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段时间,我在图书馆通宵赶Due,出门的时候天边已经泛白了。走在空旷的校园里,一阵风吹过,路灯摇曳,影子被拉得老长老长。那一刻,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不是因为冷,而是手机上弹出了一条新闻推送:“XX大学中国留学生遭遇不测”。当时就感觉一股凉意从脚底直冲上来,想着,这事儿会不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是不是也可能成为新闻里的主角?说实话,这些年时不时就能听到或看到一些让人揪心的留学生安全事件。刚开始,可能咱们就替当事人难过,觉得只是运气不好。但是,仔细想想,这些事儿真的只是“偶发不幸”那么简单吗?
每次看到这类报道,我的微信群和朋友圈里总会炸开锅。大家都在讨论,都在转发,都在唏嘘,甚至有些恐慌。比如,前阵子,媒体上广泛报道了一位在芝加哥的中国留学生不幸遭遇枪击身亡的案件,这让不少在美留学生都感到震惊和不安。当地警方随后也公布了一些初步调查结果,但类似事件的发生频率,确实让大家对异乡的安全环境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据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官方发布的信息,他们也多次提醒领区中国公民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这足以说明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
其实,除了咱们肉眼可见的身体安全,心里健康这回事儿,在异乡打拼的我们更得重视。它就像咱们留学生活的大后方,大后方要是出了问题,前线怎么能稳得住呢?有数据就挺让人警醒的,美国大学健康协会(ACHA)在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感受到“极度”或“非常”大的压力,其中,国际学生的压力往往更大。咱们远离家人,语言文化差异,学业压力,适应新环境的挑战,这些都是无形的重担。心理状态不稳定,就可能影响判断力,甚至让我们在危险面前变得更脆弱,更容易掉入别人设下的陷阱。
我们身处异国他乡,很多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点。有时候,可能只是我们没太留意的“小事”。就拿夜晚出行来说吧,我在网上看到过不止一个案例,说有留学生因为抄近路,走进了治安相对较差的区域,结果遭遇抢劫或者更糟糕的事情。北美不少城市,即使是白天人来人往的地方,到了晚上也可能变得空旷。你可能觉得自己的大学城挺安全的,但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公布的2022年犯罪数据显示,即使是犯罪率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无法完全排除偶发事件。咱们得有这个意识,别总把自己置于不必要的风险中。
另外,咱们留学生还特别容易成为“信息诈骗”的目标。各种各样的骗局,真的是层出不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前段时间,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就发布过多次领事提醒,强调“虚拟绑架”、“假冒使领馆”、“投资理财”等各类诈骗案件高发,不少留学生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这种骗局往往利用了我们对陌生环境的警惕性不足,或者急于求助的心理。有的骗子甚至会编造非常真实的“剧情”,让你深信不疑,比如假冒国内公安局或检察院,让你转账“调查”。咱们可得擦亮眼睛,记住一点,凡是涉及钱的,让你转账的,十有八九是坑。
社交圈子,在留学生活中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都希望能交到真心的朋友,获得归属感,但是有时候,“交友不慎”真的会带来大麻烦。我一个朋友就跟我吐槽过,他有个同学因为轻信了刚认识没多久的朋友,跟着去了个复杂的派对,结果手机和钱包全丢了。更有甚者,一些涉及毒品、暴力或不法活动的圈子,一旦踏入,后果不堪设想。加拿大警方在2023年就曾公布过一些涉及留学生群体参与非法活动的案件,提醒学生们远离这些高风险社交环境。咱们在扩大社交圈的时候,心里也得有个秤,多观察,多了解,保护好自己。
万一真的遇到紧急情况,知道该向谁求助,这简直是救命稻草。很多大学的官网都有专门的“Safety & Security”或者“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s”页面,上面会清晰地列出紧急联系方式,比如校园警察的电话、非紧急报警电话,甚至还有“Safe Walk”或“Campus Escort”服务,就是晚上如果你一个人走夜路害怕,可以叫校园安保人员护送。我在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官网上看到,他们甚至有一个专门的“Safewalk”项目,由学生志愿者提供夜间护送服务,非常贴心。