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吗?那时候我才十四岁,拖着两个比我还高的箱子,站在多伦多皮尔逊机场的入境大厅里,周围全是陌生的面孔,耳边是听不大懂的英文广播,心里那种既兴奋又有点恐慌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都还清晰得很。我爸妈把我送上飞机,千叮咛万嘱咐的那些话,在那个瞬间好像都变成了模糊的背景音。那一刻我真觉得自己像个小探险家,但手心里也实实在在地捏了一把汗,不知道未来的日子会是怎样,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搞定这一切。
刚开始的那几个星期,真是“人在多伦多,心在中国”啊。每天晚上跟家里视频,总是忍不住把遇到的小挫折讲给爸妈听,比如上课听不懂老师的笑话,或者午餐时不知道怎么跟同学搭话。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觉得委屈得不行,眼泪汪汪的。我记得有一次,我只是想在超市买一种特定口味的薯片,却因为包装上的英文单词太多,在货架前站了五分钟也没搞清楚,最后只好随便拿了一包,回家才发现是自己不喜欢的口味,当时就觉得全世界都跟我作对。后来我才明白,这些都是适应新环境的必经之路,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心情,对不对?那种既憧憬又害怕,既想放手一搏又有点想退缩的矛盾。我在加拿大这几年,摸爬滚打,踩过不少坑,也总结出了一些真心觉得“管用”的小秘籍。这些可不是什么官方指南上冷冰冰的条款,而是我用自己的真实经历,一点点琢磨出来的“生存智慧”。相信我,有了这些,你的留学之路绝对能少走很多弯路,变得更顺畅。
融入新环境,不止是说好英语那么简单
很多人都觉得,融入加拿大就得英语顶呱呱。其实啊,语言固然重要,但更深层的融入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我刚来的时候,除了课堂上规规矩矩的交流,生活里跟人聊天总是有点磕磕绊绊,有些俚语或者笑话完全get不到点。后来我发现,与其死磕书本,不如多参与。我寄宿的家庭,每周六早上都会一起做brunch,我一开始只是看他们忙活,后来我开始主动帮忙,哪怕只是切个水果、摆个盘子,他们都会很开心地跟我聊,教我一些简单又地道的表达。数据显示,积极参与当地家庭活动和社区生活能显著提升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速度,甚至比单纯的语言学习效果更明显。
你一定也会遇到一些让你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文化差异,比如加拿大同学说话比较直接,或者对个人隐私的界限感很强。我记得有一次,我热情地问一个同学他周末去哪儿玩了,他只是简单地回答“出去了一下”,并没有多说。当时我有点尴尬,觉得他是不是不想跟我说话。后来才知道,他们觉得这是个人选择,不想分享很正常,也不是针对我。据多伦多大学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发布的《文化适应指南》指出,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比急于改变自己去迎合更重要。
想要真正融入,一个超级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出击”。别光等着别人来找你,你可以主动邀请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写作业,或者放学后去学校附近的咖啡店坐坐。我当初就是壮着胆子,邀请了班上一个跟我一样喜欢打篮球的加拿大同学去家附近的社区中心打球。没想到他就很爽快地答应了,从那以后我们俩就成了球友,课下聊天也多了起来。安大略省教育厅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许多高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体育社团和兴趣俱乐部,像篮球、足球、戏剧、辩论等,这些都是你结识当地朋友、体验加拿大文化的绝佳平台。
我还会偷偷关注当地的一些流行文化,比如一些热门的Netflix剧集、Spotify上的流行音乐,或者大家都在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当大家在讨论某个明星或者某个节目的时候,你也能插上话,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我记得有一次,班上同学都在讨论一个新上映的超级英雄电影,我提前看了预告片,并且还查了一些背景资料,结果在课间聊的时候,我竟然也能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大家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觉得我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根据加拿大电影电视学院的年度报告,加拿大青年在数字媒体上的消费时间持续增长,了解这些趋势能帮助你更好地融入他们的谈资。
融入还包括适应当地的幽默感。加拿大人的幽默有时比较含蓄,有时又有点自嘲。我刚开始经常听不懂他们在笑什么,只能跟着傻笑。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他们是在开自己的玩笑,或者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化解尴尬。我一个朋友,他在一次小组作业展示时,不小心把PPT翻错页了,当时他没有慌张,而是开玩笑说:“看来我的PPT也跟我一样有点害羞,不想这么快露面。”全班都笑了,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幽默感是重要的社交润滑剂。
