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毕业去哪儿了?

puppy

有人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发展,投入到熟悉的家乡怀抱;也有人顶着压力,决定留在异国他乡继续打拼,探索无限可能;当然,还有不少伙伴选择了继续深造,给未来储备更多能量。 这篇文章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特别真实地记录了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小伙伴们,在面对签证、文化冲击、职业发展、家庭期盼等多重考量下,是怎样权衡利弊、做出最终选择的心路历程。无论你是纠结于去留,还是好奇别人的故事,相信你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那些可能也是你正在经历或即将面临的困惑与选择。来,一起看看大家的故事,没准儿就能给你自己的下一站带来些许启发和方向呢!

中国留学生毕业去哪儿了?

毕业季,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不是毕业酒会的喧嚣,也不是论文提交后的解脱,而是一种夹杂着期待、迷茫、兴奋和不舍的复杂情绪。还记得我毕业那会儿,宿舍里天天灯火通明,大家围着电脑,一边是国内招聘网站,另一边是LinkedIn和各个国家的移民局官网,屏幕上的光映在每个人脸上,表情凝重又带点儿心事重重。小A,我们寝室的学霸,明明已经拿到了好几个硅谷大厂的offer,却还是会在深夜里一个人对着手机发呆,翻看着国内爸妈发来的各种家乡美食照片,嘴里嘟囔着:“哎,到底留不留呢?”那种纠结,就像是心里住着两个小人儿,一个拽着你去远方追逐星辰大海,另一个则把你往回拉,告诉你家乡的土地更温暖、更踏实。其实,这不光是小A的烦恼,也几乎是每个海外学子毕业前都要经历的一道坎儿。

有的人,毕业大合照一拍完,回程的机票早就订好了。他们的选择毫不犹豫,就是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去熟悉的城市,吃熟悉的味道,和亲朋好友团聚。小李就是其中一个。她在英国读完金融硕士,家里是南方某个二线城市的公务员家庭。小李说,她虽然在伦敦待了两年,英语流利,视野也开阔了不少,但心里总感觉像漂浮在半空中,不够落地。每次和家里视频,看到爸妈日渐增多的白发,那种想回家的念头就越发强烈。她觉得,能陪伴父母,比在大城市里拼搏一份不确定的未来更重要。毕业前半年,她就开始积极投递国内的银行和券商,拿到了几家不错的offer。据统计,近年来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确实在逐年上升。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度留学人员情况报告》,当年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就业比例达到了八成以上,这个数字确实说明了国内对人才的吸引力。小李的故事,不过是这八成里很真实的一个缩影。

当然,选择回国发展,也绝不是轻松的决定。国内职场竞争同样激烈,海归光环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闪亮。小王,也是在英国念的商科,他回国后一心想进互联网大厂,结果发现招聘要求非常高,很多岗位看重的是实习经验和项目经历,而他在英国的实习机会毕竟有限。他投了几十份简历,才拿到一个比较满意岗位的面试机会。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海外留学生归国就业报告》,尽管海归人才的求职意愿持续高涨,但有超过半数的受访海归表示,归国求职的竞争压力与预期相符甚至更大,这无疑给很多盲目乐观的海归泼了一盆冷水。小王在面试中也发现,公司更看重的是他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海归”身份。他后来花了很长时间去补课,恶补国内的行业知识和市场趋势,才逐渐适应了国内快节奏的职场环境。

还有些小伙伴,他们在出国之前就打定了主意要留下来闯荡一番。对他们来说,留学生涯不仅仅是学历的镀金,更是人生体验和职业发展的全新篇章。小张就是这样的“死磕派”。他在美国读的计算机,毕业的时候正赶上H-1B工作签证抽签,那中签率真是让人心惊肉跳。2023财年,美国移民局数据显示,首次申请者的中签率一度只有14.6%,比前几年还低了不少,这意味着大部分人都会落选。小张那段时间简直是寝食难安,每天都在刷各种论坛看有没有新的消息。但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就算抽不中,也要想办法继续留在美国。他甚至做好了准备,如果签证实在无望,就去一些相对容易拿到工作签证的周边国家,比如加拿大,曲线救国。最终,幸运女神眷顾了他,他成功抽中了H-1B,现在在一家硅谷的科技公司工作,每天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一起做着他热爱的事情。

选择留在异国他乡,除了签证的巨大挑战,还有文化融入的考验。小陈在澳大利亚读的建筑设计,她毕业后选择留在了墨尔本一家设计事务所。一开始,她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当地同事的圈子。他们聊天的话题,从橄榄球比赛到周末的烧烤派对,她都插不上嘴。工作上,当地的设计习惯和国内也有很大不同,需要她不断调整和适应。她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选择,要不要干脆回国算了。不过,小陈没有放弃。她主动参加公司的各种团建活动,周末也会约同事一起出去玩,慢慢地,她发现自己能听懂那些澳洲口音的俚语了,也能和大家一起吐槽生活中的小事。现在,她已经成了公司里不可或缺的一员,甚至还在墨尔本买了属于自己的小公寓。澳大利亚政府对国际毕业生的签证政策也相对友好,例如,根据澳大利亚内政部官网信息,一些特定专业或在偏远地区读书的毕业生,其毕业生工作签证(Post-Study Work stream of the Temporary Graduate visa subclass 485)时长可以达到3-5年,这无疑为小陈这样的留学生提供了更充足的适应和发展空间。

