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硕PS:你以为选学校,其实学校在选你!

puppy

嘿,准备申请英硕的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挑学校?哪个排名高,哪个专业热门,就铆足了劲往哪儿投?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一个特别扎心的真相:真正决定你能否录取的,可不是你选了它,而是它愿不愿意选你!尤其在写PS这块“敲门砖”的时候,我们总爱把自己夸得天花乱坠,恨不得把所有优点都堆上去,却忘了大学招生官到底想看到什么。这篇文就像朋友跟你推心置腹地唠嗑,会告诉你大学筛选学生时心里的小九九,他们到底在PS里寻找怎样的闪光点,怎么写才能让他们一眼看中你,觉得“嗯,这个人就是我们要的宝藏学生!”。别再沉浸在“我选学校”的错觉里啦,快来看看这篇干货,彻底搞懂这套“反向选择”的逻辑,让你不再盲目,写出真正能打动人的PS,把你的梦校稳稳拿下!

深夜,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对着电脑屏幕,打开了好几个学校的官网页面,一会儿盯着罗素大学集团的logo发呆,一会儿又点开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心里默默盘算着:“嗯,这个专业听起来高大上,那个学校排名又冲到了前十,我得好好准备,争取把这些梦校都拿下!” 你是不是也常常在小红书、知乎上搜罗着各种“英硕申请攻略”,看着那些学霸们分享的PS模板,心里一阵慌乱,觉得自己的经历好像没那么“亮眼”,词藻也拼凑不出那般“华丽”?别急,别慌,我懂你那种既充满憧憬又带着一丝焦虑的心情。我们都曾以为,申请季就像一场购物狂欢,我们是手握预算的买家,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挑挑拣拣,最终选出最心仪的那几件。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残酷的真相往往让人猝不及防。当你全心投入,花了好几个通宵去研究某个学校的王牌专业,甚至连食堂有什么特色菜都摸清的时候,可能压根儿没想到,这场申请战里,真正握有选择权的,不是你,而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学招生官们。他们就像是阅人无数的伯乐,而你,只是万千“千里马”中的一员,正等待着被他们慧眼识珠。这份扎心的领悟,在写PS(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的时候会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总想着怎么把自己包装得天花乱坠,把所有优点都恨不得用放大镜展示出来,却常常忽略了招生官真正想在你的文字里捕捉到的,到底是什么。

英硕PS:你以为选学校,其实学校在选你!

就拿英国大学申请来说吧,每年涌入的申请者简直可以用“海啸”来形容。据UCAS官网数据显示,仅2023年,就有超过70万份来自世界各地的本科申请涌向英国,硕士申请的数量更是庞大到难以准确统计,但趋势也同样是逐年递增。想象一下,一个热门专业的招生官,他每天要翻阅成百上千份PS,如果你的文章只是千篇一律地夸自己有多优秀,有多么渴望进入这个学校,那很可能在第一眼就被划入“普普无奇”的范畴。他们真正要找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学生”,而是一个能与学校的文化、专业方向、乃至未来的研究项目产生深度共鸣的“合拍人”。

“合拍人”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它有很多具体表现。比如,一个真正被大学“看中”的申请者,他的PS里绝不会只是罗列成绩和奖项,他会像讲故事一样,把自己的经历串联起来,告诉招生官为什么他会对这个特定的专业产生浓厚兴趣,这个兴趣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举个例子,假设你申请曼彻斯特大学的“MSc Advanced Computer Science”专业,如果你仅仅写“我喜欢计算机,所以想来学习”,那几乎等于零分。一份有力的PS会提到,你在大三时,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自学了Python并参与了一个机器学习项目,这个项目让你对算法优化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而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系在AI和机器学习领域的某位教授(比如Toby Breckon教授,他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颇有建树)的研究方向,恰好与你的兴趣点高度契合,你甚至读过他发表的某篇论文,并从中受到了启发。这样一来,招生官立刻就能感受到你对这个专业的深度理解和对学校的精准锁定。