别忘了加拿大的一些小习惯,比如见面打招呼时会说“How are you?”,哪怕你只是路过商店收银员也会对你说这个。一开始我总是认真回答我的近况,后来我发现这更多是一种礼貌性的问候,简单回一句“Good, how are you?”就行了。我寄宿家庭的妈妈告诉我,加拿大人很注重这种日常的礼貌和友善,一个小小的微笑或者一句问候,都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根据一项由国际形象研究所发布的调查,加拿大在“友好度”和“礼貌度”方面常年位居全球前列。
学业秘籍:从被动听课到主动“抢学”
加拿大的课堂和我们国内真的不太一样,老师更鼓励大家提问和讨论,而不是光坐在那里听讲。我刚开始很不习惯,生怕自己说错话,所以大部分时间都保持沉默。结果有一次,我的老师找我谈话,说他觉得我可能没理解课程内容,因为我从来不提问。我当时心里委屈极了,明明回家都认真预习复习了呀!他给我解释说,他们更看重学生的参与度。后来我学聪明了,哪怕只是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或者对某个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都会很欣赏。据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育厅的教学大纲,学生参与和批判性思维是加拿大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
别小看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这些可都是你锻炼英语、理解知识的绝佳机会。我刚开始做小组作业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够好,或者英语表达不流畅,所以总是默默地做那些“打杂”的工作,比如整理资料、排版。后来我的组员鼓励我多发言,他们会耐心地听我讲,即使我的英语磕磕绊绊,他们也会帮我理清思路。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被认可了。数据显示,参与小组合作可以显著提升留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
“自律”是你在加拿大留学最重要的学习法宝。你可能没有国内那么多的补习班,大部分时间都要靠自己安排。我每天放学回家,会先休息一会儿,然后给自己列一个学习清单,比如哪个科目要预习,哪个作业要完成。刚开始我也会偷懒,结果就积压了很多,到了考试前手忙脚乱。后来我发现,提前规划,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每天完成一点点,效率反而更高。很多加拿大高中,例如安大略省的Upper Canada College,都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
利用好学校的资源,这绝对是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加拿大的学校通常会有学习中心、图书馆、写作辅导老师,甚至还有针对国际学生的专门辅导。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的英文写作总是得不了高分,后来我预约了学校的写作辅导老师。他会帮我修改语法错误,更重要的是,他教我如何用英语的思维去构建文章的逻辑。通过他的辅导,我的写作成绩突飞猛进。根据加拿大大学和学院协会的数据,几乎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都提供学术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应对学业挑战。
不要害怕寻求帮助!这不是丢脸的事情,反而是你在积极解决问题的表现。当你遇到任何学习上的困难,比如某个知识点没听懂,或者作业不会做,大胆地去问老师,去问同学,去利用学校的辅导资源。我刚来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总是先自己琢磨半天,实在搞不定才去问。后来我发现,及时提问能节省大量时间,而且老师们都很乐意为你解答。蒙特利尔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主动寻求学术支持的国际学生,其学业表现和满意度都更高。
另外,别光顾着学习,多参加一些你感兴趣的俱乐部或者社团。这不仅能让你放松身心,还能在轻松的氛围中锻炼英语、结交朋友。我当时加入了学校的辩论社,虽然第一次上台紧张得腿都在抖,但那段经历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口语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还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加拿大教育局一直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温哥华学校局(VSB)在其官方网站上列出了数十种学生社团,涵盖体育、艺术、学术等多个领域,旨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如果你是在寄宿家庭生活,也可以让寄宿家庭的成员帮你复习功课或者解释一些文化背景。他们往往很乐意帮忙,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可能会给你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帮助。我记得有一次,我历史课要写一篇关于加拿大原住民历史的论文,寄宿家庭的爸爸就给了我一些当地博物馆的参观建议,还跟我分享了一些他自己了解到的故事,这些都让我的论文内容更丰富、更接地气。这种口头交流,往往比书本上的知识更能深入人心。数据显示,良好的寄宿家庭关系对留学生的学习支持和文化理解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社交圈秘籍:主动破冰,真诚交友
