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兄弟姐妹们!还记得我刚下飞机那天,拖着两个超大的行李箱,站在香港国际机场接机大堂里,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外面热浪滚滚,空气黏得像要滴出水来,而我心里也是一片湿漉漉的迷茫。看着周围的人潮像洪水一样涌动,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我突然有点手足无措。那会儿我还在想,香港,这个从小就听说过的国际大都市,是不是真的能像我憧憬的那样,成为我人生新篇章的起点?或者,它只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把我碾压得体无完肤?说实话,当时我手机里只存了一张朋友给我发的宿舍地址,连怎么从机场到宿舍都还没完全搞明白。那种既兴奋又紧张,又有点被巨大未知感吞噬的感觉,相信每一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都能懂。现在回想起来,那只是我在香港留学生活的第一课——适应与生存。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香港?它不像欧美那样遥远,却又带着一种独特的国际范儿,对我来说,它像是一个理想的“缓冲地带”。我爸妈也觉得,离家近一点,总归是能放心些。刚开始做功课的时候,被那些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晃得眼睛都花了,比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光是听着就觉得牛气冲天。我当时心心念念的就是能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里深造,同时又能感受到东方文化的根基。那时候,网上流传的都是香港高效、国际化、教育质量高之类的溢美之词,我简直是带着滤镜来看这个城市的。我记得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官网上看到,他们的工程与技术学科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经常位列全球前30,这简直是给我的专业选择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我觉得这里就是我实现学术梦想的地方。
真的踏入校园,才发现“高效”这个词在学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带着一股子“卷”劲儿。这里的课程节奏快到飞起,教授们讲课语速惊人,时不时还会夹杂着一些只有本地学生才懂的粤语梗。我记得第一学期的经济学课,每周都有小测,每两周一个小组项目,期末还有超大比重的论文和考试。香港大学的通识教育(Common Core Curriculum)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你不能只顾着专业课,还得在人文艺术、全球议题、科学技术和自我社会这四个大类里选修课程。我当时为了凑学分选了一门叫“中国功夫与全球文化”的课,本以为能轻松点,结果教授要求我们阅读大量英文文献,分析功夫电影里的哲学思想,还要写一篇关于武术传播与文化认同的期末论文,真是把我的脑细胞榨干了。据香港大学官网介绍,这个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但我当时就感觉,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首先体现在“我为什么选了这门课”上。
在香港读书,语言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坎儿。虽然大多数大学课程都是全英文授课,教授们的英语也都溜得很,但在日常生活中,粤语才是王道。刚开始那会儿,去茶餐厅点个餐都得费半天劲,指着菜单上的图片,然后用半生不熟的英语跟阿姨交流。有一次,我想点一份“干炒牛河”,结果发音不准,阿姨听了半天给我上了一碗“湿炒牛河”,当时真是有苦说不出。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88.2%的香港居民以粤语为常用语言,英语和普通话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4.6%和1.9%。虽然很多地方都能用英语沟通,但在地道的香港市井里,粤语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把外来者和本地人轻轻地隔开。后来我学了几句简单的粤语,比如“唔该”(谢谢/不好意思)、“埋单”(买单)、“早晨”(早上好),才感觉自己离这座城市更近了一些。
当然,要说在香港留学最让人“痛并快乐着”的,那非物价莫属了。尤其是住房,简直是留学生活里的“黑洞”。我刚来的时候,因为没抢到学校宿舍,不得不在外面租房。当时跟着中介看了好几个地方,才知道什么叫做“寸土寸金”。一个小小的单间,可能只有六七平米,放下张床就没地方转身了,月租却要五六千港币。我那时候跟另外三个同学合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在将军澳地铁站附近,三个人挤一个房间,客厅也堆满了各自的杂物。即便如此,每人每月也要摊掉三千多港币的房租。这还是相对便宜的区了。如果想住得离学校近一点,比如港岛或者九龙核心区域,一个单间的租金轻松上万。我记得在Squarefoot这类香港租房网站上查过,太子或旺角一带,一个像样的单间月租金普遍在7000-9000港币之间,真是让人望而却步。
吃喝方面,香港也是个“两极分化”的地方。大学食堂是留学生们的救命稻草,一份两荤一素的套餐,大概也就三四十港币,味道还不错。据我观察,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在学校解决午餐和晚餐。但如果想出去打个牙祭,稍微像样点的餐厅,人均消费一百多港币是常态。有一次,我心血来潮想吃顿好的,去了尖沙咀一家日式拉面店,一碗拉面加上一杯饮料,轻轻松松就花了一百五港币,当时心都在滴血。不过,香港也有很多街头小吃,比如鱼蛋、鸡蛋仔、格仔饼,这些小吃物美价廉,几块钱到几十块钱就能搞定,也算是给囊中羞涩的我们带来了一丝慰藉。出行倒是方便,一张八达通在手,地铁、巴士、小巴随便坐,效率高到令人发指。但每天的交通费也积少成多,像我这种住得比较远的,一天来回地铁费至少要二十多港币,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香港的留学生活,不仅仅是学习和适应物价,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冲击和自我认知的旅程。香港的节奏实在是太快了,快到你走路稍微慢一点都会被后面的人瞪一眼。地铁车门一开,人们就蜂拥而上,抢位子、抢扶手,大家脸上都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我刚来的时候,走路总是慢慢悠悠,后来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也变得“港式”起来,走路带风,恨不得一路小跑。这种快节奏不仅体现在生活上,也体现在人际交往中。香港本地人普遍比较务实,社交圈子也相对固定,对于国际学生来说,融入本地圈子确实需要一些时间和努力。很多时候,国际学生之间会形成自己的小团体,大家抱团取暖,一起探索这个城市,一起吐槽学习压力和房租。
