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刚来海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小陈那样,每次跟家里人视频,都努力把笑容扯到最大,嘴里说着“一切都好,我适应得特别快!”可视频一挂,整个房间的空气都像凝固了一样,只剩下自己对着天花板发呆。尤其是在周末,看着社交媒体上国内朋友们热闹的聚会,再看看自己空荡荡的宿舍,或者只有图书馆里寥寥几人的景象,那种突如其来的失落感,真的会像潮水一样把人淹没。小陈说,有一次他甚至因为一个平时根本不会在意的教授回复邮件晚了一点点,就感到巨大的委屈,眼泪哗啦啦地往下掉。这真不是他“玻璃心”,而是在异国他乡,那种无形中积攒的压力和孤独感,有时真的只需要一个很小的触发点,就会瞬间爆发出来。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对不对?这种感觉,我们真的不想再听到更多人去重复体会了。
其实,我们都清楚,留学生活远不止是诗和远方,它更像一场马拉松,既有美丽的风景,也有无数的障碍和未知。在英国,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国际学生在抵达后的头几个月内会经历严重的文化冲击和孤独感,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感到难以融入当地生活(据UK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ffairs调查,2022年)。这种孤独感不是说身边没有人,而是心里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你。有时候,你可能在宿舍楼里看到了几个中国同学,想着要不要过去打个招呼,可脚下又像灌了铅一样挪不动,生怕打扰了别人,也怕自己显得“太需要朋友”。这种矛盾和挣扎,其实很普遍,它悄悄地消耗着我们的能量。
除了心理上的冲击,学业的压力更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地摆在我们面前。还记得我当年在澳洲读书的时候,有位来自上海的学霸同学,平时成绩一直特别优秀,可是面对全英文的专业课和动辄几十页的阅读材料,她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她说,她每晚都睡不够五个小时,生怕漏掉了任何一个知识点,可即便这样,期末考试前还是会焦虑到失眠,甚至开始掉头发。在加拿大,一些大学如多伦多大学,每年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包括国际学生,因为学业表现不佳而面临劝退或停学的风险,尽管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学业辅导资源,但语言障碍和不同的学习模式仍然是不少同学难以跨越的坎(据多伦多大学官网数据显示,2023学年)。有时候,我们不是不够努力,只是因为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导致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当地的学术节奏和要求。那种“明明很努力却看不到效果”的无力感,真的非常打击人。
当然了,我们身在国外,除了学习,还得面对各种生活开销。钱的问题,常常是压垮留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有个朋友小王,家里条件其实还不错,但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坚持想在课余时间打工。结果呢,他选了一份在华人餐馆的兼职,每天下课就往餐馆跑,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长期下来,他不仅学业受到了影响,人也变得特别疲惫,几乎没什么社交活动。更糟糕的是,他的学生签证对工作时长有严格限制,比如在美国F-1签证的持有者,未经允许是不能在校外打工的,校内工作每周也只有20小时的上限(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官网信息)。小王因为不了解规定,或者说了解但铤而走险,最终差点因此被取消签证,惊出了一身冷汗。这种为了省钱而不得不付出的高昂代价,真的太不值得了。还有些同学,可能因为家庭突变,经济来源突然中断,那种走投无路的感觉,才是真正让人心碎的。
人际关系,这块儿更是个复杂的“雷区”。在国内的时候,我们身边总有那么几个铁哥们儿、闺蜜,有什么烦心事儿都能找到人倾诉。可到了国外,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很难找到那样一个完全可以信任、可以敞开心扉的人。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看似友善,实则充满心机的“假朋友”,他们可能会利用你的善良和对异国他乡的不熟悉,甚至把你当成“工具人”。之前就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女生刚到悉尼,被一个“热情”的学姐带着熟悉环境,结果却被学姐以各种理由借走了不少钱,最后学姐直接消失了。这种信任被辜负的感觉,比任何困难都让人心寒。更让人难过的是,还有一些同学可能会因为肤色、口音或者文化差异,在校园里或者日常生活中遭遇歧视,那种被排斥、被不公平对待的滋味,真的会让人对整个环境产生巨大的不信任感和疏离感。比如,近期对澳洲大学国际学生的调研显示,尽管大多数学生表示受到了公平对待,仍有约15%的受访者报告曾经历过某种形式的歧视(据澳洲国际教育报告,2023年)。
