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留学安全别踩雷!
嘿,小伙伴们!是不是刚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心里又激动又有点小忐忑?还记得我刚出国那会儿,拿着沉甸甸的行李箱,站在陌生的机场大厅里,心里那种“我真的来了”的感觉吗?当时只顾着兴奋,压根没想过那些潜藏的“坑”都在哪儿等着我。就说我有个朋友小李吧,她刚到英国没多久,就接到了一个自称“中国使馆”的电话,说她有一份紧急文件需要领取,不然就要被遣返。小李当时就蒙了,电话那头的人语气特别严肃,还说出了她的姓名和部分护照信息,吓得她差点就要按对方说的,去银行转账“证明清白”了!幸好她室友及时提醒,这才没上当。想想都后怕,这些“踩雷”的事,真的离我们不远,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咱们对当地情况不熟悉,或者警惕性没到位,一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的留学生活,还没开始就被这些破事儿搅黄吧?放心,这篇文章就是来当你的“排雷专家”的!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如何在衣食住行、社交交友、财产管理和紧急情况处理等方方面面,都能保护好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咱们的目标是让你安心享受留学生活,而不是每天提心吊胆。看完这些实用的“防身术”,你就能心里有谱,明明白白地避开各种陷阱,让爸妈放心,自己也能玩得更尽兴、学得更踏实!赶紧点开,一起把这些留学安全小秘籍get起来吧!
那些假冒使领馆的诈骗电话真是让人防不胜防。他们总是抓住咱们留学生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心理,利用权威机构的名义来吓唬人。他们会声称你涉嫌洗钱、非法入境,或者说你的包裹被海关查扣了,要求你提供个人银行信息,甚至诱导你转移资金到所谓的“安全账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曾多次发布安全提醒,特别强调此类诈骗中,诈骗分子往往能准确说出受害人的个人信息,极具迷惑性,使馆和国内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
还有一种特别恶劣的“虚拟绑架”骗局,专门针对留学生下手。诈骗分子会诱骗受害人躲藏起来,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然后冒充受害人向其国内的父母拨打电话,谎称孩子被绑架,索要巨额赎金。2023年,澳大利亚警方就侦破了一起涉及中国留学生的“虚拟绑架”案件,犯罪团伙通过这种方式从多个受害者家属那里骗取了数百万澳元。这种骗局让家长和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财产损失,想想都让人揪心。
除了这种高压恐吓式诈骗,网络世界里的陷阱也无处不在。比如说,那些看上去特别诱人的兼职信息,什么“刷单返利”、“高薪居家客服”,往往就是诈骗的开端。一开始可能真的会给你一点小甜头,让你尝到“赚钱”的滋味,等你投入大笔资金后,对方就会立刻消失。据英国国家诈骗情报局(NFIB)的数据显示,此类“任务型诈骗”在2023年给英国民众造成了超过8亿英镑的损失,其中不少受害者都是年轻学生。
租房子是咱们留学生活的头等大事,也是个大“雷区”。很多黑心房东或者假冒中介,会利用咱们急着找房的心理,设下各种套路。他们可能会发布虚假房源信息,图片P得美轮美奂,价格也低得诱人,等你交了定金或者看房费之后,人就消失了。或者签订的租赁合同里藏着各种“霸王条款”,等你入住后才发现,押金难退,维修不及时,各种费用莫名其增加。据加拿大消费者事务局(Consumer Affairs Canada)的报告,每年都有不少留学生因租房诈骗蒙受损失,其中以提前支付大笔定金后被拉黑的案例最为常见。
入住之前,咱们一定要亲自去看房,仔细检查房屋设施,拍照留证。签合同的时候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每一条条款都要看清楚,不懂的就问,问不明白就找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或者专业的法律顾问帮忙看一眼。别不好意思,这是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就明确建议学生在签署任何租房合同前,务必仔细阅读,并提供咨询服务,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在外面租房子,选对街区太重要了。有些地方可能租金便宜,但是治安状况堪忧,晚上出门都得提心吊胆的。咱们在决定租房前,一定要通过谷歌地图或者当地的犯罪率查询网站,了解一下周边的社区环境和安全指数。像英国警方的官方网站就提供了“Police.uk”服务,输入邮编就能查到该地区的犯罪数据,包括盗窃、暴力犯罪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参考信息。
社交交友方面,咱们留学生圈子扩大后,遇到的人形形色色。有些是真心想交朋友,但也有一小撮人可能心怀不轨。比如,网上认识的“高富帅”或“白富美”,聊天聊得火热,然后就开始推荐你投资某种“虚拟货币”或者“海外基金”,声称回报率奇高,保证稳赚不赔。这往往就是“杀猪盘”的套路,一开始让你尝点甜头,等你投入大笔资金后,就把你拉黑跑路。这种骗局在亚洲留学生群体中尤其盛行,新加坡警方曾在2023年发布警告,指出此类投资诈骗已成为当地留学生的主要受骗方式之一。
参加派对和社团活动是丰富留学生活的好方式,但在享受社交乐趣的同时,安全意识也不能放松。尤其是涉及到酒精和药物的场合,更要保持清醒。别轻易相信陌生人递过来的饮品,更不要因为好奇或从众心理去尝试违禁物品。有些犯罪分子会利用派对上的混乱,在饮品中下药,实施性侵犯或盗窃。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学生健康中心就经常提醒学生,在社交场合要“对饮料保持警惕”(Never leave your drink unattended),并强调了知情同意的重要性,保护自己也尊重他人。
