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社交潜规则,留学生快学!

puppy

嘿,刚来澳洲的你,是不是有时候觉得跟本地人聊天或社交有点摸不着头脑?明明都是说英文,可为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甚至偶尔会不小心踩雷?别担心,这真的不是你的问题!澳洲的社交潜规则,那些本地人习以为常却很少说出口的习惯和礼仪,真的挺多的。比如,大家常说的“No worries”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意思?朋友聚会AA制怎么分才不尴尬?在酒吧该不该给小费?甚至BBQ聚餐带什么过去才显得你有心又懂行?这些小细节,恰恰是让你快速融入澳洲生活、交到真正当地朋友的关键。这篇文就是你的社交秘籍,帮你避开那些隐形坑,让你不再抓耳挠腮,轻松变身社交达人,把留学生活过得更精彩!

还记得我刚来悉尼那会儿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兴奋地准备去参加语言班同学的生日烧烤。我早早地到了公园,看到同学们都已经围成一圈,有说有笑。我走过去,手里拿着一瓶在超市精心挑选的红酒,想着这算是对寿星的一点心意。结果,我刚把酒递过去,寿星的朋友冲我笑笑说:“No worries, mate, just chuck it on the table.” 我当时就愣住了,心里嘀咕:‘No worries’?我没说有什么烦恼啊?而且‘chuck it’,这是不是有点太随意了?我尴尬地把酒放到了旁边的小桌子上,总觉得气氛哪里不太对劲,但又说不上来。那次聚会,我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旁边默默吃东西,心里一直在琢磨,明明大家都在用英文交流,可我为什么总是觉得格格不入?那种感觉,就像你拿着一张地图,但上面偏偏少了几个关键的图例,让你根本看不懂那些本地人习以为常的“方向标”。

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澳洲生活,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那些本地人随口说出的俚语、不经意的动作、甚至是某些场合下约定俗成的“潜规则”,真的能让你一头雾水。这些东西,本地人觉得理所当然,没人会特意教你,但它们却是你能不能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的“通关密码”。它们决定了你能不能交到真心朋友,能不能在日常交流中避免尴尬,甚至能不能在兼职工作时更好地理解同事和老板。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根据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机构(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的数据显示,语言和文化障碍是许多留学生在澳适应初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社交参与度。

“No worries, mate!” 背后的大文章

我们先从那个让我一开始摸不着头脑的“No worries”说起吧。这个词几乎是澳洲人的口头禅,你走在街上,去咖啡店买杯咖啡,或者和同学聊天,一天能听到它无数次。它可不只是简单地表示“没关系”或者“不客气”。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一种善意的肯定和宽慰。比如,你因为不小心迟到了五分钟,向朋友道歉,朋友可能会挥挥手说“No worries!”,这其实是在告诉你:“真的没关系,小事一桩,不用放在心上。” 它传递的是一种放松、不计较、宽容的态度,是澳洲人轻松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在澳大利亚职场文化中,这种“No worries”精神也随处可见,据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一项关于澳大利亚职场沟通研究指出,雇主和员工倾向于使用更轻松的语言来缓解压力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与许多亚洲国家更为正式的职场沟通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随意性还体现在对待约定和承诺上。当然,重要的约定大家都会遵守,但一些小事,比如朋友之间约好了随便吃个饭,如果你临时有事取消,只要提前告知,对方多半会愉快地回复你一句“No worries!”。这和一些文化里,即使是小事,也可能被看作是严重的失约行为,有着天壤之别。我有个朋友,刚来墨尔本的时候,因为不太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每次听到别人说“No worries”都会下意识地去检查自己是不是真的“制造了麻烦”,导致一度社交压力巨大。直到后来她才明白,这更多的是一种轻松的语境构建,目的是让双方都感到舒适,而不是真的在指出你的“错误”。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滥用“No worries”。想象一下,如果你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比如不小心打翻了别人的咖啡,或者迟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你不能简单地说一句“No worries”然后走开。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真诚地道歉并尝试弥补。一位在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任教的语言学教授曾在我校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提到,虽然“No worries”是澳洲英语的标志,但其使用时机和语境非常重要,它更多用于回应一些轻微的不便或作为“You’re welcome”的替代,而非对严重过失的敷衍。