这些资源,咱们入学的时候就应该花点时间去了解清楚,把重要电话存到手机里,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学校提供的资源,当地社区和咱们国家的使领馆,也是咱们在海外的强大后盾。中国驻外使领馆都会设立“领事保护与协助”热线,这个号码,每个留学生都应该烂熟于心。无论你遇到什么麻烦,大到人身安全,小到护照丢失,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系他们寻求帮助。比如,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官网上就明确列出了24小时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别觉得麻烦,这可是在异乡最直接、最可靠的求助渠道了。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强大的祖国。
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其实也是一种“高级”的自我保护。当我们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或者与当地同学和居民建立起健康的联系,我们不仅能更快适应生活,也能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和潜在风险,降低成为“局外人”的脆弱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就经常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国际学生参与,这不光是为了交朋友,更是为了帮助大家建立支持网络。当你有了更多的朋友,有了更广阔的社交圈,遇到困难时,能获得的信息和帮助也会更多元化。
科技的力量,在咱们的留学安全上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安全App,比如一些能实时共享位置给家人朋友的App,或者一键报警的App。我身边就有朋友会和家人约定,晚上回家路上就开着定位共享,让家里人安心。而且,现在智能手机的紧急呼叫功能,也能在不开锁的情况下快速拨打紧急电话。这些小功能,平时我们可能不以为意,但关键时刻真的能救命。据苹果公司官网介绍,其iPhone产品就内置了紧急SOS功能,能够在无网络情况下通过卫星发送求救信息,这对于在偏远地区学习的同学来说,多了一份保障。
金融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也得提个醒。咱们留学生刚到国外,需要办理银行卡、手机卡,租房,这些都会涉及到个人身份信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信息、社会安全号(SSN)或者学号等敏感信息,不要轻易透露给陌生人。我有个学长就遇到过身份信息被盗用的情况,后来费了老大的劲儿才把事情解决了。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Experian(益博睿)等信用报告机构的统计,身份盗用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普遍,而刚到新环境、对当地法规不熟悉的群体,更容易成为受害者。定期查看银行账单,保持警惕,这些都是咱们必须做到的。
安全意识这回事,真的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我们持续地去学习、去关注。留学地的治安状况是会变化的,法律法规也可能更新,骗子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咱们得养成习惯,时不时地看看当地的新闻,刷刷学校发来的安全通知邮件,关注一下咱们使领馆发布的领事提醒。这样才能对周遭的环境有个清晰的认知,提前预判和规避风险。比如说,某大学官网如果发布了校园内某区域近期有犯罪活动增多的通知,那咱们在那个时段就尽量避免去那些地方,或者结伴而行。
咱们留学生群体,互相支持和帮助,才是最强大的保护网。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我们就是彼此的家人。多关心身边的同学朋友,看到他们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及时伸出援手。大家可以一起组建学习小组,相互照应;周末可以约着一起出门,避免单独行动;遇到困难,也可以第一时间向自己的小圈子求助。我看到很多大学都有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他们不仅组织各种活动,也会在新生入学时提供接机、租房等帮助,甚至在同学遇到紧急情况时,也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这不就是咱们“抱团取暖”的力量吗?
所以啊,兄弟姐妹们,别等事情发生了才后悔。从今天起,别再觉得那些不幸是别人的故事。把咱们的紧急联系人设置好,把重要电话存起来,好好看看学校官网上的安全指南。晚上出门,能不走小路就别走,实在要走,跟朋友开个视频通话,或者定位共享。遇到让你不舒服的场合,果断说不,然后赶紧走人。钱的事情,涉及转账汇款的,多问问,多查查,实在不确定就找使领馆问问。别怕麻烦,你的安全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