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欧洲名校留学账单:到底有多烧钱?

puppy

是不是总听别人说留学欧洲比英美便宜,名校梦就没那么遥不可及?但等真要付钱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打鼓,到底这笔“欧洲名校账单”有多烧钱?别急,我把我在欧洲顶尖学府留学期间,从学费、住宿、日常开销、旅行到那些七七八八的隐形花费,都给你扒得一干二净。咱们不光看那些明面上的数字,还会聊聊怎么省钱,哪些地方是真“坑”,哪些投入是真香。如果你也正计划去欧洲留学,或是对那边的真实生活开销感到好奇,这份掏心窝子的账单和我的亲身经历,绝对能让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当冤大头,让你对“烧钱”这事儿有个最直观、最真实的认知,快来跟我一起算算这笔账吧!

还记得吗?当你收到那封带有欧洲名校Logo的录取邮件时,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像触电一样,心跳瞬间漏了好几拍?我懂,那种兴奋,那种“我做到了”的成就感,简直要冲破天花板。那一刻,你可能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梦想的彼岸终于清晰可见。然而,当兴奋劲儿渐渐褪去,理智开始回归,一个更现实、也更让人心跳加速的问题就浮上心头了:这笔留学账单,到底要烧掉我多少钱?

你是不是也总听人说,“去欧洲留学比英美便宜多了,名校梦没那么遥不可及”?没错,我也听过无数次,当时天真地以为,只要不是英美澳加,我的钱包就能喘口气。但等我真的踏上欧洲这片土地,开始亲手支付一笔又一笔开销时,才发现,这哪是喘口气,这简直是钱包在做深呼吸,而且是那种会把肺都掏空的深呼吸!今天,我就来给你扒一扒我在欧洲顶尖学府留学期间的真实账单,从学费、住宿到日常花销,再到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隐形费用,咱们一起把这笔账算个明明白白,让你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别到时候被数字吓得魂飞魄散。

梦想照进现实:学费,这笔大头躲不掉

说起学费,很多人对欧洲留学有个误区,觉得欧洲大学都是免费的。嘿,朋友,那得看是哪个欧洲,还得看你是不是欧盟公民。如果你是欧盟学生,确实很多国家的公立大学学费象征性地收一点点,甚至有些是完全免费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国际学生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当初申请的时候,看到德国一些公立大学确实不收学费,但那也要看具体的州和项目。比如,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的公立大学,从2017/2018学年冬季学期开始,就对非欧盟学生征收每学期1500欧元的学费,一年下来就是3000欧元,像我朋友在海德堡大学念书,就得交这笔钱,而且这还不包括每学期大概150-350欧元的行政注册费和学生会费。

再看看法国,它对非欧盟国际学生的学费政策也经历了一番调整。在我留学的那段时间,比如在2019年法国政府改革后,公立大学本科的学费涨到了每年2770欧元,硕士学位则涨到了每年3770欧元。我认识一个在巴黎索邦大学念硕士的朋友,她每学年就要支付这笔费用,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据法国教育部(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官网显示,这个政策至今仍在实施。虽然对比英美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英镑/美元的学费,法国的学费确实显得“亲民”一些,但你也不能完全忽略它的存在。

荷兰和北欧国家的学费又是一个量级了。像荷兰的公立大学,非欧盟国际学生的学费普遍较高。我有个校友去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读硕士,他告诉我,工程类硕士项目的学费每年大概在15000欧元到20000欧元之间。据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官网2024-2025学年的学费信息显示,非欧盟学生的大部分硕士项目学费为每年18750欧元。瑞典和丹麦的大学也差不多,学费也经常在1万欧元到2万欧元一年。所以你看,即使是“欧洲”,学费这一块的水也挺深的,完全不是一句“便宜”就能概括的。大家在申请前,一定要去目标大学的官网,仔细核对最新的国际学生学费政策,精确到你所申请的专业,才能避免“惊喜”。

欧洲安家:住宿费,你的第二个“大头”

学费这关过了,接下来就是让你头疼的住宿了。在欧洲大城市留学,住宿费绝对是你日常开销中仅次于学费的第二大支出。我刚到柏林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对找房子这事儿完全没概念,以为随便就能找到便宜又好的。结果呢?差点露宿街头!像柏林这样的热门城市,学生宿舍非常抢手,我当时申请了几个月都没排上号。据德国学生服务中心(Deutsches Studentenwerk)的数据,德国各地的学生宿舍租金平均每月在250欧元到450欧元之间,但这个数字在大城市特别是热门学校附近,通常只是个美好的传说。

