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你独自一人拖着两个大箱子,站在机场大厅,看着身后渐渐模糊的父母身影,心里又期待又有点空落落的。几年时间一晃而过,那些在异国他乡挑灯夜读的夜晚,那些为了一道菜跑遍唐人街的周末,都成了你青春里最鲜活的印记。现在,你可能已经顺利毕业,甚至拿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Offer,但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在嘀咕:是不是哪里差点意思?尤其当你发现身边的朋友,哪怕是国内普通大学毕业的,在国内找工作好像也没比你差,甚至有些领域本土学历更吃香,这时候,一个大胆的念头可能就像闪电一样劈过你的脑海:要不,回国再读个大学?
你别觉得这想法有点“逆流而上”,好像跑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这种心情我们都懂,纠结、迷茫是肯定的。但说真的,这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很多留学生都有过这样的考量。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从英国硕士毕业的朋友,回国后发现想进体制内或者某些国企,海外学历认证虽然搞定了,但面试官总会问起国内的教育背景,字里行间透着“你是不是不了解国情”的担忧。这让他有点心灰意冷,琢磨着是不是该考个国内的研究生或者甚至从本科重新来过,好弥补所谓的“国内教育缺失”。所以你看,这种困惑一点都不孤单。
别急着给自己泼冷水,回国读大学,其实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亲切感”。不用再倒时差,不用再为口音犯愁,想吃什么家乡菜下楼就能买到,生病了爸妈就在身边。这种心理上的安稳,对于我们这些“流浪”多年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当然,除了这种情感上的慰藉,更实际的考量也在推动着一些同学做出这个选择。就拿我之前采访过的一个在上海工作的HR朋友来说吧,他们公司在招聘一些涉及国内市场营销和政策研究的岗位时,会倾向于有国内教育背景的候选人,因为他们认为本土培养的学生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更深刻,人脉资源也更丰富。他说,"不是说海外学历不好,而是国内大学的培养模式可能更契合我们某些特定岗位的需求。" (来源:与上海某大型互联网公司HR的访谈,2023年) 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刺耳,但却真实反映了一部分国内招聘市场的现状。
那么,回国读大学这条路,具体要怎么走?首先就是大家最关心的申请流程。它跟你在国外申请大学可太不一样了。如果你是纯粹的国际学生身份(即持有外国护照),申请国内大学相对直接,一般是通过大学官网提交申请材料,包括高中成绩单、语言成绩(比如HSK)、推荐信等等。像清华大学2024年的国际学生本科招生,就明确要求申请人提供高中毕业证书、高中阶段全部课程成绩单、语言能力证明以及个人陈述等材料,并会进行材料评审和面试。很多大学对国际学生的语言要求是HSK四级或五级以上,这对于在国外读过书的你来说,通常不是什么大问题。 (来源: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国际学生招生简章2024年)
但如果你是持有中国护照,只是在海外接受了高中教育,情况会稍微复杂一点,但也有很多“门道”。最常见的路径就是参加“华侨生联考”,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考试”。这个考试的难度相比国内高考要低不少,录取分数线也更亲民。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工作的通知》,符合条件的华侨学生可以报名参加联考,考试科目是文史类和理工类,各考五门。比如,2023年华侨生联考的本科批次录取最低分数线普遍低于国内高考。据一些教育机构统计,往年华侨生联考的本科线比普通高考一本线低100-200分是常态,甚至有些“211”“985”高校对华侨生的录取分数线也比国内生低很多,这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宽敞的门。 (来源: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通知及部分教育机构数据分析)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已经是在国外读完了本科或者硕士,想回国再读一个学位,比如读一个国内的研究生。这个流程就跟国内应届生考研、保研差不多,但你多了一个“境外学历认证”的步骤,需要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认证。具体到申请流程,大部分国内高校会要求你提供完整的本科学位证明、成绩单、两封推荐信、个人陈述,有些还会要求提交英语成绩(如雅思、托福,即使你在英语国家读过书)。比如北京大学研究生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就明确提到了境外学历的认证要求,并且对不同专业的申请者有具体的附加材料要求。准备这些材料会比较繁琐,需要提前规划,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 (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决定回国读书,除了申请流程这些“硬核”操作,心理上的适应也是个大挑战。你可能在国外习惯了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习惯了与教授平等交流,习惯了小组讨论和独立研究。但国内大学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本科阶段,可能更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大班授课以及统一考试。这种“逆向文化冲击”有时会比你刚出国时遇到的文化冲击更让人措手不及。我认识一个从美国回国读研的朋友小李,他说自己刚开始非常不适应,教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不要插话”,这让他觉得有点压抑。后来他慢慢发现,国内的课堂虽然不鼓励随时打断,但课后老师也很乐意和学生交流,只要你主动去问,老师们都很热心。他在适应了这种模式后,反而觉得国内的学习让他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加扎实了。 (来源:小李个人经历分享,2023年)