说到财产管理,很多留学生都会带银行卡出国,或者在当地办理银行账户。但咱们一定要对银行发来的邮件和短信保持高度警惕。诈骗分子会冒充银行发送钓鱼邮件,链接到虚假的银行网站,诱骗你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一旦你输入,你的账户信息就会被盗取。澳洲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曾多次提醒客户,警惕此类网络钓鱼邮件,并强调银行绝不会通过邮件或短信索要客户的完整密码或一次性验证码。
在ATM机取钱的时候也要多留心,看看机器有没有被安装额外的读卡器或摄像头。输入密码的时候最好用手遮挡一下,防止被不法分子偷窥。还有,不要把所有的现金和银行卡都放在同一个地方。万一不幸被偷或者遗失,至少还能有备用方案。数据显示,在一些热门留学城市,ATM机旁安装微型摄像头盗取密码的案件时有发生,提醒我们要随时保持警惕。
日常出行方面,公共交通系统通常是安全又便捷的选择。但在乘坐地铁、公交车时,也要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尤其是人多拥挤的时候,小偷往往趁虚而入。手机、钱包、护照这些贵重物品最好放在内侧口袋或者贴身包里。比如法国巴黎的地铁系统,虽然非常发达,但也以小偷较多而闻名,当地警方经常提醒游客和居民要特别注意个人财物安全。
如果你选择搭乘网约车,一定要核对车辆信息和司机信息,确保上的是你叫的那辆车。有些不法分子会假冒网约车司机,诱骗乘客上车。Uber和Lyft等平台都提供了行程分享、紧急联系人设置和司机信息核对等安全功能,出行前务必使用这些功能,确保万无一失。美国加州交通部门的数据显示,每年仍有少数乘客因搭乘非法或假冒网约车而面临安全风险,因此核对信息这一步绝不能省。
关于当地的法律法规,咱们出国前一定要补补课。每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都不一样,有些在中国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国外可能就是违法的。比如,未成年人饮酒或购买烟草制品在很多国家都是严格禁止的,一旦被发现,可能会面临高额罚款甚至更严重的后果。英国法律就规定,18岁以下饮酒属违法行为,向未成年人售酒的商家也会受到严厉处罚。
还有,对待隐私和个人空间,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标准。在一些西方国家,未经同意拍摄他人或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都可能被视为不尊重他人。有些国家对网络言论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散布谣言、诽谤他人等行为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德国在这方面就非常严格,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力度很大,甚至有专门的法律来打击网络仇恨言论和虚假信息。
万一真的遇到紧急情况,比如被盗、被骗,或者发生意外事故,咱们知道该找谁吗?第一时间拨打当地的紧急报警电话,记住,是当地的!每个国家的紧急电话都不一样,比如美国是911,英国是999,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000。这些电话都是免费的,接通后说明你的情况和位置,他们会派遣警察、消防或救护车。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的官网明确列出了24小时校园安全电话(213-740-4321)和国际学生服务中心的联系方式,旨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此外,中国驻外使领馆也是咱们在海外的“娘家”。他们的领事保护电话一定要存好,遇到任何紧急情况,除了报警,也可以寻求使领馆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法律咨询、紧急医疗协助、亲属联系等服务。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的热线电话是+86-10-12308或+86-10-59913991,记住这个号码,关键时刻能救命。
心理健康也得重视起来。留学生活压力大,学业、文化适应、人际关系等等,都可能让人感到焦虑和孤独。别把这些情绪都憋在心里,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聊聊,或者和信任的朋友、家人倾诉。很多大学都为国际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生健康服务中心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根据其官网介绍,每年服务数千名学生,帮助他们应对学业压力和适应问题,这些资源真的非常宝贵。
记住,出国留学是为了更好的成长和学习,而不是为了给自己找麻烦。保护好自己,是享受这一切的前提。就像出门前爸妈总会叮嘱我们“注意安全”一样,这句话,在异国他乡的我们,更要牢牢记在心里。别觉得这些事情离你很远,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
所以啊,别犹豫了,现在就打开手机,把当地的报警电话、火警电话、急救电话、中国驻当地使领馆的领事保护电话,以及学校的紧急联系方式,通通存进你的通讯录里!再把这个页面分享给你的留学小伙伴,大家一起把安全小秘籍get起来,这样咱们都能少走弯路,高高兴兴地度过充实又精彩的留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