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我真就这么申请上了?!

puppy

!”——听到这个标题是不是觉得有点凡尔赛,又有点好奇?实不相瞒,我当时收到offer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中了彩票一样,完全不敢相信!毕竟在很多人心里,香港的大学好像都挺“高冷”的,申请起来更是要过五关斩六将。但我的经历告诉你,事情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复杂!这篇文呢,就是想跟大家毫无保留地分享我从一开始的忐忐忑不安,到后来稀里糊涂就“上岸”的整个过程。我会把准备材料时的小技巧、面试时的大白话心得,还有一些你可能意想不到的关键点都摊开来说。如果你也对香港的学府心动不已,但又有点摸不着头脑,或者觉得压力山大,那真的强烈建议你点进来看看!说不定我的“意外”成功,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和信心,让你发现,原来申请城大真的没那么玄乎,你的梦想也触手可及哦!

还记得那是半夜两点,我正顶着黑眼圈,第N次刷着申请系统的状态页面。心想,这都多久了啊,是不是没戏了?就在我几乎要放弃,准备关电脑睡觉的时候,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个小小的弹窗——“Your application status has been updated.” 我心头一紧,那种感觉就像是考场上发卷子前一秒,又紧张又期待。手抖着点开邮件,看到硕大的“Offer of Admission”几个字,我整个人都呆住了,像是被雷劈了一样,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苹果。我对着电脑屏幕傻笑了半天,然后又掐了自己好几下,确定不是在做梦。香港城市大学,我真就这么申请上了?!当时的感觉,真的,比中彩票还玄乎,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现实版,彻底颠覆了我对香港高校“高冷”的固有印象。

你可能觉得我有点凡尔赛,毕竟能拿到offer怎么说也是个喜事。但实话实说,在申请之前,我对城大的了解真的不多,甚至有点模糊。我身边的朋友一提香港的大学,通常就是那几所“顶流”,城大嘛,可能在一些人眼里,排名上确实不如那几家“老牌名校”那么耀眼。不过我当时看中的是它的专业方向和国际化氛围,觉得可能更适合我这种喜欢探索、有点不安分的孩子。据香港城市大学官网介绍,城大确实是一所国际化的大学,教职员来自全球,学生社群也十分多元,这一点当时就让我心里有了个底,觉得这地方或许能让我遇到更多有趣的人。

刚开始准备申请那会儿,我的状态简直就是“如履薄冰”。网上各种攻略看了一大堆,每个人说的都大相径庭,有的说GPA不够3.5就别想了,有的说没有亮眼的实习经历就是白搭。我看着自己的成绩单,虽然不算差,但也绝对谈不上“学霸级”,心里就更没底了。每次打开申请系统,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表格,还有各种要求上传的文档,我都感觉头皮发麻。记得有一次,我为了搞清楚一份成绩单的公证要求,足足花了一个下午打电话给学校教务处,又跑去公证处咨询,结果发现自己一开始理解的完全是错的,那种挫败感真的让人想把电脑砸了,恨不得原地放弃申请。

我跟“高冷”城大之间的那些事儿:申请材料篇

申请香港的大学,大家都知道,材料准备是第一步,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一步。我当时也像个无头苍蝇一样,生怕漏了什么。最开始,我先是花了好几天时间,把城大官方网站上所有关于国际学生申请的页面都翻了个遍。据城大招生官网显示,他们对不同课程的入学要求确实有细微差别,比如本科和研究生,以及不同专业,但一些基本文件是通用的,比如成绩单、语言证明、个人陈述等等。我就是从这些最基础的清单开始,一点点对照着准备的。

首先说说我的成绩单吧,这是我申请时最忐忑的一部分。我的大学GPA属于中等偏上,大概在3.3左右(满分4.0),这个分数说实话,在申请港校的竞争中不算特别突出。但我当时没有纠结太多,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突出我的专业课优势”上。我记得我把所有相关专业的课程,尤其是那些我得了A的课,都在我的个人陈述里提了一下,并且强调了这些课程中我参与的实践项目。这就像是你玩游戏,装备不咋地,就得把技能点加到最擅长的那个上面。后来发现,城大其实也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只盯着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会考察你的学习热情和发展潜力,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语言成绩也是个大头。我考的是雅思,为了达到城大的要求,我前后考了两次。第一次考了个6.0,当时就觉得自己是不是没救了。因为我申请的那个专业,据城大研究生招生官网的通用要求,通常需要雅思总分达到6.5,且各单项不低于6.0。为了保险起见,我硬着头皮又报了一次,这次下定决心好好复习,刷题、背单词、模拟口语,每天晚上都学到深夜。结果第二次考了6.5,虽然不是特别高分,但总算是达标了。这个分数让我松了一口气,也让我明白,有些事情不能抱侥幸心理,实打实地去努力,结果总不会太差。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简称PS)是我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我大概改了有七八个版本,每次都觉得不够好。刚开始写的时候,我把所有自认为的优点都堆了上去,结果写出来像是一篇流水账。后来我发现,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深挖一两个点,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人看到你真实的思考和成长。我记得我写了一个关于我在大学期间组织的一个环保活动的故事,从策划到执行,中间遇到了哪些困难,我是怎么解决的,最后又学到了什么。我并没有刻意去拔高,只是用很朴实的语言去描述,反而更能打动人。毕竟,招生官一天要看那么多PS,一个真实的故事远比空泛的套话来得更有力量。