在加拿大交朋友,真的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很多时候,大家不会主动凑上来跟你说话,你需要自己去创造机会。我刚来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感觉周围的人都玩得很开心,只有我格格不入。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在等一个开场白。我试着在午饭的时候,主动坐到有同学的桌子旁边,然后问一句“Hey, mind if I join you?”(介意我坐这里吗?),通常大家都会很友好地说“Sure!”。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聊天就会自然很多。根据加拿大青年服务中心发布的社交指南,主动开启对话是建立社交关系的关键一步。
找到共同兴趣是交朋友的“万金油”。不管是体育、音乐、游戏,还是某个热门的电影系列,只要你跟别人有共同的话题,就很容易拉近距离。我就是通过打篮球认识了我最好的加拿大朋友。我们经常在课间聊NBA,放学后一起去体育馆。如果你对运动不感兴趣,没关系,学校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比如棋类社、动漫社、乐队等等。多伦多公立教育局(TDSB)旗下高中提供了数百种学生俱乐部和社团活动,总有一款适合你。
多参加一些学校或社区的活动,这是扩大社交圈最直接的方式。万圣节舞会、圣诞节派对、春季义卖、社区志愿者活动……这些都是你认识新朋友、体验当地文化的好机会。我一开始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不太敢去,怕自己融不进去。后来我告诉自己,去了总比不去好,至少能看看热闹。结果每次都意外地认识了新的人,聊聊天,交换一下联系方式,慢慢地我的朋友就多了起来。据加拿大志愿服务中心统计,每年有大量青少年参与社区志愿活动,这是一个极好的社交平台。
真诚是最重要的社交法则。别去刻意模仿别人,做最真实的自己就好。加拿大朋友通常很欣赏你的独特性。如果你对某个话题不了解,就坦诚地说“我不太懂这个,你能给我讲讲吗?”而不是不懂装懂。我记得有一次,我的朋友们在讨论一个加拿大的电视节目,我确实没看过,我就直接说:“我没看过这个,听起来很有趣,是讲什么的呀?”他们就很开心地给我讲剧情,还推荐我去看,这样一来二去,我们的话题就更多了。真诚地表达自己,才能吸引到真正欣赏你的人。
善用社交媒体,但不要过度依赖。像Instagram、Snapchat这些在加拿大年轻人中很流行的平台,可以帮助你和新朋友保持联系。大家聚会的时候拍了照片,通常会互相tag。你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他们的生活,找到更多共同话题。但是,记住社交媒体只是工具,真正的友谊还是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互动来建立。我有一个朋友,他只在网上跟人聊天,从来不主动约见面,结果就是他的“线上朋友”很多,但真正能一起出去玩、互相倾诉的“线下朋友”却很少。加拿大学生社交行为研究表明,线上互动是线下友谊的补充,而非替代。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也很重要。比如在加拿大,收到别人的帮助要及时说“Thank you”,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也要礼貌地提出。我刚到的时候,寄宿家庭的妈妈教我,如果去朋友家做客,最好带一些小礼物,比如一盒巧克力或者一束鲜花,以示感谢。这些小细节,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能让人觉得你很有礼貌,很值得交朋友。根据加拿大文化部发布的《公民指南》,礼貌和尊重是加拿大社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
还有,学会倾听。交朋友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你需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故事,关心他们的感受。当你用心去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也能感受到你的真诚。我有一个朋友,她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喜欢找我倾诉,我不会急着给出建议,而是认真听她说,给她一些安慰和鼓励。后来她告诉我,她很喜欢跟我聊天,因为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这种互相支持的关系,才是真正的友谊。魁北克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倾听是建立深厚人际关系的关键要素。
生活锦囊:衣食住行,样样精通
在加拿大生活,衣食住行样样都要自己操心,这对我们低龄留学生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先说“衣”,加拿大的冬天真的不是开玩笑的!我刚来的时候,只带了几件厚外套,结果第一个冬天就被冻得瑟瑟发抖。后来我才知道,羽绒服要选那种充绒量高的,还要准备保暖内衣、帽子、围巾、手套,以及防水防滑的雪地靴。我一个朋友就因为没穿合适的鞋,在雪地里摔了好几跤。加拿大环境部的数据显示,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达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低,做好保暖工作至关重要。
