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去年秋天,中环海滨的晚风吹得人有点儿迷蒙,你和室友坐在摩天轮下面,一人手里拿着一杯港式奶茶,聊着天南地北。突然,室友叹了口气,说:“哎,明年咱们就毕业了,你说学长学姐们都去哪儿了?我感觉自己前途一片迷茫啊!”那时候,你可能还笑他想太多,觉得毕业离咱们还远着呢。可是一转眼,毕业季的氛围已经像港岛的湿气一样,悄悄地弥漫开来,是不是你最近也被这个问题给困扰住了?身边那些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他们当年也和我们一样,迷茫过,奋斗过,最后都走向了怎样的道路,是不是你特别想知道的秘密?
你别说,这还真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是从那段日子过来的。我最近啊,就像个侦探一样,把认识的几个学长学姐都“审问”了一遍,他们有的在香港打拼得风生水起,有的则果断选择了回到内地,还有些人胆子更大,直接闯荡世界去了。他们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考量。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些真实案例,看看前辈们都交出了怎样的“毕业答卷”,希望能给你未来的方向提供一点点灵感,让你心里更有谱,少走点儿弯路。
留在香港:拼搏与机遇并存的“港漂”生活
首先说说那些选择留在香港的学长学姐们。香港这个地方,金融业的魅力是独一无二的。还记得我们商学院那个总是穿着笔挺西装、在各种case competition里拿奖的Ada学姐吗?她毕业后就顺利进入了中环一家顶级投资银行的投行部,刚开始那段时间,她简直是住在办公室里,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不过,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她现在已经是一个项目经理,负责大中华区的IPO业务,年薪和职业发展都非常可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像她这样的毕业生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平台,数据显示,香港金融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高达23%左右,持续吸引着全球顶尖人才,而且这个行业的薪资水平也一直保持在各行业前列。(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
当然,香港不只有金融,科技领域也正在悄然崛起。你还记得计算机系的阿伦学长吗?他以前就是个代码狂人,毕业后没有选择传统大厂,而是加入了一家专注于Web3.0和元宇宙技术的香港本土初创公司。他当时就觉得,传统金融虽然稳定,但他更想在创新的前沿摸爬滚打。公司一开始规模不大,他们经常在香港科学园的孵化器里熬夜。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拿到好几轮融资,阿伦也从一个初级开发工程师成长为了技术负责人,手底下带着一个不小的团队。据香港科技园公司官网介绍,园区内汇聚了超过1,000家科技企业,涉及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物科技等多个前沿领域,为港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创新和发展机会。(据香港科技园公司官网)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行业,咨询和四大也是很多港校毕业生的热门选择。我们会计专业的莉莉学姐,毕业就拿到了普华永道的offer,虽然每天出差见客户,常常加班到深夜,但她觉得这个平台让她快速成长。她在短时间内接触了不同行业的客户,学到了审计、咨询的各种实战经验,她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她和我说,在四大虽然辛苦,但每完成一个项目,看着客户的问题被解决,那种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显示,四大(德勤、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每年在香港都会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培训和全球职业发展路径,这对于想快速积累经验和人脉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跳板。(据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官网招聘信息)
咱们文科生也别灰心,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大有可为。艺术系的嘉欣学姐,当初选专业的时候,家里还担心她以后就业难呢。结果她毕业后,凭借出色的平面设计能力和对新媒体的敏感,进入了一家香港本土的品牌设计公司,专门负责潮流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她经常参与香港本地的设计展、潮流文化活动,工作充满了创意和活力。她最近还参与了一个大型文化项目的视觉呈现,就是西九文化区的一个展览。据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官网介绍,该区域致力于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艺术区,未来将持续创造大量与艺术、文化、设计相关的就业岗位,对于有志于此的同学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据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官网)
留在香港,就不得不提那个对我们“港漂”来说至关重要的IANG签证。我们新闻系的Eric学长,毕业后选择留在香港做媒体工作,先是在一家数字媒体公司担任内容编辑。他当时就对香港的国际化视野和新闻自由度很着迷。他告诉我,办理IANG签证的过程其实比想象中要顺利,只要你找到工作,符合相关的学历要求,通常都能获得一年的留港工作许可。一年期满后,只要持续有雇主担保,就可以申请延长。香港特区政府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针对在港毕业的非本地学生实施IANG签证政策,允许他们毕业后留港12个月寻找工作,并且在受雇后可申请延期,这大大降低了我们留港就业的门槛。(据香港入境事务处官网政策解读)
不过,香港的生活成本确实是个挑战。我们都知道,随便一个几十平米的小公寓,租金就让人心疼。但学长姐们也告诉我,虽然一开始会觉得有点吃力,但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薪资的增长,生活会慢慢变得好起来。他们有的会选择和朋友合租,有的则会选择住在新界,每天通勤时间长一点,但能省下不少租金。这种精打细算,也是“港漂”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香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在这里体验着独特的文化和快节奏的生活,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
北上广深及其他内地城市:归巢与腾飞
当然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长学姐,在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内地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家的牵绊,更是因为内地广阔的市场和高速发展的机遇。就拿我们经济系的李明学长来说吧,他毕业后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上海,加入了浦东陆家嘴一家头部券商的资产管理部。他觉得,虽然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但内地的金融市场体量更大,发展潜力也更足,尤其是私募股权投资和财富管理领域,增长速度非常快。他在香港学到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在上海的应用起来更是如鱼得水。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内地证券行业近年来的总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为金融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一线城市的金融机构,更是求贤若渴。(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数据)