推荐信我找了两位大学教授帮我写。一位是我的专业课老师,他对我比较了解,知道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外活动中的积极性。另一位是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他见证了我从选题到完成整个毕业论文的过程,对我的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观的认识。我当时还特意准备了一份详细的简历和我的个人陈述草稿给两位老师,并且跟他们聊了我为什么想去城大读这个专业,希望他们能根据我的情况,写出真实又充满说服力的推荐信。事实证明,提前沟通真的很有必要,因为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会更贴合你的申请方向,也能让招生官感受到老师们对你的认可。根据城大研究生申请指引,通常需要两封推荐信,这一点我完全按照要求做了。

简历(CV)我也没敢马虎。香港的大学更喜欢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的简历。我把所有与我申请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和奖项都罗列了出来,并且用量化的数据来体现我的成果。比如,我不会只写“参与了某项目”,而是会写“作为项目核心成员,负责XXX,使项目效率提升X%”或者“成功协助团队完成了XXX,获得了X万预算”。这种量化的表达方式,能够让招生官一眼看到你的贡献和价值。我当时还特意查了些香港大学的简历范本,学习他们的排版和措辞习惯,确保我的简历既专业又符合当地的阅读习惯。

上传材料到申请系统也是个技术活。我记得城大的申请系统界面还算比较友好,但每个文件都有大小和格式要求。我当时为了把PDF文件压缩到规定大小,又保持清晰度,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每次上传成功一个文件,都像是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还在每个文件的文件名上都做了清晰的标注,比如“Transcript_YourName.pdf”、“PS_YourName.pdf”,这样方便招生官查找。这些小细节,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我相信也能给招生官留下一个好印象,体现你的细心和专业性。据我观察,许多大学申请系统其实都大同小异,提前把所有文件都整理好、命名规范,能省不少心。

稀里糊涂就“上岸”的面试体验:大白话心得篇

材料提交完没多久,我的邮箱里就躺着一封面试通知了。看到邮件的时候,我心里又是一阵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因为这至少说明我的材料通过了初步筛选,离梦想又近了一步。邮件里写明了面试时间、平台(Zoom)以及一些注意事项。我申请的专业是研究生课程,据我了解,城大的研究生面试通常以线上进行,方便来自世界各地的申请者。当时我查了一下,城大的常见问题页面提到,面试通常是为了评估申请者的沟通能力、学习动机和对专业的理解,我当时就是围绕这几点来准备的。

我当时并没有特别“刻意”地去背诵那些“标准答案”,我更倾向于用“大白话”来表达我的真实想法。面试前,我把我的个人陈述又看了一遍,回顾了一下我为什么选择城大、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以及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我还特意去城大的官网上看了一下我申请的那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了解一下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师资力量。我甚至还去YouTube上搜了一些城大校园的视频,提前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这种准备不是为了“应付”面试,而是为了让自己对城大和这个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能显得更真诚、更有底气。

面试当天,我提前半小时就登录了Zoom,调试好设备,确保网络稳定。我的面试官是两位教授,他们看起来都很和蔼。整个面试过程大概持续了20分钟,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自我介绍,我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我的背景和申请动机。接着,他们问了我为什么选择城大而不是香港其他大学,我当时就结合我在官网看到的一些信息,比如城大在XX领域的排名和研究成果(我申请的专业确实在这个领域有突出表现),还有它强调跨学科学习的特点,来表达了我的兴趣。我并没有说其他学校不好,只是强调了城大最吸引我的地方,这样显得比较客观。

他们还问了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你觉得你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我当时没有避讳谈论我的劣势,我提到自己有时候会比较内向,但在团队合作中会努力克服这一点,并且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我是如何通过积极沟通来解决问题的。我觉得,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且展示自己正在努力改进,比假装完美要来得真实。面试官们听了我的回答,还点了点头,感觉他们对这种坦诚的态度是认可的。这让我意识到,面试其实不是一场考试,更像是一次交流,让对方了解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有没有潜力在这里学习和成长。

还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他们问我:“如果你在学业上遇到困难,你会怎么解决?”我当时想了想,没有直接说我会请教老师或者同学,而是说我会先自己尝试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如果实在解决不了,才会去寻求帮助,并且在寻求帮助之前,会把自己的疑问整理清楚,这样能更有效地获得解答。我的想法是,展现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懂得寻求资源,这才是大学里需要的学习态度。整个面试过程中,我一直保持微笑,眼神交流,努力让自己的表达清晰流畅,虽然有些紧张,但我努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面试结束后,我整个人都轻松了。不管结果如何,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也展示了最真实的自己。那种感觉,就像是跑完了一场马拉松,虽然累,但心里很踏实。我并没有像一些同学那样,面试完就立马开始复盘,纠结自己哪个问题回答得不够好。我选择相信,该发生的总会发生,而我能做的,就是好好休息,然后耐心等待。后来,我发现这种心态其实也挺重要的,申请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走得更远。

