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刚到伦敦的那会儿,人生地不熟,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手机里刷的全是各种学长学姐拿到大厂Offer的帖子,还有铺天盖地的“商科内卷,国际生凉凉”的言论。那时候,我简直是把“焦虑”俩字刻在了脑门儿上,心想:完了,我是不是选错了路?我能在这激烈的竞争里活下来吗?每当我看到有人晒出金融分析师、咨询顾问的入职邮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坐在跑道上,眼睁睁看着别人加速冲刺,自己却连鞋带都没系好的笨蛋。那种感觉,又期待又有点绝望,相信很多刚踏入商学院大门的你,或者正准备申请商科的你,肯定也经历过。
你瞧,商科留学这事儿,真的不是电影里演的,随便读个MBA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生存游戏,里面充满了各种任务和挑战。如果我们只是盲目跟风,别人考CFA你也去考,别人冲投行你也跟着冲,那确实很容易被卷得找不到方向。比如,很多同学一窝蜂地去申请金融或管理硕士,觉得这些是“金饭碗”。然而,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3年的数据显示,在英国,商科毕业生数量庞大,每年有超过10万国际学生选择商科,但金融和咨询行业的职位增长速度远低于毕业生总数,这就导致了初级岗位的竞争异常激烈。
所以,咱们最开始要面对的就是专业选择这道坎儿,这可不是简单地跟着大家报“热门”就行的。我见过太多同学,看到金融火就报金融,看到市场营销热就报营销,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学起来痛苦不说,毕业了也难有建树。有个朋友,当初被家里人劝着读了金融硕士,可他对数字天生不敏感,上课跟听天书似的,毕业后找工作处处碰壁。后来他靠着自己对游戏的热爱,自学了游戏化营销的知识,在一个游戏公司找到了市场专员的工作,反倒活出了真我。这说明啊,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比什么都重要。比如,现在很多顶尖商学院都开设了更具交叉性的项目,像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NYU Stern)就有非常受欢迎的“商业分析”和“金融科技”等STEM认证项目,据其官网介绍,这些项目不仅教授传统商科知识,还融入了大量数据科学和编程内容,显著提升了国际生的就业选择和留美机会。
光选对了专业还不够,实习简直就是你逆袭的秘密武器。别觉得实习就是去端茶倒水、打杂干活,每一次实习都是你积累经验、建立人脉、甚至了解行业的机会。我刚开始找实习的时候,也是懵懵懂懂,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后来听一个学长指点,才发现我之前太晚开始准备了。很多顶尖公司的暑期实习,比如四大(PwC, Deloitte, EY, KPMG)和一些大型投行,往往在前一年秋天甚至更早就开放申请了。据普华永道(PwC)英国官网的职业页面显示,他们的实习项目(比如Summer Internship)通常在每年的9月-11月期间开放申请,而截止日期往往在次年年初,这需要我们提前做好规划,越早行动越有利。
在实习的选择上,也别只盯着那些光鲜亮丽的大公司。小公司、初创企业、甚至非盈利组织,都能给你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我大学期间就去了一个刚起步的科技初创公司做市场推广实习生,虽然公司不大,但我却有机会参与到从市场调研、内容创作到社交媒体运营的整个流程,学到的东西比在大公司里螺丝钉式的工作要多得多。这份经历后来成了我简历上最亮眼的一笔。根据领英(LinkedIn)发布的《2023年全球招聘趋势报告》,雇主越来越看重候选人的实际项目经验和跨领域技能,而非仅仅是名校背景和大公司实习经历。
除了实习,人脉积累也是一个常常被大家忽略,但关键到不行的环节。我见过太多同学,每天就是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偶尔参加个社团活动也是草草了事,社交圈子仅限于几个中国朋友。这当然很舒服,但你在海外真正融入和成长的机会就少了很多。想想看,谁会给你内推,谁会告诉你一些行业内部的消息?多半是你认识的那些人。我刚去的时候也比较社恐,不敢主动搭讪,后来硬着头皮参加了学校的各种Networking Event。有一次在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University of Toronto 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举办的一个校友分享会上,我鼓起勇气和一位校友聊了聊我的职业规划,没想到他非常热心地给我提供了好几个公司的内推机会,还给我修改了简历。据罗特曼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其超过80%的毕业生通过校友网络或职业中心获得的推荐信找到了工作。
人脉积累不仅仅是认识大牛,更重要的是建立真实的连接。那些你一起做小组作业的同学,那些你在咖啡馆里偶尔聊上几句的陌生人,都可能是你未来宝贵的人脉。别只是加个微信或领英,然后就再无下文。试着去和他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背景、兴趣,甚至是他们的困境,去思考你能为他们提供什么价值。我有个朋友,他不是那种天生善于社交的人,但他每次跟人聊天,都会认真倾听,然后记住对方的一些细节,下次再见到就能说出点什么,让人觉得他很用心。他就是靠着这种“真诚”打动了很多人,帮他在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加拿大一家知名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