除了直接就业,继续深造也是很多留学生的选择。这部分人可能觉得本科或者硕士学位还不足以支撑自己的职业理想,或者他们想借此机会转换专业方向,又或者,他们只是想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思考未来。小杨就是典型的“读研再读博”路线。他在加拿大读完本科后,发现自己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顺理成章地申请了本校的硕士,现在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他说,读博虽然辛苦,但每天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感觉非常充实。而且,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对博士毕业生非常友好,像博士这类高学历人才,在申请永居时通常能获得额外的加分。根据加拿大移民局IRCC官方数据,拥有加拿大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在EE(Express Entry)系统中有显著优势,这让小杨这样的学生在学术追求和未来规划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还有一些同学选择继续深造,纯粹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小林在英国读的传媒专业,毕业时她对传媒行业产生了迷茫,觉得好像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她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决定再读一个跨专业的硕士,选了一个数据分析方向。她说,这样既能提升自己的硬技能,又能给自己更多时间去探索未来的可能性,避免仓促做出不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在留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英国政府为了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推出了“毕业生路径”(Graduate Route)签证,允许学士和硕士毕业生在英国停留两年(博士三年)寻找工作,据UKCISA(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该签证自推出以来,每年都有数万名国际学生成功申请。这个政策也给小林这样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过渡期和试错机会,她可以利用这两年一边学习一边尝试寻找新的职业方向。

在做去留选择时,家庭的期盼和压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很多留学生的家庭,辛辛苦苦攒钱供孩子出国读书,自然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学成归国,在身边安稳生活;有的父母则希望孩子能在国外闯出一番天地,拥有更好的发展。小赵就是典型的“夹心饼干”。他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含辛茹苦供他到美国读了几年书,毕业后,父母给他打电话,总是小心翼翼地问:“孩子,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们都想你了。”虽然没有明说,但小赵能感受到父母希望他回家的心。他自己在美国也拿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offer,留下来对他而言意味着更好的职业前景和收入。这种亲情和个人前途的拉扯,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感到非常煎熬。根据一项由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报告,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一代在职业选择上开始将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与上一代人对稳定和家庭的看重有所不同,这种代际观念的差异,也加剧了留学生的内心冲突。

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也是许多留学生在毕业选择时会反复思考的问题。在国外生活了几年,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和以前不太一样了。如果选择回国,可能反而会面临“二次文化冲击”,觉得国内很多东西变得陌生了。小孙在德国留学了五年,毕业后回了国。她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德国人严谨守时的生活节奏,回国后却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感到不适应。比如,她习惯了提前预约,而国内很多事情都是说走就走;她习惯了直来直去地表达,而国内的沟通方式则更加委婉。她甚至一度感到自己像个“局外人”,对家乡既熟悉又陌生。一项由NAMI(美国精神疾病联盟)支持的研究表明,国际学生群体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包括学业压力、文化适应困难以及毕业去向的不确定性,显著高于本土学生,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在毕业后面临身份转换时会尤其明显。小孙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逐渐调整过来,重新找回了归属感。

当然,除了这些主流选择,还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勇士。他们可能选择创业,把在国外学到的新理念、新技术带回国,或者在异国他乡从零开始打造自己的事业;也可能选择间隔年,去世界各地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给自己一段放空和思考的时间。小周就是一位创业者。他在硅谷读完CS,毕业后没有选择大厂,而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个初创团队,做人工智能相关的产品。他说,虽然创业风险很高,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挑战,但他享受这种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这种成就感是任何一份安稳的工作都无法替代的。根据《2022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海归创业的意愿和实际行动都在增加,尤其是在高科技、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海归创业者更是主力军。这批人,可能就是未来行业变革的推动者。

还有的小伙伴,他们的故事可能更小众,但同样充满力量。比如,有人因为一份爱情选择留在了异国他乡,和当地人组建了家庭;有人因为在国外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小众艺术或公益事业,决定继续投入其中。这些选择,无关乎金钱和地位,只关乎内心的声音和对幸福的定义。

你看,毕业后的世界,真的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每一条岔路都通向不同的风景。你可能会看到像小李一样果断回家的,她觉得家是永远的港湾;也会看到像小张那样死磕到底留在海外的,他渴望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还有小杨和小林,一个继续深造追求学术,一个给自己留了调整期。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考量,有对亲情的眷恋,也有对自我的坚持。这些故事,没有一个是所谓的“标准答案”,它们只是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挣扎与成长。

所以啊,如果你现在也正处在这个纠结的十字路口,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该往哪边走,我想告诉你,别急着下定论。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多去了解一下你感兴趣的行业和公司,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多和过来人聊聊,听听他们的经验,但记住,别人的经验是参考,你的人生是自己的。最重要的是,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想离家近一点,还是想去远方看看不同的世界?是想追求一份稳定,还是想挑战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只有你自己能给出答案。别怕走错路,更别怕和别人不一样。人生那么长,试错的成本没你想象的那么高。你现在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只是你当下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决定,未来你肯定还会有机会去调整。所以,深呼吸,然后大胆地迈出你的下一步吧,不管去哪儿,你都值得拥有一个闪闪发光的未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