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大二那年,我坐在香港的一家咖啡馆里,看着窗外来往的学生,心里却是一片茫然。手边放着的是刚刚拿到的副学士毕业证书,心里虽然有一丝完成阶段性目标的喜悦,但更多的是无尽的焦虑。身边好多同学都在讨论着如何继续读高级文凭、如何找工作,或者干脆申请内地的一些专升本课程。我呢,偷偷瞄了一眼手机屏幕,那是几所香港本地大学的官网,上面“本科申请”几个字刺眼得很,尤其是看到那些对高中成绩、联招成绩的高要求时,心就沉到了谷底。我当时问自己,副学士这条路,真的能通往港校本科吗?周围的朋友、甚至一些老师,都觉得这是条“非主流”的路,成功率低得可怜,像是在白费力气。可我心里那团火就是不灭,总觉得应该有那么一线希望,不然我这两年岂不是白学了?这种挣扎,我想很多读副学士的朋友都深有体会吧。
那段时间,我几乎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都翻了个底朝天,试图从海量信息中捞出哪怕一点点成功的可能性。我发现,很多香港本地大学其实是有为副学士毕业生预留升学途径的,只是不像高中直升那样广为人知。比如,根据香港科技大学官网信息,他们的Non-JUPAS(非联招)入学途径就明确欢迎副学士(Associate Degree)或高级文凭(Higher Diploma)的毕业生申请,这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具体录取人数和比例因专业而异,但这个政策本身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当时迷茫的心境。我了解到,虽然竞争激烈,但每年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副学士毕业生通过这个途径成功升读了港校的学士学位课程,这让我意识到,这条路不是完全堵死的,只是需要更多努力和策略。
我的第一步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成绩。副学士期间的GPA,简直就是我的“命根子”。我从一开始就卯足了劲,每一门课都力求完美,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唯一能和直升本科生竞争的硬核指标。我当时就听前辈们说过,如果你的目标是港大、中大、科大这样的“神仙学校”,GPA最好要达到3.5以上,3.7+会更有竞争力,而像岭南大学或香港教育大学等,3.0以上也有机会。我当时的目标就是把GPA刷到3.8以上,每天泡在图书馆,周末也是对着课本和论文,那两年几乎没有自己的娱乐时间。我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项目报告,我连续三天只睡了不到10小时,最后拿到了A,那种成就感真是无法言喻。这种拼命劲儿,也为我后面的申请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因为当你在申请表上写下高GPA时,那一刻的所有付出都值了。
除了GPA,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学校也是重中之重。我并没有盲目地去追热门专业,而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副学士期间的专业背景来筛选。我当时了解到,一些大学的特定专业,对于副学士的衔接课程是有明确路线图的。例如,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一些工程学、商学或社会科学相关专业,就比较倾向于招收相关领域的副学士毕业生,并且在其官网上会提供详细的课程衔接信息。我当时重点关注了这些有明确衔接途径的专业,因为这意味着我的副学士课程学分有更高的机会被认可,未来学习压力也会相对小一些。我也因此避免了许多“无用功”,把精力集中在真正有希望的选项上。我记得有一次在城大招生说明会上,一位老师就提到,他们会优先考虑那些与本科专业方向高度匹配的副学士申请人,并且申请人的课程内容最好能覆盖到本科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这让我更加坚定了选择匹配专业的决心。
申请材料的准备过程,堪称一场“自我发掘”的马拉松。除了成绩单,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简称PS)和推荐信(Recommendation Letter)简直就是我的第二张“成绩单”。我的PS写了不下十稿,每一稿都请老师、朋友帮忙修改,力求完美。我没有简单罗列自己的成就,而是努力讲述一个“副学士如何一步步坚定港本梦想并为此付出”的故事。我记得当时在PS中,我特意提到了自己在副学士期间参与的一个社区服务项目,这个项目不仅锻炼了我的领导力,也让我对社会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与我申请的社会科学专业高度相关。我甚至搜集了目标专业的教授资料,在PS里巧妙地提及对某位教授研究方向的兴趣,这让我的PS显得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而推荐信,我则找了两位最了解我学术表现和个人品格的教授,他们在我平时学习中就对我赞赏有加,他们写的推荐信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我能力和潜力的肯定,这也为我的申请增色不少。这些软实力材料的打磨,真的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能有丝毫马虎。
