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读研预算大公开!我花多少钱?

puppy

哎呀,是不是一想到留学读研,除了专业选择,最头疼的就是“到底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别慌,我懂你!作为过来人,我深知那份对着银行账户和各种费用清单两眼一抹黑的焦虑。这不,我把我这几年留学读研的真实花费,从申请费、学费、住宿、吃饭、交通,甚至连偶尔的小聚和旅行,都仔仔细细地给你扒拉出来了!别以为留学就是个无底洞,其实只要心里有数,很多地方都能帮你省下一大笔。我会分享我是怎么规划预算、哪些是“硬支出”、哪些是“弹性支出”,以及一些实用的省钱小妙招。想知道我最终到底花了多少真金白银?想提前避坑、不再对留学费用一无所知?那就赶紧点进来,这份超详细的预算攻略,绝对能让你心里有底,不再盲目!告别“隐形消费”,留学读研,我们一起把钱花在刀刃上!

留学读研预算大公开!我花多少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夜深人静,你捧着手机,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大学官网、中介咨询,脑子里却只有一串问号:这学费一年到底多少?租房是不是贵得离谱?我那点小金库到底够不够烧?哎呀,别提了,想当初我就是这样,对着银行账户那可怜的数字,还有那些动辄几万几十万的留学费用预估,简直是两眼一抹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那种焦虑,恨不得把每个硬币都掰成两半花,生怕一步走错就掉进“隐形消费”的大坑里。我懂你,真的懂你!作为一名毕业不久的“过来人”,我把这几年留学读研的真实花费,从申请费、学费、住宿、吃饭、交通,甚至连偶尔的小聚和旅行,都仔仔细细地给你扒拉出来了!

留学这事儿,很多人都觉得是个无底洞,烧钱没商量,但其实只要你心里有数,门儿清,很多地方都能帮你省下一大笔呢。我当年也是从零开始摸索,一路踩坑一路成长,才慢慢学会怎么规划预算、哪些是“硬支出”逃不掉、哪些是“弹性支出”可以挤一挤,以及一些实用的省钱小妙招。今天,我就把我这些压箱底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保证让你看完心里立马有底,不再对留学费用一无所知!

咱们先从留学前的“开胃小菜”——申请阶段的费用说起吧。这部分的钱虽然看起来不多,但架不住七七八八的项目多,积累起来可不是个小数目。你想啊,考个语言,托福或者雅思,现在随便一场考试都得小两千块钱,比如ETS官网显示托福考试报名费为2100元人民币,雅思考试报名费是2170元人民币。我当时为了刷高分,托福考了两次,雅思也考了一次,这还没算上备考资料、模拟题的钱呢。

语言成绩搞定了,还得考个GRE或者GMAT,尤其是申请商科或者部分理工科的同学。GRE考试报名费根据ETS官网信息是231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也得一千七八了,GMAT更是高达250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一千八百多,这些都是官方的收费。我有个同学为了达到梦校要求,硬是考了三次GMAT,每次成绩单寄送还得额外收费,真的是每次点确认支付都肉疼不已,感觉还没出国门,钱包就先瘦了一圈。

接下来就是申请费了,这可是实打实的“入门费”。每个学校的申请费都不一样,从几十美元到上百美元不等。比如说,美国大部分高校的申请费在50-100美元之间,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申请费是135美元,纽约大学则是90美元,这些都是我当年申请时在学校官网查到的数据。你想想,我当时一股脑儿申请了8所学校,光是申请费就花掉了将近700美元,这笔钱,就算是学校拒了你,也是一分钱都退不回来的“沉没成本”啊。我还记得,那时候为了省钱,连申请费的汇率波动都要关注一下,能省几块是几块,简直是把“抠门”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除了这些大头,还有一些零散的费用也不能忽略,像是成绩单认证和寄送费。很多学校要求WES或者CDGDC进行成绩认证,这又是一笔几百到上千块的开销,比如WES的基础认证服务费是220美元,加急的话费用更高。我当时为了确保材料能准时送达,甚至还用了国际快递,那会儿EMS寄送到美国一份文件就得200多块。这些小钱虽然看着不起眼,但一步步走下来,你的银行卡余额就会告诉你,它们加起来真不“小”!

当你终于拿到心仪的offer,下一步就是签证了。这又是一笔不能省的刚性支出。以美国F-1学生签证为例,签证申请费目前是205美元,还需要支付SEVIS费用350美元,加起来就将近600美元了。英国的学生签证费用目前是490英镑。我记得当时在预约签证面签的时候,看到这些数字,内心只有一个念头:赶紧过了,不然这钱就白花了!这还没算上体检、疫苗的费用呢,有些国家和学校对健康有特定要求,体检和疫苗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当时为了打全疫苗,又花了一千多块人民币,真的是步步烧钱。

