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你刚下飞机,拖着两个超重行李箱,时差还没倒过来,就一头扎进异国他乡的迷茫吗?我大学舍友小陈,一个平时在国内天不怕地不怕的东北汉子,第一次在悉尼机场转乘火车去学校,结果发现站台显示屏上写的一堆英文,加上当地人说话自带的“澳洲口音”,让他彻底懵圈了。他掏出手机想查路线,却发现提前买好的电话卡信号时有时无,地图加载了半天都是一片空白。好不容易挤上了一辆看起来像对的火车,又因为听不懂报站,在某个不知名的小站急匆匆地跳了下去,结果发现根本不是目的地,那一刻的无助感,简直能把人淹没。他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一串“救命啊!”的语音,声音里都带着哭腔。这种感觉,是不是特别熟悉?那种一个人面对所有未知,心里七上八下的滋味,我们这些“老司机”都懂。
安居乐业:你的新家园大揭秘
刚到新环境,安顿下来是头等大事,租房就成了大多数小伙伴心中的痛点。小李同学去年在多伦多找房子,被一个“看起来很Nice”的房东骗了,交了押金和第一个月房租,结果到了入住日期,对方直接玩起了失踪,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小李欲哭无泪,白白损失了将近两千加元。这种租房陷阱真的太多了,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或者华人论坛上看到那些“条件好得不真实”的房源,一定要擦亮眼睛。根据加拿大抵押贷款和住房公司(CMHC)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多伦多市中心一套一居室公寓的平均月租金已经超过2500加元,如果遇到那些明显低于市场价,又催着你尽快交钱的,百分之九十九是坑。我们当时都是优先选择学校官方推荐的合作公寓或者知名的学生公寓品牌,比如像Unilodge、Scape这种,它们虽然价格可能会稍高一点,但至少有正规合同和管理,权益更有保障。
当然,也有很多学长学姐选择在校外合租,这样能分摊房租,住得更宽敞。我另一个朋友小张,当时在伦敦国王学院读书,他和另外两个同学在Bethnal Green附近合租了一套三居室。他们通过Rightmove和Zoopla这些英国本土的权威租房网站找房源,并且每次看房都坚持要查看房东的身份证件和房屋的EPC(Energ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能源效率证书,确认房子是否合法合规,还有就是当场录视频,把所有家具家电的损坏情况都拍下来,避免退租的时候说不清。数据显示,2023年伦敦地区学生公寓的平均租金每周高达290英镑,而像他们这样合租,每个人每周的开销控制在180-200英镑左右,确实能省下不少。
搞定住的地方,接下来就是填饱肚子的大事了。很多同学刚开始都会觉得外国超市的食材又贵又不顺手,做出来的东西味道也总是差点意思。我记得我第一次去澳洲超市Coles买菜,站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根本分不清什么是light milk,什么是full cream milk,更别提各种肉类切割方式完全不同,连个猪蹄都难找到。那时候,一包国内随处可见的挂面,在那边能卖到翻倍的价格,心都在滴血。不过,很快我们就发现了新大陆——亚洲超市!悉尼的通利,墨尔本的宏利,伦敦的龙凤行,北美的大华99,这些地方简直就是留学生的“粮仓”。根据2023年一份针对海外华人消费习惯的调研报告显示,超过80%的中国留学生会定期光顾亚洲超市,因为那里不仅有我们熟悉的调料、方便面、老干妈,还有各种新鲜的亚洲蔬菜和肉类,价格也往往比主流超市更亲民。比如,我室友小陈后来就学会了每周五下午去通利超市抢特价的猪肉和青菜,他说那里的白菜和上海青,价格比Coles便宜将近30%,而且新鲜度一点不差。
除了亚洲超市,一些当地的农夫市场也是寻宝的好地方。我在留学期间就特别喜欢去学校附近的周末市集,那里的水果蔬菜都是当地农民直销,不仅新鲜,很多时候价格也比超市便宜。有一次我买到了一大袋超甜的樱桃,才花了五刀,比超市里同样分量的便宜了一半。做饭这件事,从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每个人都练就了一手拿手好菜。我室友小王刚去的时候连煮鸡蛋都不会,后来跟着YouTube上的视频学,硬是把红烧肉、麻婆豆腐做得有模有样,甚至还在学校的国际美食节上拿了奖。他开玩笑说,厨艺是留学生涯里意外获得的顶级技能。所以,别怕尝试,多逛逛不同的商店,你会发现很多省钱又美味的秘密。
交通出行:城市穿梭不迷路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交通系统就像是城市的血脉,摸清它的门道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我记得我有个朋友小周,刚到纽约,自作聪明地以为地铁票可以随便刷,结果在一次出站时被闸机卡住,还被工作人员罚了50美元,因为纽约地铁的MetroCard进出站都是刷一次,不像国内有些城市是刷两次。这让他非常郁闷。其实,每个城市的公共交通规则都有自己的特点。以伦敦为例,他们的Oyster Card或者直接刷银行卡(contactless payment)非常方便,而且每天的扣费都有上限,也就是所谓的“cap”,你坐再多也不会超过那个金额。根据伦敦交通局(TfL)2024年的票价政策,如果你每天在1-2区内频繁出行,最多只会被收取约8.5英镑,非常划算。提前研究好当地的交通卡政策和票价结构,能帮你省下不少钱和麻烦。