我最终找到的是一个合租公寓(WG,Wohngemeinschaft),也就是跟几个室友一起住,各租一间卧室,共享厨房和卫生间。我在柏林租的那间房,一个月租金大约是550欧元,这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划算的了。水电暖网费通常会包含在所谓的“暖租”(Warmmiete)里,但有时候也会额外收取。如果你想在柏林市中心,比如米特区(Mitte)或者夏洛滕堡(Charlottenburg)租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公寓,那价格就直奔800欧元甚至1000欧元以上去了,简直是钱包的黑色大洞。

如果你选择去巴黎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住宿费更是个天文数字。我有个朋友在巴黎读本科,她为了省钱,不得不选择住在小巴黎(Paris intramuros)以外的卫星城,每天通勤一个多小时。即便如此,她租的一个9平方米的小单间(studio)也要每月支付将近700欧元。要是想在市中心,比如拉丁区或者玛莱区找个差不多的房子,每月没有1000欧元以上根本别想。即使是Crous(法国政府运营的学生公寓),据说位置好一点的也要每月400-500欧元,而且同样是供不应求。据Crous官网信息,2023-2024学年,巴黎地区的Crous房间租金大概在350-600欧元/月之间,但名额有限,申请竞争异常激烈。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住宿情况也同样严峻。我有个师兄在那里读博,他刚去的时候,在阿姆斯特丹大学附近找个带独立卫浴的单间,每个月差不多要800到1000欧元。他后来发现,学生公寓虽然便宜点,但同样难抢,而且位置通常会比较偏。他曾给我分享说,他有位同学为了省钱,甚至租过一个每月600欧元的“小隔间”,房间里只能放一张床,转身都困难。所以,不论你去哪个欧洲城市,住宿这笔钱,绝对是你预算中要特别重视的,而且越早规划越好。

吃喝拉撒睡:日常开销,流水账里的大学问

搞定了学费和住宿,以为可以松口气了?别傻了,日常开销才是个真正的“慢性失血”过程,看似不多,但日积月累下来,就能让你钱包空空如也。这里面,吃是重头戏。

在欧洲留学,如果你天天在外面餐厅吃,那恭喜你,你的钱包肯定会比你的胃先瘦下来。欧洲餐厅普遍消费不低,一顿简餐,即使是街边小馆,可能也要10-15欧元,要是去个好点的餐厅,轻松就能上20-30欧元。我刚到德国的时候,偶尔会去学校食堂吃,食堂的饭菜会便宜一些,大概3-6欧元一份,但味道嘛,你懂的,吃多了会想家。后来我就学会了自己做饭,这绝对是省钱王道。去像Lidl、Aldi这样的平价超市,买菜做饭一个月大概能控制在150-250欧元左右。据德国消费者协会(Verbraucherzentrale)的消费指南,一个学生每月在食物上的合理预算大概在150-300欧元。这比我在法国的朋友在Monoprix买菜要便宜不少,Monoprix的物价通常会比其他超市高出一截。

交通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通常学生会有很多优惠。在德国,很多大学的注册费里就包含了学期票(Semesterticket),凭学生证就可以在整个州甚至周边几个州无限次乘坐公共交通,这简直是福利。我在柏林念书的时候,每学期交了300多欧元的注册费,里面就包含了学期票,我可以坐地铁、电车、公交,甚至区域火车。我有个朋友在法国,她每个月要花75欧买Navigo月票才能在巴黎乘坐公共交通。据巴黎大众运输公司(RATP)官网信息,针对26岁以下学生,Navigo Imaginer R月票每月约为75.2欧元(2024年)。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你所在大学的学期票政策,能省一大笔钱。

还有就是通讯和网络。刚到欧洲,肯定要办当地的手机卡。欧洲的手机套餐一般比较实惠,像我用的是一个预付费套餐,每月大概10-15欧元,包含足够的流量和通话时长。如果是租的公寓,网络费通常会包含在房租里,但如果你是自己租房,可能要额外支付每月20-40欧元。健康保险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在德国,非欧盟学生是强制购买健康保险的,公立保险大概每月120欧元左右,私立保险会便宜一些,但覆盖范围可能不如公立广。我当时买的就是公立保险,虽然贵点,但心里踏实。据德国DAAD官网对国际学生健康保险的指导,公立健康保险每月费用约为120欧元(2024年)。