AA制,算清账但别算计

在澳洲,朋友之间聚餐、出去玩,AA制几乎是默认的规则。这和咱们在国内,可能经常会有一两个人抢着买单的情况很不一样。澳洲的AA制,不仅限于饭钱,很多时候连出去玩的油费、门票钱,甚至买零食的钱都会算得清清楚楚。但这并不是说澳洲人小气,恰恰相反,这体现的是一种独立和平等的观念。大家都不想占别人的便宜,也不想让别人觉得有负担,这样每次出门玩都轻松自在,没有心理压力。例如,在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学生社团活动中,组织者在宣传海报上通常会明确标明“cost sharing applies”或“BYO (Bring Your Own) drinks/food”,这已经是大家默认的规则了。

那么,AA制具体怎么操作才不尴尬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下载一个分账App,比如“Splitwise”或者“Beem It”。我身边几乎每个澳洲本地学生手机里都有这些App。吃完饭,大家把账单拍下来,上传到App里,然后各自输入自己吃了什么、喝了什么,App会自动帮你算清楚每个人应该付多少钱。如果你不想这么精细,也可以大家直接估算一下,然后把钱转给其中一个人,或者直接刷卡。但切记,如果你点了特别贵的东西,或者喝了酒,就不要指望大家平均分摊了,那样会显得你有点不太懂事。数据显示,澳洲年轻人中数字支付的普及率非常高,近85%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日常消费偏好使用无现金支付方式,因此使用App分账或直接转账是极为普遍的。

如果你发现有人总是默默地多付一点点钱,或者从来不提分账,那他可能是个非常慷慨的朋友,但你也要记得下次主动承担多一点,或者请他喝杯咖啡作为回馈。真正的友情不是建立在谁付钱多少的基础上,而是相互体谅和平衡。有时候,当大家出去玩,如果有人主动买了矿泉水或者零食分享给大家,你也可以说一句“Oh, thanks a lot for that, I’ll get the next round of drinks!”,这样既表达了感谢,又暗示了你也有回馈的意愿。这种小细节,能让你们的友情更加稳固。

酒吧要不要给小费?

这个问题,刚来澳洲的留学生肯定都纠结过。毕竟在很多国家,比如美国,给小费是必须的。但在澳洲,情况就不太一样了。简单来说,在酒吧和咖啡馆,你通常不需要给小费。澳洲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全球都算比较高的,服务行业的员工也有体面的收入,所以他们不依赖小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根据澳大利亚公平工作委员会(Fair Work Ombudsman)发布的最新数据,目前澳洲成年人的全国最低周薪为882.80澳元,时薪为23.23澳元,这确保了服务人员能够获得合理报酬。

这并不意味着你完全不能给小费。如果你觉得某个服务员的服务特别棒,让你印象深刻,或者在某个高级餐厅用餐后,服务非常周到,你也可以选择给一点小费以示感谢。这种情况下,小费通常是自愿的,金额也没有固定的比例,你随意给个几块钱或者凑个整数都可以。我曾经在一家墨尔本市中心的咖啡馆兼职,有一次一个客人非常满意我的服务,走的时候在桌上留了5块钱。当时我确实很开心,但也知道这并不是常规操作。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没有给小费,服务员也不会觉得你失礼。但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当你请私人导游,或者在理发店做了很复杂好看的发型,给个小费表达谢意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懂行,也会非常感激。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级餐厅可能会在账单上加上一个“service charge”(服务费),这通常不是小费,而是餐厅收取的一笔固定费用,用来支付运营成本或员工薪资。如果账单上已经有这笔费用,你就更不需要额外给小费了。所以,下次去酒吧或者餐厅,不用再为小费的问题而感到紧张,放松享受你的美食和美酒就好。

BBQ聚餐带什么才算懂行?

