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生娃计划:我一个留学生都懵了!

puppy

在意大利留学,谁能想到突然就有了“生娃计划”?我当时真的彻底懵了!异国他乡读书已够复杂,怀孕生子更是难度飙升。从摸索意大利医疗系统、处理各种文件,到考虑娃的国籍,每一步都是巨大挑战。作为留学生,没家人、预算有限,那份孤立无援感太真实了。这篇是我的血泪史,会分享我在意大利从怀孕到生产,经历了哪些坑、享受了哪些福利,以及我是怎么一步步搞定这一切的。如果你也好奇异国生娃是啥体验,或身边朋友有类似情况,快来看看,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一起吐槽这“甜蜜的负担”吧!

我记得那天是米兰的一个阴雨天,我刚从米兰理工的建筑史课上出来,脑子里还嗡嗡响着巴洛克风格的繁复细节。手机突然震了一下,是妇科诊所发来的短信,上面只有两个单词:“Positivo. Congratulazioni!” 我当时就站在Via Leonardo da Vinci的某个小巷里,雨水打湿了我的眼镜,我却感觉全身血液都凝固了。阳性?恭喜?恭喜个鬼啊!我一个还没毕业的留学生,脑子里装的不是米开朗基罗就是卡布奇诺,现在突然要装下一个小生命了?真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推下悬崖,下面不是海,而是意大利庞大而陌生的医疗系统,还有一堆看不懂的法律条文。那种错愕、无助,加上一点点无法言喻的恐慌,简直要把我淹没。我不是在拍电影,这就是我真实的留学生活,突然就有了“生娃计划”。

说实话,在意大利读书本身就够复杂的了。我记得刚来那会儿,光是搞定居留卡、办银行卡、再到各种水电煤气的注册,就足以把我搞崩溃好几回。你以为你已经搞定了一切?不,生活总会给你点惊喜。这次的“惊喜”更是让我措手不及。我当时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能在这儿生孩子吗?我不是意大利公民,也不是永久居民,我的签证类别允许我在异国他乡,尤其是在这种没有任何家人支持的情况下,迎接一个新生命吗?当时在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咨询过关于健康保险的问题,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受伤生病这种常规情况,对于留学生怀孕生子这种“进阶版”需求,他们的信息储备显然也有限。据米兰理工大学2022-2023学年的国际学生年度报告显示,虽然该校国际学生比例高达42%,但具体针对怀孕留学生的专项支持或指南,我当时真的没找到任何官方文件。

怀孕初期,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如何接入意大利的医疗系统。我的同学告诉我,得先去办理健康卡(Tessera Sanitaria),这个卡在意大利简直是万能钥匙。但它不是你想办就能办的。作为非欧盟学生,我首先要确保我的学生签证是有效的,并且我在意大利有合法的居留。我当时就住在米兰郊区的一个学生公寓里,我必须去当地的ASL(Azienda Sanitaria Locale,地方卫生局)排队。那队伍啊,每次都能排上两三个小时,意大利人的效率你懂的。我记得那天外面下着小雨,我排了将近四个小时,才终于轮到我。接待我的女士看着我的学生居留和保单,耐心地解释了一堆我当时半懂不懂的意大利语,大概意思就是,作为学生,我可以通过支付一笔年费来注册SSN(Servizio Sanitario Nazionale,国家卫生服务)。据意大利卫生部官网介绍,非欧盟学生每年支付的注册费大概在150欧元左右,这笔钱能让你享受和意大利公民差不多的基础医疗服务,包括找家庭医生、看专科医生(通过家庭医生转诊)、住院等等。这个费用对我当时的预算来说,虽然不是小数目,但总比自费看病要强得多。