英文水平,也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尽管副学士期间全程英文授课,但我知道,要申请港校本科,一个有竞争力的雅思或托福成绩是必不可少的。我当时的目标是雅思总分7.0,小分不低于6.5,因为我了解到,这是香港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像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等,对非本地生或副学士衔接学生普遍的语言要求(据各大学官网公布的入学要求)。我为此报了雅思培训班,每天下课后雷打不动地做模拟题,练习口语和写作。记得有一次,为了提高听力,我甚至把所有碎片时间都用来听BBC新闻和TED演讲,不放过任何一个练习机会。那段时间我的手机里全是英语学习App,走路吃饭都在背单词。当我最终拿到雅思成绩单,看到那个7.5分的时候,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不仅是满足了入学要求,更是对我坚持不懈努力的最好回报,也让我对即将到来的面试更有信心。
面试环节,更是让我神经紧绷。我申请的几所学校都有面试,有的是小组讨论,有的是一对一。我当时做的功课包括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最新的科研成果,甚至还关注了一些时事热点。我记得面试香港理工大学某专业时,面试官问了一个关于“未来城市发展中人工智能的角色”的问题,我当时结合了自己在副学士期间学到的一些城市规划知识,以及平时对科技新闻的关注,给出了一个比较有深度和创新性的回答。我还在面试中强调了自己作为副学士学生,在学术准备和抗压能力上的优势,展现了自己渴望学习、积极融入校园的决心。面试前,我让朋友模拟了好几次面试场景,甚至把自己的回答录下来,反复听,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全面的准备,让我即使在面对突发问题时,也能保持镇定,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等待录取通知的那几个月,简直是坐立不安,度日如年。我每天都会刷好几遍邮箱,生怕错过任何一封邮件。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同学已经收到了录取通知,自己却迟迟没有消息,那种焦虑和自我怀疑就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我会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真的没有希望了?那时候,我学会了调整心态,强迫自己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比如跑步、听音乐。我也积极和家人朋友沟通,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图书馆复习,突然手机震了一下,一封来自香港大学的邮件赫然在目。心跳瞬间加速,手都有点抖,点开邮件的那一刻,我看到了那句“恭喜您获得我校XX专业的录取资格”。那一刻,所有的质疑、所有的压力、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巨大的喜悦和如释重负。我激动得差点在图书馆里叫出来,赶紧跑出去给爸妈打电话报喜,电话那头他们的声音也带着哽咽。那封邮件,不仅仅是一份录取通知,更是对我两年副学士生涯最好的肯定,也是我逆袭成功的里程碑。
现在回想起来,从副学士到港校本科,这条路确实充满了挑战,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意义。我曾经以为,我的起点决定了我的上限,但现在我知道,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正确的方法,起点真的没那么重要。我不是什么天才,也没有走什么捷径,我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不甘心,多了一份“死磕”到底的韧劲。我当时了解到,香港的大学对于副学士的录取并非是“矮子里拔将军”,而是实实在在看重你的学术潜力、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根据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公布的数据,每年都有数千名副学士或高级文凭毕业生成功衔接到学士学位课程,其中不乏进入“八大”的学生,这进一步印证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这条逆袭之路,让我不仅收获了港校的学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坚持梦想。大学本科的学习生活,确实比副学士时期更加紧张和有深度,但有了之前的磨砺,我应对起来也更加从容。我发现自己在时间管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都是副学士期间培养起来的宝贵财富。我也更懂得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努力争取来的。
如果你现在也和我曾经一样,手握副学士证书,心里却装着一个遥不可及的港校本科梦,那么我想告诉你:别犹豫了,你的逆袭之路也可以从这里开始!现在就去你心仪的大学官网,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Non-JUPAS入学要求,看看你需要准备哪些材料,雅思要考到多少分。然后,拿出你的副学士成绩单,看看离目标GPA还差多少,如果不够高,那就想想如何通过接下来的课程或者其他方式弥补。赶紧开始准备雅思,定个明确的目标分数,然后每天坚持练习。最重要的是,别被别人的质疑声打败,也别被自己的焦虑困住,相信你自己的潜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港本的大门迟早会为你敞开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