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puppy

是不是觉得留学回来就能高薪好工作,职场理想很丰满?但很多海归发现,现实往往“骨感”:国内竞争激烈,薪资不如预期,海外经历难被认可,甚至觉得自己“大材小用”。这篇文章就像老朋友,想和你聊聊海归就业的真实现状与挑战,帮你提前打预防针,看看过来人如何应对落差。它不泼冷水,只希望能提供接地气的建议和心理准备,助你回国找工作少走弯路,顺利找到定位。想避开哪些“坑”,哪些策略能助你脱颖而出?赶紧往下读吧!

还记得吗?你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激动得在宿舍里跑了三圈,给爸妈打电话时声音都带着颤抖。那一刻,你觉得全世界都在为你鼓掌,未来的蓝图清晰而宏伟:名校毕业,一身海归光环,回国轻松拿到大厂offer,月薪几万起步,走上人生巅峰简直是板上钉钉。小李就是这样,他从英国一所QS排名前50的大学硕士毕业,学的是热门的金融科技,回国前,朋友圈里都是他穿着毕业袍意气风发的照片,配文“未来可期”。他甚至已经规划好了,回国第一年,先在北上广深找个年薪30万的工作,然后努力几年买房买车。可现实呢?他回国四个月了,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有几个面试机会,不是薪资预期被砍一半,就是面试官对他的“洋文凭”不买账,觉得他缺乏本土经验。晚上跟我视频聊天,他说:“哥,我真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这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小李的经历并非个例,他道出了太多海归朋友们心里的真实写照。大家留学时,脑海里勾勒的都是一幅幅美好的职场画卷:高薪、体面、有挑战性。可一旦踏上祖国的土地,准备大展拳脚时,往往会发现,这幅画卷在现实的画布上显得有些“骨感”。智联招聘在2023年发布的一份《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就指出,有超过7成的海归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巨大的压力,而薪资待遇与预期不符是排名前三的困扰,这说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聊到海归就业,薪资待遇自然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很多人出国前都觉得,只要是海外名校背景,回国起薪怎么也得比国内应届生高一大截。但根据智联招聘2023年春季发布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本科海归的平均期望月薪为13500元,硕士海归的期望月薪则达到18000元。而实际情况是,许多职位给出的薪资往往达不到这个数字,尤其是在普遍薪酬较高的互联网大厂,对于应届生的薪资结构也越来越趋于理性。有数据显示,即使是头部互联网公司,普通技术岗和运营岗的应届生起薪也并非高不可攀,大部分在10k-20k之间浮动,这与很多海归想象的“轻松过万,甚至几万”的理想值,存在不小的差距。

除了薪资上的落差,不少海归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拿回来的洋文凭,在国内职场上似乎没那么值钱了。你可能会疑惑,名校背景难道不香吗?确实,光环依然存在,但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中,它不再是唯一的敲门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HR会更看重你的实际项目经验和与国内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根据猎聘发布的《2023海外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显示,虽然企业对海归的青睐度有所提升,但对海归的考核也越来越严格,他们更关注候选人的实践能力和本土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历背景。有时候,一份在国内大厂的实习经历,甚至比你在国外参与的某个“高大上”的项目更能打动HR,因为后者往往更接地气,更符合国内企业对人才的即时需求。

国内就业市场的激烈程度,远超很多留学生想象。你以为自己手握海外名校的offer,就能在就业市场所向披靡?很抱歉,现实可能会给你泼一盆冷水。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中国全球化智库(CCG)在202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意味着,你不仅要和千万国内优秀毕业生竞争,还要和数量庞大的海归群体一较高下。在这样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场上,即使是名校背景,也可能淹没在海量的简历之中,想要脱颖而出,真的需要一些真本事和巧劲。

留学期间,我们习惯了国外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和相对扁平化的工作模式。回国后,很多海归在面对国内职场的“内卷”文化和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时,会感到格格不入。比如,国内很多公司加班是常态,项目推进节奏快,对结果导向的追求极致,而海外学习和实习经验中,可能更注重过程和个人空间。有数据指出,很多海归在入职后,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来适应国内的企业文化和工作节奏。我认识的小王,在美国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过,习惯了邮件沟通和预约会议,回国后发现国内团队更喜欢微信群里随时沟通,甚至下班后工作消息还在“轰炸”,他一度觉得这种沟通方式非常低效,内心充满了抗拒,从而影响了与团队的融入。

人脉的重要性,在国内职场尤其突出,这一点很多海归在国外时常常会忽略。你在国外建立的校友圈和朋友圈,或许对你在海外发展有帮助,但回到国内,往往需要从零开始搭建新的社交网络。许多国内优秀的企业,特别是那些“香饽饽”的职位,很多时候是通过内推或者熟人介绍才能触达。根据领英(LinkedIn)发布的《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显示,超过50%的职位是通过内部推荐或人脉关系成功招聘的。可对于大部分海归来说,他们在国内缺乏深厚的亲友和校友网络,更没有在读期间在国内大厂实习积累的人脉,这就让他们在求职的起跑线上,比国内应届生少了很重要的一块垫脚石。

还有一种普遍的心理落差,就是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在国外,你可能参与过某个国际组织的项目,或者在某个实验室负责过重要研究,回国后却发现,大部分招聘岗位描述中,那些“高大上”的技能和经验并不被重点提及,反而是一些基础的、执行性的工作需求更多。你拿着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却可能要从基层岗位做起,做一些你认为“初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失衡,会让很多人感到迷茫和沮丧。一项针对海归群体的心理调研显示,有近四成的海归在回国初期,都曾感受到强烈的职业价值感缺失和个人能力被低估的挫败感,这种“大材小用”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求职信心和职业规划。

