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小伙伴们!还记得我大半夜捧着咖啡,眼睛死死盯着电脑屏幕,那焦虑又兴奋的心情吗?那时候啊,我就是被香港的大学梦迷得七荤八素,满脑子都是维多利亚港的美景,和在港大图书馆里奋笔疾书的自己。可是,一想到那些密密麻麻的申请材料,还有动辄一年十几万港币的学费,再加上香港逆天的生活费,我的心就忍不住“咯噔”一下。相信屏幕前的你,肯定也和我一样,在憧憬与现实之间反复挣扎,对不对?别担心,我完全懂你们!因为我就这么跌跌撞撞地走过来了,不仅成功拿到了心仪港校的Offer,还在香港开启了我的“省钱大作战”模式!今天,我就来毫无保留地把我的全部干货分享给你们,保证让你少走弯路,用最少的精力申请到梦校,用最少的钱过上精彩的留学生活!
冲刺香港本科:我的申请干货全揭秘
刚开始准备申请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个无头苍蝇,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那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早准备,早安心”。香港高校的申请季通常从前一年的9、10月份就开始了,比如香港大学(HKU)通常在9月开放申请通道,而一些热门专业或第一轮申请可能会在11月甚至更早截止,早点递交申请真的能争取到更多机会。我就是因为太晚开始了解,差点错过了第一轮递交,后来补救才赶上。根据香港大学官网数据显示,2023-24学年,非本地学生申请总数就超过了26,000份,可见竞争有多激烈,早点准备,真的能让你在人群中更显眼。
说到申请材料,成绩单和语言成绩绝对是重头戏。我记得当时为了刷雅思分数,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泡在图书馆,对着单词书和模拟题发呆。香港的大学普遍对英语水平要求挺高的,比如香港中文大学(CUHK)在2023/24学年入学的非本地生,普遍要求雅思(IELTS)总分不低于6.0,某些热门专业甚至会要求到6.5或7.0,而且小分也有具体要求。我当时考到了7分才勉强松了口气。学术成绩当然也非常关键,如果你是高考成绩申请,一般需要达到各省市一本线以上,并且英文单科成绩优秀。如果你是国际课程体系,比如IB或者A-Level,大部分港校会要求IB总分30-36分以上,A-Level至少达到BBB甚至A*A的水平。例如,香港科技大学(HKUST)官网的往年录取数据显示,录取的IB学生平均分在38分左右,A-Level学生平均有2-3个A,这可都是实打实的硬性指标,小伙伴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啊。
文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这玩意儿可太重要了!我当时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改了不下十稿。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你的奖项和分数,而是要讲一个关于你自己的故事,展现你的独特之处和对所申请专业的真正热情。我当时申请的是商学院,所以在文书中,我没有只写自己参加了多少商赛拿了什么奖,反而更多地去描述了一次我组织社区义卖的经历,以及我是如何从这次经历中对市场营销产生浓厚兴趣的。我还特意提到了港大某个教授的研究方向,以及我未来希望如何结合所学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这种个性化、有深度的表达,真的能让招生官看到一个鲜活的你。据说,很多香港的大学,比如香港城市大学(CityU),在审核申请时,会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特质,文书就是你展现这些的最佳舞台。
推荐信也是申请中的一个加分项。我当时请了我的班主任和一位教经济学的老师帮我写推荐信。我提前跟他们沟通,告诉他们我申请的专业是什么,希望他们能在推荐信里突出我哪些方面的特质,比如我的领导力、学术能力,又或者是我在某个项目中的突出表现。记住,推荐信不是越长越好,关键是要有说服力,能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你在文书里展现的那些优点。我的一位朋友申请时,就是因为推荐信里提到了他在一个国际交流项目中如何解决了一个难题,给招生官留下了深刻印象。香港理工大学(PolyU)的招生官就曾公开表示,他们会关注推荐信中关于学生软技能和潜力的描述。
然后就是面试了!这可是决定你能不能拿到Offer的关键一步。我当时被港中文和港科大都邀请了面试,那紧张劲儿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好笑。面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个人面试,也有小组讨论。我记得港中文的面试更像是一场轻松的聊天,主要考察我对申请专业的理解和未来的规划。港科大的面试则更侧重于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小组被抛出了一个商业案例,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案。面试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包括了解学校的历史、优势专业,以及我申请专业的课程设置。我还准备了一些常见问题的答案,比如“为什么选择香港?”“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你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等。最重要的是,面试时要自信、真诚,展现出你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思考。千万别小看模拟面试,我当时找了很多学长学姐帮忙模拟,真的很有用。我听说,香港浸会大学(HKBU)在面试环节特别看重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充分的准备。
申请季往往伴随着各种等待,那段时间真是度日如年。我记得自己每天都要刷好几次邮箱,生怕错过任何一封邮件。终于,当“Congratulations!”出现在邮件标题里的时候,我直接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我拿到了香港大学的Offer!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焦虑都烟消云散了。不过,短暂的兴奋之后,新的挑战又来了:如何才能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用最“经济”的方式开启我的大学生活呢?