“食”方面,如果你是住在寄宿家庭,通常会有寄宿家庭帮你准备三餐。但如果你想自己做饭,或者偶尔想换换口味,就得学着去超市购物。加拿大的超市商品种类非常多,一开始我有点蒙圈。我建议你可以下载一些超市的App,比如Loblaws、Metro或者Walmart,它们每周都会发布打折信息(Flyer),可以帮你省不少钱。我每个星期都会看Flyer,哪个超市的肉打折了,哪个超市的蔬菜新鲜,心里都有数。据加拿大农业部统计,通过查看超市优惠券和特价商品,家庭每月可节省5%到10%的食品开支。
“住”这一块,如果你是住在寄宿家庭,一定要和寄宿家庭保持良好的沟通。他们是你在加拿大的“家人”,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跟他们说。我刚开始有点害羞,洗澡时间不敢太长,怕浪费水;晚上也不敢太大声地打电话。后来寄宿妈妈主动跟我说,有什么需求尽管提,把这里当自己家就好。他们还给我讲了一些加拿大家庭的用电用水习惯,比如出门随手关灯,垃圾分类要做好等等。加拿大寄宿家庭协会建议,寄宿学生应积极与寄宿家庭交流,共同营造和谐的居住环境。
“行”方面,加拿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很发达,像多伦多的TTC、温哥华的TransLink,都有月票或者学生优惠。我刚开始去哪里都用Google Maps导航,结果发现有些地方走路其实更方便,或者换乘公共汽车更省钱。学会看懂公交线路图、地铁线路图,下载当地公共交通的App,这会大大方便你的出行。我记得有一次,我的月票过期了没来得及充值,结果坐公交车就得多付钱,真是有点小懊恼。多伦多交通局(TTC)官网显示,持有Post-Secondary学生证的乘客可以购买优惠月票,比普通成人月票便宜不少。
理财也是你必须学会的一课。你可能每个月会收到一些生活费,学会合理分配这些钱非常重要。我每个月都会记账,把钱分成学习用品、餐饮、娱乐、交通几个部分,尽量不要超支。我还会留意一些学生的优惠,比如很多餐厅、电影院、博物馆都有学生折扣。我一个朋友特别喜欢看电影,他会专门挑学生票便宜的日子去看,这样既满足了爱好,又节省了开支。加拿大金融消费者局(FCAC)鼓励年轻人从小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
安全问题永远是重中之重。加拿大总体来说是一个安全的国家,但无论在哪里,都要保持警惕。晚上尽量不要一个人出门,如果一定要出门,走人多的地方,告诉你的寄宿家庭或者朋友你的去向。遇到陌生人搭讪,如果觉得不舒服,可以礼貌拒绝。我寄宿家庭的爸爸就告诉我,如果在路上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直接拨打911求助。加拿大皇家骑警(RCMP)定期发布公共安全提示,提醒居民和国际游客注意个人安全。
还有一件事,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和我们国内不太一样。作为国际学生,你通常会有医疗保险,但看病需要提前预约,而且不是所有的急诊都适合去医院。如果只是小毛病,可以先去药店咨询药剂师,他们通常会给你一些建议。如果需要看医生,要去家庭医生诊所或者Walk-in Clinic。我有一个朋友,有一次发烧很严重,以为直接去医院急诊就行,结果排了很久的队才看上医生。了解这些流程,能让你在生病时少一些麻烦。加拿大卫生部建议国际学生熟悉所在省份的医疗服务流程和保险细则。
最后,多利用加拿大的自然资源。加拿大有很多美丽的国家公园、湖泊和徒步路线。周末的时候,如果寄宿家庭或者朋友组织去郊游,一定要积极参与。这不仅能让你放松心情,还能让你看到加拿大除了城市之外的另一面。我记得有一次,寄宿家庭带我去洛矶山脉,那里的景色简直美到窒息,照片都拍不出来它的壮丽。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来加拿大留学不只是为了学习,更是为了体验更广阔的世界。加拿大公园管理局(Parks Canada)鼓励居民和游客探索其管理的国家公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心理调适:告别“玻璃心”,拥抱成长
低龄留学,最考验的其实是你的内心。刚开始的“水土不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想家,肯定是逃不掉的。我记得刚来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想爸妈,想家里的饭菜,甚至想我家的狗。有时候会偷偷地掉眼泪,觉得特别委屈,特别孤独。但你要明白,这都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经历。我后来发现,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办法。找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听音乐、看书、跟朋友聊天,或者给爸妈发一条问候的消息,而不是一直沉浸在想家的情绪里。加拿大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强调,处理思乡情绪是青少年留学生心理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别把所有的事情都憋在心里。当你觉得压力很大、很委屈的时候,找一个你信任的人倾诉,可以是你的寄宿家庭,你的老师,你的朋友,甚至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加拿大的学校通常都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而且非常保护个人隐私。我有一个朋友,她有段时间因为学业压力很大,整个人都很焦虑,后来她鼓起勇气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跟咨询师聊了几次,觉得舒服多了。她说,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就像给压力找到了一个出口。据加拿大全国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开始使用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