科技领域的回流人才更是多不胜数。我们软件工程专业的张伟学长,毕业后直接去了深圳,加入了华为的云计算部门。他当初在香港读研的时候,就注意到深圳的科技创新氛围非常浓厚,研发投入巨大,产业链也异常完整。他在华为的工作虽然强度不小,但他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参与的项目都是全球领先的技术研发。深圳的“速度”和“效率”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深圳市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多项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其中不乏针对港澳毕业生的优惠政策,为像张伟这样的科技人才提供了优渥的条件。(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信息)
除了北上广深这些传统的一线城市,一些新一线城市和区域中心也在吸引着港校毕业生。我们环境工程专业的王璐学姐,选择回到了家乡成都。她发现成都近年来在数字经济、文化创意和绿色发展方面势头很猛。她加入了一家专注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利用她在香港学到的环保技术知识,为家乡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她告诉我,成都不像一线城市那么卷,生活节奏相对慢一些,但职业发展机会一点都不少,而且她感受到了更强烈的归属感。数据显示,成都、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在近几年的人才吸引力榜单中表现抢眼,尤其在科技、文创、新能源等领域,就业前景广阔。(据各大招聘平台及城市人才报告)
还有一些学长学姐,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接手家族企业或者投身于地方建设。我们工商管理专业的陈浩学长,毕业后回到了福建泉州,他家经营着一家传统的纺织企业。他在香港学习到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国际市场视野,帮助家族企业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和品牌升级,将产品从传统代工推向了自主品牌。他发现,虽然家乡的平台可能没有大城市那么光鲜亮丽,但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帮助家乡产业升级,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他笑着说,现在他的企业订单都排到明年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这种“归巢”的选择,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和机遇。
内地城市对港校毕业生的吸引力,除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还有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很多城市都为海归和港澳毕业生提供了住房补贴、落户便利、创业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我们法学系的周婷学姐,毕业后回到广州,顺利通过了法考,并成功落户。她当时申请人才引进的时候,发现流程相对便捷,而且拿到了广州市提供的租房补贴。这让她在职业生涯初期少了很多经济上的压力。广州、深圳等地为了吸引港澳人才,都设立了专门的政策窗口,提供就业创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便利,让港校毕业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据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官网)
这种回流的趋势,其实也反映了我们这一代留学生更加多元的职业选择和更务实的就业观。他们不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标签,而是更注重工作的实际意义、个人发展空间和生活品质的平衡。内地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实践,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
闯荡世界:海阔天空的国际舞台
当然,还有一部分学长学姐,他们更像是“冒险家”,选择了走出香港和内地,去更广阔的世界闯荡。这其中,继续深造是很多人的选择。我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李静学姐,毕业后就申请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项目,继续深耕在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领域。她说,在香港的学习让她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但如果想在某个尖端领域做到极致,可能还是要去该领域最顶尖的实验室。香港各大学的国际排名普遍较高,其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得到了国际认可,为毕业生申请海外知名学府提供了坚实的背景支持。(据QS世界大学排名及各大学官网数据)
除了学术深造,进入国际组织或跨国公司也是一些学长姐的梦想。我们国际关系专业的陈宇学长,毕业后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进入了联合国在泰国曼谷的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工作,担任项目助理。他从小就对国际事务充满热情,在香港读书期间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他觉得,在香港这个国际化都市学习的经历,极大地拓展了他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为他进入国际组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香港的国际化教育背景让毕业生在申请时具有一定优势。(据联合国招聘官网信息)
甚至还有一些学长学姐,他们没有选择传统的就业路径,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自由和探索性的生活方式。我们创意媒体专业的吴迪学长,毕业后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选择了一段Gap Year,他带着自己的摄影设备和无人机,独自一人去了东南亚和南美洲旅行,边走边拍,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社交媒体,积累了大量的粉丝。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的旅行摄影师和视频博主,收入甚至比一些白领还要高。他觉得,在香港学到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随着数字经济和远程工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为数字游民或自由职业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据全球数字游民报告)
这种闯荡世界的选择,背后是他们对更大舞台的渴望,对不同文化的探索欲,以及对自我潜能的不断挖掘。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未知和挑战,但同时也收获了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更广阔的视野。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职业发展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只要敢于尝试,世界总会为我们敞开一扇窗。
好了,听了这么多学长学姐的故事,是不是感觉心里亮堂了不少?你看,无论他们是选择留在香港,还是回到内地,亦或是走向世界,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家庭背景和对未来的规划,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他们有的在金融市场叱咤风云,有的在科技前沿挥洒汗水,有的用创意点亮生活,还有的则在更广阔的天地追逐梦想。
你肯定会发现,这些学长学姐们,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大学期间努力提升自己,无论是学习成绩、实习经验、社团活动,还是英语能力和人际交往。这些都是他们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站稳脚跟的底气。所以啊,别再光顾着纠结毕业去向了,现在最关键的是,你要抓紧时间,把自己的“武器库”给充实起来。多去实习,多去参加一些专业相关的比赛,多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拓宽你的视野。你还可以多和毕业的学长学姐们聊聊,他们走过的路,吃过的亏,都会成为你宝贵的经验。早点规划,早点行动,你才能在毕业的时候,胸有成竹,而不是手足无措。加油吧,少年!你的未来,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