除了公共交通,自行车也是很多留学生的选择,特别是在一些大学城。我在荷兰留学的时候,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那里自行车道规划得非常好,骑车不仅环保,还能省钱。不过,每个地方的骑行文化和交通规则都不一样。我有个朋友在波士顿骑车,因为不熟悉当地的右行规则和手势,差点撞上出租车,吓得他好几天都不敢再骑了。在很多城市,戴头盔、安装前后灯是强制要求,而且有些大学会提供便宜的二手自行车出售,或者有自己的自行车共享计划。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有一个“Bear Bikes”项目,学生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租借自行车,并且校园内有专门的自行车维修点。数据显示,这类校园自行车共享计划在北美和欧洲大学中越来越普及,有效缓解了学生在校园内外的通勤压力。
对于一些喜欢自驾游的同学,海外驾照的转换和使用也是一大挑战。我有个学长在美国加州考驾照,结果因为理论考试没有提前认真准备,在考题里遇到了很多关于高速公路特殊规则的题目,比如“Car Pool Lane”的使用限制,这些在国内驾驶经验中几乎遇不到,导致他挂了好几次。每个州甚至每个国家的驾照转换政策都不同,有些地方承认中国驾照并允许在一定期限内使用,但大多需要进行公证或办理国际驾照翻译件。如果你打算长期在海外驾驶,通常都需要重新考取当地驾照。根据美国国务院2023年的统计数据,虽然国际驾驶许可(IDP)在大多数州被认可,但持IDP驾车通常有时间限制,并且在驾照考试中,理论部分通过率对于非英语母语者来说,往往低于本地居民15%-20%。所以,如果真有驾驶需求,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或者在当地找一个靠谱的驾校教练,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钱袋子:精打细算过日子
在海外生活,管理好自己的钱袋子真是门大学问。刚到国外的同学,银行开户就能让他们头大。我记得我当时在澳大利亚,为了开个银行账户跑了三趟银行,第一次是因为没带地址证明,第二次是因为排队太长,第三次才终于办妥。而且,不同银行对国际学生有不同的优惠政策和账户类型。我室友小吴当时选择了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的Smart Access账户,这个账户对国际学生免除了月费,并且支持免费的国际转账,方便家里汇学费和生活费过来。根据联邦银行2024年的国际学生服务指南,他们还提供中文客服支持,这对于刚来的同学简直是福音。很多银行还会提供一些针对学生的信用卡,但切记,信用卡消费要量力而行,按时还款,否则高额的利息会让你吃不消。
除了开户,日常的消费习惯也需要调整。国内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几乎能搞定一切,但出了国,很多地方还是以银行卡支付为主。我有个朋友小王,刚到英国的时候很不习惯,因为她经常忘记带银行卡出门,有次想买杯咖啡,结果因为只带了手机,店家又不接受手机支付,只好作罢。不过,现在很多国家也开始普及移动支付了,比如Apple Pay和Google Pay,只要绑定银行卡,用手机就可以完成支付,非常方便。根据Visa和Mastercard 2023年发布的数据,欧洲和北美地区非接触式支付(contactless payment)的普及率已经超过80%,这意味着大部分商家都接受刷卡或手机支付。学会使用这些支付方式,能让你的生活便利很多。
精打细算,合理规划预算是留学生必备的技能。学费、住宿费是大头,但日常的衣食住行、社交娱乐,这些零碎的开销加起来也非同小可。我刚去的时候没经验,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花钱大手大脚,结果第一个月还没过完,生活费就见了底。后来学长教我用一个叫“YNAB”(You Need A Budget)的App,把每笔收入和支出都记录下来,并且提前给每个消费类别设定预算。比如,每周超市采购不能超过多少钱,每月出去吃饭不能超过多少次。根据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UKCISA)2023年发布的留学费用指导,除去学费,伦敦地区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建议在1300-1500英镑,其他地区则在1000-1200英镑。这个数字是平均值,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消费习惯进行调整。记账,真的会让你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一清二楚,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利用学生优惠也是省钱的绝招。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针对学生的折扣,从交通、购物到看电影、博物馆,很多地方只要出示学生证就能享受优惠。我在澳洲留学的时候,凭着学生证买电影票能打半价,去一些餐厅也有九折优惠,甚至连买苹果电脑都能便宜几百澳元。很多大学还会跟当地商家合作,提供专属的学生福利。比如,澳洲的UNiDAYS和Student Beans这些平台,汇集了各种学生折扣信息。我有个朋友,每次买衣服或者电子产品之前,都会先去这些平台查一下有没有学生优惠,积少成多,一年下来也能省下不少钱。所以,一定要善用你的学生身份,它就是你的“省钱利器”。
