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刚踏上英爱土地的那一刻?飞机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心里却阳光灿烂得恨不得原地开朵花。那时候,我们宿舍的姐妹们常常在熄灯后小声憧憬未来:毕业了一定要进高大上的金融机构,或是去那些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拿着百万年薪,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让爸妈脸上也有光!我们甚至还会傻乎乎地讨论,是要在伦敦金融城俯瞰泰晤士河,还是在都柏林的硅谷区和爱尔兰人一起喝黑啤庆祝升职。那感觉,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只要拿到了毕业证,全世界的大门就自动为你敞开。可是,当真的穿上毕业袍,手里拿着那张沉甸甸的文凭,走出校园,才发现,现实可能没那么浪漫,甚至还有点骨感。那些关于“轻松拿Offer、高薪就业”的美好幻想,有时候就像海市蜃楼,看得见摸不着。
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身边就有不少同学碰壁,有个学霸师兄,在曼彻斯特大学读了三年计算机,成绩那叫一个顶呱呱,理论知识扎实到可以给教授上课。他信心满满地投了十几个大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岗位,结果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没捞到,好几次晚上回来都坐在宿舍阳台边发呆。后来才知道,很多公司在筛选简历的时候,第一眼看的就是签证状态和工作经验,他虽然是学霸,但在英国当地实习经验几乎为零,直接就被刷下去了。英国的Tier 2签证(现在叫Skilled Worker Visa)政策,对公司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和麻烦,它们需要证明这个岗位找不到合适的英国或欧盟员工,才能把名额给咱们。据英国内政部官网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虽然Skilled Worker Visa的获批数量有所增加,但申请数量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英国新推出的“毕业生签证”(Graduate Route)确实给咱们这些留学生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毕业后可以合法地在英国待两年(博士生是三年),找工作或者积累经验。这个政策一出,我们都觉得看到了希望,觉得这两年足够我们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然后顺理成章地转成Skilled Worker Visa。然而,问题随之而来,这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它让更多国际学生留了下来,无形中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比如在伦敦,一个普通市场分析师的初级岗位,挂出来不到一天,可能就会收到上百份申请,其中不乏很多本地毕业生和有经验的欧盟申请者。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2023年英国青年失业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对于刚毕业且缺乏本土经验的国际学生来说,找到一份能提供担保的“好工作”,依然是件充满挑战的事情。
很多我们觉得很“热门”的专业,比如商科里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或者一些偏文科的传播学、社会学,在英国的就业市场上,找到能提供签证担保的岗位更是难上加难。我认识一个读市场营销的学妹,毕业后两年里投了不下几百份简历,从小型企业到跨国公司,各种岗位都尝试过。最后她终于在一家很小的数字营销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但薪水不高,最关键的是,那家公司并不在Tier 2签证担保机构的名单上。这意味着,她即使工作表现再好,两年后也无法通过这家公司留下。据英国政府网站上公布的“Register of licensed sponsors”名单显示,虽然有数万家公司有担保资格,但其中大部分是大企业,或者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例如IT、工程、医疗等。小型公司申请担保资格的门槛和成本较高,往往不愿意为初级员工承担这份责任。
目光转向爱尔兰,那里的就业市场和英国有些相似,但又有一些独特的优势。爱尔兰以其蓬勃发展的科技、制药和金融服务业而闻名,被称为“欧洲硅谷”。很多全球科技巨头,比如谷歌、脸书、苹果、微软,都在都柏林设立了欧洲总部。这对于学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软件工程的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爱尔兰也有自己的毕业生签证政策——“第三级毕业生计划”(Third Level Graduate Programme),允许非欧盟毕业生毕业后在爱尔兰停留12个月(硕士生和更高学历可以延长至24个月)来找工作。有个在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读计算机硕士的朋友,毕业后没多久就拿到了亚马逊的Offer,因为爱尔兰的这些科技公司对有技术背景的国际人才需求量确实很大。爱尔兰中央统计局(CSO)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爱尔兰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和金融服务业持续增长,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
但是,爱尔兰也并不是遍地黄金,所有专业都能轻松留下。如果你在爱尔兰读的是一些偏文科、艺术类或者社会科学的专业,想找到一份能申请“关键技能就业许可”(Critical Skills Employment Permit)的工作,难度一点不比英国小。这个许可有一个明确的“紧缺职业列表”,上面都是爱尔兰政府认为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比如软件开发、数据科学家、生物制药工程师、医生等等。如果你所学专业不在这个列表上,即使有公司愿意雇佣你,申请工作许可的流程也会更复杂,成功率也可能大打折扣。这就意味着,你的专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在爱尔兰毕业后的去留。根据爱尔兰企业、贸易和就业部公布的“Critical Skills Occupations List”最新版本,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大部分岗位都集中在科技、工程、医疗和金融领域,非这些领域的毕业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找到合适的路径。