别忘了日常的个人护理用品、学习用品、偶尔的娱乐消费。去理个发,在德国可能要20-30欧元,法国更贵,可能要40欧元起步。看场电影大概10-15欧元。这些零零散散的开销加起来,一个月也得花掉好几十甚至一百多欧元。看起来不多,但这就是所谓的“流水账里的大学问”,它们会悄无声息地侵蚀你的预算。

课本之外的精彩:旅行、社交与隐形消费

既然来了欧洲,怎么能不出去走走看看?欧洲各国之间交通便利,坐火车或者廉价航空就能轻松实现“周末游欧洲”的梦想。旅行无疑是欧洲留学的一大“真香”体验,但也绝对是烧钱的大户。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临时决定去布拉格过周末,买了往返廉价机票,每人大概花了50欧元。加上两晚青旅住宿(每晚约20-30欧元),以及在当地的餐饮和景点门票,一个周末下来,一个人轻轻松松就花掉了200-300欧元。这还不算你买纪念品或者多吃几顿当地特色美食的钱。

如果你想深度游,或者去更远的国家,那花费就更高了。坐欧洲之星去伦敦,来回票价可能就超过100欧元。如果办理申根签,一张签证费用也要80欧元(2024年标准)。如果你爱玩,经常和朋友出去喝咖啡、泡酒吧,那社交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杯咖啡3-5欧元,去酒吧喝几杯酒,一晚几十欧元就没了。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参加各种派对,每个月光在社交上就能花掉200-300欧元,远超我的日常吃饭钱。这些钱虽然花得开心,但也要量力而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隐形消费和初期投入,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比如,刚到欧洲,你可能需要支付房屋押金,通常是2到3个月的房租,这笔钱不是小数目,虽然退房时会还给你,但初期需要周转。比如我当时租房就交了1100欧元的押金,这笔钱要一下子拿出来还是挺有压力的。你还需要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比如锅碗瓢盆、床上用品、小家电等等,这些加起来也得100-200欧元。如果你的专业需要特殊教材或者软件,那也是额外的开销。有些大学会提供免费的软件,但教材通常需要购买,一本专业书几十欧元是很常见的。

另外,语言学习的投入也不能忽视。如果你去的国家不是英语母语国家,你很可能会报一个语言班来提高当地语言能力,比如德语、法语。我当时报了一个校外德语班,每期课程(大概两个月)就要300-400欧元。这些七七八八的费用加起来,真的是一笔不小的“隐形烧钱”!

薅羊毛攻略:省钱大法好,不当冤大头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欧洲留学简直是个无底洞,分分钟能把人掏空。别急,我不是来贩卖焦虑的,是想让你知道,其实很多地方是有“羊毛”可以薅的!

首先是奖学金。欧洲很多国家和大学都有面向国际学生的奖学金项目。比如德国的DAAD奖学金,覆盖面非常广,从硕士到博士都有,我认识一个学长就拿到了DAAD的全额奖学金,每个月有一笔生活费资助。欧盟还有著名的伊拉斯谟+(Erasmus+)项目,其中伊拉斯谟世界之窗(Erasmus Mundus Joint Master Degrees)提供的奖学金非常丰厚,基本上能覆盖学费和生活费,我有个朋友申请到了这个奖学金,每年能拿到大约25000欧元的资助,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不过这些奖学金竞争非常激烈,需要你提前规划,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背景。

其次是兼职。在欧洲,很多国家都允许国际学生合法兼职,但有时间限制。比如在德国,非欧盟学生每年可以工作120个全天或者240个半天。我当时就做过兼职,在大学的图书馆帮忙,时薪大概是12欧元。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个三四百欧元,基本能覆盖我的日常伙食费和一部分娱乐开销。当然,你需要注意,兼职是为了补贴生活,不能影响学业。据德国联邦劳工局(Bundesagentur für Arbeit)网站,国际学生(非欧盟)在校期间的兼职工作时间限制为每年120个全天或240个半天,且需要留意最低工资标准,2024年德国最低时薪为12.41欧元。