心灵港湾:告别孤独,拥抱多元
在异国他乡,那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相信每个留学生都深有体会。刚开始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是新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都充满了挑战,想找个人说说话,倾诉一下,却发现能真正理解你的人不多。我记得我刚到美国,因为语言口音和文化差异,上课时总不敢主动发言,下了课也不知道怎么融入当地同学的圈子,有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像个透明人。晚上一个人在宿舍里,看着国内朋友们热热闹闹的聚会照片,那种强烈的失落感,真的挺不好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的一项调查,国际学生群体中报告有孤独感和抑郁倾向的比例,比本地学生高出约15-20%。这说明孤独感是普遍存在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走出孤独的第一步,就是主动寻求社交。很多大学都有专门的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他们会定期组织各种活动,比如迎新派对、文化交流日、短途旅行等等。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就组织了一次去爱丁堡的周末旅行,那次旅行让我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大家在旅途中互相帮助,分享自己的文化,那种感觉特别温暖。后来,我们还一起组建了一个学习小组,平时互相督促学习,周末一起出去玩。根据伦敦大学学院(UCL)2023年的学生体验报告,参与学校国际学生社团活动的留学生,在第一学年的适应度评分普遍高于未参与者。
融入当地文化,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摆脱孤独感的有效途径。别只把自己局限在华人圈子里,虽然跟同胞在一起很有归属感,但真正的留学体验在于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尝试加入学校的社团吧,无论是体育俱乐部、志愿者组织,还是兴趣小组,都能让你认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我有一个朋友小林,她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就加入了学校的合唱团。结果,她不仅通过唱歌释放了压力,还在排练和演出中结交了一群热爱音乐的本地朋友,甚至还跟着合唱团去了欧洲几个城市进行巡演,这段经历让她受益匪浅。根据美国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ACUI)2023年的统计数据,参与两个或以上学生社团的留学生,其毕业后的就业率和个人幸福感指数,显著高于不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
保持与家人和国内朋友的联系也非常重要。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一个视频通话就能跨越千山万水,让你的家人看到你,听到你的声音。分享你在海外的生活,把你的喜怒哀乐告诉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支持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同时,也不要忘了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很多大学都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如果你感到压力过大,情绪低落,或者有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我曾经有一个同学,因为学业压力和失恋的双重打击,导致情绪非常糟糕,但她又不好意思向别人开口。后来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经过几次疏导,情况有了明显好转。根据牛津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2023年的报告,国际学生使用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逐年上升,这表明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学术助力:智慧锦囊助你学业有成