说到薪资待遇,这也是我们留学生特别关心的一个点。总觉得在英爱拿到Offer,起薪就能碾压国内,其实不然。在英国,一个刚毕业的软件工程师,如果在伦敦拿到一份初级岗位的Offer,年薪大概在3万到4万英镑之间,听起来好像还不错。但伦敦的物价和房租可是出了名的“吞金兽”,扣掉税和生活开销,实际到手可能就没那么可观了。根据英国薪资调查网站Indeed的数据,2023年英国初级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约为3.5万英镑。而在爱尔兰,同样是初级软件工程师,在都柏林的起薪可能会更高一些,达到4万到4.5万欧元,甚至更高。爱尔兰的就业咨询公司Morgan McKinley的年度薪资指南也证实了这一点,在科技和制药领域,爱尔兰的薪资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有竞争力。然而,都柏林也是欧洲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尤其是房租,几乎能占据你薪水的一大半。
对于那些非STEM专业的同学,情况就更加复杂了。比如,在英国读完创意产业管理或艺术史的硕士,想在当地找到一份能担保签证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真的非常非常难。大部分艺术文化机构的预算有限,对国际员工的签证担保意愿较低,而且他们更倾向于有本土工作经验或人脉的求职者。我认识一个在伦敦艺术大学读时尚管理的学姐,毕业后为了留在英国,最后不得不去一家华人超市做兼职,同时不停地投简历,希望能找到一个和时尚相关的小公司。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发现,即使找到工作,薪资也可能低于你的期望,而且工作内容可能跟你所学专业相去甚远。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毕业生去向调查(Graduate Outcomes Survey)数据显示,文科类毕业生在毕业15个月后的平均薪资,普遍低于STEM和商科类毕业生,且获得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也较低。
那些在英国、爱尔兰留下来的成功案例,往往有几个共同点。首先是专业对口且是当地紧缺的。比如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技术岗位,以及某些特定的金融分析师或精算师岗位。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发布的报告就多次强调,英国在网络安全人才方面存在巨大缺口。其次,他们往往在读书期间就非常积极地积累实习经验和人脉。很多大学的职业发展中心都会组织招聘会和校友交流活动,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机会。我有个朋友,在谢菲尔德大学读机械工程,他从大一开始就利用假期在当地一家小型工程咨询公司做兼职,虽然是无薪实习,但他积累了宝贵的英国本地工作经验和推荐信。这些经验在毕业求职时,成为了他最大的亮点,最终让他顺利拿到了一家制造企业的工程师岗位。
还有一个经常被大家忽视,但又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语言和文化融合。很多留学生来到英爱,虽然雅思分数很高,但实际工作环境中需要理解的俚语、幽默感,以及职场沟通的微妙之处,都和课堂上学到的不太一样。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团队文化,或者在日常交流中存在障碍,即使技术再好,也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本地招聘经理在选择员工时,除了专业能力,还会考虑团队协作能力和文化契合度。据一项针对国际学生职场适应性的调查显示,跨文化沟通障碍是许多国际学生在求职和工作初期面临的突出挑战之一,甚至比技术能力本身更难克服。
我身边也有一些同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国内发展,而且发展得非常好。他们发现,在英国或爱尔兰留学这段经历,回国后反而成了金字招牌。因为你在海外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的国际视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国内企业非常看重的特质,尤其是在一些有国际业务背景的国企、外企或者互联网大厂。我有一个读人力资源的朋友,在英国约克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心仪的工作,纠结了一段时间后回了上海。结果凭借她在英国的实习经验和海外留学背景,很快就拿到了一家知名咨询公司的Offer,起薪比她在英国能找到的岗位高出不少,而且发展前景也更广阔。根据智联招聘和BOSS直聘等国内招聘平台的数据,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求职者,在一些对国际化要求较高的岗位上,确实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金融、咨询、高科技等行业。
所以,与其纠结于“是不是一定要留在英爱”这个单一的目标,不如更灵活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英爱留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长。如果你在当地尝试了一段时间,发现确实不太适合自己,或者机会有限,那么回国发展也绝不是失败。关键在于,你要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以及哪条路能让你走得更远、更开心。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被别人的“成功故事”所迷惑。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别人的路不一定适合你。
我身边有一个学姐,她当时在英国读完酒店管理,发现当地酒店业对国际学生担保签证的意愿非常低,她也尝试了几家小的精品酒店,但都无果。她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是利用在英国学到的管理经验和对国际酒店市场的理解,毅然回国,加入了一家正在扩张的国内高端酒店集团。短短几年,她从一个基层管理人员做到了部门经理,现在已经是在负责好几个新项目的筹备了。她当时跟我说,在英国学到的那些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在国内很多新兴的高端酒店市场非常受用。这说明,海外经历带给你的价值,有时候体现在更长远的职业发展中,而不是眼前的这一个Offer。
求职路上,心态真的很重要。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就全盘否定自己,也不要因为看到别人找到了好工作就盲目焦虑。要知道,英爱两国的就业市场,尤其对国际学生来说,确实竞争激烈,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同时,它也提供了锻炼你、让你成长的机会。那些让你感到“坑”的经历,其实也是让你更了解自己的过程,让你知道哪些是自己不想要的,哪些是自己可以去争取和改变的。
所以呢,姐妹兄弟们,别再躺在宿舍床上刷那些成功学鸡汤或者抱怨找工作难了!赶紧行动起来吧。先把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信反复打磨,让它们能在海量的申请中脱颖而出。然后,不要害羞,多去参加学校的职业发展讲座、招聘会,大胆地和那些来招聘的企业代表聊天,说不定你的贵人就在其中。如果时间允许,主动去争取一些实习机会,哪怕是无薪的,或者去志愿者机构做点事情,积累一些本地经验,这比你坐在家里空想一万遍都有用。最后,也别忘了多关注一下你所学专业在国内的就业市场,说不定回国后反而能开启一片新天地呢。别把自己框死,世界那么大,机会那么多,灵活一点,勇敢一点,祝你求职顺利,早日拿到心仪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