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留学:我不仅安全,还被狠狠暖到了!
我永远忘不了刚踏上新西兰土地的那一刻。奥克兰机场的空气带着一种清冷的湿润,扑面而来,夹杂着一丝淡淡的海风咸味。那会儿已经是当地时间晚上十点多,我的航班延误了好几个小时,整个人又累又饿,心里还隐隐泛着对未知的不安。手机信号时有时无,订好的接机服务联系不上,行李箱更是重得像灌了铅。我站在国际到达大厅里,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丢进大海的小舢板,随时可能被巨浪吞没。周围的人说着我似懂非懂的英语,我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眼眶都有些发热了。
就在我差点要崩溃的时候,一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大概是看到我一个人傻站在那里的窘态吧,她微笑着走了过来。她没有直接问我需不需要帮助,只是轻轻地说了句:“嘿,看起来你好像有点迷路了,需要我指路吗?”就这一句简单的话,瞬间把我从茫然无措中拉了出来。我结结巴巴地说明了情况,她非常有耐心地帮我联系了接机公司,还陪我在旁边等了将近半小时,确保我能顺利和接机司机碰面才离开。她离开时,又冲我挥了挥手,送上一个暖心的笑容。那个瞬间,我疲惫的心被一股暖流狠狠地撞了一下,那种感觉就像在寒冷的冬夜里,突然被递上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那是我在新西兰感受到的第一份温暖,也是我后来无数次“被暖到”经历的序章。
很多人选择新西兰留学,跟我最初的想法一样,图的就是一个“安全”二字。没错,这里确实安全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你可以在晚上一个人走在惠灵顿的街道上,感受海风和灯火交织的浪漫,几乎不用担心什么安全问题。根据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2023年的报告,新西兰在全球最安全国家中排名第四,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一个朋友有次在奥克兰市中心丢了钱包,里面不仅有银行卡,还有一些现金,结果第二天警察局就打电话通知她,钱包被一个路人捡到并送到了警局,东西一样没少,甚至连公交卡都还在。她去领的时候,那个警察叔叔还对她说:“在新西兰,这样的事情很常见,大家都会把捡到的东西物归原主。” 这份治安的信任感,真的让人踏实。
来到大学之后,我发现这种“暖”不仅仅体现在治安上,更是深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为国际学生提供的支持服务简直是面面俱到。我刚入学的时候,学校专门组织了迎新周(Orientation Week),不仅仅是介绍校园和课程,还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生活指导讲座。学校的国际学生支持中心(International Student Support Centre)简直就是我们的“大本营”,无论遇到学业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小麻烦,甚至心理上的压力,都能找到专业人士提供帮助。据奥克兰大学官网介绍,他们有专门的国际学生导师(International Student Mentors)计划,让高年级的学生来帮助新生适应环境,提供一对一的指导,这份关怀从你踏入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我的寄宿家庭(Homestay)妈妈是个超级可爱的阿姨,她待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刚搬进去那天,我对着一大堆英语日常用语感到头疼,她却一点都不嫌我烦。为了帮我快速适应,她会在做饭的时候,一边教我各种食材的英文名字,一边耐心解释新西兰的餐桌礼仪。有一次我生病了,发烧胃疼,她比我还紧张,立刻带我去家庭医生那里看病,还特意为我煮了粥,用中文说“喝粥舒服”。她甚至还帮我注册了学校的国际学生医疗保险,并且告诉我如何使用。她说,在新西兰,只要是留学生,都会被要求购买学生医疗保险,比如Southern Cross的学生保险就是很常见的选择,涵盖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让我不用担心高昂的医疗开支。她的细致和体贴,让我这个异乡人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学术环境里的“暖”也让我印象深刻。新西兰的大学教授们普遍都非常平易近人。我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听不懂一些专业的词汇,下课后我总是鼓起勇气去问教授。我记得有一次,我把一个问题重复问了三次,生怕教授会不耐烦。然而,教授每次都带着和善的笑容,不厌其烦地用更简单的语言,或者举例子的方式给我解释。他甚至建议我可以录下讲座内容,方便课后反复听。我后来了解到,很多大学,比如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都会鼓励教授们在课后留出“office hours”给学生答疑解惑,这种开放且支持的学习氛围,让我在学业上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让我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不仅仅是教授,就连我身边的同学也都特别友好。我所在的专业小组里有一个新西兰本地的女生,叫艾米丽。有一次我们小组作业需要用到一个非常专业的软件,我从来没接触过,完全摸不着头脑。艾米丽知道后,主动提出下课后留下来,一点点教我操作。她没有因为我是国际学生就觉得我拖后腿,反而很有耐心地,一个键一个键地带着我熟悉。她甚至把自己的笔记分享给我,告诉我哪里是重点。她告诉我,新西兰的大学非常注重小组协作,鼓励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就经常通过小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她说这样的经历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学习生活,并且交到真心的朋友。这份来自同伴的善意,让我觉得在这里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友谊的收获。
生活中的小细节,更像是散落在新西兰各个角落的微光,随时随地都能把你照亮。有一次我在超市买东西,因为看错标签,不小心多买了一件商品。结账的时候才发现,店员看到我有些为难,并没有让我原价购买,而是主动帮我退掉了多余的那件。她还微笑着说:“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样的小事,也许在别的地方不足为奇,但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来说,真的会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据新西兰消费者保护法(Consumer Guarantees Act 1993)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有权获得合理的保障,商家通常也会在此基础上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这种做法体现了新西兰社会对个体权益的尊重和人情味。