学会自我肯定,看到自己的进步。你可能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够好,或者学习不如别人,但请你回头看看,你已经迈出了留学这一步,你正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努力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每天都会给自己一点点小鼓励,比如今天课堂上我主动提问了,或者我跟一个新同学打了招呼。这些小小的进步,会让你觉得自己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变好。安大略省教育厅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积极心理建设,以应对成长中的挑战。
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让你在学习之余有一个放松的渠道。跑步、游泳、画画、弹吉他……任何能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都可以。我迷上了跑步,每天放学后都会在学校附近的公园跑几圈,流一身汗,感觉所有的烦恼都被甩掉了。而且跑步还能结识一些同样喜欢运动的朋友。加拿大卫生部鼓励年轻人通过体育锻炼和兴趣爱好来保持身心健康。
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允许自己犯错误。刚到加拿大,你可能会因为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而闹出一些小乌龙,这些都是成长的经验。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超市购物的时候,把一个“Coupon”看成了“Cash”,结果在结账的时候跟收银员鸡同鸭讲了半天,最后才搞清楚是优惠券。当时我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收银员还是很耐心地给我解释。现在回想起来,这都成了我跟朋友聊天时的笑料。加拿大青年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允许自己犯错是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重要环节。
积极参与社群活动,建立归属感。除了学校的社团,你也可以关注当地的一些华人社团或者留学生组织。在这些地方,你可以找到说中文的朋友,大家互相分享经验,互相帮助。这会让你觉得在这里有一个“家”,不那么孤独。我当初就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华人学生联谊会,大家会定期组织聚餐、KTV、户外活动,让我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据加拿大华人社区协会统计,全国有数百个华人学生组织,为留学生提供支持和社交平台。
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身后有爱你的家人,身旁有跟你一样努力的留学生朋友,学校里有支持你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当你感到迷茫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勇敢地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加拿大是一个充满善意的国家,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愿意伸出援手。只要你保持积极的心态,所有的挑战都会成为你成长的阶梯。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部(IRCC)在其官网上明确指出,国际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教育机构、社区组织和政府服务。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跟我当初一样,有点忐忑,有点兴奋,甚至有点小迷茫,没关系,这都是正常的!你已经踏出了勇敢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精彩在等着你。请你一定要多给自己一些耐心,多给这个新环境一些时间,大胆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手足无措的挑战,最终都会变成你最宝贵的经历。相信我,只要你愿意敞开心扉,勇敢地去拥抱加拿大的生活,它也一定会给你一个温暖的回报。别犹豫了,今天就去学校的布告栏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或者主动跟身边的同学聊聊天,哪怕只是问问他们的周末计划,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