说到竞争,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同样“卷”。我身边的同学,从大二就开始积极寻找实习机会,参加各种校招宣讲会。很多人都目标明确,就是想毕业后留在香港工作一段时间。香港入境事务处有一个针对非本地毕业生的“IANG”签证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非本地毕业生毕业后留港12个月,无需先获得工作机会即可寻找工作,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过渡期。但是,热门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比如金融、咨询、科技,这些领域的大公司往往只招收少量精英,而且对语言能力、实习经验、甚至人脉背景都有很高的要求。我有个学长,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的金融硕士,毕业后花了半年时间才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说那半年投了上百份简历,经历了无数次面试,每次都像打仗一样。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公布的数据,其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但找到心仪的工作和岗位,仍然是对个人能力和毅力的巨大考验。
当然,香港的魅力远不止学术和就业。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每当我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就会和朋友们一起去爬山,比如龙脊,那是被誉为“亚洲最佳城市远足径”的地方。站在山顶,俯瞰着港岛南区和石澳的海岸线,吹着海风,感觉所有的烦恼都被山风吹散了。香港还有很多独特的文化活动,比如农历新年期间的花市、中秋节维多利亚港的彩灯会,这些都能让你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气息。我记得有一次在维多利亚公园逛花市,看到各种色彩斑斓的鲜花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着那种热闹的氛围,突然觉得这座城市很可爱,它既现代又传统,既国际又地道。
在这边留学,也少不了要面对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战。除了学业压力和生活开销,心理上的调适也特别重要。远离家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摸爬滚打,孤独感是常有的事。我身边有些同学,因为学业压力太大,或者社交不顺,出现过焦虑甚至抑郁的状况。好在香港的大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我有个朋友,当时就是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服务,慢慢走出了困境。他们还会定期举办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教学生如何管理压力、保持积极心态。同时,香港的学术诚信要求也特别严格,抄袭、代写、考试作弊等行为都是零容忍的。我记得入学培训的时候,老师就强调过,任何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轻则挂科,重则开除学籍,所以每次写论文或者做项目,我都会再三检查,确保引用规范,杜绝任何投机取巧的念头。
在香港的这段日子,我真的成长了很多。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清醒,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寻找共鸣,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从一个对香港充满浪漫想象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能真实感受它酸甜苦辣的“老油条”。它让我变得更加独立,也更加坚韧。我学会了自己找房子、自己报税、自己处理各种生活琐事,这些都是在家里学不到的“生存技能”。我也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我们一起在图书馆熬夜,一起在天台吹风,一起吐槽教授的变态作业,这些经历都成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你也正在考虑要不要来香港留学,我真诚地劝你,千万别只看网上那些光鲜亮丽的宣传片。找个时间,自己亲自飞过来,至少住上一个星期。去大学校园走走,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去茶餐厅吃顿饭,看看能不能适应口味;坐坐地铁,体验一下高峰期的拥挤;最好能找几个已经在香港读书的学长学姐聊聊,问问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包括那些不为人知的心酸和困难。香港真的不是你想象的“小内地”,它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规矩。它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但绝对是一个能让你快速成长的地方。想好了就来,别犹豫,大不了就是花点钱买个教训,但收获的绝对是受益终身的经验。