澳洲人对烧烤(BBQ)的热爱,简直是刻在骨子里的。无论是周末、节假日,还是朋友聚会,BBQ都是首选。如果你被邀请去参加一个BBQ派对,带点什么过去,可大有学问。我第一次参加BBQ的时候,就带了一瓶红酒,结果发现大部分人都在喝啤酒或者软饮,而且桌上已经有好几瓶红酒了,显得我的礼物有点多余。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送礼不在贵重,而在“懂行”。

最安全也最受欢迎的选择,是带一些可以直接烧烤的食物,比如香肠(sausages,通常指澳洲特色牛肉或猪肉香肠,不是法兰克福肠)、羊肉串(lamb chops)、或者一些海鲜。本地人很喜欢在超市购买家庭装的香肠和面包。Woolworths和Coles这两大超市每周都会有BBQ食材的特价促销,比如一公斤香肠或者鸡腿排,价格非常划算。如果你能带一份自己亲手做的沙拉或者甜点,那更是加分项,既能展示你的厨艺,又能为聚会增添多样性。我有个中国朋友,每次去BBQ都会带一份凉拌黄瓜或者凉拌海带丝,深受澳洲朋友的喜爱,因为他们平时不怎么吃这种口味清爽的凉菜,觉得特别新奇。这种方式比单纯带一瓶酒更显得有心意。

饮料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根据主人的偏好来定。如果你知道主人喜欢喝啤酒,可以带一盒精酿啤酒(craft beer)。如果不知道,带一箱软饮、果汁或者气泡水总是没错的。记住,如果派对是“BYO”(Bring Your Own)性质的,那就更要带上自己的酒水了。此外,别忘了带上自己的野餐垫或者折叠椅,因为公共公园的BBQ区域座位可能有限。在悉尼,像Bondi Beach附近的公园,公共BBQ炉具在周末经常供不应求,大家都会自带装备来确保有地方坐。这都是一些能够让你在BBQ场合如鱼得水的小细节。

聊天尺度:从天气到八卦

澳洲人喜欢聊天,而且通常比较直接和轻松。他们很擅长“small talk”(闲聊),从天气、体育赛事到周末计划,这些都是很好的开场白。但要注意,在第一次见面或者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谈论过于私人的话题,比如薪资、政治、宗教信仰或者个人健康问题。这些话题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比较敏感的。我有一个同学,刚来澳洲时,和一位新认识的同学第一次见面就问人家“你男朋友是做什么工作的?挣得多吗?”结果对方明显一愣,尴尬地转移了话题。后来她才知道,这种问题在澳洲很不礼貌。

在澳洲,体育是永远不会出错的话题。无论是橄榄球(Rugby League)、澳式足球(AFL)、板球(Cricket)还是足球(Soccer),本地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即便你对这些运动一无所知,也可以问问他们最近有什么精彩的比赛,或者支持哪支球队。这会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文化有兴趣,是一个很好的破冰方式。据澳大利亚体育委员会(Sport Australia)的报告显示,超过85%的澳洲成年人至少参与或关注一项体育运动,这足以说明体育在澳洲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当你们的关系变得更熟络后,八卦和幽默感就显得很重要了。澳洲人很喜欢开玩笑,有时候会带点自嘲或者黑色幽默。如果你能理解并参与其中,很快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但要记住,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拿别人的种族、性别、宗教等敏感话题开玩笑。如果你不确定某个笑话会不会冒犯到别人,宁可不说。我的澳洲房东就曾经告诉过我,他们的幽默感很多时候是为了缓解尴尬或者拉近距离,但前提是不能伤害到任何人。

“Punctual”不是“准时到”这么简单

在澳洲,准时是很重要的美德。无论是上课、约会、工作面试,还是和朋友见面,你都应该尽可能准时,甚至提前几分钟到场。如果你约了朋友见面,提前五到十分钟到达是比较理想的。如果真的会迟到,哪怕只有几分钟,也一定要提前给对方发个信息或者打电话告知,并简要说明原因。这表示你尊重对方的时间。我记得有一次和教授约了office hour,我因为公交车晚点迟到了十分钟,虽然已经发了信息告知,但还是觉得非常不好意思。教授虽然表示“No worries”,但我能感受到他对于时间的严谨。根据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发布的学生行为准则,准时参加讲座和辅导课是基本要求,这不仅仅是为了学术,更是对课堂秩序和教师的尊重。