我还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因为不熟悉线路,差点坐过站。当时车上人不多,我看着窗外有点焦虑。一个坐在我旁边的老奶奶注意到了我的表情,主动问我是不是要去某个地方。我告诉她我的目的地后,她非常仔细地告诉我到站后往哪个方向走,甚至在我下车的时候,她还特意提醒司机慢一点,让我安全下车。这种陌生人之间不经意的善意,真的能瞬间融化你所有的不安和孤独。新西兰的公共交通系统,比如奥克兰的AT HOP卡或者惠灵顿的Snapper卡,虽然便捷,但初来乍到的人确实容易搞混,这时候当地人的帮助就显得弥足珍贵。
新西兰的自然风光美到令人窒息,而当地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也让人觉得很“暖”。周末的时候,我经常会和朋友一起去徒步或者去海边。有一次在皇后镇(Queenstown)徒步时,我看到一个带着孩子的爸爸,他们不仅把自己的垃圾带走,还顺手捡起了别人遗留的垃圾。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保护这片土地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我们留给后代的礼物。”这种环保意识和行动力,真的让人肃然起敬。新西兰国家公园管理局(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DOC)就一直在推广“留痕少走”(Leave No Trace)的理念,提醒游客在户外活动时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责任感,也让我深深感动。
我当初选择新西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多元文化氛围。虽然主体是西方文化,但这里对各种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却特别强。我的室友来自不同的国家,有韩国的、日本的、德国的,我们经常会聚在一起,分享各自国家的食物和文化。有一次,我尝试做了我拿手的家常菜,我的新西兰朋友不仅赞不绝口,还兴致勃勃地问我食谱。这种没有隔阂的交流,让我感到自己被真诚地接纳。新西兰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毛利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政府也一直在积极推广多元文化主义。例如,新西兰政府在2022年推出了“走向多元文化策略”(Towards a Multicultural Strategy),旨在更好地支持和融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当然,留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也会有想家、有压力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前,我压力特别大,感觉自己怎么都学不进去。我打电话给在国内的爸妈,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室友听到后,立刻跑过来抱住我,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默默地递给我纸巾,然后帮我泡了一杯热可可。她陪我聊了很多,分享了她自己也曾有过的挣扎和迷茫,告诉我这都是正常的。她甚至建议我使用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她说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心理咨询中心(Counselling Service)提供免费的保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焦虑、抑郁等问题。她还拉着我出去散步,带我去看了很美的晚霞。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陪伴的力量,比任何安慰的话语都来得更治愈。
还有一次,我兼职打工的时候,因为语言问题,不小心把一个客人的订单弄错了。我当时特别紧张,心想这下肯定要被老板骂惨了。没想到,老板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非常平静地帮我处理了那个订单,并且私下里告诉我:“没关系,这是你学习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 他还鼓励我多和客人交流,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他说,作为国际学生,兼职工作也是了解当地社会和提升自我的好机会,移民局(Immigration New Zealand)规定持有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每周最多可以工作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工作,所以他很支持我在学业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多尝试。这种被理解和被信任的感觉,让我工作的动力更足了。
就连房东都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租住的房子暖气出了点问题,在南半球的冬天,没有暖气简直是要命。我给房东发了消息,原以为要等上好几天才能修好。没想到,房东不到一个小时就赶了过来,并且很快就修好了暖气。他离开的时候,还特意带了一壶热腾腾的姜茶给我,说:“这么冷的天,别着凉了。”后来我才知道,根据新西兰的《住宅租赁法案》(Residential Tenancies Act 1986),房东有义务确保房屋适宜居住,包括提供基本设施的正常运作。但他能做到这样迅速且暖心的回应,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点点滴滴地汇聚成了我对新西兰这个国家最深厚的感情。
我常常想,新西兰人生活在一个拥有极致自然美景的地方,他们的内心是不是也格外纯净和善良呢?无论是你遇到困难时伸出的援手,还是那一句句不经意的问候,亦或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都让我这个异乡人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这种“被狠狠暖到”的感觉,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这里的过客,而更像是一个被真心接纳的家庭成员。我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长,更是心灵上的富足和治愈。
如果你也在纠结去哪里留学,或者对新西兰有点好奇但又犹豫不决,那就别想太多了,直接来试试看吧!放下那些顾虑,大胆地踏出这一步。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有世界一流的教育,还有一群能把你“狠狠暖到”的人。亲身体验一下这种被善意包围的感觉,你就能明白我说的这些,绝对不是夸大其词。快去看看各个大学的官网,比如奥克兰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坎特伯雷大学、梅西大学,了解一下他们针对国际学生的支持政策和奖学金项目。别忘了提前申请签证,然后大胆地去闯荡吧,你绝对不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