面对这些种种压力,我们的心理健康就像一个高压锅,如果不及时减压,早晚会出问题。最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同学对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或者觉得“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有病”,更怕被别人知道。我有个朋友,刚开始只是觉得心情有点低落,后来发展到整夜失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开始出现厌食症状。他一直瞒着大家,也不敢告诉家人,直到有一天在宿舍晕倒,才被室友送去医院。医生诊断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其实,很多学校都提供了免费或低价的心理咨询服务,比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就明确表示,所有注册学生都可以预约心理咨询,而且咨询师都经过专业训练,对国际学生常见的文化适应问题非常了解,他们也经常会有中文咨询师提供服务(据南加州大学官网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介绍)。可我们往往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所以,我们真的要学会给自己“松绑”,别总是追求完美。学业上,如果真的感觉跟不上,或者压力过大,千万别一个人死扛。很多大学都有专门的“学习中心”或者“写作中心”,可以免费帮你修改论文、提高学术写作能力。比如,英国爱丁堡大学的“Academic Support”中心,就常年开放一对一辅导和小组研讨会,专门帮助国际学生适应英国的学术体系(据爱丁堡大学官网)。去寻求帮助不是你的弱点,反而是你学会利用资源、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你还可以主动和课程导师沟通,告诉他们你的困难,大部分导师都是很理解学生的,他们可能会给你提供一些额外的帮助或者延长作业提交时间。
生活上,给自己找点乐子,别把自己关在小世界里。很多同学出国之后,为了省钱或者怕麻烦,除了学习和打工,几乎没什么娱乐活动,导致生活单一,情绪无处发泄。其实,你可以尝试去参加一些学校社团,比如健身社、摄影社、电影社,或者一些志愿者活动。这些不仅能帮你认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还能让你找到归属感。我记得我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打篮球,刚开始在国外人生地不熟,也是自己一个人待着。后来他鼓足勇气参加了学校的篮球俱乐部,不仅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球友,还通过打球认识了很多当地的学生,他的英语口语也突飞猛进。他告诉我,那是他留学期间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这些小小的尝试,其实都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如果你真的发现自己情绪不对劲,或者身边有朋友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请务必引起重视,并大胆寻求专业帮助。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就像感冒了要吃药一样,心理不舒服了,也需要专业的“医生”来帮忙。很多大学的校医院或者心理咨询中心都有专门的国际学生服务,有些甚至提供多语种支持。记住,你的学费里,其实已经包含了这些服务的费用,不用白不用啊!再说了,如果真的遇到紧急情况,一定要知道当地的急救电话。比如在美国和加拿大是911,在英国是999,在澳洲是000,这些号码在你遇到人身危险或者精神崩溃时,是你的最后一道防线。别等到问题严重了才行动,那样真的太晚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超过20%的青少年和年轻人会经历心理健康问题,而国际学生群体由于其特殊的环境,风险往往更高(据世界卫生组织)。所以,提前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就是给自己买一份安心险。
嘿,兄弟姐妹们,我知道留学这条路真的不容易,你们每个人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期望。但是,请你们务必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也有脆弱的权利。当感觉快撑不住的时候,别不好意思开口,跟朋友聊聊,跟家人打个电话,或者找学校的辅导员倾诉一下。最重要的,是请你,好好地抱抱自己。别管那些别人嘴里的“要坚强”、“要独立”,现在,你最需要的是对自己的那份温柔和关爱。去找一个你信得过的人,大大方方地说出你心里的不舒服,哪怕只是说一句“我最近有点累了”,你都会发现,原来,世界并没有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