,以及最重要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或者这件事如何改变了你。你可以把你的经历拆分成一个个这样的“小故事”。比如,如果你想展示你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开始说起,这个问题有多棘手,你尝试了哪些常规方法但都失败了,接着你如何跳出思维定式,想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取得了什么成果,以及这个过程让你明白了什么。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某份招生指导建议,他们鼓励学生在PS中运用“星状法则”(STAR Method)来构建故事,即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这正是讲好一个故事的黄金法则。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具体、生动的细节,避免使用那些被用烂了的陈词滥调。比如,与其说“我从这次活动中收获了很多”,不如说“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它就像一盘棋,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才能最终赢棋,我学会了如何倾听每一个不同的声音,即使他们与我的想法相悖”。据一份针对招生官的调查报告显示,“我从小就对XXX充满热情”、“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及“我渴望挑战自我”这类句子,每年都会在成千上万份PS中反复出现,已经成了招生官最容易跳过的“雷区”,因为它们听起来太过程式化,完全无法体现你的独特性。
告别模板,第三步:为谁而写,以及为什么是你?
当你拥有了充满个性的故事,并且懂得如何生动地讲述它们时,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如何将你的独特故事,与你所申请的大学和专业紧密连接起来。这就像一场“相亲”,你不能只是自顾自地夸自己有多好,你还得让对方觉得,你就是他们一直在找的人,你就是那个最适合他们的人。据麻省理工学院(MIT)招生办公室的公开声明,他们非常重视申请者对MIT的深入了解,并能清晰阐述自己为什么选择MIT,而不是泛泛地表达对科学或工程的兴趣。这意味着,你不能用同一份PS去申请所有学校,每一份都必须是量身定制的。
要做到真正的“量身定制”,你就需要像做侦探一样,去深入研究你所申请的每一所大学和每一个专业。打开他们的官网,仔细阅读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介绍、研究方向、实验室项目,甚至是学校的校训和文化氛围。有没有哪个教授的研究方向,正好和你感兴趣的课题不谋而合?有没有哪门特色课程,让你觉得简直是为你量身打造?有没有哪个学生社团或校园项目,让你跃跃欲试,觉得能在那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据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招生官透露,那些能在PS中具体提及学院某个特定研究中心或教授名字的申请者,往往能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为这表明申请者是真的做过功课,而不是广撒网。
当你找到了这些连接点,就可以巧妙地将你的故事和这些信息融合起来。比如,如果你想申请的专业是环境科学,而你讲述了自己在社区菜园的经历,你就可以在结尾处,自然地过渡到你对某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非常感兴趣,因为你希望在那里,你的“菜园经验”能够得到更专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机会,帮助你把小小的社区改造计划,升级为更具影响力的环保项目。这样一来,你的个人经历不仅有了深度,还与学校的资源产生了共鸣,让招生官看到你不仅有潜力,更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力。根据一份针对英国罗素大学集团院校的内部研究显示,明确展现出与学校特色和专业方向高度契合的申请者,其录取率比通用模板申请者高出约15%。
更重要的是,你还需要思考,你将如何为这个集体做出贡献?学校录取你,不只是因为你优秀,更是因为你是一个能为校园带来活力、为同学带来启发、为学术增添新思考的个体。你的独特背景、你的生活经验、你的创新思维,都可能成为你在未来校园生活中的闪光点。据一项对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那些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贡献校园社区的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往往更为宽广,这反过来也促使招生官在筛选时,更加关注申请者的“贡献潜力”。
所以,别再把写PS当成一个需要硬着头皮完成的任务了。它其实是你人生中一次难得的,与自己内心深处进行对话的机会。它是一次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轨迹,梳理自己的梦想与热情的旅程。请相信,你的故事,你的经历,你的独特之处,都值得被看见,也一定能打动那些真正懂得欣赏它们的人。耶鲁大学前招生主任就曾说过,他最享受的是从PS中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份完美的履历,因为最后被录取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成绩单。所以,亲爱的你,从现在开始,给自己泡杯热茶,放点轻柔的音乐,然后拿出那张空白的纸或者文档,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想给未来的学校讲一个怎样的我?别想太多,就像跟一个知心朋友聊天一样,把那些藏在心底的真实想法,一点点地写出来吧,别急,慢慢来,你的高光时刻就在你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