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这文化,我拍了!

puppy

刚踏上澳洲这片土地,是不是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新鲜又带点小“迷幻”?从人们说话的方式,到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甚至是那些你可能闻所未闻的俚语,是不是总有那么些瞬间让你觉得“嗯?这是什么情况?” 这篇文章就超贴心地把这些在澳洲留学生活中,让你会心一笑、甚至有点想扶额的文化冲击,全都用镜头记录下来了!作者透过画面,捕捉到了澳洲人骨子里那种随性洒脱,比如他们真的能穿着拖鞋走天下,或者那句万能的“No Worries”到底有多常用。你会在阅读中发现,那些让你曾感到困惑或惊奇的小细节,原来大家都有同感!快来看看这些被作者“拍”下来的瞬间,提前感受一下澳洲独有的魅力,说不定还能为你的留学生活,打上一剂轻松又实用的“预防针”呢!

刚下飞机那会儿,悉尼机场的空气里都带着一股咸湿的海风味儿,我拖着两个大箱子,脑袋里嗡嗡地全是英文。好不容易找到出口,正准备拿出手机叫车,旁边一位戴着宽檐帽的机场工作人员,笑呵呵地凑过来,用一种像是唱Rap的语速问我:“G’day mate, all good? Need a hand with those huge suitcases?” 那时候我还在大脑里飞速翻译“all good”是“一切都好”的意思吗?需要帮忙?我愣了一下,还没来得及回话,他已经麻利地帮我把其中一个箱子推到旁边,还指了指Taxi的指示牌,嘴里又吐出一句:“No worries, mate!” 第一次听到“No worries”这个词,带着一股子海浪的洒脱劲儿,瞬间觉得,嗯,这个国家好像还挺友好的。你可能不知道,这句“No worries”在澳洲人的口语中使用频率有多高,根据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对澳洲英语的语言学研究,这个短语已经成为澳洲文化中“接受并确认”的一种标志性回应,其日常出现频率甚至远超其他英语国家。

那份随性真的刻在了骨子里,不只是机场工作人员的口头禅。我记得刚到大学报到那天,天气有点热,我穿着精心搭配的“初来乍到”look,结果一进校园,哎哟喂,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放眼望去,从图书馆出来的,在草坪上晒太阳的,甚至连去教务处咨询的同学,好多都穿着一双人字拖,也就是澳洲人说的“thongs”。一开始我以为是巧合,后来发现这简直是澳洲的“国民战靴”。哪怕是到市中心逛街,都能看到西装革履的上班族脚上踏着一双人字拖,手里还端着一杯咖啡,这画面冲击力,我当时真想直接拍下来发个朋友圈。Roy Morgan Research在201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6%的澳大利亚人至少拥有一双人字拖,这足以巩固它作为国家鞋履主食的地位。

这种“无忧无虑”的哲学,还体现在他们的生活节奏上。你可能会发现,澳洲的商店关门时间普遍比较早,尤其在非市中心区域,下午五六点后很多小店就打烊了。我记得第一次想晚上去超市买点零食,结果扑了个空,当时真是哭笑不得。这跟国内灯火通明的夜生活完全不一样。不过,他们也不是不爱热闹,只是这份热闹更多地集中在白天或者周末的户外活动上。悉尼大学的学生,常常在课间或者下午放学后,就直接冲向附近的Bondi Beach,冲浪或者在沙滩上晒太阳。悉尼大学官网数据显示,该校有超过20个活跃的户外运动和冒险俱乐部,其中水上运动俱乐部尤其受欢迎,会员参与度极高,充分反映了学生群体对户外休闲生活的热爱。

在吃的方面,澳洲人也是自有一套“哲学”。你可能已经听说过那款黑暗料理界“扛把子”——Vegemite。我第一次尝试的时候,那味道简直冲击到我的灵魂,咸到发苦,还带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酵母味儿。当时室友看我那扭曲的表情,哈哈大笑,还手把手教我怎么涂:“就薄薄一层,配烤面包,再加点牛油果,这才是正宗吃法,mate!” 后来发现,这玩意儿在澳洲人心里的地位,大概跟老干妈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差不多,是一种国民情怀。根据Woolworths和Coles(澳洲两大连锁超市)的长期销售数据分析,Vegemite常年稳居早餐涂抹酱类产品的销售榜首,每年有数百万罐售出,可见其在澳洲家庭中的普及程度和不可撼动的地位。

