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遇害案:真的还在发生吗?

puppy

哎,说起留学生遇害案,是不是感觉这类新闻总能一下抓住你的心?特别是我们这些在异乡打拼的孩子,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都咯噔一下,忍不住会想:这种事真的还在发生吗?我们是不是也身处危险之中?这篇文章就是想跟大家聊聊这个沉重的话题。它不只是回顾那些让人心痛的案例,更想深入剖析,到底现在的大环境是怎样的?是比以前更安全了,还是有些我们没注意到的新风险?我们会一起看看,从那些案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日常生活中又该怎么更好地保护自己。别觉得这些离我们很远,很多时候,提升安全意识、了解一些自保的小技巧,真的能帮上大忙。来,咱们一起好好了解一下,毕竟,安全感才是我们安心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前提,对吧?

还记得吗?每次手机屏幕上突然弹出的那条新闻通知,短短几个字眼,就足够让远在异乡的我们心头一紧:“某国留学生遇害”。那种感觉,就像有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瞬间压在了胸口,呼吸都变得困难。特别是当我们晚上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在图书馆挑灯夜读到很晚,脑子里总会不自觉地闪过这些新闻画面。我们会不会也遇到危险?这样的事情,真的还在不停地发生吗?相信这种不安,很多身边的朋友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它不只是一则新闻那么简单,它击中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安全的渴望,也让我们忍不住开始审视自己身处的这个环境,到底是不是真的安全。

别以为这些悲剧离我们很遥远,它们比我们想象的更近。比如,2021年11月,在芝加哥大学附近,24岁的中国留学生郑少雄,一个刚刚从这所世界顶尖学府毕业的孩子,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幸遭遇抢劫并被枪杀。他当时只是走在路上,却因为歹徒的暴力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起案件当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无数留学生和家长都为之心碎,也让大家再次对美国大城市的治安状况产生了深刻的担忧。据《芝加哥论坛报》当时的报道,这已经不是芝加哥大学区域第一次发生针对学生的恶性案件了,学校的安全防范措施也因此受到了严峻的拷问。一个活生生的、充满希望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那种痛真的让人难以承受。

大家可能还记得更早一点的案例,比如2012年,南加州大学(USC)的两名中国留学生吴颖和瞿铭,在校园附近的一辆车内被枪杀,这起案件也震惊了全球的华人社区。仅仅两年后,2014年,同样是USC,另一名中国留学生纪欣然在回宿舍的路上遭遇抢劫和殴打,虽然他挣扎着回到了公寓,却最终因伤势过重离世。这些惨痛的教训,促使USC不得不投入巨资加强校园安全,据USC公共安全部门(Department of Public Safety, DPS)官网显示,他们增加了警力巡逻,扩大了校车服务范围,还推出了“LiveSafe”等手机安全应用,方便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时一键求助。这些案例提醒着我们,即使是在声誉卓著的大学城,看似平静的表面下,也可能潜藏着我们难以预料的危险。

我们把目光再转向其他国家,加拿大的情况也并非一片坦途。就在2023年,温哥华就发生了一起涉及国际学生的命案,一名23岁的印度留学生在一次帮派枪击案中不幸丧生。虽然根据CBC新闻当时的报道,这名学生并非歹徒的直接目标,却在不恰当的时间出现在了不恰当的地点,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这类“无差别”的暴力事件,更让人感到防不胜防,因为你根本无法预知,危险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降临。它告诉我们,身处多元文化和复杂社会背景下,我们除了要防范直接针对性的犯罪,还需要对周围的环境保持一份警惕,避免误入险境。

很多人以为,只要避开那些“危险街区”就能高枕无忧了,但现在看来,危险的形式远不止于街头暴力。诈骗,这种看不见的“软暴力”,正变得越来越猖獗,甚至比真实的持刀抢劫更难分辨。比如,在美国,一种名为“虚拟绑架”的骗局就曾多次针对中国留学生。骗子会冒充中国公安局、检察院或大使馆人员,恐吓留学生涉嫌犯罪或卷入洗钱,要求他们切断与外界联系,并将资金转移到“安全账户”,甚至指示他们假装被绑架,拍摄受伤视频发给国内的父母索要赎金。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多次发布的警示,这类骗局屡屡得手,让不少家庭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有学生因此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

英国也不例外,各种电信诈骗、包裹诈骗层出不穷。伦敦警方就曾提醒在英留学生,要警惕“假冒快递公司”或“税务局”的电话,骗子往往会利用国际学生对当地法律法规不熟悉、英文沟通有障碍的弱点,一步步设下陷阱。他们会编造包裹被海关扣押、需要补交税款,或者税务系统出现问题需要“核实”个人信息的借口,诱导学生点击钓鱼链接,甚至直接进行银行转账。根据英国国家打击犯罪局(NCA)的报告,针对国际学生的网络诈骗案件数量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骗子们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让人防不胜防。

除了直接的犯罪和诈骗,我们有时还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风险。比如,一些地方的交通状况可能和国内大相径庭,右舵驾驶、特殊的交通规则,都可能让初来乍到的我们感到无所适从。墨尔本大学曾发布过一份针对国际学生的安全指南,里面就特别强调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过马路要看清方向,骑自行车要戴头盔,遵守当地交通法规,因为交通事故在留学生意外伤亡案例中也占有不小的比例。我们习惯了国内的交通模式,到了一个新环境,真的需要重新适应,稍微大意就可能酿成悲剧。