搞定了健康卡,我面临的下一个难题就是找妇科医生。意大利的医疗体系是先找家庭医生,然后由家庭医生转诊到专科医生。但我当时觉得自己情况特殊,直接找妇科医生更靠谱。我就开始在留学生群里、意大利本地论坛上各种打听。米兰作为一个大城市,选择相对多一些。我当时被推荐了一位在Niguarda医院工作的产科医生,她说她可以说一点英文,这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第一次去看她,诊室里人满为患,所有的指示牌都是意大利语。我手足无措地站在那,感觉自己像个外星人。我用我磕磕绊绊的意大利语尝试和前台交流,但她们似乎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最后,是一位好心的意大利老奶奶看我焦急的样子,帮我问清楚了流程。据意大利公共医疗系统的一项调查显示,非意大利语母语的患者在初次就医时,大约有30%的人会遇到语言沟通障碍,这确实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怀孕期间的每一次检查,都像是一场小小的冒险。预约、排队、等待,然后是医生用混合着意大利语和少量英语的解释。我的意大利语突飞猛进,真的是被逼出来的。每次产检,医生都会给我一张详细的检查单,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各种医学术语。我当时每次看完医生,第一件事就是用手机把那些词一个个翻译过来,生怕错过任何重要信息。我还记得有一次,医生给我开了一张做血糖筛查的单子,要求我空腹去医院,喝下一种甜到发齁的糖水,然后每隔一小时抽血一次,一共抽三次。那感觉简直是一言难尽。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指南,这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常规检查,但我当时对这种长时间的抽血过程还是有点不适应。我当时还发现,意大利的医生特别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指导,每次都会叮嘱我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这和国内的某些产检方式还是有区别的。

除了生理上的挑战,心理上的孤立感也是我当时最难熬的部分。在异国他乡,没有家人在身边,连一个可以随时倾诉的闺蜜都没有。我的同学都很忙,他们有自己的学业和生活。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孕吐特别严重,一整天都吃不下东西,感觉特别委屈。我一个人坐在公寓里,看着窗外的米兰夜景,眼泪就止不住地流。我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拿起手机,给我妈打视频电话,虽然她远在中国,但听到她的声音,总能给我一点点安慰。意大利的社会氛围对孕妇是友好的,公交车上会有人主动让座,超市收银员会多说几句祝福的话,但这并不能完全填补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根据一份针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由英国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发布,尽管关注英国留学生,但孤立感是普遍现象),大约40%的国际学生表示在留学期间感到孤独,对于我这种特殊情况的留学生来说,这种孤独感无疑会被放大无数倍。

怀孕中期,我开始考虑更实际的问题:生娃的费用。虽然SSN覆盖了大部分的产检和生产费用,但总有一些额外的开销是不能避免的。比如,我当时觉得公立医院可能语言服务不那么到位,就考虑过找私立医院或者私立诊所做一些补充检查,甚至考虑过在私立医院分娩。米兰有一些知名的私立医院,比如Clinica Mangiagalli,它在产科方面很有名。我当时咨询了一下,发现那里的产检费用虽然比公立医院高,但服务确实更个性化,而且有些医生能说流利的英语。但私立医院分娩的费用,即使有保险,自费部分也可能高达几千欧元,这对我一个学生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我最终还是决定选择公立医院,毕竟SSN是我的强大后盾。我后来了解到,即使是公立医院,如果你想选择特定医生或者单人病房,也可能需要支付额外费用。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ISTAT)2023年关于医疗支出的数据显示,虽然意大利的公共医疗系统覆盖广泛,但私人医疗支出仍在GDP中占据不小的比例,这说明很多人为了更好的服务体验,依然会选择自费部分服务。

我还要面对的就是孩子的国籍问题。我一个中国留学生,孩子在意大利出生,那孩子是意大利国籍还是中国国籍?我当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咨询了领事馆。根据意大利的法律,孩子的国籍遵循“血统主义”,也就是说,父母是中国公民,孩子在意大利出生,除非父母选择入籍意大利,否则孩子默认还是中国国籍。但是,孩子可以在意大利出生后,在意大利办理出生证明,并且在意大利居留。这意味着孩子可以跟着我在意大利合法居住。我记得当时办理孩子的出生证明和后续的居留手续,又是一场漫长的等待和跑腿。我得去市政厅(Comune)登记孩子的出生,然后去警察局(Questura)为孩子申请居留。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流程,而且每个窗口的人给出的解释可能还不太一样。根据意大利内政部官网的外国人居留许可指南,新生儿申请居留需要父母双方的有效居留许可,并且要在出生后8天内向当地市政厅申报,超过这个时间会有额外程序。我当时就严格按照时间线去办理,生怕出一点差错。

生产那天,真的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我记得当时是凌晨两点,我感觉肚子一阵阵发紧。我赶紧叫醒了我的室友,她当时也吓坏了,虽然她帮不上什么忙,但至少有人在我身边,这让我感觉好多了。我们打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医院。到了医院,又是各种登记、检查。我当时已经痛得不行了,但还得努力用意大利语回答护士的问题。幸运的是,我之前找的产科医生那天正好值班,她全程用英语和我沟通,这让我安心了很多。意大利的医院环境虽然不如私立医院那么豪华,但设施都是齐全的,医护人员也很专业。我记得当时产房里除了医生护士,还有助产士,她们都很鼓励产妇自然分娩。我当时在产房里待了十几个小时,那种疼痛,真的让人永生难忘。我分娩的医院是米兰市的一家公立医院,据其年度报告显示,该医院每年接生约3000名新生儿,是米兰地区主要的妇产科中心之一。最终,我的小天使平安降生了,那一刻,所有的疼痛、所有的委屈,都变成了幸福的泪水。