大学在筛选学生的时候,他们的“小九九”里,除了你的学术背景是否达标,还会很看重你是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里的“故事”不是指你的人生有多跌宕起伏,而是你如何将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编织成一个连贯且有逻辑的叙事。比如,许多顶尖学府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就非常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如果你申请LSE的“MSc Economics”这类专业,仅仅展示你经济学成绩多高是不够的。你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你参与过的某个经济学辩论赛,或者你对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独立分析报告,来展现你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剖析复杂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我思故我在”的深度思考,正是他们想要的。据LSE官网的PS指导,他们明确鼓励学生阐述自己如何“发展和应用专业兴趣”,这远远超出了简单成绩罗列的范畴。

很多同学在写PS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万金油”式的人才,觉得优点越多越好。于是,你会看到很多PS里堆满了各种形容词:勤奋、聪明、有领导力、有团队精神、有创新能力……听起来很全面,但却往往缺乏说服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具体事例支撑的空洞标签。招生官每天阅人无数,一眼就能看穿这种“假大空”。他们更喜欢看到你如何通过一个具体的经历,来体现你的某一个特质。例如,你想展示自己的领导力,与其直接写“我非常有领导力”,不如写你在某个大学社团活动中,作为项目负责人,如何协调团队成员,克服了哪些困难,最终成功组织了一场影响力达到上千人的校园活动。据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申请建议,有效的PS通常会使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结构化地描述经历,这能让你的故事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别以为招生官只看你的学术背景有多“硬核”,他们同样看重你的“软实力”,也就是你的兴趣爱好、课外活动、志愿服务等等。这些看似与专业无关的经历,其实是展现你个性、潜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窗口。我曾见过一份申请剑桥大学PS的同学,他在PS里提到自己酷爱摄影,并利用摄影记录了家乡的传统手工艺,甚至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宣传。他巧妙地将这个爱好与他对文化、历史的思考结合起来,展示了他对细节的观察力、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社会文化遗产的关注。虽然他申请的是人文社科类专业,摄影并非直接相关,但这种跨学科的思考和实践能力,却让他的PS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剑桥大学的录取理念也常常强调“整体评估”,即在考察学术能力的同时,也注重申请者的个人特质和发展潜力,据剑桥大学官网,他们寻找的是“能够从剑桥的学习环境中受益最大”的申请者,而这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

很多同学在PS里习惯性地“背诵”官网信息,把学校的优势、专业的特色复述一遍,这其实是大忌。招生官对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了如指掌,你这么做反而显得毫无新意。真正能打动他们的,是你如何将学校或专业的特点与你自身的具体需求和未来规划紧密结合。比如,如果你申请伦敦大学学院(UCL)的“MSc Financial Computing”,仅仅说UCL是世界名校、金融计算前景好,那没人会理你。但如果你能提到,UCL这个专业特有的“Connected Curriculum”教学理念(据UCL官网介绍),如何吸引你跳出传统课堂,与业界项目紧密结合,你对其中某个模块里涉及的区块链技术特别感兴趣,因为你之前在某个 fintech 实习项目中遇到了相关问题,渴望通过UCL的这个课程找到解决方案。这样的PS,立刻就能让招生官看到你是有备而来,并且对课程有着深入思考。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自己本科学校不是211/985,或者成绩不够拔尖,于是就会在PS里显得有些自卑,甚至试图掩盖这些“短板”。其实大可不必!大学招生官并非只看你的“出身”,他们更看重你的“成长性”和“潜力”。如果你确实有成绩不理想的地方,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坦诚地解释原因,并展现你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所做的努力。比如说,你某门课成绩不太好,但你可以在PS里解释,当时是因为健康原因或者兼职打工影响了学习,但你后来是如何通过自学、补习或者参与相关项目来弥补知识漏洞,并取得了显著进步的。这展现的是你的反思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毅力。据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的留学指南,一个真诚且展现个人成长轨迹的PS,往往比完美无缺却缺乏真情实感的PS更能打动人心。

更进一步地讲,你的PS不仅要展示你“能做什么”,更要展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关系到你的长期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很多同学在写“未来规划”的时候,会很空泛地写“我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专业人士”或者“我想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这听起来很宏大,但却毫无特色。招生官真正想看到的,是你对未来的具体设想,以及这个硕士课程如何成为你实现这些设想的关键一步。比如,如果你申请环境科学类专业,你可以说你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环保政策分析师,希望能够参与到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中去,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某位教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将为你的职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据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申请要求,他们希望看到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清晰的构想,并能说明该学位将如何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抱负。