自然灾害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你在美国的中部地区学习,可能会遇到龙卷风;如果你在加州,地震就是家常便饭;如果在澳洲的一些地方,丛林大火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有专门的地震应急演习和防灾知识普及,因为这里是地震高发区。据该校安全部门的统计,通过定期的演练,学生们的应急反应能力确实有所提高。这些都是我们在申请学校、选择留学城市时,容易忽略但却非常重要的安全考量。了解并掌握所在地的自然灾害应对知识,真的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精神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留学生安全的重要因素。远离家人朋友、学业压力、文化冲击、语言障碍,这些都会给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问题。在极端情况下,这些精神困扰甚至可能导致自伤、自杀,或者因为判断力受损而陷入危险境地。例如,根据美国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协会(AUCCCD)的数据,国际学生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逐年上升。许多大学,比如多伦多大学,都特别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支持服务,包括多语种咨询、文化适应工作坊等,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避免因心理问题而产生其他安全隐患。

有时候,我们自身的疏忽也会成为危险的导火索。比如,为了省钱选择住在治安不佳的区域,或者深夜还在外晃荡,或者将个人财物随意放置,这些都可能增加我们成为受害者的风险。英国国家学生公寓协会(ANUK)就曾提醒学生,选择正规的住宿是保障安全的第一步,并且要养成随手锁门、保管好钥匙和重要证件的习惯。据他们发布的数据,因门窗未锁而导致的入室盗窃案件,在学生公寓中并不罕见。安全意识的薄弱,确实可能让我们暴露在不必要的风险中。

网络交友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现在大家喜欢用各种社交软件认识新朋友,这本身没错,但在异国他乡,背景复杂的人也可能隐藏其中。一些报道中就提到,有留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认识了“朋友”,却被诱骗参与非法活动,或者在约会中遭遇不测。比如,一些“杀猪盘”骗局,也开始瞄准了留学生群体,通过长期的感情铺垫,最终诱导受害者进行投资或借贷,榨干他们的钱财。警惕陌生人,尤其是那些过分热情或者急于建立亲密关系的人,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每次看到新闻,还是会感叹有人上当受骗。

学校作为我们留学生最直接的“保护伞”,其实也一直在努力。很多大学都投入了大量资源来保障学生安全。像普渡大学,除了常规的校园巡逻和应急电话亭,还专门推出了“Purdue SafeWalk”服务,学生在夜间步行时可以申请校警护送。他们的官网详细列举了各项安全服务和紧急联系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得帮助。这些措施虽然不能完全杜绝犯罪,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层额外的保障,让我们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知道可以向谁求助。

不过,光靠学校的努力肯定不够,我们自己才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提升安全意识,真的不是一句空话。这包括在抵达新环境后,第一时间了解当地的治安状况,哪些区域安全,哪些区域需要避开。很多留学生论坛和当地华人社区都会分享这些信息,花点时间研究一下,真的很有必要。比如,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即使是白天,市中心的一些街区也可能聚集着流浪汉或有吸毒者,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并尽量避开这些地方。你可以在谷歌地图上查看街景,或者在当地警方的网站上查询犯罪地图,这些都是获取信息的好方法。

学习一些基本的自卫技能,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很多大学都会不定期组织免费的自卫课程,或者提供一些防身小工具,比如防狼喷雾、个人警报器等。虽然我们不希望用到它们,但多一份准备,就多一份安心。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她在英国留学时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女生防身术课程,虽然只是皮毛,但至少让她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更加冷静,知道如何应对而不是完全束手无策。这种训练不仅仅是学习招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信和临场应变能力。

我们还需要学会拒绝。面对一些不熟悉或者觉得不舒服的社交场合、邀约,要勇敢地说不。不要因为怕扫兴或者不好意思而勉强自己。尤其是在涉及到酒精和药物的场合,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据一些研究显示,很多留学生在社交场合,由于文化差异和融入的压力,更容易在饮酒方面失控,从而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记住,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别人的看法没那么重要。

保持与家人朋友的联系,也是一种重要的安全措施。定期向家人报平安,让他们知道你的近况,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也可以及时向他们倾诉。同时,在留学当地建立自己的“安全圈”,交一些靠谱的朋友,大家可以互相照应,结伴而行。一个人遇到危险的概率,总是比两个人、三个人要高。比如,在深夜从图书馆回家时,可以约上同学一起走;出去旅行时,也可以找伴同行。有彼此的陪伴,不仅更安全,也能让留学生活更丰富、更少孤单。

我们也要学会利用当地的紧急服务资源。记住当地的报警电话、医疗急救电话。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紧急服务号码,比如美国的911,英国的999。这些号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连接到警察、消防或救护车。有些大学还会提供自己的校园紧急电话号码,甚至有专门的校园安全App,一键就能联系到校园警卫。这些信息都应该在你的手机里存好,并且知道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拨打。别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手忙脚乱,提前做好准备真的非常重要。

关于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我们更要小心谨慎。不要轻易在网上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特别是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在公共场合,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使用ATM机时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在偏僻的地方取款。对于那些要求你提供银行账户信息或者个人密码的电话、邮件,一概不要相信,任何官方机构都不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事务。记住,只要涉及到钱,一定要多长个心眼,反复核实。

所以你看,留学生遇害案,或者其他形式的安全事件,确实还在发生。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地方,提醒着我们危险从未远去。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裹足不前,但我们也不能对这些风险视而不见。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并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

亲爱的朋友们,听我说句心里话,出门在外,真的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们自身的安全更重要了。别觉得这些是老生常谈,甚至有点儿吓人,这些都是血的教训。所以,咱们就从今天开始,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的安全习惯吧。每天晚上回家,咱们就提前把钥匙拿在手里,不要等到家门口了才手忙脚乱地翻包;手机里的紧急联系人,多设几个,把当地的报警电话、大使馆电话都存好;晚上尽量别一个人去偏僻的地方,如果实在要走,跟家里人或者朋友打个视频,让他们知道你的行程。记住,你的安全,是我们所有人都最最关心的事情,好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