聊完留学前的各种“铺垫”,咱们终于要说到真正的“大头”了——学费!这简直是留学预算里最“扎心”的一笔钱。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费差异巨大。拿美国来说,公立大学的研究生项目学费普遍在每年2万到4万美元之间,私立大学则更高,每年3万到6万美元甚至更高。我当时读的是一所美国的州立大学,文科专业,一年的学费大概是2.8万美元,这还不包括各种杂费,比如学校的学生服务费、技术费、健身房使用费等等,这些零零总总加起来,一年又得多出几千美元。我记得学校官网上清晰地列出了每学期的学费构成,让人看得明明白白,又心痛痛快快。

英国的学费相对美国来说可能稍微低一些,但近年来也在不断上涨。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非欧盟国际学生的研究生学费普遍在每年1.5万到3万英镑之间,像牛津、剑桥这类顶尖学府的热门专业,学费可能更高。澳洲的大学学费也差不多,每年2.5万到4.5万澳元是很常见的范围。我有个朋友在澳洲读IT硕士,他说他每年学费大概要3.5万澳元,而且每年学费还会略微上调,简直是“活生生的涨价”。

不过,学费这块也不是完全没办法省的。争取奖学金或者助学金是最好的办法。很多大学会提供TA(Teaching Assistant,助教)或者RA(Research Assistant,研究助理)的职位,不仅能拿到一笔不菲的薪水,有些职位还会免除全部或部分的学费。我当时就幸运地申请到了一个RA的职位,每个月能拿到1800美元的 stipend(津贴),并且免除了我一半的学费。这个机会直接让我的留学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简直是雪中送炭!据我了解,一些热门的理工科专业,TA和RA的岗位相对更多,竞争也更激烈,有些学校的TA甚至覆盖了高达90%的学费。所以,大家在申请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信息,早做准备。

搞定了学费,接下来就是留学生活的基础开销——住宿。这可是除了学费之外的第二大头!住哪里,直接决定了你生活质量和钱包厚度。一般来说,刚去留学的同学可能会选择校内宿舍,这样比较方便适应。校内宿舍的优点是安全、方便、通常包水电网,但价格也相对较高。我第一年就是住的校内单人间,每月租金加上各种费用大概在1000美元左右。学校官网明确标注了不同宿舍类型的收费标准,单人间比双人间贵,带独立卫浴的又比共用卫浴的贵,简直是“一分钱一分货”。

到了第二年,为了省钱和追求更大的自由度,我就搬到了校外和同学合租。校外租房的选择就多了,公寓、House、Townhouse等等。校外租房的价格受地理位置影响最大。比如在美国波士顿,市中心一套单间公寓的月租金可能要2000-3000美元,但如果选择在学校周边稍远一点的区域,合租一个两室一厅的公寓,每人每月可能只需要700-1000美元。我当时租的房子离学校骑自行车15分钟,是两室一厅,我跟一个室友平摊租金,每人每月只需要800美元。这个价格还算比较合理,但水电煤气网费这些都是额外支出,每个月加起来大概还要100-150美元。伦敦市中心的平均月租金更是高达1800英镑,即便是郊区合租,每人每月也要500-800英镑。我有个朋友在伦敦国王学院读书,他住的校内宿舍,每周租金是220英镑,算下来一个月也接近900英镑了。

如果你选择的是那种老旧的房子,可能还需要额外支付取暖费,冬天开暖气那真是“烧钱”啊!我记得最冷的一个月,暖气费就花了一百多美元,感觉自己不是在取暖,是在给供暖公司捐款。所以,租房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潜在的费用都问清楚,比如是不是包水电暖网,是否有家具,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预算。押金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通常是一个月或两个月的房租,这笔钱虽然在退房时会退给你,但前期也需要准备好。

解决了住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吃”了。民以食为天嘛,这部分开销可大可小,完全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个“厨房小白”,顿顿下馆子或者叫外卖,那恭喜你,你的钱包会以火箭般的速度瘦下来。在美国,一顿普通的中餐外卖或者快餐,不加小费和税费,也得15-20美元。如果去好一点的餐厅,人均30-50美元是常态。我刚去的时候,觉得做饭太麻烦,一个星期能有三四顿外卖,很快就发现这钱根本撑不住,一个月光吃饭就要花掉八九百美元。

后来我痛定思痛,开始学着自己做饭,这一下子就省下了大笔钱。去超市采购食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仅健康,也更有成就感。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一个单身成年人在家做饭,每月食材费用大概在300-400美元左右,而如果频繁外出就餐,这个数字会翻倍。我后来每个月在超市的采购费用大约是350美元,这包括了蔬菜、肉类、牛奶、鸡蛋、零食等等,比之前叫外卖省了一大半。我会关注超市的打折信息,比如每周特价、会员优惠,甚至还会去临期食品区淘点便宜货。这些小技巧,看似微不足道,但长年累月下来,就是一笔不菲的节省。