等offer的“世纪”长跑与意想不到的关键点

面试完后的等待,简直是一种煎熬。每一天,我都会下意识地去查看邮箱,生怕错过了任何一封邮件。那种感觉就像是买彩票等开奖,明知道概率不高,但心里总有一丝期待。我甚至会每天登录申请系统,看看状态有没有变化。这种等待,真的能把人的耐心磨光。不过我也告诉自己,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就不能轻易放弃,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据城大研究生招生指南,审理周期通常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所以耐心是必备的品质。

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了那封改变我命运的邮件——Offer of Admission!那一刻,我真的感觉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所有的等待都值了。我仔细阅读了offer上的条款,包括学费、入学日期、奖学金情况(很惊喜的是,我竟然获得了一笔小额的入学奖学金!),还有接受offer的截止日期和需要缴纳的留位费。那一瞬间,我才真正感受到,原来我的梦想真的触手可及。我立刻给家人打了电话,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他们也替我感到非常高兴。

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我能“稀里糊涂”就申请上城大,除了那些常规的准备,还有一些可能你意想不到的关键点。

首先是**“真实性”**。我的成绩不是顶尖,实习经历也不是特别高大上,但我所有的材料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我的情况。我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包装自己。我的个人陈述就是我真实的想法和经历。面试的时候,我也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我的观点。我感觉,招生官可能更想看到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被精心包装出来的“完美申请者”。据我后来和一些城大的学长学姐交流,他们也提到,城大很看重学生的个性和潜力,不只是冰冷的数字,这一点让我觉得我的选择没错。

其次是**“积极提问和探索”**。在准备申请的过程中,我遇到任何疑问,都会主动去官网找答案,或者给招生办发邮件咨询。我记得我有一次为了搞清楚一个文件的具体格式要求,发邮件给招生办,他们很快就回复了,而且解释得非常详细。这种主动性,不仅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也能让招生官感受到你对这个学校和专业的强烈兴趣。有一次我甚至在城大官网的某个角落发现了一个在线答疑活动,我还特意参加了,虽然问的问题不多,但能感受到他们对申请者的重视。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我觉得在申请中是很加分的。

再一个就是**“对学校和专业的热情”**。我在个人陈述和面试中,都反复强调了我为什么选择城大,为什么对这个专业感兴趣。我不仅仅是说“城大排名高”,而是具体到城大的哪个研究方向吸引我,哪个教授的论文启发了我,甚至提到我非常期待体验城大的多元文化氛围。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我觉得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据城大研究生招生页面,他们很欢迎那些对特定学科领域有浓厚兴趣并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学生。

另外,我觉得**“一点点运气”**也真的很重要。当然,运气不是凭空而来,它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可能我申请的那一年,我的专业方向正好比较契合城大的招生偏好;也可能我的面试官正好喜欢我这种比较实在的表达方式。这种不确定性,是申请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所以,当我们把所有能做的都做到最好之后,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有时候放松心态,反而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现在回想起来,从忐忐忑不安到拿到offer,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梦。我当时觉得申请香港的大学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但城大用它的offer告诉我,其实没那么玄乎。我的经历可能不是最完美的范本,但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普通学生,如何一步步走过申请的迷雾,最终“上岸”的故事。城大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大学,据城大官方数据,其国际学生比例非常高,截止2023/24学年,非本地学生(不含内地生)占比超过15%,这使得校园氛围非常国际化,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和文化,这一点我很期待。

校园设施也很棒,城大的图书馆资源丰富,运动设施齐全,还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我之前在网上看到,城大学生发展处官网列出的学生组织就有上百个,涵盖了学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个方面。这让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觉得不仅仅是学习,还能在课余时间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它能提供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也很多,毕业后还有IANG签证(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据香港入境事务处官方介绍,毕业生可以在香港逗留12个月,方便找工作,这一点也大大降低了我在香港发展的门槛。

所以,如果你也对香港的学府心动不已,但又有点摸不着头脑,或者觉得压力山大,千万别被那些“高门槛”的传闻吓退。你可能觉得自己的GPA不够高,或者英语不是母语水平,但只要你真心喜欢城大,真心想去那里学习,就勇敢地去尝试。花点时间好好研究官网,把申请材料准备得更用心,个人陈述写得更真诚,面试的时候表现得更自信。别怕犯错,也别怕失败,把每一次尝试都当作一次学习的机会。你真的可以的!去官网好好看看你心仪的那个专业,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然后根据这些要求,一步步地去提升自己。比如说,如果某个专业特别看重科研经历,你就想办法找个机会参与一个项目;如果看重某个软件技能,那就抓紧时间去学起来。行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你的梦想其实比你想象的要近得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