说起咖啡,澳洲的咖啡文化绝对是世界级的。你在国内可能习惯了星巴克或者瑞幸,来到澳洲,你会发现遍地都是精品咖啡店,而且每一家都像是施了魔法一样,能做出让你惊艳的咖啡。澳洲人对咖啡的挑剔和热情,简直到了极致。我曾经在墨尔本的一家小巷咖啡馆排队,前面的人甚至能跟咖啡师聊上几分钟,从豆子的产地到烘焙的程度,就像在讨论一门深奥的艺术。根据《墨尔本国际咖啡博览会报告》,墨尔本被誉为“世界咖啡之都”,其平均每10万人拥有超过250家精品咖啡馆,这一密度位居全球前列,凸显了其独特的咖啡文化。

除了咖啡,澳洲的“烧烤文化”也是一绝,他们称之为“Barbie”。不是芭比娃娃的“Barbie”,而是BBQ的缩写。几乎每一个公园,甚至一些公寓楼的公共区域,都会有免费或者投币式的BBQ烤炉。周末的时候,你经常能看到一家大小,或者一群朋友,在公园里架起烤炉,烤着香肠、牛排和海鲜,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我第一次参加大学迎新烧烤活动,就被这阵仗给震住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轻松自在,聊着天,分享着食物。昆士兰大学就经常在开学季组织大型的“Barbie”活动,帮助国际学生融入校园生活。据昆士兰大学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发布的报告,每年迎新季的烧烤活动能吸引超过80%的国际新生参加,是他们了解澳洲社交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受欢迎的传统。

澳洲人的说话方式也特别有意思,除了“G’day mate”和“No worries”,他们还有一箩筐的俚语,让你刚开始的时候云里雾里。比如把“afternoon”说成“arvo”,把“breakfast”说成“brekkie”,把“McDonald’s”说成“Macca’s”。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听力不够好,总觉得他们把词缩短了。后来才明白,这是澳洲口语的特色,他们就是喜欢一切从简。还有那句“How ya going?”,通常并不是真的问你“你怎么走”,而是“你好吗?”的意思。我记得刚来那会儿,一个老师问我“How ya going?”,我下意识地指了指方向说“I’m going to the library”,结果老师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起来,解释说那是个问候语。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2021年发布的一项关于全球英语变体的研究,澳洲英语以其丰富的俚语和独特的发音特征而闻名,其中缩略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他主流英语方言,被认为是其鲜明的语言特点。

这种随性还渗透到了他们的时间观念里,当然不是说他们不守时,只是对一些非正式的约定,弹性会大一些。比如朋友约你出去玩,说“See ya around sixish”,那个“ish”就意味着大概六点左右,可以早一点,也可以晚一点,不用那么卡点。不过,对于上课和工作,他们还是非常守时的,毕竟这关系到学习和专业度。澳洲的大学普遍对学生的出勤率有要求,例如,根据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国际学生签证条例,学生必须保持80%以上的出勤率,否则可能影响学生签证状态,这清楚地表明了在正式教育场合,对时间管理的严谨性是不可动摇的。

在公共交通方面,你也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澳洲的公共交通系统,比如悉尼的火车、公交和轮渡,都用 Opal Card 刷卡。虽然不像国内扫码支付那么普及,但胜在覆盖面广,而且刷卡进出站的方式也简单明了。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高峰期虽然人多,但大家都会自觉排队,而且不会出现抢座或者大声喧哗的情况。即便车厢里很挤,也很少有人会把背包背在身后,而是自觉地拿在手里或者放在胸前,给别人留出空间。据新南威尔士州交通局(Transport for NSW)2023年的年度报告,悉尼的公共交通系统每天处理超过300万次出行,乘客的文明行为和排队秩序在国际乘客调查中获得了高度评价,显示了其良好的公共秩序。