学术上的适应也是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国内大学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可能会让你觉得节奏更快、压力更大。比如,很多国内大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很高,对记忆和应试能力的要求也比较强。而且,国内大学的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有时候会非常惊人,尤其是那些热门专业,竞争也格外激烈。据复旦大学2023-2024学年本科生课程大纲显示,一些基础课程,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每周的课时量和作业量都相当可观,要求学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课后练习和复习。这跟你可能在国外轻松选修几门课、以项目作业为主的模式,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你得做好心理准备,回归到“埋头苦读”的状态,重新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学习节奏。 (来源:复旦大学官网课程大纲2023-2024学年)
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这可是重中之重。不是随便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首先,考虑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如果你想在国内进入金融行业,那么北京、上海的财经类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会是很好的选择。数据显示,每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金融、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都是各省市高分考生和优秀国际学生争相报考的对象。这些顶尖学府在就业市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毕业生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企业以及各大金融机构中非常受欢迎。 (来源:各大高校就业报告及人才招聘平台数据分析2023年)
你还得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是喜欢一线城市的繁华与机会,还是更偏爱二三线城市的安逸与性价比?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产业特色,也会影响到你未来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比如,如果你对生物医药或者集成电路感兴趣,那么苏州、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以及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都有非常优秀的大学和相关产业集群。据《中国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3》显示,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领先,而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拥有最密集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选择一个与你专业发展方向相契合的城市,能让你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上都如虎添翼。 (来源:《中国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3》)
回国读书,经济成本也是不得不提的一方面。虽然国内大学的学费普遍比欧美国家低很多,但生活成本,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生活费,也并不便宜。不过,很多大学针对国际学生或者华侨生都设立了奖学金项目。比如,中国政府奖学金面向优秀的国际学生提供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医疗保险等全方位的资助。此外,各高校也设立了校级奖学金,鼓励优秀的留学生申请。据中国留学网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类别和名额都有所增加,涵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阶段,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同学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福音。所以,在申请学校的同时,也要多关注一下各类奖学金信息,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 (来源:中国留学网2023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申请指南)
最后,关于回国读大学的社会融入。你可能会担心,在国内读大学会不会很难交到朋友,会不会和大家有隔阂。这种担心是正常的。但其实,国内大学的社团活动非常丰富,涵盖了学术、艺术、体育、志愿服务等各个方面。像北京大学就有多达200多个学生社团,清华大学也有超过100个学生组织,从辩论社、动漫社到各类球类俱乐部,总能找到你的兴趣所在。参加这些社团活动,是你快速融入大学生活、结交新朋友的绝佳途径。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会发现自己和国内的同学有很多共同语言,很快就能找到归属感。而且,你海外留学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会吸引很多同学来向你请教,这也会帮助你打开社交圈。 (来源:北京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官网、清华大学学生社团官网)
你看,回国读大学这条路,远没有你想的那么“逆流而上”或者“没戏”。它是一条充满了机遇,但也需要你认真权衡和准备的路。这条路能不能走,怎么走,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你手里。别听别人说啥就信啥,也别光凭一时的冲动做决定。咱们可以先在网上多搜搜资料,看看想去的大学官网是怎么说的,找找有没有过来人的经验分享。有条件的话,去心仪的大学实地考察一下,感受一下校园氛围,甚至可以尝试联系一下招生办的老师或者在读的学长学姐,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再不济,跟你爸妈、你最铁的哥们姐们好好聊聊,把心里的纠结都倒出来,集思广益。别自己一个人瞎琢磨,多问问、多看看,心里有数了,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选了!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