不过,在一些非常休闲的社交场合,比如朋友之间的家庭聚会,或者烧烤派对,稍微晚一点点,比如迟到15-20分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有时候会显得你不是那么“着急”。这主要是因为主人可能还在准备,你太早到反而会让他们手忙脚乱。但这种情况仅限于非正式、非常放松的场合,而且最好是“迟到但不迟到太多”,以免主人担心。如果是不确定,提前问一句“What time would be best for me to arrive?”(我几点到最合适?)总是个好办法。比如墨尔本的一些学生社团活动,通常会在开场前15分钟提供一些小吃和社交时间,鼓励大家提前到场放松,但正式开始时间则会严格遵守。

在商务或学术场合,准时则更为重要。如果你申请兼职工作,面试时迟到几乎等于直接出局。如果你有重要的报告要提交,务必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这不仅关乎你的个人信誉,也关系到你对这份工作或学业的重视程度。澳洲的职场文化非常注重效率和约定,所以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你在澳洲立足的关键。

公共交通:沉默是金

在澳洲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你会发现车厢里通常非常安静。大家普遍倾向于保持沉默,除非是和同伴聊天。即使是聊天,声音也会刻意放低。打电话的时候,大家也会尽量简短或者下车再聊。这种“沉默是金”的文化,体现了对他人隐私和个人空间的尊重。你很少会看到有人在火车上大声喧哗、播放音乐或者吃味道浓烈的食物。根据新南威尔士州交通局(Transport for NSW)的官方规定,乘客在公共交通上应保持安静,避免打扰他人,这是确保所有乘客舒适体验的重要一环。

乘坐电梯或者排队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身体距离。澳洲人普遍不喜欢身体接触,即使是擦肩而过,也会尽量避免。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别人,一句“Sorry”是必要的。在电梯里,大家通常会面向门口,避免眼神交流,这也是一种保持个人空间的方式。我刚来悉尼的时候,看到地铁上即使有空位,很多人也会选择站着,或者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而不是挤在人群中,当时觉得很奇怪。后来才明白,这都是为了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和个人空间。

在公共场所,比如图书馆、咖啡馆,或者公共自习室,大家也都会自觉地保持安静。如果你需要和朋友讨论功课,最好找一个不打扰别人的地方,或者尽量小声。我曾有一次在大学图书馆里和同学用中文讨论问题,声音稍微大了一点,结果旁边一位澳洲同学礼貌地提醒我们降低音量。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大学里,对公共空间的尊重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下次乘坐公共交通,或者进入公共场所,记得把手机调成静音,保持安静,做一个文明的乘客和公民。

邀请和回应:别玩“欲擒故纵”

在澳洲,无论是邀请朋友参加聚会,还是收到别人的邀请,都最好直截了当。如果你想邀请别人,直接说出你的想法、时间和地点,而不是拐弯抹角。比如“Hey, we are going to have a BBQ on Saturday,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比起“你周六有没有空啊?”这种试探性问法更受欢迎。澳洲人通常喜欢直接的沟通方式,这能节省时间,也能避免误解。数据显示,在澳大利亚的社交软件和即时通讯平台上,直接明了的邀请信息比含糊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获得明确的回应。

而当你收到邀请时,也要尽快给出明确的答复,无论你是接受还是拒绝。如果你能去,直接回复“Yes, I’d love to come! Thanks for inviting me.” 如果你不能去,也要礼貌地说明原因,并表达歉意,比如“Thanks for the invite, but unfortunately I have other plans that day. Have fun!” 澳洲人非常重视“RSVP”(Répondez s'il vous plaît),也就是请回复的意思。这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为了方便主人统计人数,安排食物和场地。拖延不回复,或者含糊其辞,会让主人很难做计划,也会显得你不够重视这份邀请。我的一个朋友就曾经因为没有及时回复一个派对邀请,结果主人以为她不感兴趣,后来派对人数满了,她想去也去不了了。

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需要提前预订或购买门票的活动时,更要及时回复。比如学生社团组织的出游活动,通常都会要求你在某个日期前回复,并支付费用。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学生社团在组织大型活动时,会明确设定RSVP截止日期,并强调逾期不候,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千万不要玩“欲擒故纵”那一套,澳洲人会觉得你不够真诚。直接、坦率地沟通,才是最好的社交方式。