很多时候,PS的难点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把“我”这个主体,放到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去思考。大学在选人的时候,除了看你的个人能力,也在看你将来能够为这个学术社区带来什么,甚至能为更广阔的社会带来什么。他们希望你不仅仅是来学习的,更是来贡献的。这可能是你的独特文化背景,你的多元化视角,或者是你参与过的某个社会实践项目。比如,你来自一个不发达地区,亲身经历了贫困和教育资源匮乏,如果你申请教育或发展研究相关专业,你就可以在PS里将你的个人经历与你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你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现状的愿望结合起来。这种“小我”与“大我”的联结,往往能让你的PS充满力量和深度。据爱丁堡大学官网的PS指导,他们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动机和抱负”,以及“你希望通过学习为世界做出什么贡献”。

你写PS的时候,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的文字不够“高大上”,或者担心用词不够“学术化”?其实大可不必!招生官阅读大量的PS,如果每篇都充斥着晦涩的学术术语和生硬的表达,他们也会感到疲惫。相反,一篇真诚、流畅、带有你个人风格的PS,反而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想象一下,你是在和一位未来的导师进行一场非正式的对话,你是在向他介绍你自己,你的热情,你的思考。语言要保持专业,但更要保持真实。过于卖弄辞藻,或者套用模板,只会适得其反。比如,与其用一堆复杂的从句来描述你对某个领域的兴趣,不如用一个简洁有力的句子,加上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表达。据FindAMasters网站的专家建议,最好的PS是“有说服力的个人叙事”,而不是“一份履历的重复”。

还有一些同学,在PS里花费大量笔墨去描述自己取得的每一个奖项,每一个荣誉。这当然是你的闪光点,值得提及。但是,仅仅罗列这些荣誉,并不能真正展现你的“价值”。招生官更想知道的是,你在获得这些荣誉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你,又与你申请的专业有何关联?举个例子,你获得了一项全国性比赛的二等奖,不要仅仅写“我获得了XX比赛二等奖”,而是要深入挖掘:为了这个比赛,你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你从中学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还是在压力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对经历的深度反思和提炼,才是PS的精髓。据《卫报》提供的一份PS写作指南,强调了“展示你从经验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这远比简单列举成就更有意义。

很多同学在完成PS初稿后,就觉得大功告成了,急匆匆地提交了。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一份好的PS,往往是经过反复修改、打磨的产物。你需要把它放几天,再重新拿出来阅读,你会发现很多语病、逻辑不畅或者表达不够精准的地方。最好还能找你的老师、学长学姐,或者英语母语的朋友帮忙审阅,从不同的角度给你提修改意见。他们的反馈会帮助你发现自己文章中的盲点。我认识一个申请牛津大学的学姐,她的PS改了不下十遍,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自我审视和提升。最终,她那篇字字珠玑的PS成功帮她拿下了梦校offer。据牛津大学官网的PS建议,他们建议申请者寻求反馈,并确保PS“具有清晰、简洁和逻辑性”,这需要反复的修改才能达到。

所以你看,写PS这事儿,真不是你单方面地“选”一个学校,而是你如何通过文字,去“说服”学校,让他们觉得你就是那个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宝藏学生”。他们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思想、有热情、有潜力、有规划的你,一个能够融入他们的学术环境并有所贡献的你。你的PS,就是你和招生官之间的第一次“非正式面试”。

别再焦虑了,也别再想着去模仿别人的“模板”了。收起那些空洞的夸赞和华丽的辞藻吧。现在,深呼吸一下,把电脑上那些花里胡哨的PS攻略都关掉。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先别急着写,花上一个小时,好好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个专业?我的兴趣点到底在哪里?我有哪些经历是真正让我成长、让我兴奋的?我未来想做什么?这个学校、这个专业,能给我什么?我又能给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带来什么?把你最真实的感受和思考,用最真诚、最平实的语言写下来。记住,每一个招生官都期待在海量的申请中,发现那个独一无二的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