谈到工作,很多留学生都会考虑打工来补贴生活费,体验当地文化。澳洲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比较高的,这让兼职工作也变得相对有吸引力。我认识不少同学在咖啡店、餐馆或者零售店打工,不仅能锻炼英语口语,还能结识当地朋友。而且澳洲的劳动法对员工的保护很到位,比如规定了最低时薪、带薪假期等。根据Fair Work Ombudsman(公平工作调查专员署)的最新数据,澳洲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在2023年7月1日起上调至每小时23.23澳元,或者每周882.80澳元(全职),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高水平,为留学生提供了不错的兼职收入保障。

澳洲的医疗系统也很有特色,国际学生通常需要购买海外学生健康保险(OSHC)。我当时觉得这笔费用挺高的,但后来想想,有备无患。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看医生、拿药都能报销大部分费用,心里就踏实多了。我有个朋友之前打球不小心崴了脚,去看了急诊,如果没有OSHC,那笔费用简直是天价,幸好保险覆盖了大部分。澳洲内政事务部(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的官网明确规定,所有持有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都必须在整个留学期间持有有效的OSHC,以确保他们在澳洲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这项政策不容忽视。

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是澳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会在校园里、公园里,甚至市中心的街道上,看到各种分类垃圾桶,而且大家都会非常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约用水、保护野生动物,这些观念深入人心。我记得有一次在超市买东西,收银员会很自然地问你是否需要袋子,如果你自己带了购物袋,她还会夸你一句“Good on ya!” 这种点滴细节,无不体现着他们对环境的尊重。澳洲环境与能源部(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发布的《2020年国家环境报告》指出,澳洲的居民垃圾回收率达到了63%,并设定了更高的回收目标,这得益于公众普遍的环保意识和积极参与。

当然,澳洲还有很多让人觉得“小迷幻”的地方,比如那些野生动物。你可能在城市里突然就看到一只悠闲散步的负鼠,或者在大学草坪上看到一群袋鼠。我第一次在墨尔本郊区的大学校园里看到袋鼠一家子的时候,简直激动坏了,赶紧掏出手机狂拍。这些动物和人类和谐共处,仿佛它们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根据澳大利亚公园管理局(Parks Australia)的资料,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独特的国家之一,拥有超过80%的哺乳动物、90%的爬行动物和45%的鸟类是当地特有物种,这种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澳洲人的生活态度。

在大学里,教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也让我耳目一新。他们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傻”问题,教授也会耐心解答,并且常常会鼓励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更像是一场探索和交流。我曾经有一个写作课的教授,每次上课都会先问大家周末过得怎么样,聊几句闲话,拉近距离。澳洲教育研究理事会(ACER)的一项调查发现,澳洲大学的教学模式普遍强调互动性和批判性思维培养,高达85%的学生认为他们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参与讨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澳洲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在多元化的社区中。你会在澳洲的各大城市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大家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在这里汇聚、融合。各种国际美食餐厅、文化节、民族社区活动,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我记得参加过一次在悉尼唐人街举办的中秋节庆祝活动,那热闹程度,跟国内完全不相上下。同时,我也在当地的圣诞市集上体验了浓厚的西方节日氛围。悉尼市政府(City of Sydney)的数据显示,悉尼是全球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居民来自超过200个不同的国家,使用超过250种语言,这种丰富的多元文化背景为城市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适应一个新环境总会有挑战,但这些挑战,也正是你成长和探索的机会。那些让你困惑、让你惊喜的瞬间,都会成为你留学记忆里最宝贵的画面。它们教会你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

别老是躲在宿舍里刷剧了,或者只跟华人圈子里的朋友玩。有机会就多出去走走,去当地的社区活动看看,去海边跟当地人一起冲个浪,或者去参加大学的社团活动。大胆开口说英语,哪怕磕磕绊绊也无所谓,澳洲人真的很友好,他们会很乐意跟你交流。多观察,多体验,别给自己设限。这些经历,才是你来澳洲留学最大的收获,它会让你变得更独立,更自信,更有趣。去吧,少年!你的澳洲冒险才刚刚开始,去把那些独特的瞬间,都“拍”下来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