学生优惠卡也是一个好东西。办理一张国际学生证(ISIC卡),在很多博物馆、景点、商店甚至一些航空公司都能享受到折扣。我在欧洲旅行的时候,凭着ISIC卡在很多地方都买到了学生票,比如参观罗马斗兽场,学生票能比原价便宜好几欧元。另外,充分利用二手市场。刚到异国他乡,很多东西都是全新的,但没必要都买新的。比如家具、课本、自行车甚至一些小家电,都可以在当地的跳蚤市场、二手网站(比如eBay Kleinanzeigen在德国很流行)或者学生群里淘到物美价廉的二手货。我的自行车就是花了50欧元从一个毕业学长手里买的,省了几百欧。

最后,做饭和自带午餐简直是省钱利器。除了上面提到的自己买菜做饭,平时上学,我也习惯自己带午餐和咖啡。这样既健康又省钱,我在学校食堂或者咖啡馆随便买一顿,至少要花5-8欧元,自己带只要一半甚至更少。这些小习惯日积月累,就能为你省下不少钱。

我心中的“真香”投入与“巨坑”避雷

说了这么多烧钱的地方和省钱的办法,我想再掏心窝子地跟你聊聊,在我看来,哪些钱花得是“真香”,哪些又是妥妥的“巨坑”,能避就避。

先说“真香”投入。我觉得最值得投入的是**语言学习**。如果你去的是非英语国家,花钱学好当地语言,比如德语、法语,那绝对是物超所值。这不仅仅是让你生活更便利,更是让你能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结交当地朋友,获得更深入的文化体验。我在德国学德语,虽然花了一笔钱和很多精力,但后来发现这对我找实习、和教授交流,甚至在超市买菜时和店员开玩笑都大有裨益,那种成就感和归属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笔投资,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其次是**高质量的社交活动和人际网络的搭建**。参加一些学校的社团活动、专业研讨会,甚至偶尔和朋友出去吃顿好的、看场演出,这些看似“花钱”的活动,其实是在为你积累无形的财富。你可能会因此认识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在合作伙伴,或者结交到一辈子的挚友。我参加的一个国际学生社团,虽然会定期组织一些付费活动,但通过这些活动,我认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感到不再孤单。

再来就是**旅行和文化体验**。我上面提到了旅行会烧钱,但有些钱是值得花的。与其把钱花在奢侈品包包或者不必要的电子产品上,不如把一部分预算留给体验欧洲的多元文化。去意大利看古罗马遗迹,去西班牙感受弗拉门戈的热情,去瑞士徒步雪山,这些经历会成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也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它们会塑造你,让你成为一个更丰富、更有故事的人。

现在说说“巨坑”避雷。第一个大坑就是**盲目追求大牌和奢华的生活方式**。欧洲很多国家都是时尚之都,各种奢侈品牌琳琅满目,折扣季也确实诱人。但如果你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盲目地追求名牌包包、鞋子,或者经常出入高档餐厅,那你的钱包绝对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水。我见过有些同学,为了买一个大牌包包,省吃俭用好几个月,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这在我看来非常不值得。

第二个坑是**不计成本的社交**。社交很重要,但也要有度。如果你为了融入某个圈子,而被迫去参加自己并不喜欢、且消费高昂的派对,或者每次出去都抢着买单,那你就成了冤大头。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不花钱请客就不跟你玩,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真诚。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既能保持社交,又能保护好自己的钱包。

还有一个很容易踩的坑就是**忽视健康和安全**。为了省钱而选择极端廉价的食物,或者为了便宜租住在治安不好的区域,这些都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我的一个朋友为了省钱,每天只吃最便宜的面包和香肠,结果营养不良,生了病。生病在欧洲看医生吃药,那可不是小数目。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这些地方的钱,绝不能省。

好了,我的欧洲名校留学账单就给你扒到这里了。从学费到住宿,从日常琐碎到诗和远方,我都给你算得清清楚楚了。留学确实烧钱,特别是欧洲名校,但它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价值。最终,这笔钱花得值不值,完全取决于你如何规划和利用。希望我的这些掏心窝子的经验,能让你对“烧钱”这事儿有个最直观、最真实的认知,避免当冤大头。

记住啊,在准备这趟烧钱但又充满惊喜的旅程时,别光顾着兴奋,也别光顾着焦虑。找个安静的下午,沏杯茶,拿出纸笔,把你的预期开销一笔一笔地列出来,然后给自己留出一笔至少3-6个月的生活备用金,以防万一。钱准备得充足一点,心理预期调整好一点,你就能更从容地去享受这段独一无二的欧洲名校留学生活了。祝你在欧洲的旅程一切顺利,学有所成,玩得开心!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