开启“省钱模式”:我的香港留学生活精打细算
拿到Offer之后,第一个摆在我面前的大问题就是:钱!香港的学费确实不便宜,以2023/24学年为例,香港八大院校对非本地本科生收取的学费普遍在每年14万至18万港币之间。比如香港大学每年学费约为港币182,000元,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学费也大致在这个区间。这还不包括生活费!所以,我当时就开始了我的“省钱大作战”,而奖学金就是我的第一个目标。
我发现香港的大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奖学金种类,简直是“宝藏”!主要分为入学奖学金和在读奖学金。入学奖学金通常是根据学生的学术成绩、面试表现等在录取时直接发放的,有些是全额奖学金(覆盖学费和部分生活费),有些是半额或部分奖学金。我当时申请的时候就特别留意了,我的入学奖学金虽然不是全额,但也覆盖了我一年大部分的学费。申请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学校官网的奖学金政策,有些不需要额外申请,学校会根据你的申请材料自动评估;有些则需要你单独提交申请,甚至可能需要额外的文书或面试。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就有很多针对非本地优秀学生的奖学金计划,根据其官网信息,最高可达全额学费和每年约55,000港币的生活津贴。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够好就不去尝试,有时候一些学院或专业也会有自己的小额奖学金,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住宿费用是香港留学生活中的大头。我第一年选择了住学校宿舍,这绝对是我做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学校宿舍不仅费用相对较低,而且离教学楼近,省去了通勤时间和交通费。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2023/24学年,其本科生宿舍费用每学期(大约四个月)在港币1.5万至2万不等,这比外面租房真的便宜太多了。宿舍生活也非常方便,有自习室、洗衣房,还能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不过,学校宿舍的申请竞争也很大,通常要在拿到Offer后第一时间提交申请。我当时就是一确认入学,就赶紧去申请了宿舍,才抢到了一个不错的房间。
第二年开始,我尝试了校外租房,毕竟想体验一下更“local”的生活。校外租房的选择就更多了,但费用也水涨船高。为了省钱,我找了两个同学一起合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我们选择了离学校MTR两站路的区域,交通方便,租金也能接受。比如,在学生比较多的区域,像沙田、大围、太子、旺角一带,一个单间月租金普遍在港币5000-8000元之间,合租的话能把人均成本降下来。我们当时租的房子,人均月租是港币4500元,虽然比宿舍贵一点,但有了自己的小厨房和客厅,生活品质也提高了不少。提醒大家一句,租房一定要通过正规中介,签订正式合同,拍照留存房屋状况,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的统计数据,香港私人住宅租金在过去几年一直维持在高位,所以合租绝对是降低成本的好办法。
交通也是香港生活的重要开销。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MTR(地铁)、巴士、小巴覆盖全城。我到香港的第一件事就是办了一张八达通(Octopus Card),它不仅能坐车,还能在便利店、超市消费,简直是万能卡。学生身份在MTR上是有优惠的,只要去MTR站申请“学生身分个人八达通”,就能享受半价优惠,这可省了不少钱!我记得我平时上学,加上周末出去玩,一个月交通费大概也就两三百港币。如果没有学生优惠,同样的距离可能要翻倍。比如,从沙田到中环,学生八达通单程可能不到10港币,而普通成人票价可能会超过20港币。
说到饮食,这简直是留学生的“痛点”与“快乐源泉”并存。在外面餐厅吃饭,随便一顿饭可能就要花掉五六十港币,如果经常下馆子,那钱包可就真的要“哭泣”了。我大部分时间都选择在学校食堂(Canteen)吃饭,那里的饭菜种类多,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份套餐大概30-50港币就能搞定,味道也还不错。我也会自己动手做饭,去菜市场或者超市买食材,自己做饭不仅健康,还能省下不少钱。惠康(Wellcome)和百佳(ParknShop)是香港两大连锁超市,经常会有特价促销,多留意促销信息,囤一些打折的商品,能省下不少。我记得我跟室友每个月在食材上的开销大概人均1000港币左右,比天天在外面吃要划算多了。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2022年数据显示,餐饮消费是居民主要开支之一,所以精打细算真的很有必要。
此外,我还会充分利用我的学生身份。很多商店、电影院、博物馆等都有学生折扣。比如,凭学生证去某些书店买书能打折,看电影也有学生票价。我还会关注学校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他们经常会组织一些免费的讲座、工作坊或者户外活动,这不仅能丰富课余生活,还能拓展社交圈,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免费的呀!在香港,你甚至可以通过做一些合法的兼职来赚取生活费。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规定,持有学生签证的非本地学生,在学期间每周可以合法工作不超过20小时,假期则没有限制。我身边就有朋友在课余时间做家教或者在咖啡店打工,既能锻炼口语,又能赚点零花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回想我在香港的本科四年,真的像是一场精彩的闯关游戏。从一开始的迷茫和紧张,到后来慢慢适应并享受这里的一切,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惊喜。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学会了独立生活、解决问题,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这些经验,真的比任何书本知识都宝贵。所以,还在犹豫的小伙伴们,别再观望了!如果你真的对香港的教育心生向往,那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吧!现在就开始整理你的成绩单,思考你的文书要写些什么,刷刷雅思托福,甚至找个学长学姐聊聊。别让“想”只停留在脑海里,去把它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