日常交流:客套话不如真心话

澳洲人在日常交流中,比较喜欢真实和直接。客套话和场面话虽然在某些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但在澳洲有时反而会让人觉得不真诚。他们更看重你说的话是不是发自内心,而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包装。比如,如果你对别人的衣服表示赞美,一句“That’s a nice shirt!”就足够了,不需要加上“你这件衣服是在哪里买的?看起来好贵啊!”这种过于夸张或探究的表达。据一项关于跨文化沟通的研究指出,澳大利亚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更偏好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而非通过言外之意和隐喻进行沟通。

在表达感谢或者道歉时,也要真诚。一句简单的“Thank you so much!”或者“I’m really sorry about that!”就足以表达你的心意。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或者自我贬低。如果你真的觉得对不起,可以尝试弥补,而不是反复道歉。比如,如果你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东西,除了道歉,还可以主动提出赔偿或者帮忙修复。这种实际行动比口头上的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

另外,澳洲人也很喜欢轻松愉快的对话,所以不要太担心说错话。如果你的英文不是那么流利,他们通常也会很有耐心。如果你不理解他们说的话,直接问一句“Sorry, could you please repeat that?”或者“What does that mean?”,他们会很乐意为你解释。我有个来自日本的朋友,一开始总是担心自己英文不好不敢开口,后来慢慢发现澳洲人非常友好和包容,反而开始主动和别人聊天,进步非常快。所以,放下你的包袱,大胆地去交流吧!

融入圈子:主动出击,找共同点

想在澳洲交到本地朋友,光靠被动等待是不够的。你需要主动出击,找到和他们共同的兴趣点。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和俱乐部,无论是体育社团、学术社团、还是兴趣爱好社团,都是认识新朋友的好机会。你可以加入一个冲浪俱乐部、远足社团,或者棋类俱乐部,和本地学生一起参与活动。这样你们就有了共同的经历和话题,友情也会更容易建立。墨尔本大学拥有超过200个学生社团和俱乐部,涵盖了从体育到艺术,从学术到志愿服务的各种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交平台。

兼职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在咖啡馆、餐厅或者零售店工作,你会有很多机会和当地同事以及顾客交流。通过工作,你不仅能提高英语水平,还能更深入地了解澳洲的文化和日常。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咖啡馆兼职,她的同事们不仅教她制作咖啡,还邀请她一起参加周末的派对,让她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生活。在澳大利亚,国际学生每周可以合法工作24小时,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是文化融入的重要途径。

当然,不要忘记利用你的国际学生身份,这其实是个独特的优势。你可以邀请本地朋友品尝你家乡的美食,或者分享一些你国家的文化习俗。很多澳洲人对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充满好奇。我曾经邀请几个本地朋友到家里吃火锅,他们第一次吃到这种形式的晚餐都非常兴奋,对我的筷子使用技巧赞不绝口,那次聚会也让我们彼此的关系更近了一步。所以,自信地展现你的文化背景,这会让你在人群中独具魅力。

最后,请你记住:放轻松,勇敢迈出那一步!

说了这么多澳洲的社交潜规则,你可能觉得有点头大,但其实,它们并非是硬性规定,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轻松,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你是一个留学生,大家都会理解你对新文化的不熟悉。如果你偶尔犯了错,或者说错了话,澳洲人通常会很宽容,甚至会觉得有点可爱。我见过太多留学生,因为害怕说错英文或者不理解当地习俗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结果错过了很多结交朋友和体验精彩的机会。

所以,别再把那句“No worries”当成一道无形的墙了。它更像是一个温柔的邀请,告诉你,这里的人都很随和。下次,当你被邀请去参加一个BBQ,或者有人和你搭讪聊天时,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尝试去了解他们,去参与他们的生活。不用害怕尴尬,不用担心出错,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进步。你也许会发现,那些原本让你摸不着头脑的“潜规则”,其实只是澳洲人友好、轻松、热爱生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去参加一个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吧,哪怕只是去旁听;去咖啡馆和店员多聊几句吧,哪怕只是点杯咖啡;甚至在路上遇到友善的眼神,给对方一个微笑。这些小小的举动,都会是你社交路上的基石,让你的澳洲留学生活不再仅仅是学习,而是充满了精彩的探索和真挚的友谊!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