光有人脉,没有过硬的“本事”也白搭。这里的本事,不仅仅是你的专业知识,更是那些让你与众不同的技能。比如,数据分析能力在如今的商科领域几乎成了标配。我有个学妹,她学的传统市场营销,但她在大二的时候就主动选修了数据分析的课程,还自学了Python。毕业后,她凭借出色的数据分析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快消品行业找到了一份数据营销的职位。根据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发布的《未来技能报告》,数据素养、数字技能和批判性思维是未来职场最稀缺的技能,而这正是商科生可以重点培养的方向。
多语言能力也是你的一个杀手锏。除了英语,如果你还能掌握一门其他外语,比如德语、法语或者西班牙语,那在某些跨国公司或者特定地区找工作时,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提升。我认识一个法国同学,他除了英语流利,还会一口流利的中文和德语,毕业后轻松进入了德国一家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汽车公司。他的优势不仅仅是语言,更是因为他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逻辑。
当然了,简历和面试更是你展现“逆袭”实力的最终舞台。很多同学的简历写得平平无奇,罗列一堆职责,却没体现任何“成就”。学姐我的秘诀是:用数据说话,强调影响力。比如,不要只写“负责社交媒体运营”,而是写“通过优化内容策略,在X个月内将公司Instagram粉丝增长了30%,互动率提升了15%”。这样,你的经历就有了量化指标,一下子就能抓住HR的眼球。我在帮朋友改简历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会把自己的优势写得很模糊,比如“沟通能力强”、“有责任心”,这些都是空话。你得把这些能力具体化,比如“在多文化团队中协调项目,成功推动两个部门间的合作,提前一周完成任务”,这就比“沟通能力强”有说服力多了。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USC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的职业服务中心就强调,在简历中运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描述项目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贡献。
面试时,自信和真诚是最重要的。面试官想看到的,不仅仅是你有多优秀,更是你是否适合他们的团队文化。我当年面试一家咨询公司,技术面我答得磕磕绊绊,心想肯定没戏了。但在最后的Behavioral Interview(行为面试)环节,我真诚地表达了我对咨询行业的热爱,以及我在团队合作中如何从错误中学习的经历。最后,我竟然拿到了Offer。后来我才知道,面试官觉得我虽然技术上还有提升空间,但学习能力强,而且与团队的契合度很高。英国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招生官就曾在一次在线宣讲会中提到,他们非常看重申请者的个人特质,包括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学校文化的适应性,这些往往通过行为面试来考察。
对了,还有一点,别忘了好好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我那时候发现,很多同学交了昂贵的学费,却把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校友办公室、心理咨询服务等等都当成了摆设。这简直是暴殄天物啊!我刚开始写简历的时候,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帮我改了三四遍,直到我觉得完美为止。他们还会定期举办各种讲座,邀请行业大咖来分享经验,还有模拟面试、求职工作坊等等,这些都是你在外面花钱都买不到的宝贵资源。据波士顿大学奎斯特罗姆商学院(Boston University Questrom School of Business)官网介绍,他们的职业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简历修改、模拟面试以及与雇主建立联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这些资源你不用,那就是你的损失。
说到底,商科留学绝对不是一场让你焦虑到内伤的比赛,而是一次让你发现自己、塑造自己的奇妙旅程。那些所谓的“内卷”,很多时候是源于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对“别人家孩子”的盲目比较。你不需要成为所有人都羡慕的那种人,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最想成为的那种人。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轨迹,你没必要去追赶别人的脚步。找到你自己的宝藏,走你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啊,与其天天刷焦虑贴,不如现在就去你的学校官网,找到你们商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页面,看看他们最近有什么活动或者预约一个咨询。走出你那小小的舒适区,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原来逆袭,真的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