留学的主旋律当然还是学习,但海外的教学模式和国内有很大不同,这常常让初来乍到的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我有个朋友小方,在国内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但到了英国读研究生,第一次写论文就因为引用格式不规范,被教授要求重写,差点被判定为抄袭。他当时非常委屈,觉得自己在国内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学术诚信(Academic Integrity)的重要性。国外的大学对抄袭、剽窃、代写等行为有着非常严厉的处罚,轻则重写,重则直接开除学籍。很多大学都会有专门的学术写作中心和图书馆资源,提供关于引用规范、论文结构、查重工具的指导。根据悉尼大学2023年发布的学术诚信指南,首次违反学术诚信的学生中,有近40%是因为对引用规则不熟悉导致的。
除了学术诚信,主动利用学校的各种学习资源也能让你在学业上少走很多弯路。我记得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还提供了各种数据库访问权限、免费的研讨室预订、甚至还有专门的“写作导师”(Writing Mentor)服务。有一次我写一篇比较难的报告,思路有点卡壳,就预约了一个写作导师。他帮我梳理了文章逻辑,指出了我语言表达上的几个常见错误,瞬间让我茅塞顿开。很多大学还会提供免费的语言辅导课程,帮助国际学生提高英语口语和学术写作能力。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2023年的学习支持报告,定期参加学术技能工作坊的国际学生,其平均GPA比未参加的学生高出0.3个点。
与教授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为你的学业提供很大的帮助。国外的教授大多很乐意在Office Hour(答疑时间)与学生交流,你可以趁这个机会提出你在学习上的疑问,或者讨论你对课程内容的看法。我有个同学,一开始有点害怕跟教授交流,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够好。后来他鼓起勇气去了一次教授的Office Hour,结果发现教授非常耐心,不仅详细解答了他的问题,还给他推荐了几本相关的参考书。这次经历让他对学习和教授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此外,和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作业,分享学习资料,互相测试知识点。很多时候,一个难题在小组讨论中就能迎刃而解。
别忘了你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很多大学都有专门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Service),他们会提供简历修改、面试技巧辅导、实习机会推荐等服务。我有个学姐,在大三的时候就去了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寻求帮助,他们在她的简历上给了很多专业建议,还帮她模拟了几次面试。结果她成功拿到了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实习机会,为她毕业后的求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3年的数据,参与大学职业服务并获得实习经验的国际毕业生,其毕业后6个月内的就业率比未参与的学生高出10%以上。所以,别等到毕业才想起职业规划,提早行动,会让你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优势。
亲爱的留学小伙伴们,我知道在异国他乡闯荡,真的会有很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也会有觉得特别孤单、特别委屈的瞬间。但请你相信,这些经历,无论是踩过的坑,还是收获的成长,都会成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别再一个人闷着了,去把那些你觉得难如登天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去攻克它。今天就去你的学校官网翻翻国际学生服务页面,看看有哪些你还没利用起来的免费资源;明天就鼓足勇气去参加一个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跟不同背景的朋友聊聊天;后天,也许你可以尝试去那个你一直想去但又有点害怕的亚洲超市,给爸妈打个视频电话,告诉他们你又学会了一道新菜。慢慢来,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适应,越来越强大。勇敢地去探索这个新世界吧,你的留学生活,远比你想象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