除了日常饮食,偶尔跟朋友出去聚餐,体验一下当地特色美食也是少不了的。我们通常会选择一些性价比比较高的餐厅,或者大家AA制,这样既能满足口腹之欲,也不会让钱包太受伤。当然,如果你在英国留学,去Pub喝一杯啤酒,那也是一种社交方式,一杯啤酒大概5-7英镑,时不时来一回,也是一笔开销。我有个同学在英国读书,他说他们每周都会有几次“pub night”,大家聊聊天,喝点小酒,一个月光这方面就得花掉一两百英镑,他觉得这也是留学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省掉。

然后是交通。这部分开销取决于你住的地方离学校有多远,以及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否发达。如果你能幸运地住在学校附近,或者选择步行、骑自行车上下学,那恭喜你,这部分开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后来就是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每天骑车往返学校,不仅省钱,还能锻炼身体,一举两得。那辆自行车我只花了100美元,用了一年半,毕业的时候又以50美元的价格转手了,简直是“零成本”出行。

如果距离比较远,公共交通就是你的主要选择了。大部分留学城市都有月票或者学生优惠票。比如在美国纽约,地铁月票大概是127美元;在伦敦,如果使用Oyster Card,一个月的公共交通费用大概在150-250英镑之间,具体取决于你出行的区域。我当时会办一张学生月票,每个月固定支出70美元,可以无限次乘坐公交和地铁,这样就不用担心打车费过高了。打车或者使用网约车(比如Uber、Lyft)虽然方便,但价格也高,我一般只在晚上回家不安全或者急事的时候才会用,不然一趟十多二十美元,真心吃不消。

健康保险也是一项不得不花的钱,而且往往是强制性的。在美国,大多数大学都会要求国际学生购买学校提供的健康保险,或者提供符合学校要求的第三方保险。学校提供的保险通常比较贵,一年可能要1000到3000美元,但覆盖范围比较广。我当时的学校保险费用就是每年1500美元,这是在你拿到offer的时候就会明确告知的,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生病去看医生,或者需要配药,这些费用都会通过保险报销,所以这笔钱是不能省的,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在英国,国际学生只要持有有效签证,就可以免费享受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服务,但需要提前支付一个移民健康附加费(IHS),目前每年是776英镑。虽然这笔钱也挺多,但相比于美国的商业医保,还是划算不少的。

除了这些大头,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比如书本费和学习用品。有些专业的教材非常昂贵,一本专业课本可能要上百美元。不过现在很多电子书或者二手书的选择,可以大大降低这部分开销。我当时就会在亚马逊或者学校的BBS上淘二手书,有些课程甚至可以租书,这样能省下不少钱。手机费也是一笔固定支出,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套餐,基本每个月30-50美元就能搞定。我当时办的是T-Mobile的套餐,每个月40美元,流量通话短信全包,用起来还算方便。

当然,留学生活可不仅仅是学习和省钱,适当的社交娱乐和旅行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诗和远方”也是留学的一部分嘛。跟朋友看个电影、喝杯咖啡,或者去附近的城市短途旅行,这些都能让你的留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美国,看一场电影大概15-20美元,喝杯咖啡5-8美元。我记得我们周末会去周边小镇玩,或者去一些国家公园,如果提前规划好行程,搭朋友的车一起去,或者乘坐长途巴士,分摊住宿费,一趟周末的短途旅行,人均花费大概在100-200美元。这些都是“弹性支出”,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灵活调整。我当年在期末考完试,跟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了趟黄石公园,那大概是我留学期间最奢侈的一次旅行了,人均花了近500美元,但那壮丽的景色和美好的回忆,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值回票价。

说到省钱,我这里还有几个压箱底的秘籍,绝对实用!第一,充分利用学生优惠。很多商家、博物馆、电影院甚至交通公司都提供学生折扣,买东西之前多问一句“Do you have student discount?”说不定就能省下一笔。我当年就靠着学生证,买了很多打折的电影票和博物馆门票,有些软件或者服务也有学生专属的免费或优惠套餐,比如Spotify学生版就便宜不少。

第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打工兼职。很多国家允许国际学生在校内或者校外合法打工,比如美国F-1签证的国际学生可以在校内兼职,每周不超过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一些校内图书馆、食堂或者行政办公室的兼职,时薪大概在10-15美元。我认识一个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做兼职,每个月能赚到六七百美元,虽然不多,但也能补贴一部分生活费。英国学生每周也可以工作20小时。这笔额外的收入,能让你在消费时更有底气。

第三,学会使用二手物品。无论是课本、家具还是生活用品,二手市场都是你的好朋友。学校的Facebook群组、Craigslist、或者当地的二手商店,都能淘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我那套住了两年的公寓,里面的桌子椅子都是从毕业的学长学姐那里低价转来的,等我毕业的时候,又原价转给了下一届的学弟学妹,简直是“资源循环利用”的典范。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留学读研的预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呢?别再觉得留学费用是个谜团了,它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只要你提前规划,心里有数,把钱花在刀刃上,它就不是一个无底洞。你会发现,很多钱都可以通过精打细算省下来,而那些该花的钱,花得明明白白,也就不那么焦虑了。所以,我的朋友,别犹豫了,赶紧拿出你的小本本,开始规划属于你自己的留学预算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