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个人成长和视野拓展的宝贵经历。但这些无形的价值,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难以被量化和直观展现。企业在招聘时,往往更倾向于考察硬技能、项目经验和行业背景。比如,你在国外可能通过了CFA一级考试,但在国内,如果缺乏实际的金融分析或投资银行实习经验,这份证书的含金量在初级岗位竞争中,可能并不如一个有国内券商暑期实习经验的本科生。前程无忧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提到,企业在评估候选人时,实习经验和项目经历被放在了与学历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前者的权重更高,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等快速迭代的行业。

面对这些“骨感”的现实,你可能会问:那留学到底还有没有意义?难道我们拼死拼活出国,就是为了回来“受挫”吗?当然不是!留学经历依然是宝贵的财富,它赋予你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你区别于其他候选人的独特优势。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优势,去适应国内的土壤,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而不是被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击垮。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前打好“预防针”,做好万全的准备,甚至在留学期间就开始为回国就业铺路。这种超前的规划,才是让你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那么,怎么才能避开那些“坑”,让海归之路走得更顺畅呢?首先,真的要打破信息壁垒,别再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了。在国外的时候,就要多关注国内的就业市场动向,看看哪些行业是风口,哪些岗位需求量大,哪些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不要等到毕业回国了才开始研究。你可以多刷刷国内招聘网站,比如智联招聘、猎聘、Boss直聘,看看同等学历和专业背景的国内应届生都在找什么样的工作,薪资大概是多少。这种“知己知彼”的功课,能帮你建立一个更现实的预期,避免回国后发现自己完全脱节。

实习,尤其是国内的实习经历,比你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很多海归在国外读书期间,会把精力都放在学业或者海外实习上,认为只要有海外名企的实习经验就够了。但其实,国内企业对本土实习经验的认可度很高,它能让你提前了解国内企业文化、积累国内职场人脉,更重要的是,还能让你的简历看起来“更接地气”。根据应届生求职网的数据,拥有与求职意向相关实习经验的应届生,在获得面试机会的概率上,比没有实习经验的应届生高出近30%。即便你在国外读书,也可以考虑利用假期回国找一份相关的实习,哪怕时间不长,也能为你的简历增色不少。

请务必把你的海外经历“本土化”包装。不要以为把简历里的“Overseas Project Manager”翻译成“海外项目经理”就行了。HR更想看到的是,你在海外学到的东西,如何能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比如,你在国外参与的某个数据分析项目,你可以在简历里详细说明你如何运用某种数据工具,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并带来了怎样的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思考这个经验在国内的哪个行业、哪个岗位是适用的。领英的一项调研显示,能够将海外经验与国内市场需求相结合,并清晰表达出来的海归,在面试中的成功率更高。这就要求你在撰写简历和面试时,要像一个翻译官,把你的“洋经验”转化成国内企业听得懂、觉得有用的“土方案”。

国内的社交媒体平台和求职渠道,也是你需要重点关注的。在国外,你可能习惯了LinkedIn,但回国后你会发现,微信群、脉脉、知乎等平台,往往是很多招聘信息和内推机会的聚集地。你需要积极主动地去拓展你的国内人脉圈,包括你的国内大学同学、亲友、甚至是一些行业交流群。可以主动联系在目标行业工作的前辈,向他们请教经验,了解行业内部信息。别怕麻烦,别觉得不好意思,很多时候,一个靠谱的内推,比你投上百份简历都管用。前程无忧的另一项数据也表明,通过内部推荐获得的岗位,其入职成功率和留存率都相对更高,这说明企业也倾向于信任通过人脉背书的人才。

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更现实的预期。刚回国的时候,你可能没办法一步到位拿到自己最理想的offer,或者一下子拿到超高薪水。但你可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先找一个能让你积累经验、熟悉国内职场环境的岗位,哪怕起薪不如预期,但只要公司平台好,有成长空间,就值得你去争取。很多时候,第一份工作只是一个跳板,它能帮你快速融入国内职场,了解行业生态,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份由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海归职业发展报告》指出,海归在回国后3-5年内,其薪资和职位晋升速度往往会明显加快,前提是他们能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适应并积累本土经验。

最后,千万别忽视软实力和文化适应能力。你在国外培养的独立思考、跨文化沟通、解决问题能力,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但回国后,你还需要学习如何有效地与国内团队协作、理解并适应国内的职场“潜规则”、提高情商、进行有效的沟通。国内的企业文化可能更注重团队合作、集体荣誉感,也更强调执行力。在面试时,除了展示你的专业技能,也要展现你积极融入、快速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毕竟,一个能力再强,但无法融入团队的人,也很难在企业中走得长远。这方面,你可以多和身边已经回国工作的朋友交流,听听他们的经验教训,甚至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国内职场文化的书籍,提前做足功课。

所以,我的老铁们,回国就业这条路,挑战肯定有,但机会也同样存在。别被一时的“骨感”现实吓倒,更别否定自己留学的价值。它只是提醒我们,光环再亮,也要脚踏实地,提前布局。留学为你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但真正落地生根,还需要你亲自去耕耘。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收起玻璃心,勇敢地去面对现实的考验。从现在开始,就去仔细研究目标行业的最新报告,去拓展你的国内人脉圈,去积极寻找国内的实习机会,把你的简历打磨得更符合国内企业的胃口。记住,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勇敢地去闯吧,你的未来,一定比你想象的更广阔!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537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