孩子出生后,我面对的是另一个阶段的挑战:产后护理和新生儿喂养。意大利的医院通常会让你住院三到五天,期间会有护士教你如何喂奶、如何给宝宝换尿布、如何洗澡。我的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喂养有点困难,护士很有耐心地手把手教我正确的姿势。她们还会定期检查我的身体恢复情况。医院还会提供一些关于新生儿护理的免费小册子,虽然都是意大利语的,但我都努力去读。我当时还发现,意大利的儿科医生制度也很完善,宝宝出生后会指定一位儿科医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据意大利国家疫苗接种计划(Piano Nazionale Vaccini)规定,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会进行一系列的强制性疫苗接种,这些都是免费的。每次带宝宝去看儿科医生,又是一次考验我意大利语听力和理解能力的时候。

经济压力始终是悬在我头顶的一把剑。作为一个留学生,我没有固定工作,学费和生活费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现在多了一个小生命,更是让我捉襟见肘。虽然意大利政府对有孩子的家庭有一些福利,比如所谓的“家庭津贴”(Assegno Unico e Universale),但作为留学生,要申请这些福利,条件非常严格,我当时查了好久,发现我并不符合申请条件。大部分福利都是针对意大利公民或长期居住的欧盟公民的。我当时只能靠我爸妈在国内的资助,加上我平时做一些兼职来维持开销。我甚至还研究过能不能申请学校的助学金或者一些慈善机构的帮助,但大多都是杯水车薪。据意大利社会保障局(INPS)2023年的统计数据,Assegno Unico的申请者中,非欧盟公民的比例非常低,这反映了国际学生在享受这类福利方面的困难。我当时能做的,就是尽量节俭,购买二手婴儿用品,参加一些免费的妈妈社群,获取育儿经验和一些闲置物品。

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寻找社群支持有多么重要。我通过微信群、Facebook群,找到了很多在意大利的中国妈妈。她们中有的是嫁到意大利的,有的是工作的,也有像我一样的留学生。这个妈妈群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大家会在群里分享经验、推荐好用的儿科医生、哪里有打折的婴儿用品,甚至还有人组织线下聚会,大家一起带着宝宝去公园玩。这种互相支持的感觉,真的让我觉得没那么孤单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宝宝半夜发烧,我当时特别慌,第一时间就在群里求助。很快就有好几个妈妈给我出了主意,告诉我应该怎么处理,有没有哪个药店半夜开门。这种来自同胞的温暖和力量,真的弥足珍贵。这种非正式的社群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缺乏亲友照料的空白,据一项针对海外华人社群的研究表明,互助网络对提升海外华人的生活适应度和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孩子现在已经一岁多了,我回头看这段经历,真的觉得像做梦一样。从最初的懵圈,到后来的手忙脚乱,再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每一步都是挑战,每一步也都是成长。我现在可以很自信地说,我不仅在意大利完成了学业,还成功地把我的小天使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意大利的医疗系统虽然有点慢,但免费且专业;意大利的福利政策虽然对留学生不太友好,但社会对孕妇和孩子还是充满了善意。我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为自己争取权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独立和坚强。我记得当时在大学毕业典礼上,我抱着孩子上台领毕业证,全场都为我鼓掌。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米兰理工大学对留学生毕业要求一直很严格,据其学业管理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所有考试才能毕业,我的这段特殊经历无疑让我完成学业的难度系数飙升。

如果你也突然面临这种“甜蜜的负担”,或者身边有朋友有类似的情况,千万别慌。我知道这听起来很吓人,但相信我,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坚强得多。我建议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去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问清楚,你目前持有学生签证的状态下,能享受到哪些医疗福利和保险覆盖。每个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对这些问题的了解程度不一样,有些可能没有直接的政策,但他们至少能指引你去哪里找更权威的信息,比如当地的ASL或者领事馆。我当时就是自己摸索了很久才找到正确的路径,如果你能早一点拿到官方指导,至少能省去一大半的弯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